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2020-12-24 澎湃新聞

來源:智慧父母V

作者:智慧父母原創團

如果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威脅你就犯,你會怎樣?

一對年輕父母的做法,讓無數網友「開了眼界」。

冬天,冰涼的地面,只見一個看起來只有三四歲大的孩子,四面朝地,趴在地上放聲大哭。

她的父母卻站在不遠處抱著臂「冷眼旁觀」。

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

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

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

孩子只要使出殺手鐧,一哭二鬧三打滾,我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

到最後,慣壞了孩子,自己又後悔不迭。

因此,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就成了讓所有父母都頭疼的問題。

你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嗎

馬雅舒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

「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在節目中,只要女兒米婭一哭,馬雅舒就忍不住步步妥協。

女兒不肯上幼兒園,大哭大鬧,馬雅舒心疼到崩潰,甚至想要自己親自去幼兒園照顧女兒。

女兒想吃冰淇淋,發現冰箱裡已經沒有冰淇淋的時候,便央求媽媽去買。

馬雅舒拒絕了她,她就躺在地上開始哭鬧。

馬雅舒心疼女兒,想要扶起她,她卻變本加厲地趴在地上哭得更大聲。

最終,馬雅舒還是受不了女兒的「情緒轟炸」,跑去超市買了冰淇淋。

記得一位教育專家曾經說過:

「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專家。」

確實如此。

孩子捕捉父母的情緒,比父母捕捉他們的情緒更敏感。

他們「人小鬼大」,總是會一次次地挑戰父母的邊界,一次次試探父母的反應。

只要嘗到一次甜頭,他們就會發現,原來只要哭鬧,就能逼父母就範,就能輕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長此以往,他們就把哭鬧當做自己無往不利的武器,用來挾制父母,達到目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當孩子哭時要區分,有時哭聲代表著一種痛苦,尋求父母的幫助,而有時候孩子的哭聲不是痛苦,而是有目的性的。」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福爾摩斯式」的七竅玲瓏心。

育兒的路上, 相信每一位父母也都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

如果我們不能冷靜、理智、狠點心地對待孩子的挾持,孩子就會利用我們的心軟,變得越來越任性,直到被毀掉。

所以,聰明的父母,必須帶著點狠心。

聰明的父母都會「利用」孩子的哭鬧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在書裡提到:

「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也就是說,當孩子情緒出現失控,甚至撒潑打滾的時候,如果引導得當,或許也是一個好的教育機會。

那麼面對孩子的哭鬧,有什麼好辦法呢?

1、以不變應萬變

《爸爸去哪兒》中,嗯哼因為要上交玩具而哭鬧不止,甚至任性耍賴。

這個時候杜江既沒有向嗯哼妥協取回玩具,也沒有強硬地制止他哭鬧。

而是陪在嗯哼身邊,等著嗯哼平復情緒。

直到嗯哼停止了哭,杜江才開始耐心地給嗯哼講道理,溫和地告訴嗯哼剛才哪裡不對。

爸爸耐心而溫柔地教導,成功地把嗯哼從剛才的崩潰中解救了出來。

釋放完負面情緒的嗯哼,又開心地投入到遊戲中去了。

想起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過的一句話:

「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確實是。

孩子有情緒哭鬧很正常,這個時候,如果暴力制止,或者一味說教,不僅沒用,甚至還會傷害到孩子。

如果我們以不變應萬變,允許孩子把情緒釋放完,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知道:

「無論你做錯了什麼,我們依然愛你。」

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確認父母是愛他的,他才會放開心扉聽得進勸,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得償所願。

2、學會跟孩子「討價還價」

閨蜜的女兒跟我的女兒同歲,卻從不會撒潑打滾。

我忍不住向閨蜜取經。

閨蜜說她每次面對孩子哭鬧時,都會試著跟她「討價還價」。

比如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吃巧克力,即使當天已經吃了很多了,還是任性哭鬧著要吃。

閨蜜就耐心地告訴女兒:

