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照書養娃,孩子上學後卻不知所措:父母的教育不能生搬硬套

2020-08-30 C位老爸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第一次當父母的人,沒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經驗,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容易感到緊張、手足無措。有部分父母,則會通過借鑑一些成功的育兒經驗,解決自己育兒時遇到的難題。但是,&34;不是一個好選擇,要知道父母的育兒之路沒有捷徑。

父母照書養娃,孩子上學後卻不知所措


先來看一個例子,張先生和妻子周女士是白領上班族,平時工作很忙。有了孩子以後,夫妻兩人更是焦頭爛額。


苦於第一次當父母沒有經驗,張先生和周女士在教育孩子這方面,顯得有點手足無措。他們只好購買了一些育兒書籍,照著上面的經驗教育孩子。比如給孩子看什麼早教繪本、聽哪些育兒歌曲、有問題該如何解決等等,有了&34;後,夫妻倆的育兒之路,看似順利不少。

張先生和周女士原以為,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然而孩子上學後卻不知所措,因為一群孩子在一起,總是有很多突發情況,這些問題書本上沒有&34;,父母也沒教過孩子。孩子在學校裡顯得有些不自在,人際溝通也不順利,甚至產生了厭學的心理。


父母的教育不能生搬硬套:


現在的父母大多背著房貸車貸,工作填滿了生活,沒時間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下功夫。於是就參照一些育兒書籍,把上面成功的經驗,直接生搬硬套,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這種育兒方式,雖然簡單方便,但對孩子的教育,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原因如下:


①家庭背景的差異


每個家庭的背景和經濟條件都不一樣,很多育兒書籍的觀點,基本都基於作者自身,或者是普通家庭的立場上。但在生活中,很多窮人家庭,並不能給孩子書中那樣的教育條件。如書本讓父母多帶孩子去旅遊長見識,有多少父母有時間有閒錢,能做到這一點呢?

②孩子個體的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性格、身體發育等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差別。而父母以書中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孩子,就有可能出現錯誤。比如有的書說孩子XX歲學走路更好,但有的孩子發育慢,腿部力量不夠,父母過早讓他們學走路,只會影響孩子的腿部發育。


③社會背景的差異


很多教育觀念都是有&34;的,父母應要與時俱進,而不是套用古板老舊的經驗教育孩子。比如現在已經是電子科技時代,孩子適當接觸網絡,對他們的成長有不少好處。但有的父母,依然視網絡為洪水猛獸,完全禁止孩子接觸網絡。

