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可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捨棄皮囊

2020-11-15 泡沫的剪輯君

皮囊是什麼,是軀殼吧?既是承載我們的東西,也是鎖住我們的東西。

書中的阿太就非常明白這一點,蔡崇達說,他的阿太,硬得像塊石頭。確實如此。

她讓自己兒子學遊泳的方式就是:把不會遊泳的兒子丟下海,差點淹死。被救上來沒幾天又丟下去。人人都說她沒良心。她卻毫不在意。

不僅是對自己兒子這樣,他對自己也這樣,切菜斬斷自己的手指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即使九十多歲也依然堅持出門步行,從來不坐車。

對這樣的行為,阿太的解釋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深奧的樣子,只是試著去理解這句話,但是當我再次讀的時候,卻是感觸很多。

關於親人,關於朋友,關於愛情,關於生死,作為一個個普通的人,這個皮囊承擔了太多,感覺每一天都在負重前行,相信這也是現在有「房貸、」「車貸」的中年人的常態。

所以看到總是忍不住淚目。

但是皮囊這本書不只是在帶給我們負能量,而是真正告訴了我們解決的辦法。

九十九歲的阿太,蔡崇達這樣稱呼自己外婆的母親,外婆五十多歲,撒手人寰,阿太白髮人送黑髮人,黑狗達(作者的小名)只要有閒暇時間,就來看望阿太。

阿太就是明白這個辦法的,在去世之前,阿太給作者留了一句話: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人人都在披著皮囊,辛苦的活在這個世上,倒不如阿太的灑脫。

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

看了這句話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這句話的意義。

或許這種感覺可以歸為文筆的一部分,它始終伴隨閱讀本身,當你讀完才恍然大悟,其實,你要找的正是這種感覺,而我卻把它理解為感悟。

在《皮囊》一書中,從中得到的不僅是掙扎,更是妥協,帶著生活去和理想妥協,和未來妥協,和兒時記憶妥協,和閩南小鎮妥協。

可有趣之處又在於,我們對於目的地是迷茫的,對於生活卻又是緊迫而又敏感的,以為丟掉了一步,就丟掉了整個生活。

殊不知,生活至此,忙忙碌碌不知為何,緊緊張張患得患失,才是最大的悲哀。

《皮囊》這本書寫的雖是作者身邊人的遭遇,但卻大量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和觀點。

幾乎每個故事都以悲劇收尾,作者曾經羨慕的、不認同的人都以失敗結局。

主觀感受太多的故事,很難讓人相信是真實的,融入太多評判性的論點,會讓讀者產生不認同的心裡,畢竟誰都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人生。

作者在後記中說,「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過我敲打的一個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我的內心。」

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找尋最舒適的人生狀態,無論是軀體還是靈魂,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負重前行,被虛妄的「夢想」而拖累。

誠然,每一具皮囊之下的靈魂,都在追尋,或乘風破浪,或遠走他鄉,但人生艱難,或痛或苦皆只有自己扛。

所以,願你我心中有光,照亮皮囊,既不會失去家鄉,又能走到遠方。

既然來了,那就修好與自己握手言和的必修課,勇敢堅定地活這一回吧。

《皮囊》原價89元,現活動價59元精裝版,如果你對看書感興趣,那麼我還還有《暫坐》、《自在獨行》等書可以選擇,知識永不止境,時刻豐富提升自己。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帶你卸下皮囊,照見內心,找尋初心。