「因為今天已經吃了三塊巧克力了,再吃牙齒就要壞了。

但是媽媽可以答應你,周末給你買更好吃的巧克力蛋糕,前提是這周每天只能吃一塊巧克力。」

同時把巧克力蛋糕的圖片給女兒看,女兒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走了,高高興興地纏著媽媽問巧克力蛋糕的事。

閨蜜說,有時候孩子的訴求只是一時興起,並不是非要不可。

但是如果一直留在那件事裡,孩子就會一直停留在當時的情緒裡。

作為家長,就是應該把孩子那些不合理的訴求,轉化成合理的可以實現的規劃。

讓孩子知道,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哭鬧遠沒有好好跟爸爸媽媽商量更方便。

同時,還能在「討價還價」中給孩子立好規矩。

深受啟發。

愛可以沒有條件,但是一定不能沒有原則。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訴求,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溫柔而堅定。

既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理解你的,是愛你的。

又讓他明白,即使再哭再鬧,爸爸媽媽也不會因此而降低底線。

孩子情緒失控,也許只是想讓你「看見」

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除了應對孩子的情緒,更重要的是找到孩子情緒的源頭。

《超級育兒師》中,單親媽媽馬學琴向節目組求助。

稱自己的女兒平時活潑可愛,但是一旦脾氣上來就會撒潑打滾,有時候甚至還會打她。

她試過安撫女兒,呵斥女兒甚至為了讓女兒冷靜下來把女兒鎖在門外,但是都無濟於事。

經過專家觀察,終於發現了原因。

原來,馬學琴的女兒有眼疾。

她為了鍛鍊女兒,便要求女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串珠子的任務。

女兒本身眼睛就看不清楚,穿起珠子來非常吃力,所以沒穿多久就情緒爆發。

面對女兒的情緒,馬學琴也毫不後退,女兒沒完成任務就懲罰她不許吃飯。

本來就焦躁不已的女兒面對媽媽的懲罰更加崩潰,直接尖叫大哭起來。

看著崩潰的孩子,專家們揪心不已。

當女兒因為無法完成媽媽交給的各項任務而情緒崩潰時,馬學琴從未反思過女兒崩潰的原因。

每次面對女兒的情緒都只知道一味壓制,反而,讓女兒的情緒越來越極端。

她永遠也想不到,女兒的崩潰是在向她求助:

「媽媽,請你幫幫我。媽媽,我真的盡力了。「

其實,成年人有成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但是孩子卻不同,尚未成熟的孩子本來情緒起伏就很大,有時候又無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他們需要幫助,手足無措或者感受到痛苦的時候,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崩潰大哭,有時候是孩子唯一能想到的求救信號。

他們期望父母能聽懂自己的訴求,從而幫助自己。

這時候,父母應該做的,就是找到孩子情緒崩潰的源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反之,如果父母聽不懂孩子的信號,一味忽略或者制止,只會讓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糟糕。

所以,跟孩子的情緒相比,父母如何面對才是最重要的。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孩子們並非天生不懂事,後天的引導才是決定他們性格的關鍵。

如果想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首先我們自己就要有更多的細心、耐心和恆心。

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地補充修正自己的育兒理念,在給孩子帶來積極正向的引導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

