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讓你掙脫欲求的束縛

2020-12-17 星落澤洋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皮囊》

初讀《皮囊》的時候,離開學校還不久,且那時候多帶著一些我終於離開學校和家了的感覺;

可今日再讀《皮囊》,才終於明白了阿太說的那句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還好讀懂的時間還不算太晚,還可以和各位分享書中的內容。

蔡崇達的《皮囊》,講了很多故事。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皮囊、母親的房子、重症房裡的聖誕節、張美麗、阿小和阿小、文展、厚樸的故事。

《皮囊》是這本書的第一個故事,也奠定了全書的情感基調。

阿太是個很狠的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接下來,慌亂的是我們一家人,她自始至終,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有些人離開的時候,我們註定會特別悲傷,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我們感覺到了不一樣的一面,可也正是這一面,讓我們在阿太的身上,看到了更多的農村老人的影子。

皮囊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也影響了多少人的觀念。文字的魅力,就在這裡——我不需要見過這個人,我就知道這個人長啥樣,甚至自動帶入。

一、捨得用皮囊下的真性情人與社會

1、選擇捨得的生活

開篇一段「我那個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我外婆的母親,是個很牛的人」相信吸引住了不少的看客,理由大概是令他們百思這究竟是怎樣牛的人?原來全在「捨得」裡濃縮著。

阿太是全鎮中骨頭最硬的名人,硬到可以將雞一把狠狠摔地它掙扎幾下停歇了、硬到白髮送黑髮的葬禮上沒有一滴苦淚、可以在耄耋之年自己修繕房頂等等。

如此的一個阿婆相信你不會不大加讚賞的,但這背後的硬,阿太給出的解釋是「因為我捨得」,捨得肉體、皮囊、欲望、汙濁最後成為了他人眼中的冷漠,儘管如此她還是堅持著,堅持去體現人和社會中的本應呈現的性情,就好比你殺雞本意是為了食之果腹。

可途中的磨蹭並不會體現出你的憐憫,反而只會加重它肉體和靈魂上的雙重折磨,本著於此何不手起刀落的成全它呢?如今社會複雜,人心卻為之更複雜,那我們三千餘眾又為何不能放下面子、放下錢權、放下享樂,又或者說是放下這一身肉體,做一個沒有面具的性情之人?

幸而在若水三千河畔中能覓得此阿太點醒迷霧中的我們,告訴我們應當做一個如同阿太一般的人,一個心甘情願放下皮囊去發揮最大價值成為靈魂的自由者。

2、阿太的淡定自若

很多人在眾多場合中都能夠做到的淡定自若,但如此文章中阿太在手指被切斷之後還能若無其事者應是鮮有少之的,書中的阿太能如此並不是因為她不疼,左不過是她的生活態度是「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生活因你的方式決定它是否精彩,而精彩來源於你是否願意捨得用你的皮囊。

皮囊裝著萬千靈魂,靈魂有三魂九魄各司其職,所以你的皮囊是一個容器,而你的肉體應當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去盡情利用,而不是供奉顯露在你的歲月痕跡中。

正如片中我外婆的母親,她一生都在發揮肉體的作用,呈現給外人的冷冰冰的形象,卻未曾有人能夠活得像她這般灑脫、真性情,將人性骨子裡的傲氣、憐惜、堅毅表達的淋漓盡致,或許大多數的鎮民不能理解甚至覺得太過冷血。

阿太在世間行走為何如此自若,只因她願意利用好這幅行走於世間、歲月的皮囊,願意顯露人本性善,願意在長河中眺望,或許這也是作者蔡崇達的一種態度。

二、負重途難行,何不還以輕盈

1、阿太被困住了

終於,在92歲時阿太上屋頂修補窟窿時不小心摔了下來,她傷心難過,而從未見過阿太傷心的黑狗達這次也驚然了,說著「阿太動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想必她的家人乃至整個鎮都不明白這是為何,或許大抵是因為阿太不能再和從前一樣用她的肉體了,成了一個要伺候它的軀殼、不能如此前一般輕盈行動了,畢竟阿太的理念是「我們的生命本來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

