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慧父母V
作者:智慧父母原創團
如果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威脅你就犯,你會怎樣?
一對年輕父母的做法,讓無數網友「開了眼界」。
冬天,冰涼的地面,只見一個看起來只有三四歲大的孩子,四面朝地,趴在地上放聲大哭。
她的父母卻站在不遠處抱著臂「冷眼旁觀」。
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
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
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
孩子只要使出殺手鐧,一哭二鬧三打滾,我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
到最後,慣壞了孩子,自己又後悔不迭。
因此,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就成了讓所有父母都頭疼的問題。
你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嗎
馬雅舒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
「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在節目中,只要女兒米婭一哭,馬雅舒就忍不住步步妥協。
女兒不肯上幼兒園,大哭大鬧,馬雅舒心疼到崩潰,甚至想要自己親自去幼兒園照顧女兒。
女兒想吃冰淇淋,發現冰箱裡已經沒有冰淇淋的時候,便央求媽媽去買。
馬雅舒拒絕了她,她就躺在地上開始哭鬧。
馬雅舒心疼女兒,想要扶起她,她卻變本加厲地趴在地上哭得更大聲。
最終,馬雅舒還是受不了女兒的「情緒轟炸」,跑去超市買了冰淇淋。
記得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
「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專家。」
確實如此。
孩子捕捉父母的情緒,比父母捕捉他們的情緒更敏感。
他們「人小鬼大」,總是會一次次地挑戰父母的邊界,一次次試探父母的反應。
只要嘗到一次甜頭,他們就會發現,原來只要哭鬧,就能逼父母就範,就能輕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長此以往,他們就把哭鬧當做自己無往不利的武器,用來挾制父母,達到目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當孩子哭時要區分,有時哭聲代表著一種痛苦,尋求父母的幫助,而有時候孩子的哭聲不是痛苦,而是有目的性的。」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福爾摩斯式」的七竅玲瓏心。
育兒的路上, 相信每一位父母也都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
如果我們不能冷靜、理智、狠點心地對待孩子的挾持,孩子就會利用我們的心軟,變得越來越任性,直到被毀掉。
所以,聰明的父母,必須帶著點狠心。
聰明的父母都會「利用」孩子的哭鬧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在書裡提到:
「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也就是說,當孩子情緒出現失控,甚至撒潑打滾的時候,如果引導得當,或許也是一個好的教育機會。
那麼面對孩子的哭鬧,有什麼好辦法呢?
1、以不變應萬變
《爸爸去哪兒》中,嗯哼因為要上交玩具而哭鬧不止,甚至任性耍賴。
這個時候杜江既沒有向嗯哼妥協取回玩具,也沒有強硬地制止他哭鬧。
而是陪在嗯哼身邊,等著嗯哼平復情緒。
直到嗯哼停止了哭,杜江才開始耐心地給嗯哼講道理,溫和地告訴嗯哼剛才哪裡不對。
爸爸耐心而溫柔地教導,成功地把嗯哼從剛才的崩潰中解救了出來。
釋放完負面情緒的嗯哼,又開心地投入到遊戲中去了。
想起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過的一句話:
「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確實是。
孩子有情緒哭鬧很正常,這個時候,如果暴力制止,或者一味說教,不僅沒用,甚至還會傷害到孩子。
如果我們以不變應萬變,允許孩子把情緒釋放完,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知道:
「無論你做錯了什麼,我們依然愛你。」
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確認父母是愛他的,他才會放開心扉聽得進勸,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得償所願。
2、學會跟孩子「討價還價」
閨蜜的女兒跟我的女兒同歲,卻從不會撒潑打滾。
我忍不住向閨蜜取經。
閨蜜說她每次面對孩子哭鬧時,都會試著跟她「討價還價」。
比如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吃巧克力,即使當天已經吃了很多了,還是任性哭鬧著要吃。
閨蜜就耐心地告訴女兒:
「因為今天已經吃了三塊巧克力了,再吃牙齒就要壞了。
但是媽媽可以答應你,周末給你買更好吃的巧克力蛋糕,前提是這周每天只能吃一塊巧克力。」
同時把巧克力蛋糕的圖片給女兒看,女兒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走了,高高興興地纏著媽媽問巧克力蛋糕的事。
閨蜜說,有時候孩子的訴求只是一時興起,並不是非要不可。
但是如果一直留在那件事裡,孩子就會一直停留在當時的情緒裡。
作為家長,就是應該把孩子那些不合理的訴求,轉化成合理的可以實現的規劃。
讓孩子知道,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哭鬧遠沒有好好跟爸爸媽媽商量更方便。
同時,還能在「討價還價」中給孩子立好規矩。
深受啟發。
愛可以沒有條件,但是一定不能沒有原則。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訴求,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溫柔而堅定。
既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理解你的,是愛你的。
又讓他明白,即使再哭再鬧,爸爸媽媽也不會因此而降低底線。
孩子情緒失控,也許只是想讓你「看見」
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除了應對孩子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找到孩子情緒的源頭。
《超級育兒師》中,單親媽媽馬學琴向節目組求助。
稱自己的女兒平時活潑可愛,但是一旦脾氣上來就會撒潑打滾,有時候甚至還會打她。
她試過安撫女兒,呵斥女兒甚至為了讓女兒冷靜下來把女兒鎖在門外,但是都無濟於事。
經過專家觀察,終於發現了原因。
原來,馬學琴的女兒有眼疾。
她為了鍛鍊女兒,便要求女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串珠子的任務。
女兒本身眼睛就看不清楚,穿起珠子來非常吃力,所以沒穿多久就情緒爆發。
面對女兒的情緒,馬學琴也毫不後退,女兒沒完成任務就懲罰她不許吃飯。
本來就焦躁不已的女兒面對媽媽的懲罰更加崩潰,直接尖叫大哭起來。
看著崩潰的孩子,專家們揪心不已。
當女兒因為無法完成媽媽交給的各項任務而情緒崩潰時,馬學琴從未反思過女兒崩潰的原因。
每次面對女兒的情緒都只知道一味壓制,反而,讓女兒的情緒越來越極端。
她永遠也想不到,女兒的崩潰是在向她求助:
「媽媽,請你幫幫我。媽媽,我真的盡力了。「
其實,成年人有成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但是孩子卻不同,尚未成熟的孩子本來情緒起伏就很大,有時候又無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他們需要幫助,手足無措或者感受到痛苦的時候,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崩潰大哭,有時候是孩子唯一能想到的求救信號。
他們期望父母能聽懂自己的訴求,從而幫助自己。
這時候,父母應該做的,就是找到孩子情緒崩潰的源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反之,如果父母聽不懂孩子的信號,一味忽略或者制止,只會讓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糟糕。
所以,跟孩子的情緒相比,父母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孩子們並非天生不懂事,後天的引導才是決定他們性格的關鍵。
如果想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首先我們自己就要有更多的細心、耐心和恆心。
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地補充修正自己的育兒理念,在給孩子帶來積極正向的引導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
孩子難免會犯錯,我們又何嘗不是。
重要的是,我們要永遠陪著孩子一起長大,一起變得更好。
作者:夏天。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
掃一掃關注光明網微信視頻號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