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倒地大哭,年輕父母冷眼旁觀: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

2020-12-23 欣然育兒

近日,有網友拍下了一幕:一個孩子臉朝地、賴在地上哭,而孩子的父母就站在一邊冷眼看著……

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年輕父母在一旁冷眼旁觀,這一幕卻讓不少人有了共鳴:這大概是育兒觀一致的人才能體會的快樂吧。

孩子任性哭鬧讓很多爸媽頭疼,大家似乎也很難相處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來制服這個磨人的「熊孩子」,於是乎,出現了很多放任派:孩子哭鬧?晾一邊就行了,讓他使勁哭,哭夠了自然就不磨人了。

有網友評論:放任孩子哭鬧,父母其實是不知道怎麼辦。

一語中的,孩子哭鬧、撒潑、任性、磨人,其實都是在嘗試跟父母、跟這個世界建立一套獨特的溝通方式,但大多數父母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我的孩子任性,不服管教,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還是不聽,我乾脆就任他哭鬧,冷眼旁觀,等他性子撒完,自然就好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那麼任性?

很多家長想不通,明明看起來很乖的一個小孩,怎麼就突然變得蠻不講理,十分任性?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

生理原因

不同於成年人,兒童大腦皮質抑制、調節機能發育不完善,就導致孩子自制力差,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有各種任性不乖的表現。

最早在十到二十二月齡,寶寶們就已經開始有一絲執拗,一味要求心理和行為上的滿足,我想要什麼你就得給我,否則我就哭給你看,這是兒童任性心理行為發展的初期。到了三四歲,孩子的行為會表現為:自以為是、固執、我行我素,甚至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圖行事,否則就會到處惹麻煩,這是兒童任性心理行為的高原期。

說了這麼多,簡單一句話:兒童大腦發育不完善,導致他很容易情緒失控,做出一些任性舉動。

家人的溺愛與遷就

現在的孩子是家裡的寶,很多家庭的情況是:家裡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對孩子百般溺愛,即使犯了錯,也會以「他還是個孩子」為藉口遷就他。

正是這種毫無節制的溺愛與遷就,讓孩子逐漸形成了一種心理和行為定勢:我想怎樣就怎樣,你們不隨我得意,我就哭鬧,反正總有人會滿足我。孩子雖小,但他察言觀色、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他逐漸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發展,任性正是在這種溺愛與遷就的環境中一點點發展起來的。

家長對孩子的不理解、不尊重

也有一些家長會覺得: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我是他爸/媽,他就得聽我的。遇到事情,父母絲毫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常常做出一些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公共場所訓斥孩子,動不動就對孩子打罵,殊不知這些行為會壓制孩子的需求,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些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形成任性妄為的性格。

孩子任性,其實離不開家長後背的「推波助瀾」。

如何對待任性的孩子?

回到開篇,孩子哭鬧任性,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打罵訓斥?冷眼旁觀?當然都不行。

從根本上理解孩子的行為

上面我們說到,孩子任性是天性使然,很多時候他們是個容易爆發的小河豚,衝動易怒,如果這個時候再有家長錯誤的處理方法,孩子就會在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正確做法是從根本上理解孩子的任性行為,找到點爆孩子的那根導火索,然後用理解、耐心幫孩子滅火,解開他的心結。

拒絕溺愛,理智對待

很多孩子任性,源於家長的溺愛,即便孩子犯了錯,也有家長為孩子找原因開脫。

遇到事情,家長需要理性對待孩子的行為,堅持原則,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耍賴改變自己。也不能因為自己是父母,就用身份強迫孩子改變。

幫孩子走出任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事物,對於這些事物的對與錯,他們並沒有成年人那樣準確、全面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會採取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比如哭鬧、撒潑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父母如果一味採取妥協、暴力壓制甚至冷眼旁觀的態度,會讓孩子心理上留下陰影,影響孩子性格的成長。

正確做法是幫助孩子徹底走出任性,可以採用心平氣和說教、讀繪本、親子活動等方法。

好繪本幫助孩子趕走壞情緒

四五歲的小孩子正處於調皮搗蛋的火熱期,孩子調皮任性,家長耐心說教無數遍,孩子仍舊一副油鹽不進的桀驁狀態,該怎麼辦?

前段時間入手一本繪本:《趕走黑夜的小兔子》。如果您的孩子有任性的情況,不妨試試這本書。

《趕走黑夜的小兔子》講了一個不愛睡覺的小兔子,任性地將黑夜關在餅乾盒子裡,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任性給別的小動物帶來了很多困擾,最終將黑夜放出的故事。

這是一本很好的睡前故事,故事中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任性是不對的,沒有講任性之後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滿帶孩子氣的小兔子和黑夜之間的故事,教會孩子學會傾聽,懂得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什麼危害,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輕鬆解決問題的結果。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喜歡家長喋喋不休地說教,即便你充滿了愛心、耐心,他們其實更喜歡一個懂他們的角色設身處地地為他們代言,無疑,趕走黑夜的小兔子就做到了。在故事的末尾,還設有一處彩蛋,一個讓小朋友驚喜的立體餅乾盒子,裡面裝了黑夜,在打開那一瞬間,黑夜被釋放,孩子的任性也隨之而去。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戳上方連結購買,書真的不錯,充滿童趣,孩子喜歡,家長也能從中悟得很多育兒道理。

