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倘若真的有靈魂存在,那麼,我們的肉體,就是困住我們靈魂的皮囊,讓我們不能更自由的奔走在這個世界上的任意一個角落中。
但是在我們整個人生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皮囊,只能算我們靈魂的暫時的棲息地,在這裡,短暫的休息過後,才能走上一段新的路程。
但是不論我們短暫的一生過的好與壞,開心或者是痛苦,長的好看或者是醜陋,你都終將與你的皮囊相伴一生,並且,無可選擇。
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然後捨棄皮囊——蔡崇達《皮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書中在字裡行間都是比較沉默的,代表著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抗爭,沒有歇斯底裡,對讀者指手畫腳,傳授經驗或者生活之道的種種。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句話不能更得我心。
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
《皮囊》這本書是作者蔡崇達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
韓寒評價《皮囊》說:
「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及時。」
劉德華看完這本書後,高度評價道:
「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打開《皮囊》,讀到崇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摰,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痴,所以很真。」
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皮囊》一書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文化,是個神婆。
阿太在被人眼中是一個涼薄、沒有心的神婆,外婆50多歲時就撒手人寰,阿太已經是一個老人了,還是要體會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親戚們都怕她想不開,但是阿太這個人卻一滴眼淚都沒流,反而嘴裡罵罵咧咧,一會掀開棺材看看,一會跑到廚房裡看看,這讓人感受不到他的悲傷。
她卻教給作者具有啟示力量的生活態度:
「 別讓肉體再折磨它的魂靈。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每個人都扛著一副皮囊,匍匐前進。
母親為了建一座房子,有家可回,不惜做苦工、撿菜葉,哪怕她知道這所房子不久後會被拆毀,離家歸來的父親病了,但也要全力維護自己的尊嚴。
《皮囊》中講到,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正如韓寒說的:「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達到更快。」
《皮囊》一書給我感悟,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就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白巖松說:
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也說:
「因為當下,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當你初步去讀《皮囊》,你會發現這麼多名人聯名推薦的書,居然毫不華麗,甚至有些「土氣」。
每個故事出現的人,都如同我們小學班級,都有一個胖男孩一樣,讓你莫名的熟悉,就像被人猜中了心事。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因為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5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