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拍下了一幕:一個孩子臉朝地、賴在地上哭,而孩子的父母就站在一邊冷眼看著……
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年輕父母在一旁冷眼旁觀,這一幕卻讓不少人有了共鳴:這大概是育兒觀一致的人才能體會的快樂吧。
孩子任性哭鬧讓很多爸媽頭疼,大家似乎也很難相處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來制服這個磨人的「熊孩子」,於是乎,出現了很多放任派:孩子哭鬧?晾一邊就行了,讓他使勁哭,哭夠了自然就不磨人了。
有網友評論:放任孩子哭鬧,父母其實是不知道怎麼辦。
一語中的,孩子哭鬧、撒潑、任性、磨人,其實都是在嘗試跟父母、跟這個世界建立一套獨特的溝通方式,但大多數父母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我的孩子任性,不服管教,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還是不聽,我乾脆就任他哭鬧,冷眼旁觀,等他性子撒完,自然就好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那麼任性?
很多家長想不通,明明看起來很乖的一個小孩,怎麼就突然變得蠻不講理,十分任性?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生理原因
不同於成年人,兒童大腦皮質抑制、調節機能發育不完善,就導致孩子自制力差,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有各種任性不乖的表現。
最早在十到二十二月齡,寶寶們就已經開始有一絲執拗,一味要求心理和行為上的滿足,我想要什麼你就得給我,否則我就哭給你看,這是兒童任性心理行為發展的初期。到了三四歲,孩子的行為會表現為:自以為是、固執、我行我素,甚至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否則就會到處惹麻煩,這是兒童任性心理行為的高原期。
說了這麼多,簡單一句話:兒童大腦發育不完善,導致他很容易情緒失控,做出一些任性舉動。
家人的溺愛與遷就
現在的孩子是家裡的寶,很多家庭的情況是:家裡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對孩子百般溺愛,即使犯了錯,也會以「他還是個孩子」為藉口遷就他。
正是這種毫無節制的溺愛與遷就,讓孩子逐漸形成了一種心理和行為定勢:我想怎樣就怎樣,你們不隨我得意,我就哭鬧,反正總有人會滿足我。孩子雖小,但他察言觀色、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他逐漸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發展,任性正是在這種溺愛與遷就的環境中一點點發展起來的。
家長對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
也有一些家長會覺得: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我是他爸/媽,他就得聽我的。遇到事情,父母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常常做出一些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公共場所訓斥孩子,動不動就對孩子打罵,殊不知這些行為會壓制孩子的需求,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些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形成任性妄為的性格。
孩子任性,其實離不開家長後背的「推波助瀾」。
如何對待任性的孩子?
回到開篇,孩子哭鬧任性,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打罵訓斥?冷眼旁觀?當然都不行。
從根本上理解孩子的行為
上面我們說到,孩子任性是天性使然,很多時候他們是個容易爆發的小河豚,衝動易怒,如果這個時候再有家長錯誤的處理方法,孩子就會在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正確做法是從根本上理解孩子的任性行為,找到點爆孩子的那根導火索,然後用理解、耐心幫孩子滅火,解開他的心結。
拒絕溺愛,理智對待
很多孩子任性,源於家長的溺愛,即便孩子犯了錯,也有家長為孩子找原因開脫。
遇到事情,家長需要理性對待孩子的行為,堅持原則,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耍賴改變自己。也不能因為自己是父母,就用身份強迫孩子改變。
幫孩子走出任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事物,對於這些事物的對與錯,他們並沒有成年人那樣準確、全面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會採取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比如哭鬧、撒潑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父母如果一味採取妥協、暴力壓制甚至冷眼旁觀的態度,會讓孩子心理上留下陰影,影響孩子性格的成長。
正確做法是幫助孩子徹底走出任性,可以採用心平氣和說教、讀繪本、親子活動等方法。
好繪本幫助孩子趕走壞情緒
四五歲的小孩子正處於調皮搗蛋的火熱期,孩子調皮任性,家長耐心說教無數遍,孩子仍舊一副油鹽不進的桀驁狀態,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入手一本繪本:《趕走黑夜的小兔子》。如果您的孩子有任性的情況,不妨試試這本書。
《趕走黑夜的小兔子》講了一個不愛睡覺的小兔子,任性地將黑夜關在餅乾盒子裡,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任性給別的小動物帶來了很多困擾,最終將黑夜放出的故事。
這是一本很好的睡前故事,故事中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任性是不對的,沒有講任性之後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滿帶孩子氣的小兔子和黑夜之間的故事,教會孩子學會傾聽,懂得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什麼危害,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輕鬆解決問題的結果。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喜歡家長喋喋不休地說教,即便你充滿了愛心、耐心,他們其實更喜歡一個懂他們的角色設身處地地為他們代言,無疑,趕走黑夜的小兔子就做到了。在故事的末尾,還設有一處彩蛋,一個讓小朋友驚喜的立體餅乾盒子,裡面裝了黑夜,在打開那一瞬間,黑夜被釋放,孩子的任性也隨之而去。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戳上方連結購買,書真的不錯,充滿童趣,孩子喜歡,家長也能從中悟得很多育兒道理。
父母最需要教給孩子的不是成功的方法,而是成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