父母最需要教給孩子的不是成功的方法,而是成長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孩子嚎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觀:這樣的養娃方式要不得
    兩個人既不上前扶孩子,也不著急哄孩子。這樣做法引來了網絡上很多人點讚。大不部分人都認為:孩子當眾撒潑打滾,是在向父母示威,一定不能去哄去勸去安慰,擔心慣出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毛病,「正確的做法」是該給孩子一點顏色看一看,你哭鬧是沒用的,我們不會妥協。我卻覺得,這到底是太年輕啊,做事太草率。
  • 年輕父母抱臂觀望孩子趴地上哭鬧,不扶也不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
    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站在不遠的地方淡定地看著。夫妻倆抱著膀子,既不上去把孩子扶起來,也不著急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網友:「三觀正的90後爸媽,我只想說:幹得漂亮!」:孩子太愛哭了,眼睛像是裝了水龍頭開關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大哭一場。
  • 年輕父母抱臂觀望孩子趴地上哭鬧,不扶也不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
    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站在不遠的地方淡定地看著。夫妻倆抱著膀子,既不上去把孩子扶起來,也不著急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爸媽都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孩子太愛哭了,眼睛像是裝了水龍頭開關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大哭一場。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來源:智慧父母V作者:智慧父母原創團如果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威脅你就犯,你會怎樣?一對年輕父母的做法,讓無數網友「開了眼界」。冬天,冰涼的地面,只見一個看起來只有三四歲大的孩子,四面朝地,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她的父母卻站在不遠處抱著臂「冷眼旁觀」。
  • 「我不會在你哭時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如果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威脅你就犯,你會怎樣?一對年輕父母的做法,讓無數網友「開了眼界」。大冷的冬天,冰涼的地面,只見一個看起來只有三四歲大的孩子,四面朝地,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她的父母卻站在不遠處抱著臂「冷眼旁觀」。
  • 孩子大哭時,比「不許哭」,父母說這4句話更能做好孩子情緒管理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讓父母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分場合地大哭大鬧,而且輕易難以停止,對此不少父母經常會用最簡單粗暴的一句「不許哭」來試圖阻止孩子哭泣。
  • 你的理所當然,時常讓孩子崩潰大哭|當個成熟的父母吧
    我們在旁邊看看,覺得他瞎整,但無傷大雅也沒有阻止他的行為。小朋友:討厭爸爸,你為什麼要拆我的房子(邊哭邊說)爸爸:你那個有什麼用,一會兒就弄好了(理所當然)小朋友:我辛辛苦苦做的,你為什麼不問問我(邊哭邊說)爸爸:你那邊弄起來幹嘛,弄了就弄了,有什麼好哭的啊,而且看到孩子哭的樣子,覺得很好笑,還開始大笑。
  • 《白色月光》張一因丈夫出軌大哭嚇壞女兒:父母不該在孩子前哭?
    看到這裡,不免感慨,在孩子面前,成年人的崩潰只能是一瞬間的事,或者說,大多時候,我們都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過多的負面情緒,怕影響孩子留下陰影!更別說崩潰大哭這種操作!比如大哭落淚。因為在這個年齡段,父母就是他們的世界,以他(她)的理解力,並不能理解你哭的原因,反而會嚇壞Ta,覺得整個世界都坍塌了,心理很容易留下陰影。2、表達情緒,不宜過於頻繁、激烈。哭可以,但情緒不宜過於強烈。
  •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的第一句話決定TA的未來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是怎麼處理的?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一起來看看吧!當孩子哭的時候,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1那天,一群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一同出遊。媽媽們在樹蔭下閒聊,亮亮和萌萌在一旁吹著泡泡水,彩色泡泡慢慢飛向天際,孩子們高興得咯咯直笑。突然,兩個孩子被絆了一跤,一起摔在了地上,泡泡水灑了,孩子不約而同地大哭了起來。兩位媽媽們連忙跑過來。
  • 當孩子哭鬧和發脾氣時,作為父母能做的5件事