又是什麼將我們原本率性而捨得的阿太給困住的呢?一個一生都在努力利用肉體的阿太,有時是他人眼中的神婆,如今被困住了,而全身能將她圈禁的,不正好就只有這一副「皮囊」嗎,她一生捨得利用它從不將就、侍奉,本著於此,當她不能再行動之時,才會覺得自己被「肉體」所困。

本著於此在阿太離開人世時她並未覺得這是一種痛苦或者是生離死別,她只是認為如此我便卸下了這肉體的束縛、這汙濁的纏繞,還給自我本身的輕盈便可來去自如。

紅樓夢詩詞《葬花吟》中「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似乎是在訴說你帶著輕盈來,最後又回到輕盈,這不僅是在對桃花的贊吟和對黛玉自己的哀吟同時也是在對阿太這樣的生活觀念的支持,儘管他們不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一個思想相同的更迭之季。

2、迷惑中的黑狗達被釋放

黑狗達是阿太的小外孫,他見過阿太在葬禮的忙前忙後與無數落淚場面,聽過阿太將年幼的舅公丟進海裡學習遊泳,若不是有人搭救,興許年幼的舅公已經看不到繁花似錦的世間了。

目睹過阿太因修補窟窿被摔在椅子上修養的脆弱——阿太被困住了,所以在小黑狗達的眼中阿太是一個既無情又很牛的人。

他不明白阿太的無情與冰冷哪怕是她解釋說:「因為捨得」,直到她被困也未曾理解過,再到後來他讀大學了,很少回家但總會留有一下午的時間與阿太講講所遇到的挫折,儘管她不懂卻總能釋然,直到最後的最後,阿太離他而去了,臨走時留給他一句話:「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那時他才真正理解了「皮囊」二字,也明白了阿太為什麼會被困住、為什麼總是外顯為冷冰冰的形象了。同時他也從所有的不明白和負重中釋放出來,身體又或者是靈魂得以輕盈。

生活中負重而行者多如鬥量車載,何不手握皮囊一卷拷問靈魂的意義呢?去卸下行囊輕盈的活與走馬觀花呢?

包袱是什麼?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包袱是行李或是人生中對於前行道路的絆腳石和負擔,然而對於阿太來說是這身皮囊。

皮囊對於她而言要捨得而不是伺候,正因為捨得,她懂得生命中靈魂和活著的意義,才懂得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人記得曾經你的生活理念,好在黑狗達最後懂了。

而阿太對親戚和女兒死生的坦蕩也能接受了,且她對自己的死也更為豁達,只道「來去自如」。

在最後的時光裡是黑狗達陪伴了阿太,與此同時阿太也治癒了黑狗達,讓他從捨得中得以覓靈魂與活著的意義,且阿太在靈魂回歸輕盈後,對於萬裡外的小外孫的探望更為方便,因為她已舍皮囊,得靈魂以自由。

行走於世的皮囊裝載了各種情緒、選擇、徘徊,它似乎成為了當代勞作者們唯一的歸宿了,在皮囊中卻為他們點亮了心中的另一盞燈,那盞燈便是他們的靈魂。

阿太認為肉體應該捨得而不是伺候,這不僅將黑狗達釋然出來,同時也點醒了多少迷途中的閱讀者;阿太一生態度為生命本來是輕盈不應該被世俗、欲望、皮囊這些所拖住,所以活得是他人眼中的牛、冰、無情,但那又何妨,她活出了自己的性情與意義。

阿太的哭泣從來不是手指切斷後的疼痛,是摔後皮囊的困住,所以阿太的生活態度和皮囊一書應是眾多讀者所期盼的。

如果你對看書感興趣,那麼我還還有《暫坐》、《自在獨行》等書可以選擇,知識永不止境,時刻豐富提升自己。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是一頓午飯的支出,卻可以點亮你的人生!

