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變成「軟柿子」,可能是受家長的影響。
執筆:張一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有些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卻不敢反抗,這可能是家長的一些教育行為不當造成的。
本文圖片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慧慧的兒子剛上幼兒園,本以為他性格很好,可以在幼兒園裡面交到很多小朋友,但是每次接他放學,會發現孩子臉上表現得有些委屈,一問才知道是受欺負了。
兒子被欺負了,慧慧當然生氣了,就找老師理論,還告訴孩子要是受欺負了告訴老師。可是只要老師不在的時候,兒子還是會被欺負,因此他也變得越來越內向。
為了搞清楚為什麼兒子總是被別的小朋友當成軟柿子捏,慧慧聯繫了老師後躲在教室外面偷偷觀察,發現孩子在小朋友們面前表現得非常老實,手裡正在玩的玩具被搶了也不知道搶回來,又不愛說話。
這時慧慧才發現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問題了,因為平常總教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相處要懂事一點,要讓著別人,不能和他們打架、不欺負別人。但她卻忘了教孩子受到欺負時要怎樣做。
相信和慧慧一樣教孩子的媽媽也有不少,教會孩子懂禮貌、不調皮是很重要,但也要教孩子自己強大。其實家長的這幾種教育行為都容易讓孩子受到影響,變成「軟柿子」。
1、溺愛孩子
有些家長特別溺愛自己孩子,生怕孩子含在嘴裡化了,一直將孩子放在手心捧著。當然這樣做沒什麼不對,但當孩子犯錯之後,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會出現弊端。
孩子犯錯之後,這些家長往往會第一時間為孩子開脫,「孩子還小,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這樣不僅不能教育他們,還讓他們逃避了應負的責任。
家長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導致孩子特別依賴父母,不獨立,也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守規矩,形成自高、自大、自私的性格特點。這樣是非常不討喜的,很容易受到小朋友們的孤立,也很容易挨欺負。
2、不尊重孩子
有些家長可能比較強勢,認為孩子小,所以什麼事情都得聽自己的。比如不尊重孩子意見,給他們報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家長認為,這方面培養好了對孩子之後有好處,不學就逼著學。
可能孩子剛開始還會反抗,可發現自己的反抗根本沒有作用,就會什麼事都順從家長的意願,從而性格上可能會變得懦弱、沒有主見。懦弱的人是最容易被當成軟柿子捏的。
3、讓孩子要「懂事」
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要懂事才是好孩子,所以有時候孩子受委屈了,為了顯得自己很懂事,也會憋在心裡。
一般這類孩子的性情比較溫和、軟弱,即使被欺負也很少發脾氣,只會自己默默忍受,從而讓別人覺得他們好欺負,就會變本加厲。
另外這類孩子出於懂事,所以不懂得照顧自己的想法,常常被迫「樂於助人」,久而久之,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成全別人。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一些表現可能是成為「軟柿子」前兆,或許的確正在受著欺負,要怎麼幫助孩子去改變呢?
1、經常陪伴孩子
小孩子缺乏安全感,特別是面對陌生環境時。所以平時家長應該多陪陪孩子,給足他安全感,同時多鼓勵,讓孩子變得更自信、更有勇氣。
這樣當他們不在家人身邊的時候,能夠很快適應新的環境,與別人打成一片,而不是靠背叛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而獲得友情。
2、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
當孩子犯錯或者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要包庇或者直接給解決了,而是要讓他們自己面對問題,培養他們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別是如果孩子犯錯了,家長不要一開始就劈頭蓋臉地說他們一通,而是指出錯誤,引導改正,並承擔錯誤,這樣做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獨立且責任感強的孩子會更容易受到信賴。
3、尊重孩子
即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管孩子年齡大小,都有做選擇的權利。家長應該做幫助孩子維權的角色,而不是剝奪他們權利的角色。
平時多給孩子一些主動權,讓他學會自己做決定,那麼當遇到問題或者被欺負的時候,他們才會自己權衡該怎樣做,而不是一味地遷就和示弱。
總之孩子形成的性格是怎樣的,跟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不要因為家長的教育而削平了孩子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