孩子難免會犯錯,我們又何嘗不是。

重要的是,我們要永遠陪著孩子一起長大,一起變得更好。

作者:夏天。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

掃一掃關注光明網微信視頻號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我不會在你哭時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孩子只要使出殺手鐧,一哭二鬧三打滾,我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確認父母是愛他的,他才會放開心扉聽得進勸,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得償所願。2、學會跟孩子「討價還價」閨蜜的女兒跟我的女兒同歲,卻從不會撒潑打滾。我忍不住向閨蜜取經。
  • 孩子一哭就抱,長大後成了「黏人精」,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撒手
    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媽媽的心就也跟著揪了起來。孩子們的情感表達方式很直接,哭鬧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很多寶媽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常常會一把把孩子抱起,用溫暖的懷抱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 孩子哭了能不能馬上抱?會不會因此寵壞孩子?
    新手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寶寶,面對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擔心。我家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我也曾糾結,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馬上抱,如果馬上就抱了,會不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就會哭的習慣?先說我的答案,要抱,不會。面對一歲以內的孩子,第一步就是要毫無保留地接受孩子的各種暗示和要求,不必擔心是否會寵壞了他或是否會被他牽著鼻子走。不少父母都聽說過臭名昭著的哭聲免疫法,令人遺憾的是居然還有不少人在學在用,並因此釀成悲劇。
  • 孩子哭的時候立馬就抱,會不會寵壞孩子?實驗告訴你答案
    因為有人說&34;所以一些家長會忍著心痛轉身離開,甚至躲在門外默默流淚,祈求哭聲早點止住,充滿了心疼與無助,生怕一個不忍心就讓孩子被寵愛澆灌壞。其實早在1959年,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用恆河猴實驗就證明了:經常抱孩子不會把孩子寵壞。
  • 聰明的父母,不會當著孩子做這五件事
    孩子的內心就會焦慮不安,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所以家長要停止破壞規則的行為,不要最終反而害了孩子。3.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抱怨劉繼榮說自己曾聽到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說,我沒有幸福感,那裡笑得出來,人生真的很苦。聽到這裡的時候,她害怕了,為什麼兒子會變得如此消極。於是,他對著老公發牢騷,抱怨老公不在家也不能幫自己。老師卻說,兒子這些壞的情緒都是和她學的。
  • 孫儷的育兒經驗獲贊:聰明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從不講道理
    孩子哭鬧總是表達不出為什麼這樣,一些家長就會很著急地說:「你到底在哭什麼?」有的脾氣急躁的家長,甚至會吼了起來,結果孩子越哭越傷心。孫儷就顯得非常聰明有智慧,她曾發微博表示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最應該做的是擁抱他、理解他、支持他,而不是講大道理。並且調侃到是自己7年的育兒經驗。
  • 你知道為什麼,被媽媽吼哭的孩子,還要伸手找媽媽抱嗎?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是不聽話的時候,我們都會把孩子吼哭。但是他們一人伸著手喊著要媽媽抱。而且更肯定的是寶寶讓媽媽抱,不是讓爺爺奶奶抱,更不是讓他的爸爸抱。每到這個場面,媽媽總是又生氣又心疼,抱吧,怕孩子不長記性,不抱吧,看到他那可憐的樣子,又覺得心裡很難過。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家長對孩子冷漠,容易孩子安全感缺失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家長由於育兒經驗不夠,第一次為人父母所以教育的時候可能有很多方式方法教育理念都是錯誤的。同事經常和我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每次都發洩情緒就是哭,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
  • 「孩子一哭就抱,你把孩子寵壞了!」孩子哭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導讀:「孩子一哭就抱,你把孩子寵壞了!」孩子哭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一哭就抱,你把孩子寵壞了!」孩子哭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
