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2021-01-08 佳佳樂多

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倘若真的有靈魂存在,那麼,我們的肉體,就是困住我們靈魂的皮囊,讓我們不能更自由的奔走在這個世界上的任意一個角落中。

但是在我們整個人生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皮囊,只能算我們靈魂的暫時的棲息地,在這裡,短暫的休息過後,才能走上一段新的路程。

但是不論我們短暫的一生過的好與壞,開心或者是痛苦,長的好看或者是醜陋,你都終將與你的皮囊相伴一生,並且,無可選擇。

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然後捨棄皮囊——蔡崇達《皮囊》。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書中在字裡行間都是比較沉默的,代表著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

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抗爭,沒有歇斯底裡,對讀者指手畫腳,傳授經驗或者生活之道的種種。

馬塞爾·普魯斯特說: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句話不能更得我心。

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

《皮囊》這本書是作者蔡崇達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

韓寒評價《皮囊》說:

「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及時。」

劉德華看完這本書後,高度評價道:

「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打開《皮囊》,讀到崇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摰,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痴,所以很真。」

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皮囊》一書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文化,是個神婆。

阿太在被人眼中是一個涼薄、沒有心的神婆,外婆50多歲時就撒手人寰,阿太已經是一個老人了,還是要體會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親戚們都怕她想不開,但是阿太這個人卻一滴眼淚都沒流,反而嘴裡罵罵咧咧,一會掀開棺材看看,一會跑到廚房裡看看,這讓人感受不到他的悲傷。

她卻教給作者具有啟示力量的生活態度:

「 別讓肉體再折磨它的魂靈。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每個人都扛著一副皮囊,匍匐前進。

母親為了建一座房子,有家可回,不惜做苦工、撿菜葉,哪怕她知道這所房子不久後會被拆毀,離家歸來的父親病了,但也要全力維護自己的尊嚴。

《皮囊》中講到,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正如韓寒說的:「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達到更快。」

《皮囊》一書給我感悟,其實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不那麼重要,靈魂的清澈和心靈的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裡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就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白巖松說:

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劉德華也說:

「因為當下,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

當你初步去讀《皮囊》,你會發現這麼多名人聯名推薦的書,居然毫不華麗,甚至有些「土氣」。

每個故事出現的人,都如同我們小學班級,都有一個胖男孩一樣,讓你莫名的熟悉,就像被人猜中了心事。

當你因為太過迷茫,太過偏執,以至於曲解了夢想和責任,不如先學會生活。因為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5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如果您也想品讀這本書,可以點擊下方購買正版:

