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阿呆爸 阿呆爸育兒 收錄於話題#做成長型父母49個
▲這是阿呆爸育兒的第296篇原創
文 | 多多媽
1
我認為:他們做事太草率
前些天,看到一個新聞。
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面前站著兩個大人,各自抱著自己的手臂,像看熱鬧一般,圍觀眼前的孩子又哭又鬧的。
而這兩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孩子的父母。
兩個人既不上前扶孩子,也不著急哄孩子。這樣做法引來了網絡上很多人點讚。大不部分人都認為:
孩子當眾撒潑打滾,是在向父母示威,一定不能去哄去勸去安慰,擔心慣出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毛病,「正確的做法」是該給孩子一點顏色看一看,你哭鬧是沒用的,我們不會妥協。
我卻覺得,這到底是太年輕啊,做事太草率。
孩子是親生的,在大庭廣眾之下已經哭的這般傷心,有什麼「深仇大恨」的,不能把孩子扶起來,給他一個擁抱,幫他擦一擦眼淚,非要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冷眼、無動於衷呢?
類似的事情,前不久也發生在我一個親戚家。
上個月,我們這個城市下了雪,親戚的兒子想出去玩雪,可媽媽認為外面太冷了,擔心兒子凍感冒,現在又是有疫情的非常時期,孩子感冒發燒都比較麻煩。
於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3歲孩子的想法。
站在陽臺上,看見樓下有小朋友玩雪,3歲的娃都急哭了。
媽媽沒有去安慰,也沒有任何的回應,就是任由孩子哭,想著自己不能妥協。
她兒子越哭越傷心,最後,哭得吐了,當天晚上大發燒。
這可嚇壞了她,帶著孩子折騰去醫院。醫生給孩子做了檢查時說了一句:
本來一個擁抱就能解決的問題,你怎麼搞得這麼嚴重,還折騰到醫院來了。
親戚還有點犟脾氣,向我吐槽這個醫生只懂看病,不懂得教育孩子。
她還說:孩子哭了,怎麼也不能立馬去哄,就是哄,也得等一會的,這個方法叫延遲滿足。
2
哭鬧的背後是什麼?
我要說這個鍋「延遲滿足」不背。
延遲滿足是一個心理學實驗,曾被很多父母追捧。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項「棉花糖實驗」,對象是一些3-6歲之間的孩子。
規則是給孩子們一人一份棉花糖,如果孩子們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得到另外一份棉花糖作為獎勵。
如果立刻吃掉棉花糖,或者不願意等,按鈴喊研究人員,都沒有任何的獎勵。
面對眼前的棉花糖,孩子們想盡一切辦法「抗拒」棉花糖,可最後,只有20%的孩子忍住了,沒有吃掉棉花糖,得到了額外的獎勵。
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追蹤了18年後發現,那些自我延遲能力滿足能力強的孩子,他們的事業更成功。
於是,「延遲滿足」被父母們紛紛效仿,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對孩子的未來會更好。
當孩子有了需求,要吃什麼食物,要買什麼玩具,哭了鬧了,會刻意讓孩子這些需求「飛一會」,因為心裡篤定,延遲滿足會養出更有出息的孩子。
其實,父母們是完全誤解了延遲滿足。
「棉花糖」實驗的延遲滿足,選擇權在於孩子,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延遲。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寫道:
父母的故意不滿足孩子, 讓孩子處在「得不到」的恐懼中,一旦有一點好處,迫不及待地消費掉。
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哭鬧就是不聽話,不講理。
當孩子哭了,鬧了,心裡想的是,不能去安慰孩子,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越來越任性,讓哭鬧變成孩子要挾父母的工具。
其實,父母真的想多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內心的安全感還沒有完全建立,哭鬧只是一種尋求幫助的信號,並非是手段。
父母的不回應,不搭理,是「以暴制暴」,養出一個低我價值感,自卑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賴的人,他們的難過和傷心,自己的父母都看不到,他們認為別人更不會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遭遇。
3
要回應,不要讓家成絕境
孩子因年齡受限,在完成不了一些事情,或者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時,或者生氣難過時,都會用哭鬧來表達,這是正常的情緒表達。
並非如一些父母臆想的是孩子的手段,小小年紀,心智都未成熟,沒有能力去「耍心眼」。
但面對孩子哭鬧,父母不同回應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卻很大。
首先,一定要回應。
父母的回應,不一定是安慰或者哄勸,先是不要走開。
因為孩子是哭給父母看的,我們可以蹲下來,視線和孩子平行,可以給他們擦一擦眼淚,就那樣靜靜地陪著他們,讓孩子的激動的情緒飛一下。
心理學教授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尤其是孩子哭鬧時,更是需要父母的回應。抱一抱孩子,讓孩子明白你是在意他的,他的感受和情緒都被接納和理解,內心的安全感才會被建立。
其次,和孩子溝通。
有時,孩子的要求真的是不合理,父母無法做好。
可以等孩子的情緒平復了,我們再和孩子溝通剛才的事情,如實相告。
孩子可能會失落、難過,但是這些「無法滿足」是自然的,並不是父母故意和孩子作對,去延遲滿足孩子,因此也不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創傷。
再次,不要吝嗇抱孩子。
孩子哭鬧最初可能是因為願望沒有達成,繼而萌發了傷心和難過。
很多時候,孩子會主動向父母求抱,可有的父母很有「原則」,那便是——孩子什麼時候不哭了,什麼時候抱。一直哭,一直不抱。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肢體語言比語言更有力量。擁抱是最溫柔而又最有力量的方式。
說一千一萬個道理,不如抱一下孩子讓孩子更快地平復情緒,我們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父母養育孩子,不用考試,只要發自內心去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無條件地去愛孩子便可以。
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是最需要我們去愛的時候,抱一下他們,給他們擦一擦眼淚,這才是父母愛孩子正確的姿勢。
今日互動
你家孩子哭鬧撒潑,你是怎麼處理的?你覺得冷眼旁觀,任由他哭,是一個好辦法嗎?歡迎留言聊一聊。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已獲得授權使用。
原標題:《孩子嚎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觀:這樣的養娃方式要不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