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世間真有靈魂一說,那皮囊就是是靈魂歇腳的地方。
肉體是拿來用的,靈魂的不安,靈魂的壓抑,都透著這一副皮囊淋漓盡致的展現!
初讀《皮囊》便覺得這本書真實,有質感,!無疑,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人性的喜、怒、哀、樂、貪、嗔、痴都通過書中每個人物,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每一個故事都帶有氣息,壓抑、痛苦亦或者是解脫!而最令我動容的故事,莫過於蔡崇達筆下的父親,這位父親病了,他在病痛中企圖挽回作為父親、作為丈夫的尊嚴,但卻不幸以失敗告終!
父母的第一次約會,父親拉著母親一塊地面前,說他會把這塊地買下來,然後蓋一座大房子。三年後,父親兌現了承諾,東拼西湊,雖然欠下了不少錢,但總算把主屋給蓋好了!
隔年,第二個孩子出生,父親作為公職人員,本不能生二胎的他,一意孤行的超生導致工作被辭退,還被罰了還罰了三年的糧食配給。
也許是現實太過於殘酷,亦或者是作者的父親本就內心脆弱,公職被辭退後,他一蹶不振,在家裡憋了整整三年之久!
某天也不知是如何想通的,找了份工作,一走又是三年,待回家那天,他帶回了一大筆錢,開工建房!
第一個三年蓋出了正房,第二個三年人生低迷,第三個三年滿載而歸,把房子給蓋好了!一個接一個的三年,這位父親都沒有忘記他的初心,終於把一個家的雛形修建好了!
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在于堅持,儘管在前進的途中會有迷茫,會有恐懼,但是心中留有堅定的信念,那段灰暗的日子終究會過去!
一次意外的跌倒,讓父親中風落下殘疾,儘管半身不遂,但他依舊思索著會有痊癒的那麼一天,可以回到過去,回到他還是家庭頂梁柱的那個過去。
父親說:「沒事,過一個月就可以像從前那樣了。」
他還說:「摩託車這麼久沒開,還在吧。等我好了,再給你買一輛,我載著你母親,你帶你姐姐,我們一起沿著海邊兜風去。」
他甚至還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康復計劃:早上八點出發,走到那個小巷的盡頭折回來,這樣他可以趕在十二點回來吃飯,吃完飯,休息一個小時,大概一點半出發,走到更遠的彎道市場,然後他可以在晚飯七點鐘趕回來。晚上則是在家裡,堅持站立,訓練抬左腳。
母親嚴格按照父親列的時間表,為他準備好三餐。而且晚上所有人回到家,都會陪他一起做抬左腳的運動。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父親積極樂觀的心態,也算是給這個遭受重大打擊的家庭一束光亮,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我至今感謝父親的堅強,那幾乎是最快樂的時光。雖然或許結局註定是悲劇,但一家人都樂於享受父親建立的這虛幻的秩序。
意外總是來的悄無聲息,後果也不堪想像,儘管父親做出的種種行為都帶著自我安慰的意味,但是人活這一輩子,不就為了眼前的時光嘛!如果不在現實中掙扎一把,不給自己一個希望,又要怎麼繼續活下去呢?
皮囊終有損壞的那一天,颱風天裡,父親也企圖出門鍛鍊,可身體剛一出門,風裹著暴雨,像掃一片葉子一樣,把他直接掃落到路的另一側了。艱難起身,繼續前行,來回摔倒三次,父親終於認清了現實!
人們知道無力回天的時候,就接受遺憾了!不在強行支配自己的皮囊,而是選擇放任它自由!
父親亦是如此,在作者的描述中:
他甚至脫掉了父親這個身份該具備的樣子,開始會耍賴,會隨意發脾氣,會像小孩一樣撒嬌。
小孩的模樣應該是人們內心最真實的體現,隨心所欲,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作者的父親用小孩的靈魂操持著大人的皮囊,終究接受了現實!
一次訪談中蔡崇達說他想"看見"每一個人,他問臺下的觀眾,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自身?還記不記得父親的生日、性格、喜好和厭惡之類的!
想必很多人都是一臉疑惑,一問三不知,感謝《皮囊》這本書,我得以重新「看見」,重新去審視自己的父親,那個絕大部分時間都沉默不語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