    我們拿幾種最常見的情況來舉例:第一種情況:如何面對孩子的倒地大哭。倒地大哭的情況是可以提前預防的,想想孩子什麼情況下會倒地大哭呢?首先,與孩子不成熟的能力有關。倒地大哭的情況一般發生在2歲半以前的孩子身上,我們前面提到過,此時他們的各方面能力有限,當他們無法表達清楚,非常無力的時候,就可能會倒在地上大哭起來,不要把這種情況一味的看成是孩子在要挾你。其次,孩子在倒地大哭之前,往往還伴隨著成人的說教、講道理或者責備。
  • 「我不吃了,你別打了!」孩子在超市跪地大哭:失控的父母太可怕
    人們常說「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因為父母不但要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操心孩子的教育和學習。父母可以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非常稱職,有些父母心情好的時候是孩子的好爸爸好媽媽,心情不好或者是孩子淘氣的時候就會情緒失控,成為孩子眼裡恐懼的對象。前兩天去逛超市的時候,親眼目睹了這樣一件事。
  • 孩子撒潑打滾?90後父母卻不吃這套,這屆父母育兒經真是絕了!
    雖說孩子是一代比一代難帶!但,現在的父母也是一代比一代難搞。那麼,90後的父母是如何育兒的?「「太科學」「太隨意」「太佛系」」不如看看他們是怎麼做到全國統一的。不過,面對情緒崩潰的幼兒,選擇冷眼旁觀,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除了要應對孩子的情緒,更重要是找到情緒的源頭。崩潰大哭,有時是孩子唯一能想到的求助信號。若孩子是釋放情緒的大哭,家長不需要刻意關注。美國哈佛心理學者表示:讓孩子停止哭並迅速變得開心,會讓孩子的情緒敏感度變得非常低,未來的情商也會受影響。
  • 90後父母帶娃,孩子哭了就當沒看見,網友吵翻
    一哭二鬧三上吊,這不僅是小媳婦撒嬌耍賴的絕招,也是孩子折騰父母常用的把戲。在以前,只要孩子往地上一趟大哭起來,家長就毫無辦法,只好乖乖滿足孩子的要求。不過現在是90後們當爸爸媽媽了,孩子撒潑打滾,在他們面前,可不好用了。
  • 父母為什麼受不了孩子的「哭」?
    面對孩子的哭泣,你會有怎樣的情緒反應呢? 會覺得很煩、很無助……嗎? 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儘快停止哭泣嗎? 會呵斥孩子不許哭,孩子越哭你越來氣嗎? …… 很多父母不願意看到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就想盡辦法,要麼哄搶、要麼呵斥、要麼冷處理……讓孩子不要哭,想一想家長這麼做的時候,到底是為誰好呢?
  • 90後父母「抱臂圍觀式育兒」上熱搜,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
    前兩天,成都一位網友逛街時偶遇有趣一幕: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站在不遠處淡定地看著,既不上去把孩子扶起來,也不著急哄。你哭你的,我們就看著的架勢。
  • 孩子又哭了,面對無理取鬧的娃父母要怎麼辦?
    孩子大哭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不管是什麼年齡段的人都擁有這個權力。但聽到孩子大哭的時候,家長就會著急孩子是怎麼了,為什麼哭。為了不讓孩子哭,家長就是各種的哄、安慰。然後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安撫也就不哭了。孩子這樣都是正常的,但是父母首先要教會孩子明白,哭並不能解決問題。
  • 深夜小男孩「下跪」照,看哭網友:父母根本想不到孩子有多愛你
    這讓很多網友也紛紛表示:「父母根本想不到孩子有多愛你」,是啊,有多少父母能想到孩子有這一面?孩子為了你願意跪求別人?看到媽媽剖腹產傷口崩潰大哭很多人說孩子們說的話都是「童言無忌」,但其實這並不是童言無忌,因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他們表達的是他們真情實感。
  • 孩子發脾氣大哭時,最需要父母冷靜而堅定的向他們伸出雙手
    孩子走遠了,奶奶們津津樂道,「他們家管教孩子很有一套的,像這種孩子哭,就是故意的,你越理她她越來勁兒......」如果是你在場,你也覺得女孩子每次的大哭,都是故意,是沒有緣由的嗎?另一方面,孩子大哭,是因為他的需求,真的沒有被你看到。如果孩子總是「無緣無故」的大哭,是因為情緒在平時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重視。沒有無緣無故的哭鬧,只有沒有被看到並理解的需求。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哭確實是一個發洩方式。
  • 孩子嚎啕大哭,比起「不許哭」,父母這樣做好情緒管理會更有效
    當孩子哭泣,家長們會感到心疼,可一旦孩子哭鬧不止,有的家長就會開始覺得煩躁。尤其孩子在公共場合嚎啕大哭時,家長會更加心煩。這時,家長可別只會跟孩子說"不許哭"。恰逢周末,寶媽小煦帶上自家4歲的女兒去附近的商場玩。
  • 幼兒入園大哭,父母這樣做能幫助孩子順利入園
    剛開學這幾天,一些新生入園後會大哭不止。有一位奶奶每天把孩子送到大門口後,孩子就開始賴在地上不肯起來,一邊哭一邊叫:奶奶在外面等我。奶奶要哄好久,每天都被孩子搞得精疲力盡。有時,會忍不住對著孩子罵幾聲。老師也要哄很久才行,等孩子情緒好點後,再帶他進教室。疫情期間,家長都不能進園。因此,都是由老師來帶孩子進教室。老師邊哄孩子邊帶著這群孩子進教室,真心感到很累。有的孩子會哭上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