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什麼,是軀殼吧?既是承載我們的東西,也是鎖住我們的東西。
書中的阿太就非常明白這一點,蔡崇達說,他的阿太,硬得像塊石頭。確實如此。
她讓自己兒子學遊泳的方式就是:把不會遊泳的兒子丟下海,差點淹死。被救上來沒幾天又丟下去。人人都說她沒良心。她卻毫不在意。
不僅是對自己兒子這樣,他對自己也這樣,切菜斬斷自己的手指也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即使九十多歲也依然堅持出門步行,從來不坐車。
對這樣的行為,阿太的解釋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覺得有點深奧的樣子,只是試著去理解這句話,但是當我再次讀的時候,卻是感觸很多。
關於親人,關於朋友,關於愛情,關於生死,作為一個個普通的人,這個皮囊承擔了太多,感覺每一天都在負重前行,相信這也是現在有「房貸、」「車貸」的中年人的常態。
所以看到總是忍不住淚目。
但是皮囊這本書不只是在帶給我們負能量,而是真正告訴了我們解決的辦法。
九十九歲的阿太,蔡崇達這樣稱呼自己外婆的母親,外婆五十多歲,撒手人寰,阿太白髮人送黑髮人,黑狗達(作者的小名)只要有閒暇時間,就來看望阿太。
阿太就是明白這個辦法的,在去世之前,阿太給作者留了一句話: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人人都在披著皮囊,辛苦的活在這個世上,倒不如阿太的灑脫。
看了這句話我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若人生本無希望,那就向死而生!」這句話的意義。
或許這種感覺可以歸為文筆的一部分,它始終伴隨閱讀本身,當你讀完才恍然大悟,其實,你要找的正是這種感覺,而我卻把它理解為感悟。
在《皮囊》一書中,從中得到的不僅是掙扎,更是妥協,帶著生活去和理想妥協,和未來妥協,和兒時記憶妥協,和閩南小鎮妥協。
可有趣之處又在於,我們對於目的地是迷茫的,對於生活卻又是緊迫而又敏感的,以為丟掉了一步,就丟掉了整個生活。
殊不知,生活至此,忙忙碌碌不知為何,緊緊張張患得患失,才是最大的悲哀。
《皮囊》這本書寫的雖是作者身邊人的遭遇,但卻大量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和觀點。
幾乎每個故事都以悲劇收尾,作者曾經羨慕的、不認同的人都以失敗結局。
主觀感受太多的故事,很難讓人相信是真實的,融入太多評判性的論點,會讓讀者產生不認同的心裡,畢竟誰都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人生。
作者在後記中說,「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過我敲打的一個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我的內心。」
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找尋最舒適的人生狀態,無論是軀體還是靈魂,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負重前行,被虛妄的「夢想」而拖累。
誠然,每一具皮囊之下的靈魂,都在追尋,或乘風破浪,或遠走他鄉,但人生艱難,或痛或苦皆只有自己扛。
所以,願你我心中有光,照亮皮囊,既不會失去家鄉,又能走到遠方。
既然來了,那就修好與自己握手言和的必修課,勇敢堅定地活這一回吧。
《皮囊》原價89元,現活動價59元精裝版,如果你對看書感興趣,那麼我還還有《暫坐》、《自在獨行》等書可以選擇,知識永不止境,時刻豐富提升自己。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帶你卸下皮囊,照見內心,找尋初心。
感興趣的話,點擊下面圖片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