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2020-12-20 吳阿靜1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是作者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蔡崇達,大隱隱於市的新生代媒體人,人稱"天才達達",韓寒口中的"寫作大師"。

現任《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

《皮囊》這本書,作者蔡崇達寫盡了人生的悲傷與堅強。

讀完《皮囊》的我忍不住潸然淚下,源自內心深處的共鳴。因為蔡崇達寫的故事實在是太真實了。

作者蔡崇達出生於1982年出生於福建晉江。

在24歲的時候就已經是《生活》月刊——《周末畫報新聞版》的主編,

27歲時擔任著名雜誌《GQ》中國版的報導總監。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本文學作品,也是他對生活的特有態度。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

劉德華閉關兩天,為這本書寫了序言:

"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劉德華曾公開表示,自己把蔡崇達視為生命中的一盞燈。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的阿太——外婆的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故事。沒有文化,卻有著一種看透一切的人生態度。

50多歲的外婆突然撒手走了,親戚們怕阿太想不開,輪流照看著。

阿太卻一滴眼淚都沒流,反而是嘴裡罵罵咧咧,一會掀開棺材看看,一會跑到廚房裡看看,這讓人感受不到他的悲傷。

有一次切菜時,阿太不小心切斷了自己的手指頭,就在全家人驚慌失措的時候,站著的阿太沒有喊一個"疼"字。

甚至用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說到:"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阿太在去世的時候,給作者留了這麼一段話:

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來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阿太擺脫羈絆離去了,但她的性格和人生態度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她最惦念的乖曾孫——蔡崇達。

正如阿太說的:這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作者蔡崇達也繼承了她的那種精神,為了寫作,曾一晚上寫幾萬字,寫的手都伸不直了。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一生至少讀一次。

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在我看來,這句話算不上是整本書中最尖銳的話,但是卻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也被3.8萬人銘記,並成為很多人生活的指路明燈。

《皮囊》就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阿來說:當下寫作中的一個驚喜。《皮囊》這個書名具有指向本質的意味,他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情,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敘說出來,講述一個一個生命的故事。韓寒說: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我們也曾因為被人的流言蜚語中傷,努力想掰開陰影,卻發現無論如何陰影都如影隨形。

當事情不如預期,終究只剩下皮囊,我們的靈魂備受煎熬我們何須用別人的眼光折磨自己呢?

裡面有蔡仲達的故事,也有我們的人生經歷。靈魂內的悲愴剛好讓我們都找到了共鳴之處。當一個人真誠的在你面前攤開,你還能找不到共鳴嗎?

少年初始看不懂其中意味,等中年青年時期經歷社會沉浮,便能感受出梳理萬般滋味。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就是一張電影票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39.8元體會人生之味,感興趣點擊下方購買連結:

相關焦點

  • 《皮囊》中最經典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我覺得阿太的那句:「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正是《皮囊》這本書全文的精華所在。真的很難想到,一個九十多歲的神婆老太太還能說出這麼有哲理的一句話。這是一句很耐人品讀的一句話。
  •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讓你掙脫欲求的束縛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皮囊》初讀《皮囊》的時候,離開學校還不久,且那時候多帶著一些我終於離開學校和家了的感覺;可今日再讀《皮囊》,才終於明白了阿太說的那句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人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 肉體是拿來用,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經典10句話,至少讀一次
    聽說《皮囊》這本書,只因為那句曾經火爆全網的名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但當我真的開始讀這本書,只感覺深深的觸動,最後甚至喉嚨哽咽,淚眼模糊,哭的不能自已。作者蔡崇達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作為開篇,好像是描述了活到99歲的阿太,已經記不大清。行文冷靜,其實沒有給我過多的感觸,但是「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便出自於這裡,出自阿太的口中。
  • 讀完《皮囊》哭得一塌糊塗:原來每個人都在扛著皮囊匍匐前進
    ——《皮囊》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讀完這本書,輾轉反側夜不能眠,哭得一塌糊塗,這是我對《皮囊》最直觀的感受。《皮囊》是為數不多,讓我想放慢速度仔細品讀的好書。讀完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我驚人的發現,寫這本書的人,其實是自己。沒錯,是自己,這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抗爭,沒有歇斯底裡,對讀者指手畫腳,傳授經驗或者生活之道的種種。
  • 細細品讀《皮囊》,故事的背後是每個人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
    在那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人的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我們從這吶喊聲中,似乎能窺見心靈的真相,認人又認心,在無數的皮囊下,是一扇通向心底深處的大門,讓自己「看見」自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世間的皮囊,有千般變化,終究逃不過歸於虛無的那一天,而皮囊的好壞與否,與這世間的糾葛似乎並不成正比,而是以一種令人匪人所思的情況延續下去。阿太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所以,阿太的一生,都對肉體的折騰毫無畏懼。
  • 讀完《皮囊》為何會哭的一塌糊塗?原來句句都戳中淚點,引人共鳴
    讀完《皮囊》哭的一塌糊塗:原來每個人都在扛著皮囊匍匐前進!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臉上仿佛長出一個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氣,仿佛職業表演者的卸妝儀式。——《皮囊》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讀完這本書,輾轉反側夜不能眠,哭的一塌糊塗,這是我對《皮囊》最直觀的感受。
  • 劉德華讀《皮囊》:會卸下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猶如明燈
    崇達的《皮囊》裡,有的是對他成長中有所啟發的人,造就了他步步達成目標的人生;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 《皮囊》中最扎心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被3.8萬人銘記
    有人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在千篇一律的靈魂下,住著的是不一樣的靈魂,靈魂看不見但是他是確實存在的。"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的開篇就是寫就寫到作者活到99歲的阿太——外婆的母親,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她卻道出了讓人感同身受的生活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在被人眼中是一個涼薄、沒有心的神婆,外婆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 阿太當時就體會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 《皮囊》中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多人銘記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作為開篇,好像是描述了活到99歲的阿太,已經記不大清。行文冷靜,其實沒有給我過多的感觸,但是「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便出自於這裡,出自阿太的口中。阿太是個極為堅強的人,用菜刀把手指切斷,也只是簡單的哎呀一下。當時令我感到神奇,按理說疼痛是必然的,阿太這麼淡定,應該是個極為硬氣的人。這也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人的肉體就要拿來用,拿來歷練,拿來受苦。這樣之後才可以獲得什麼,才可以活下去。
  • 蔡崇達《皮囊》:親人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差距、故鄉與遠方抉擇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本書的第一章就是《皮囊》的故事,在這部分中,蔡崇達著力地刻畫了阿太的形象,阿太把不會遊泳的舅公一次又一次地扔進水裡的時候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讀了《皮囊》後才明白;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
    周末在家讀了《皮囊》,晚上的時候輾轉反側。在讀了這本書後,我對人的一生有了新的認識。直到今天上午,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寫的是每個人的一生。《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說過: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
  • 在紛亂的世界上精彩地活——讀《皮囊》有感
    讀罷《皮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蔡崇達是個很妙的人,他把富有生活化氣息的情景惟妙惟肖地用樸素的文字展現出來,那樣的描寫,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厚重,恰如其分地把每個人物塑造鮮活立體,讓人有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情感共鳴,書中的人物每個人物都帶給我不同的奇妙感受。
  • 《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可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捨棄皮囊
    對這樣的行為,阿太的解釋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關於親人,關於朋友,關於愛情,關於生死,作為一個個普通的人,這個皮囊承擔了太多,感覺每一天都在負重前行,相信這也是現在有「房貸、」「車貸」的中年人的常態。所以看到總是忍不住淚目。
  • 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倘若真的有靈魂存在,那麼,我們的肉體,就是困住我們靈魂的皮囊,讓我們不能更自由的奔走在這個世界上的任意一個角落中。但是在我們整個人生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皮囊,只能算我們靈魂的暫時的棲息地,在這裡,短暫的休息過後,才能走上一段新的路程。
  •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誰的世界裡也沒有容易二字
    「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沒有聽說過蔡崇達的《皮囊》這本書,一定聽到過這最辛辣一句話吧。如果說韓寒是「理想派」,郭敬明是「夢幻派」,那麼蔡崇達就是「真相派」。《皮囊》是整本書的開篇,主人公是一個超脫淡然的高齡老太太,她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總能在無意間道破人生的真諦。她曾兩次把年幼的兒子扔到河裡,讓他學遊泳:「肉體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皮囊》很戳心的1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給你勇氣直面生活
    翻開扉頁,是一段韓寒對《皮囊》的感慨: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皮囊》是屬於讓人捨不得讀完的那一種。這本書應該是少之又少能讓我為之落淚的書。讀完後我總想為它寫些什麼,可每次拿起筆我都覺得如鯁在喉。
  • 《皮囊》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短短28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皮囊》書名來自書中的第一篇文字,寫的是作者蔡崇達九十九歲的「阿太」,這個「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的」,很「狠」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教兒子遊泳,直接扔海裡讓人自己撲騰,差點溺死,當所有鄰居都罵她沒良心時,她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皮囊之下還有什麼?
    皮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蔡崇達筆下的皮囊以柔情,冷靜,細緻地向我們娓娓道來關於理想,關於親情,關於夢。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
  • 借著《皮囊》的苦,贏得身前名: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然而這樣的阿太一生都活得勇敢而通透,她臨終時說「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阿太試圖留給作者的精神遺產正豐富在此,「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我們每個人的肉體都不過是一具輕盈的皮囊,而沉重的是裹雜於身的各種欲望、誘惑。肉體不應被畏畏縮縮地保護起來不用,而是應去為靈魂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