感興趣的話,點擊下面圖片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倘若真的有靈魂存在,那麼,我們的肉體,就是困住我們靈魂的皮囊,讓我們不能更自由的奔走在這個世界上的任意一個角落中。但是在我們整個人生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皮囊,只能算我們靈魂的暫時的棲息地,在這裡,短暫的休息過後,才能走上一段新的路程。
  • 《皮囊》:生活未必如你所願,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學會捨棄皮囊
    生活就像一片海,看似平和寧靜,卻暗藏洶湧,每個人都漂浮在這海上,起起落落,相互交織,不斷經歷,不斷感受,不斷得到,或者失去。這一路,點亮皮囊包裹下的那顆心,充盈著光亮,希望,和無限遐想,皮囊會崩壞,但心在亮著靈魂就不會徹底消亡。
  • 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和解,可有的人終其一生,也不願放棄皮囊
    在《皮囊》中,看這麼一個故事,你就會感覺作者是將自己的回憶撕開,沒有一絲一毫的掩飾,刺痛著自己,我想,很多的人都沒有這麼大的勇氣可以用文字寫出來。《皮囊》是發自於內心的共鳴嗎?剛開始看的時候,就感覺這本書一直在傳達自己的觀點。可是,當你成長之後再讀,就會恍然大悟,作者表達的就是生活的樣子,是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其中沒有掙扎,沒有哀嚎。人呢,終究一生還是要和自己和解。
  • 劉德華親自寫序,韓寒高度評價,《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
    即使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但至少一萬個人中還是有一個人有著美好靈魂的。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然後捨棄皮囊。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作者蔡崇達的一部散文集——《皮囊》。  打開「皮囊」,讀到崇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摰,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痴,所以很真。
  • 《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蔡崇達書中有趣的是阿太那一部分,最有意思的要屬這一段了: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這些老人的悲傷從不輕易示人,她們喜歡爭的是一口氣,也是自己做人的骨氣,當作者的阿太連自己女兒去世都沒有流淚的時候,大家都罵她沒良心,這時候她也沒有解釋,只是冷冰冰的說了句:「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借著《皮囊》的苦,贏得身前名: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然而這樣的阿太一生都活得勇敢而通透,她臨終時說「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阿太試圖留給作者的精神遺產正豐富在此,「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世間沒有不朽的皮囊,終有一天皮囊會崩壞,而心在亮著,靈魂就不會徹底消亡。人世匆匆,心若醒著,我們都在路上,我們終將閃光,彼此照亮。原文摘錄「 夢想原來是卑微的執著。
  • 《皮囊》:人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 《皮囊》揭開人性:光鮮亮麗的皮囊之下,是自己膽小又醜陋的靈魂
    皮囊會崩壞,但心在亮著,靈魂就不會徹底消亡;願我們能勇敢面對人情羈絆和世事刁難,願我們每次選擇都從心出發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羇旅,心醒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認。
  • 細細品讀《皮囊》,故事的背後是每個人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
    品讀《皮囊》,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捨棄皮囊,看見自己!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有嗎?有的吧。世間的皮囊,有千般變化,終究逃不過歸於虛無的那一天,而皮囊的好壞與否,與這世間的糾葛似乎並不成正比,而是以一種令人匪人所思的情況延續下去。阿太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阿太的一生,都對肉體的折騰毫無畏懼。
  • 豆瓣評分9.3的《皮囊》,告訴我們5個道理,成年人怎樣過好一生?
    1.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2.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3.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皮囊》是一本散文集,但更像是一本小說。它從不同角度的刻畫,讓你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生命的舞蹈,最終,也讓這生命以最真實豐盈的狀態呈現到你的眼前。因為經歷,所以懂得。人在折騰之後,終其一生,還是要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和解,與殘酷的世事相處。
  • 《皮囊》中:阿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正所謂「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這種懂得生死有命,生活就是充滿無常,讓人不禁覺得生死就是這麼回事。所以,阿太是一個智慧的老人,看透生死又有何懼呢?她對生活的堅毅和勇氣是讓很多後輩人所不能及的。就在阿太去世後,「我」和母親抱頭痛哭,可她老人家留給「我」的話是: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我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在阿太看來,死並不可怕,也不是什麼折磨人的難事,看透生死的人才能從容面對生死。
  • 《皮囊》:處於人生低谷時,我們該如何度過生命中的黑暗時刻
    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全力改變能改變的曾有人說:「苦,才是人生。」生是苦,老是苦,病苦,死亦苦,世間,沒有人能跳出這個規律。在《皮囊》中,父親中風且落下了殘疾。人生就是這麼猝不及防,健康的時候,軀體沒有被重視,一旦病了,連身體都無法駕馭時,那種無能為力的恐懼感,油然而生。中風出院的父親任由著兩個堂哥抬著,跨過那簇象徵著洗滌汙穢和厄運的火苗,那時的他,已然無法獨自撐起自己的軀體。
  • 《皮囊》:那個照耀了孩子一生的男人
    倘若世間真有靈魂一說,那皮囊就是是靈魂歇腳的地方。肉體是拿來用的,靈魂的不安,靈魂的壓抑,都透著這一副皮囊淋漓盡致的展現!初讀《皮囊》便覺得這本書真實,有質感,!無疑,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人性的喜、怒、哀、樂、貪、嗔、痴都通過書中每個人物,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每一個故事都帶有氣息,壓抑、痛苦亦或者是解脫!
  • 《皮囊》:人都是有靈魂的,它就住在我們的皮囊裡,活得隨心所欲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皮囊人的皮囊下還有什麼呢?好吧我告訴你,還有靈魂。我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靈魂的,他就住在我的皮囊裡,在皮囊的掩蓋下,他可以活得隨心所欲。
  • 讀完《皮囊》哭得一塌糊塗:原來每個人都在扛著皮囊匍匐前進
    《皮囊》是為數不多,讓我想放慢速度仔細品讀的好書。讀完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我驚人的發現,寫這本書的人,其實是自己。沒錯,是自己,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抗爭,沒有歇斯底裡,對讀者指手畫腳,傳授經驗或者生活之道的種種。
  • 成年人的宣言:人生最基本法則,善待自己的皮囊
    蔡崇達《皮囊》一書中,講述自己活到99歲的阿太,白髮人送黑髮人連一滴眼淚也不會流;切斷自己手指頭,家人手忙腳亂她自己跟沒事人一樣;將不會遊泳還年幼的兒子幾次丟進海裡差點淹死,卻冷冷的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作者在最後也表達:「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
  • 《皮囊》中最扎心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被3.8萬人銘記
    有人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在千篇一律的靈魂下,住著的是不一樣的靈魂,靈魂看不見但是他是確實存在的。"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大家都擔心她想不開,結果阿太一滴眼淚都沒有流,反而罵罵咧咧,甚至把棺材掀開。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阿太這一段了: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
  • 美麗的皮囊終究抵不過有趣的靈魂
    大叔有次在酒吧喝完酒後,轉戰到一個盛產網紅的火鍋店裡涮羊肉,曾看過一桌子美女坐在一起,席間5人,高鼻大眼,身材姣好,個個都是人間胸器,讓人垂涎。本想上前要個聯繫方式,卻無意聽見她們的對話,談話的內容離不開各色的男人、新款包包、誰的男朋友又送了一輛粉紅色的小跑車、他昨晚又回家陪他老婆了,諸如此類。
  • 蔡崇達《皮囊》:親人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差距、故鄉與遠方抉擇
    母親為了能蓋一座又一座的房子,對待生活不斷地掙扎、反抗;張美麗是用盡皮囊的功用與封閉思想做鬥爭;文展是為了走出家鄉,要成為人上人而費力折騰;厚樸也一樣,為了活出精彩的青春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嘗試。這些時候都是醒著的內心,用力地折騰著皮囊,去給靈魂以自由。
  • 劉德華讀《皮囊》:會卸下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猶如明燈
    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劉德華說的沒錯,當我們有一定經歷和思考能力之後,不管我們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會讓我們產生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