那父母要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首先,尊重孩子。父母尊重孩子,可以說是教育好孩子的一個前提。父母不要擺家長的架子,不必要求孩子事事聽自己的話。而是平等溝通、友好教育,育兒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父母要懂得因材施教,性格文靜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多學習畫畫、書法等需要耐心的技能;最後,自己與時俱進。聰明的父母會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味地抱著陳舊的觀念去教育孩子。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父母教育孩子,應不應該&34;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精英媽媽照書養娃,幼升小後卻不知所措:父母的教育不能走捷徑
    朋友妮妮是一個女強人,晉升為新手媽媽後,她就顯得十分「慌亂」,因為她不知道該如何教好孩子,甚至連基礎的養育都一竅不通。一段時間過後,她想到了一個好方法——跟著書走。從孩子出生開始,妮妮就靠著各種育兒書籍來教育孩子,孩子應該吃什麼、做什麼、聽什麼樣的歌……等等,都嚴格遵守書上的「規定」。可是在孩子幼升小之後,書上卻沒了「攻略」,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與書上的大部分不符合,而她也失去了自己的主見,又陷入了疑惑的怪圈。
  • 缺少了這項教育,孩子越大,父母越累
    養孩子何嘗不是如此,父母對孩子照顧得太好,事無巨細,也會讓孩子形成依賴,無法獨立。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和家長聊天時,都有這樣的感觸:孩子越大,家長反而越累。三歲之前,雖然需要時常把孩子抱在懷裡,伺候她的吃喝拉撒睡,但沒有每天被時間追著跑的緊張感,沒有輔導作業的煩惱,只是身體勞累而已。
  • 我是老農民,倆娃考上了北大清華:平凡父母,如何養出上進孩子?
    ,平凡的父母,貧困的家他們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給孩子們找家庭老師,報輔導機構,更不會自以為是地說:「你懂什麼,聽老子的!」但他們這樣的,中國最平凡的父母,卻養出了最懂事上進的孩子。沒什麼文化的父母,雖然教不會孩子怎麼做題考高分,但很早教會孩子怎麼做人。
  • 孩子嚎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觀:這樣的養娃方式要不得
    親戚還有點犟脾氣,向我吐槽這個醫生只懂看病,不懂得教育孩子。她還說:孩子哭了,怎麼也不能立馬去哄,就是哄,也得等一會的,這個方法叫延遲滿足。2哭鬧的背後是什麼?我要說這個鍋「延遲滿足」不背。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追蹤了18年後發現,那些自我延遲能力滿足能力強的孩子,他們的事業更成功。於是,「延遲滿足」被父母們紛紛效仿,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對孩子的未來會更好。
  • 父母要求22歲女兒養2歲弟弟:生娃前,請考慮一下老大吧
    現代跟古時候不同,撫養一個孩子不是一筆小數目,無論是尿布、奶粉、嬰兒用品還是上學學費、書費,孩子生病住院吃藥等等都是不小的開銷。父母在備孕前要考慮老二出生後的消費開支是否影響老大將來的教育資金,在不影響老大跟其他孩子一樣幸福成長的前提下,再決定生二孩。
  • 父母緊扣兩點,讓娃體驗快樂教育
    其實,多數父母沒有領悟到「放養式」教育的真實含義,這種教育「毒雞湯」盲目喝下去,只會害了娃。另外,在「讀書無用論」的洗腦下,有些父母認為大學生給初中同學打工、讀那麼多書不如早點出社會闖蕩……其實,學歷高低與成功是呈正相關的,那些沒有學歷卻功成名就的人畢竟是少數,並不能代表社會現象,相反,名利雙收的人多是高知分子。
  • 拍了6年的紀錄片揭露教育現實: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娃
    一部拍了6年的紀錄片揭露教育現實: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娃山溝溝裡的姑娘 馬百娟剛開始,第一位孩子是來自甘肅會寧農村大山深處的馬百娟,父親60多歲,母親由於自身的智力缺陷幾乎沒有勞動能力,他的父親後來意外去世了,他臨走前留下一句話:「爬也要供孩子上學」。家人都希望他考上大學,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高考失敗後,徐佳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復讀,離職要考上大學,到時候拿著通知書到墳前給爸爸看。但是令家人沒想到的是,第二次考試又落榜了:我懷疑是不是老天在耍娃,我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
  •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段,父母就該親自帶娃,讓老人「退居二線」
    ,但是這並不代表老人帶娃就沒有弊端,從孩子的教育角度來看,老人帶娃還是有很大的弊端的。所以說,老人帶娃也應該分時間段,不能一直帶孩子,畢竟孩子是父母自己的,不是老人的。所以說,老人帶娃也分年齡段,我們不能讓老人一直帶娃。畢竟孩子是我們自己的,老人就算再有經驗,可他們的有些育兒觀也已經過時,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了。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胎照書養,二胎當豬養」這句話應該是時下寶爸寶媽育兒的真實寫照。而我這一胎寶媽育兒的的確確遵循著這樣的模式照書養。比如生娃前我會挺著大肚子在購物節的零點時刻瘋搶待產包育兒包;我會為給寶寶選一款不含螢光劑、成分較溫和的洗衣皂而不停刷育兒微信公眾號看介紹文章;會為給孩子買一款成分溫和的身體乳學會海淘,為了知道海淘產品的真偽而去了解溯源碼、保稅倉等知識;而我的朋友為了買一款稱心如意的紙尿褲當起了實驗員做起了紙尿褲是否足夠吸水的比較試驗。
