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您一定想笑,這宦官和太監指的是男人?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中咱們稱呼那些閹人不都是太監麼(相比而言宦官還算是比較文雅的稱呼了),怎麼罵宦官最過癮?就是星爺在《九品芝麻官》裡的那一句:死太監!可見這宦官和太監明顯指的就是指的這些閹人嘛!
別的不說,就是去搜一下《現代漢語詞典》裡對宦官的解釋如下:君主時代宮廷內侍奉帝王及其家屬的人員,由閹割後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監。連字典都這樣描述不是更印證了這種說法,宦官和太監怎麼可能是形容正常人?
咱們再稍微歪個樓,既然宦官和太監等同,那歷史上有沒有「女太監」這麼一說呢?我也翻閱過不少資料,有的文章是這樣定義女太監:皇宮中除了男太監外是有女太監的,想成為男太監要進行物理閹割,去除生殖器官,而女太監,同樣要通過特殊處理,而且這種行為特別殘忍,據說是給女子麻醉後用木棍敲擊她們的腹部,重複多次保證女子的子宮脫落,這樣就可以去除其生殖能力成為女官。
這種說法有很大問題,首先歷史上著名的女官並不少(比如班昭、上官婉兒等)但我翻遍了史書也沒找到當女官之前還要經歷還有如此步驟。不過這種錘女子小腹的行為歷史上確實有,但對象並不是宮女,而且犯了罪的女犯,官府把這種刑罰稱之為「幽閉」,王夫之曾在《識少錄》中提到的:「男子去勢,女子幽閉。」就是指這個。但這和女官沒什麼關係,更不用說是伺候皇帝的「女太監」了。可見女太監就是女子同樣進行閹割這種說法純粹是以訛傳訛。
那麼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宦官和太監是形容正常人的?宦官和太監是一個意思麼?女子可以當太監麼?
首先回答您第一個問題:宦官和太監都是形容正常人的,其次宦官不是太監,女子不但可以當太監,成年男子,老頭,小孩兒,老婦人等等所有人都可以當太監。
任何人都能當太監,這是什麼意思?咱們一個一個來解釋。
首先解釋閹人這個詞,早在西周時期咱們老祖宗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閹割技巧……《周禮·天官冢宰》中就記載:「奄,精氣閉藏者,今謂之宦人。」後因奄人多承擔看守宮門之類的職役,故「奄」加「門」而為「閹」。所以《說文解字》云:「閹,門豎也,宮中奄昏閉門者。」也就是說被這些傢伙和正常男人不同,所以一般在王室負責苦力活和看大門,所以稱呼上由奄人變成了閹人,春秋戰國時期閹人也被稱為寺人(《古文觀止》裡就有一個著名的閹人:寺人披,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而宦官呢?根據唐代的典志體史書《通典·職官九·內侍省》解釋「宦官」也是天上的星宿(和梁山好漢們一樣):「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您不要小看了宦官這個詞,他們也是天上的星星下凡!由於這些小星星常常伴隨著在帝星旁邊,所以用宦這個字來形容皇帝身邊親近的人,君主身邊之人被統一稱為宦。
您聽出點啥問題來沒?在君主身邊的閹人當然被稱為宦官,但這宦官可不一定是閹人,咱們這些正常的普通男人照樣可以當宦官!(只要你經常伴隨在皇帝身邊即可)所以在《史記》裡還記載了趙高這貨身為宦官還有女婿,可見他也未必是閹人。
到了東漢建立以後對宦官制度進行了改革,《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所以自東漢以後宦官就成為閹人的專用名詞,從此以後宦官全部由閹人充當。所以您如果穿越到東漢之前聽到有人當了宦官千萬別大驚小怪,那時候的宦官和現在的公務員類似,能陪伴在君主身邊那這前途也不可限量啊。
太監呢?首先太監中的「監」字意思是考察、監督。在黃帝時期設立了「大監」一職,責任是負責「監於萬國」——「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隋煬帝之後政府機構統一被稱為監,您就比如說咱們都很熟悉的國子監啦、長秋監啦等等。太監這個詞出現在唐末,最早的意思是負責工程的監工(這和它的字面意思很是類似),不過這就和咱們現在普遍認為的概念差了十萬八千裡了……
《續文獻通考·職官考六》中記載,遼代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皆設有「太監」,負責監督和檢查。可見最早的太監沒有任何貶義,不但是正經的朝廷官員,甚至職能和御史還很類似。
這一時期不但遼國設有太監一職,包括北宋和金或多或少都有借鑑,等到元朝建立後把遼的太監製度發揚光大,在所有的職能部門都設置了太監,並且還詳細規定了太監的人數,比如說章佩監有太監四員,典用監、典牧監、秘書監、度支監、中尚監各有太監二員。
所以一直到元代,太監一詞代表的都是朝廷部門的官員(除了極少部門的太監由宦官充當——「至元十五年置尚用監,二十年罷,二十四年改置中尚監,……至大元年升為院,四年復為監,參用宦者三人。」),他們與其他部門的官吏一樣都是健全的正常人。
更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能當太監都得是世家大族名臣之後,你要是家裡沒點背景人家還讓你當呢!「元秘書監…至元九年置,其監、丞皆用大臣奏薦選世家名臣子弟為之。」
比如說《元史·許國枕傳》記載「每外國使至,必命(許國枕)與之語,辭理明辨,莫不傾服。改尚醫太監。」許扆乃是元朝的名臣,他當時在朝廷擔任禮部尚書,隨後又成為了「尚醫太監」,堂堂的禮部尚書三品官當然不可能是個被閹割之人!可見這時候的太監算得上是朝廷的高官,宦官這種不入流的小角色根本就沒法比!
除了正常男人可以當太監,歷史上也有女性充當太監的記載,比如說北魏正光元年十月的《劉阿素墓誌》就寫到了「大魏正光元年,歲在庚子,魏宮內大監劉阿素墓志銘。監諱字阿素,齊州太原人也。」這個叫劉阿素的女子曾經在北魏宮廷中當過大監。這也印證了我在上文提到的那句話,甭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只要皇帝願意,都可以當太監。
那麼太監究竟是怎麼變成咱們現在經常說的這個意思呢?
這就要從明清時期開始講了。明朝設置了龐大的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這二十四衙門中都設有掌印太監這個職務,而這個職務普遍由宦官來擔任,所以您看,這時候的太監逐漸的就和宦官靠攏了。太監一定是宦官,但宦官可不都是太監(因為太監已經從官員變成了負責監督管理的宦官頭子,屬於高級宦官),一般的宦官可是沒資格稱之為太監。想當太監,看看人家鄭和,《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初事燕王於落邸,從起兵有功,累報太監」先去立軍功再說吧!
而太監真正和宦官等同一體則出現在清朝時期,清順治十一年,成立十三衙門掌宮中事,只要是在十三衙門裡做事的,甭管你官大官小,年輕年老,統一都被稱為太監,自此以後宦官就和太監混為一談了。
可見太監、宦官這些詞都是在特定的時期有著特定的意思,您可千萬別不看時代背景就直接下了個死定義,那古代那些當太監的老兄不就冤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