帶你卸下皮囊,照見內心,找尋初心。

感興趣的話,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讀完《皮囊》後,忍不住淚目: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是作者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蔡崇達,大隱隱於市的新生代媒體人,人稱"天才達達",韓寒口中的"寫作大師"。現任《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的阿太——外婆的母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故事。沒有文化,卻有著一種看透一切的人生態度。50多歲的外婆突然撒手走了,親戚們怕阿太想不開,輪流照看著。
  • 《皮囊》中最經典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我覺得阿太的那句:「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正是《皮囊》這本書全文的精華所在。真的很難想到,一個九十多歲的神婆老太太還能說出這麼有哲理的一句話。這是一句很耐人品讀的一句話。
  • 肉體是拿來用,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經典10句話,至少讀一次
    作者蔡崇達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作為開篇,好像是描述了活到99歲的阿太,已經記不大清。行文冷靜,其實沒有給我過多的感觸,但是「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便出自於這裡,出自阿太的口中。
  •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人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海是藏不住的》《願每個城市都不被閹割》《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回家》《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 劉德華讀《皮囊》:會卸下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猶如明燈
    蔡崇達的這本《皮囊》,與其說是一本散文集,但卻更偏向一本小說。在書中,你能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雖然他們不是我們生活的主角,甚至是過客。但是這些人伴隨我們成長,直到最後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看崇達敞開皮囊,感性分陳血肉人生,會不自覺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為當中,都有著普通人就會有的閱歷或感悟,所以共鳴。凡塵俗世,誰不是普通人?劉德華說的沒錯,當我們有一定經歷和思考能力之後,不管我們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會讓我們產生一些想法。
  • 《皮囊》中最扎心的一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被3.8萬人銘記
    有人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在千篇一律的靈魂下,住著的是不一樣的靈魂,靈魂看不見但是他是確實存在的。"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的開篇就是寫就寫到作者活到99歲的阿太——外婆的母親,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她卻道出了讓人感同身受的生活態度:"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在被人眼中是一個涼薄、沒有心的神婆,外婆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 阿太當時就體會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 細細品讀《皮囊》,故事的背後是每個人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
    品讀《皮囊》,有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捨棄皮囊,看見自己!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有嗎?有的吧。在那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人的皮囊下發自靈魂的吶喊,我們從這吶喊聲中,似乎能窺見心靈的真相,認人又認心,在無數的皮囊下,是一扇通向心底深處的大門,讓自己「看見」自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 蔡崇達《皮囊》:親人生老病死、理想與現實差距、故鄉與遠方抉擇
    皮囊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這本書的第一章就是《皮囊》的故事,在這部分中,蔡崇達著力地刻畫了阿太的形象,阿太把不會遊泳的舅公一次又一次地扔進水裡的時候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皮囊》中辛辣的一句話,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被多人銘記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皮囊作為開篇,好像是描述了活到99歲的阿太,已經記不大清。行文冷靜,其實沒有給我過多的感觸,但是「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便出自於這裡,出自阿太的口中。阿太是個極為堅強的人,用菜刀把手指切斷,也只是簡單的哎呀一下。當時令我感到神奇,按理說疼痛是必然的,阿太這麼淡定,應該是個極為硬氣的人。這也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人的肉體就要拿來用,拿來歷練,拿來受苦。這樣之後才可以獲得什麼,才可以活下去。
