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囊》是作者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蔡崇達,大隱隱於市的新生代媒體人,人稱"天才達達",韓寒口中的"寫作大師"。
現任《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
《皮囊》這本書,作者蔡崇達寫盡了人生的悲傷與堅強。
讀完《皮囊》的我忍不住潸然淚下,源自內心深處的共鳴。因為蔡崇達寫的故事實在是太真實了。
作者蔡崇達出生於1982年出生於福建晉江。
在24歲的時候就已經是《生活》月刊——《周末畫報新聞版》的主編,
27歲時擔任著名雜誌《GQ》中國版的報導總監。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本文學作品,也是他對生活的特有態度。他對於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
劉德華閉關兩天,為這本書寫了序言:
"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
劉德華曾公開表示,自己把蔡崇達視為生命中的一盞燈。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的阿太——外婆的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故事。沒有文化,卻有著一種看透一切的人生態度。
50多歲的外婆突然撒手走了,親戚們怕阿太想不開,輪流照看著。
阿太卻一滴眼淚都沒流,反而是嘴裡罵罵咧咧,一會掀開棺材看看,一會跑到廚房裡看看,這讓人感受不到他的悲傷。
有一次切菜時,阿太不小心切斷了自己的手指頭,就在全家人驚慌失措的時候,站著的阿太沒有喊一個"疼"字。
甚至用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說到:"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的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阿太在去世的時候,給作者留了這麼一段話:
黑狗達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來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阿太擺脫羈絆離去了,但她的性格和人生態度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她最惦念的乖曾孫——蔡崇達。
正如阿太說的:這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作者蔡崇達也繼承了她的那種精神,為了寫作,曾一晚上寫幾萬字,寫的手都伸不直了。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一生至少讀一次。
原文是這樣說的:
"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
在我看來,這句話算不上是整本書中最尖銳的話,但是卻深深的震撼到了我,也被3.8萬人銘記,並成為很多人生活的指路明燈。
《皮囊》就像一盞明燈,不僅僅照亮了生活,也是照亮了過去。
阿來說:當下寫作中的一個驚喜。《皮囊》這個書名具有指向本質的意味,他對故鄉和親人的深情,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敘說出來,講述一個一個生命的故事。韓寒說: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白巖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別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內心。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
皮囊之下,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努力地活著,都是在嘗試尋找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
我們也曾因為被人的流言蜚語中傷,努力想掰開陰影,卻發現無論如何陰影都如影隨形。
當事情不如預期,終究只剩下皮囊,我們的靈魂備受煎熬我們何須用別人的眼光折磨自己呢?
裡面有蔡仲達的故事,也有我們的人生經歷。靈魂內的悲愴剛好讓我們都找到了共鳴之處。當一個人真誠的在你面前攤開,你還能找不到共鳴嗎?
少年初始看不懂其中意味,等中年青年時期經歷社會沉浮,便能感受出梳理萬般滋味。
天色尚早,盡情折騰。
全書39元精裝版,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就是一張電影票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39.8元體會人生之味,感興趣點擊下方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