    一聽見孩子哭,年輕的媽媽立刻到屋裡去把孩子抱起,再出來跟大家聊天。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孩子哭打擾了大家。這時,有經驗者說:「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他,否則會慣壞的。」但馬上又有朋友說:「孩子哭了還是要去抱抱的,這對孩子有好處,抱抱是嬰兒感情發展的需要。」於是,大家就一番討論,說要抱的有抱的道理,說不要抱也有不要抱的原因。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還是不知道究竟應該抱還是不應該抱。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孩子出生以後,因為發育還不完善,在沒有學會說話前,哭是孩子最常用的表達方式,孩子哭就是有所需求,可能是餓了需要吃,也可能是尿布溼了需要換,還有可能是睡前情緒煩躁需要安撫,孩子不會說,只能哭。所以,0-6個月的孩子哭了要及時抱抱。在6個月後,隨著孩子認知和情感能力的發育,孩子越來越聰明,已經懂得用哭來召喚父母或看護人,因為孩子發現哭有用,有時候就會故意哭。
  • 寶寶哭鬧要不要馬上抱?你被偽科學欺騙了嗎?父母多抱孩子有講究
    很多父母都知道獨立對孩子的重要性,也很想訓練孩子的獨立,訓練是需要方法的,解決孩子的分離焦慮,有效的育兒方法你掌握了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到這樣的話,孩子哭就讓他哭,越抱他他就會越淘氣粘人,別管他,一會他就好了,他知道哭不管用下次就不哭了。這是前段時間比較流行的一個哭聲免疫法,你有被這個理論說服嗎?一哭就抱孩子真的會寵壞孩子麼?少抱抱孩子真的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理嗎? 不知道說這樣話的人有沒有去追蹤孩子以後的成長。哭鬧是寶寶表達他們需求的唯一方式,因為他們還不會完整的用語言來表達需求。
  • 小寶寶哭的時候,是立即抱起還是放任不管繼續哭?聰明媽媽這麼做
    面對寶寶的哭鬧,想必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立馬抱起來安撫寶寶,但是身邊卻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孩子一哭就抱,很容易寵壞孩子,先讓孩子哭一會兒,等會再去抱」。而且這樣的說法還有專業的理論支撐,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曾提出過「哭聲免疫療法」,他認為「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培養可以讓孩子變得堅強。
  • 父母不該在孩子面前哭?情緒上來的時候你怎樣忍?
    ,也跟著哭了起來,有人認為父母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哭泣,可能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和負擔,但是成年人的崩潰只是在一瞬間,情緒和眼淚有時也是控制不住的。有的家長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任何的不好的情緒,而且什麼都會為孩子安排妥當,孩子想要什麼都會得到,這可能會讓孩子不懂得努力去爭取,如果讓孩子長時間的生活在太平的生活中,孩子會懂得生活的艱辛,也不會體諒父母為了家庭的不容易。
  • 研究證明:孩子哭了以後,父母及時抱孩子,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在家帶娃的寶媽最怕遇到的事情就是孩子不停地哭泣,特別是新手寶媽完全不知道如何處理。因為有些孩子哭起來就沒完,需要哄很久才能安靜下來。經常在這種哭鬧的環境中,大人也會很心煩。有些時候大家的耐心會被消耗完,就算聽到了孩子哭也會置之不理。其實孩子哭不是件壞事,家長應耐心點哄娃才是。
  • 「孩子哭就要抱」,李玟瑾教授的勸告,父母要聽進去
    自打80後90後長大,成為孩子的養父母后,他們深知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小時候過得艱苦的父母,他們很想讓孩子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又怕對孩子過於溺愛。尤其是當孩子哭時,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心疼孩子,想著去抱一抱、哄一哄。
  • 孩子哭就要抱」,李玟瑾教授的勸告,父母要聽進去
    文|芭比聊育兒自打80後90後長大,成為孩子的養父母后,他們深知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小時候過得艱苦的父母,他們很想讓孩子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又怕對孩子過於溺愛。尤其是當孩子哭時,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心疼孩子,想著去抱一抱、哄一哄。
  • 孩子不哭不抱,哭了才抱?這個「育兒誤區」,害苦了很多家庭
    孩子哭是很常見的事情,疼了哭,餓了哭,不高興了也哭。哭泣作為向外界反映自身感受的表現機制,成為我們判斷孩子身體或情緒狀況的重要指標。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問我,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她自己看了一些有關孩子教育和培養的一些文章,發現其中有些觀點出入很大,甚至是相悖的。
  • 孩子對媽媽說「我想哭」,聰明媽媽這樣做,孩子將受益終生
    對流淚最好的勸告莫過於狄更斯借《霧都孤兒》中巴姆特爾先生的口說的,哭「疏通了肺部,衝洗了面部,鍛鍊了眼睛,和緩了性情。所以哭出來吧。」一個孩子有一次對媽媽說:我想哭,但怕爺爺奶奶說。媽媽說:你哭吧,我擋住他們。果真,孩子一哭,兩位老人過來著急地問:發生什麼了,你媽媽打你了嗎?
  • 寶寶哭了怎麼辦?是抱起寶寶哄哄,還是讓寶寶繼續哭個夠
    寶寶哭了,如果抱抱,會不會因此把他給慣壞了?不抱是不是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關於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各路專家意見不一,主張一哭就抱的和不哭才抱的都有,這讓父母更沒有了方向。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的,還得靠心理學知識來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