相關焦點

  • 劉德華親自寫序,韓寒高度評價,《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
    即使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但至少一萬個人中還是有一個人有著美好靈魂的。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然後捨棄皮囊。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作者蔡崇達的一部散文集——《皮囊》。劉德華親自寫序,韓寒高度評價書的序言 | 劉德華:認識崇達僅三、兩年吧,懂他真誠,因為有過幾次掏心詳談,知他能寫,卻沒有機會真正看過他的文章,直至崇達送我這書。
  • 《皮囊》:生活未必如你所願,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學會捨棄皮囊
    用《皮囊》這個具有指向本質意味的書名,來表達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同時也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生活未必如你所願,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學會捨棄自己的皮囊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
  • 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可有的人終其一生,也不願放棄皮囊
    在《皮囊》中,看這麼一個故事,你就會感覺作者是將自己的回憶撕開,沒有一絲一毫的掩飾,刺痛著自己,我想,很多的人都沒有這麼大的勇氣可以用文字寫出來。《皮囊》是發自於內心的共鳴嗎?剛開始看的時候,就感覺這本書一直在傳達自己的觀點。可是,當你成長之後再讀,就會恍然大悟,作者表達的就是生活的樣子,是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其中沒有掙扎,沒有哀嚎。人呢,終究一生還是要和自己和解。
  • 《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蔡崇達書中有趣的是阿太那一部分,最有意思的要屬這一段了: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原文是這樣說的:「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 《皮囊》:人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敢於捨去皮囊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皮囊》最扎心的10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重要。不合時宜的東西,如果自己虛弱,終究會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但有力量了,或堅持久了,或許反而能成為眾人追捧的魄力和個性。
  • 《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可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捨棄皮囊
    但是皮囊這本書不只是在帶給我們負能量,而是真正告訴了我們解決的辦法。九十九歲的阿太,蔡崇達這樣稱呼自己外婆的母親,外婆五十多歲,撒手人寰,阿太白髮人送黑髮人,黑狗達(作者的小名)只要有閒暇時間,就來看望阿太。
  • 借著《皮囊》的苦,贏得身前名: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白巖松、阿來、閻連科等評價為當下寫作中的一個驚喜。《皮囊》這個書名具有指向本質的意味,他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情,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敘說出來,講述一個一個生命的故事。崇達的《皮囊》裡,有的是對他成長中有所啟發的人,造就了他步步達成目標的人生;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劉德華書中開篇文章講述的是阿太的故事。
  • 《皮囊》揭開人性:光鮮亮麗的皮囊之下,是自己膽小又醜陋的靈魂
    讀著讀著,你就會發現,那個人,你好像曾經遇到過。讓你覺得,每讀一頁,都好像發現了更加真實的自己。蔡崇達是一個非常善於講故事的人。讀他的故事,不知道何時自己就成為了主角,經歷著他所經歷的一切。但我想倘若自己身臨其境,必然不能做到他那般堅強和勇敢。《皮囊》是一本散文集,但更像是一本小說。
  • 劉德華讀《皮囊》:會卸下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猶如明燈
    而為這本書作序的人,正是劉德華,在序言中,劉德華講到:人生際遇的好與壞,關鍵往往在於生命裡碰到什麼人,只要能對你有所啟發,都是明燈。崇達的《皮囊》裡,有的是對他成長中有所啟發的人,造就了他步步達成目標的人生;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 《皮囊》:人都是有靈魂的,它就住在我們的皮囊裡,活得隨心所欲
    《皮囊》這本書乍一聽名字可能會覺得它是一本青春疼痛文學類的書,其實他所描述的是皮囊下那個不為人知的自己。它是一本有蔡崇達創作的,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成了這樣一本書,引起了很多人深深額的共鳴。這本書最為打動人心的15句話,讓我們直面曾不停逃避的弱點和過去,學會與自己和解。
  • 細細品讀《皮囊》,故事的背後是每個人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
    品讀《皮囊》,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捨棄皮囊,看見自己!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有嗎?有的吧。在那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人的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我們從這吶喊聲中,似乎能窺見心靈的真相,認人又認心,在無數的皮囊下,是一扇通向心底深處的大門,讓自己「看見」自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 讀完《皮囊》哭得一塌糊塗:原來每個人都在扛著皮囊匍匐前進
    《皮囊》是為數不多,讓我想放慢速度仔細品讀的好書。讀完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我驚人的發現,寫這本書的人,其實是自己。沒錯,是自己,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抗爭,沒有歇斯底裡,對讀者指手畫腳,傳授經驗或者生活之道的種種。
  • 《皮囊》中最扎心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被3.8萬人銘記
    24歲的時候擔任《生活》月刊《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導總監,《皮囊》這本書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阿太這一段了: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
  • 《皮囊》中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多人銘記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開篇的《皮囊》。
  • 豆瓣評分9.3的《皮囊》,告訴我們5個道理,成年人怎樣過好一生?
    劉德華評說: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1.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2.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3.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
  • 《皮囊》中: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這本看似小說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集,給人太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作者用《皮囊》這個具有指向本質意味的書名,來表達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同時也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作品向我們呈現了一個福建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故事背後體現的是人與人之情的溫情,同時也包含了社會變得的殘酷。
  • 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本文學作品,也是他對生活的特有態度。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劉德華閉關兩天,為這本書寫了序言:"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 蔡崇達《皮囊》:親人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差距、故鄉與遠方抉擇
    敞開皮囊,發現真實的自己我們終究是要自己面對現實的生活,敞開這副「皮囊」,學會和自己相處、和生活相處,思考生活真正的含義的同時,一步步發現真實的自己。皮囊原著1、認識你自己西方哲學中常說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的一個難解之題,我們追求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礎都是先要認識自己。
  • 《皮囊》中最能戳痛人心的一句話,近4萬人銘記於心,人生照明燈
    即使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但至少一萬個人中還是有一個人有著美好靈魂的。踏雪無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韓寒評價《皮囊》:「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
  • 讀了《皮囊》後才明白;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
    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通過《皮囊》這本書,我再一次重新審視了自己。曾經以為,一本書最少要面世五年,再版五年,被讀者評價五年,被市場檢驗五年,才有資格定義其中的思想內涵。又以為,一本書存世時間越長,就越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