  • 孩子上學後就靠老師?人民日報: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業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老師找朱朝陽的媽媽談話時,告訴她:「孩子成績很好,就是內向沒有朋友,有些不合群,希望家長重視。」但是,朱朝陽媽媽很不開心地反駁道:「孩子上學後只管學習就好了,其他的都是無關重要的。」
  • 「照豬養」的孩子咋樣了?自從放棄育兒書,整個世界都燦爛了
    這兩種育兒方式不僅僅出現在二胎家庭,不少獨生子女父母也常常使用其中一種,但關於是否照書精心養,還是任由其發展的放養,每個家庭,每個父母都有不同看法和結論。 珊珊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後,對書有很高的敬意,在懷孕時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特意去買了非常多的育兒書。
  • 養娃不焦慮,送給新手父母的一份育兒避坑指南
    當得知自己即將成為父母,很多新手爸媽從最開始的喜悅漸漸地就會變得忐忑。從備孕到育兒,毫無經驗的你總是想給孩子最好的一切,難免掉進坑裡。俗話說「一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為了避免新手父母走入育兒誤區,有哪些知識是一定需要了解的呢?
  • 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學習——90%孩子問題都跟父母有關
    教育孩子,父母不學習可以嗎?在這裡我的觀點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學習」,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所有孩子的問題,都和家長有關。不妨想一下:上學需要考試,開車需要駕照,連上班都需要體檢,可是,很多人沒有經過學習拿到「媽媽上崗證」,就開始生娃帶娃了。
  • 60個高考狀元教育方式曝光:苟且的父母,養不出孩子的詩和遠方
    60個高考狀元教育方式曝光:苟且的父母,養不出孩子的詩和遠方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自然就是孩子第一所就讀的學校。有記者就直言不諱地說:苟且的父母,養不出孩子的詩和遠方。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一、孩子的眼界一個優秀的家庭,勢必可以輕鬆拓展孩子的眼界。
  • 孩子上學後,父母壓力漸顯
    過來人表示,孩子上學後,察覺逐漸顯現。當初,兩個孩子還小的時候,只是簡單地照顧飲食起居,可是一旦上學後,就要開始注重教育,尤其是孩子產生了自我意識,接觸的知識越來越多,在培育孩子時會更加費力,與獨生子女相比,差距也就逐漸顯現出來了,一個孩子就只有一份壓力,而二胎家庭無疑要承受雙倍的壓力。
  • 「你們讓我養弟弟,誰來養我的孩子?」女兒的質問讓父母無言以對
    而且,奇怪的是響應最多的都是那些年齡偏大的70、80後。或許是因為他們生活穩定,經濟基礎好吧,但也容易滋生出另一個問題:年齡越來越大,養二寶力不從心,開始拖累大寶。父母一時衝動,卻讓女兒買單幫忙養弟弟朋友小芹今年25歲了,已婚,兒子1歲。
  • 女孩因拒養弟弟被父母起訴,網友抱打不平:到底誰生的孩子?
    作為老大的一批小孩,他們有的認為自己在家庭的利益受到了侵蝕,一方面父母沒有跟自己商量,或商量後沒有徵得自己的同意;另一方面,二胎出生後,跟著自己搶地盤,父母對自己關愛沒有那麼多了,好吃、好玩的相應減少。
  • 不能堅守底線的父母,養不出品行端正的孩子
    都說「養不教,父之過」,試問有這樣沒底線的父母,又何以教養出守底線的孩子?馬蓉的人生悲劇不是從認識宋喆開始的,而是由父母的家教註定的。不能堅守做人底線的父母,養不出品行端正的孩子。而那些不能堅守做人底線的父母,禍害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一生,孩子的人生大壩也會因此決堤崩潰。如今「熊孩子」事件層出不窮,引來全社會的指責和憤慨,而每一個熊孩子身後都藏著一位不能堅守做人底線的父母。
  • 經濟越好,養孩子越累。教育新詞「直升機父母」是你嗎?
    是不是你也覺得,經濟越好,養孩子卻更累?回想我們小時候,我們沒有上學的壓力,父母也沒有多大的要求。那個時候才是開心,還有童年。如今的孩子,童年都泡在學習和各種補習班裡了。前幾日聽「樊登讀書」,學到一個新詞「直升機父母」。就是一個孩子說自己的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頭上嗡嗡直響,躲也躲不掉。那個父母像不像你?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下養孩子的問題吧!當今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三種: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第一:專斷型。這樣的父母就是覺得教育就是自己說了算。
  • 孩子不能「過早」接觸這4件事,對娃傷害很大,很多父母卻正在做
    隨著80、90後的寶媽進軍,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注重家庭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高,聰明伶俐,所以,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事情會讓孩子過早的去接觸,雖然家長是好心,但最後卻沒有得到回報,甚至對孩子的成長都造成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