  • 在紛亂的世界上精彩地活——讀《皮囊》有感
    讀罷《皮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蔡崇達是個很妙的人,他把富有生活化氣息的情景惟妙惟肖地用樸素的文字展現出來,那樣的描寫,少一分寡淡,多一分厚重,恰如其分地把每個人物塑造鮮活立體,讓人有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情感共鳴,書中的人物每個人物都帶給我不同的奇妙感受。
  • 讀完《皮囊》哭得一塌糊塗:原來每個人都在扛著皮囊匍匐前進
    ——《皮囊》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讀完這本書,輾轉反側夜不能眠,哭得一塌糊塗,這是我對《皮囊》最直觀的感受。《皮囊》一書並非只是作者蔡崇達單純記錄自己故事的散文集,他用客觀冷靜的角度,寫出了一個個在家鄉小鎮上的真實故事。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文化,是個神婆。她卻教給作者具有啟示力量的生活態度:「 別讓肉體再折磨它的魂靈。
  • 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
    被劉德華高度評價的《皮囊》:人終究要捨棄皮囊,與自己和解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倘若真的有靈魂存在,那麼,我們的肉體,就是困住我們靈魂的皮囊,讓我們不能更自由的奔走在這個世界上的任意一個角落中。但是在我們整個人生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皮囊,只能算我們靈魂的暫時的棲息地,在這裡,短暫的休息過後,才能走上一段新的路程。
  • 《皮囊》中最辛辣的一句話,誰的世界裡也沒有容易二字
    「我們的身體本來多麼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汙濁給拖住了。」沒有聽說過蔡崇達的《皮囊》這本書,一定聽到過這最辛辣一句話吧。如果說韓寒是「理想派」,郭敬明是「夢幻派」,那麼蔡崇達就是「真相派」。《皮囊》是整本書的開篇,主人公是一個超脫淡然的高齡老太太,她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是總能在無意間道破人生的真諦。她曾兩次把年幼的兒子扔到河裡,讓他學遊泳:「肉體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皮囊》中最經典的一句話,短短28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皮囊》書名來自書中的第一篇文字,寫的是作者蔡崇達九十九歲的「阿太」,這個「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的」,很「狠」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教兒子遊泳,直接扔海裡讓人自己撲騰,差點溺死,當所有鄰居都罵她沒良心時,她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借著《皮囊》的苦,贏得身前名: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然而這樣的阿太一生都活得勇敢而通透,她臨終時說「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阿太試圖留給作者的精神遺產正豐富在此,「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我們每個人的肉體都不過是一具輕盈的皮囊,而沉重的是裹雜於身的各種欲望、誘惑。肉體不應被畏畏縮縮地保護起來不用,而是應去為靈魂所用的。
  • 《皮囊》很戳心的1句話,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給你勇氣直面生活
    年輕時把尚在幼年,不會遊泳的兒子丟進大海,她被鄰居指責,因為她知道肉體是拿來用的;女兒五十歲的時候撒手人寰,眾人都害怕她過度難過,可她卻異常冷靜,因為她「捨得」;自己切菜時切斷手指,旁人都一團慌亂,只有她表現的像個事外人。
  • 皮囊之下還有什麼?
    皮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著一顆心。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蔡崇達筆下的皮囊以柔情,冷靜,細緻地向我們娓娓道來關於理想,關於親情,關於夢。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
  • 讀完《皮囊》為何會哭的一塌糊塗?原來句句都戳中淚點,引人共鳴
    ——《皮囊》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讀完這本書,輾轉反側夜不能眠,哭的一塌糊塗,這是我對《皮囊》最直觀的感受。《皮囊》一書並非只是作者蔡崇達單純記錄自己故事的散文集,他是用客觀冷靜的角度,寫出了一個個在家鄉小鎮上的真實故事。文中的阿太,一位99歲的老太太,沒文化,是個神婆。
  • 《皮囊》中最辛辣現實的一句話,人這一生,終究要學會和自己和解
    這些老人的悲傷從不輕易示人,她們喜歡爭的是一口氣,也是自己做人的骨氣,當作者的阿太連自己女兒去世都沒有流淚的時候,大家都罵她沒良心,這時候她也沒有解釋,只是冷冰冰的說了句:「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 劉德華親自寫序,韓寒高度評價,《皮囊》: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靈魂,那麼我們的皮囊便是靈魂的棲息處,在那裡,無人打擾,你可以隨心耕種。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你告訴我,還有靈魂。有嗎?可能是有的吧。這是一本讓韓寒等了三年的書,劉德華為他寫序,眾多名人推薦,還得到了韓寒的高度評價:「我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