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如果抱抱,會不會因此把他給慣壞了?不抱是不是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關於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抱。
各路專家意見不一,主張一哭就抱的和不哭才抱的都有,這讓父母更沒有了方向。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的,還得靠心理學知識來提供技術支持。
在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心理學家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質,這些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在0~2歲,主要的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在2~4歲,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
當寶寶處於哭鬧不休難以安撫狀態時,有時嘗試調整一下姿勢,讓他們側躺或者趴在你的肩膀或前臂上,你會發現寶寶很快變得平靜下來。這是為什麼呢?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是面對著媽媽蜷曲身體,低著頭脊背彎曲,膝蓋頂著肚子,這個姿勢讓他們感覺到平靜安全,同時使他們避免轉到不當的體位或是和臍帶纏繞。
很多人說,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開心,當然不想他哭啦。但事實上,哭是人本能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是疏導壞情緒的一種武器,只有適時將壞情緒疏導出去才能更好地感知「快樂」。
所以,「哭」並不是一件壞事。 但「哭」為什麼卻被冠以「不勇敢」、「不聽話」、「不講理」等等各種標籤而被阻止呢?因為,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引起家長的焦慮,讓負能量飆升,最後失控崩潰。
所以寶寶哭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回應他的需求。餓了就餵他奶,無聊了就陪他玩,累了就哄他睡覺。一旦寶寶的需求被滿足了,他們就不會繼續哭了。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有哭必應」的養育方式使得寶寶在內心建立起一種「有需求就會被回應」的模式,這會讓他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被人愛的。
孩子哭父母不要發火,大聲說孩子。最好是平靜的發現他哭的原因,再處理問題。要是孩子發脾氣的哭,我不會答應他的想法。
我讓他在自己的小床先休息一會,告訴他,「你高興的時候可以再出來。」 幾個孩子同時哭起來的話,我只能一個一個的按照這方法去解決!我也會想起另一個媽媽的鼓勵:「過20分鐘,問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