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原本指的是朝廷高官,怎麼就變成了宦官的同義詞?

2020-12-12 國史拾遺

看到這個題目您一定想笑,這宦官和太監指的是男人?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中咱們稱呼那些閹人不都是太監麼(相比而言宦官還算是比較文雅的稱呼了),怎麼罵宦官最過癮?就是星爺在《九品芝麻官》裡的那一句:死太監!可見這宦官和太監明顯指的就是指的這些閹人嘛!

別的不說,就是去搜一下《現代漢語詞典》裡對宦官的解釋如下:君主時代宮廷內侍奉帝王及其家屬的人員,由閹割後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監。連字典都這樣描述不是更印證了這種說法,宦官和太監怎麼可能是形容正常人?

咱們再稍微歪個樓,既然宦官和太監等同,那歷史上有沒有「女太監」這麼一說呢?我也翻閱過不少資料,有的文章是這樣定義女太監:皇宮中除了男太監外是有女太監的,想成為男太監要進行物理閹割,去除生殖器官,而女太監,同樣要通過特殊處理,而且這種行為特別殘忍,據說是給女子麻醉後用木棍敲擊她們的腹部,重複多次保證女子的子宮脫落,這樣就可以去除其生殖能力成為女官。

這種說法有很大問題,首先歷史上著名的女官並不少(比如班昭、上官婉兒等)但我翻遍了史書也沒找到當女官之前還要經歷還有如此步驟。不過這種錘女子小腹的行為歷史上確實有,但對象並不是宮女,而且犯了罪的女犯,官府把這種刑罰稱之為「幽閉」,王夫之曾在《識少錄》中提到的:「男子去勢,女子幽閉。」就是指這個。但這和女官沒什麼關係,更不用說是伺候皇帝的「女太監」了。可見女太監就是女子同樣進行閹割這種說法純粹是以訛傳訛。

那麼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宦官和太監是形容正常人的?宦官和太監是一個意思麼?女子可以當太監麼?

首先回答您第一個問題:宦官和太監都是形容正常人的,其次宦官不是太監,女子不但可以當太監,成年男子,老頭,小孩兒,老婦人等等所有人都可以當太監。

任何人都能當太監,這是什麼意思?咱們一個一個來解釋。

首先解釋閹人這個詞,早在西周時期咱們老祖宗就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閹割技巧……《周禮·天官冢宰》中就記載:「奄,精氣閉藏者,今謂之宦人。」後因奄人多承擔看守宮門之類的職役,故「奄」加「門」而為「閹」。所以《說文解字》云:「閹,門豎也,宮中奄昏閉門者。」也就是說被這些傢伙和正常男人不同,所以一般在王室負責苦力活和看大門,所以稱呼上由奄人變成了閹人,春秋戰國時期閹人也被稱為寺人(《古文觀止》裡就有一個著名的閹人:寺人披,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而宦官呢?根據唐代的典志體史書《通典·職官九·內侍省》解釋「宦官」也是天上的星宿(和梁山好漢們一樣):「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您不要小看了宦官這個詞,他們也是天上的星星下凡!由於這些小星星常常伴隨著在帝星旁邊,所以用宦這個字來形容皇帝身邊親近的人,君主身邊之人被統一稱為宦。

您聽出點啥問題來沒?在君主身邊的閹人當然被稱為宦官,但這宦官可不一定是閹人,咱們這些正常的普通男人照樣可以當宦官!(只要你經常伴隨在皇帝身邊即可)所以在《史記》裡還記載了趙高這貨身為宦官還有女婿,可見他也未必是閹人。

到了東漢建立以後對宦官制度進行了改革,《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所以自東漢以後宦官就成為閹人的專用名詞,從此以後宦官全部由閹人充當。所以您如果穿越到東漢之前聽到有人當了宦官千萬別大驚小怪,那時候的宦官和現在的公務員類似,能陪伴在君主身邊那這前途也不可限量啊。

太監呢?首先太監中的「監」字意思是考察、監督。在黃帝時期設立了「大監」一職,責任是負責「監於萬國」——「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隋煬帝之後政府機構統一被稱為監,您就比如說咱們都很熟悉的國子監啦、長秋監啦等等。太監這個詞出現在唐末,最早的意思是負責工程的監工(這和它的字面意思很是類似),不過這就和咱們現在普遍認為的概念差了十萬八千裡了……

《續文獻通考·職官考六》中記載,遼代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皆設有「太監」,負責監督和檢查。可見最早的太監沒有任何貶義,不但是正經的朝廷官員,甚至職能和御史還很類似。

這一時期不但遼國設有太監一職,包括北宋和金或多或少都有借鑑,等到元朝建立後把遼的太監製度發揚光大,在所有的職能部門都設置了太監,並且還詳細規定了太監的人數,比如說章佩監有太監四員,典用監、典牧監、秘書監、度支監、中尚監各有太監二員。

所以一直到元代,太監一詞代表的都是朝廷部門的官員(除了極少部門的太監由宦官充當——「至元十五年置尚用監,二十年罷,二十四年改置中尚監,……至大元年升為院,四年復為監,參用宦者三人。」),他們與其他部門的官吏一樣都是健全的正常人。

更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能當太監都得是世家大族名臣之後,你要是家裡沒點背景人家還讓你當呢!「元秘書監…至元九年置,其監、丞皆用大臣奏薦選世家名臣子弟為之。」

比如說《元史·許國枕傳》記載「每外國使至,必命(許國枕)與之語,辭理明辨,莫不傾服。改尚醫太監。」許扆乃是元朝的名臣,他當時在朝廷擔任禮部尚書,隨後又成為了「尚醫太監」,堂堂的禮部尚書三品官當然不可能是個被閹割之人!可見這時候的太監算得上是朝廷的高官,宦官這種不入流的小角色根本就沒法比!

除了正常男人可以當太監,歷史上也有女性充當太監的記載,比如說北魏正光元年十月的《劉阿素墓誌》就寫到了「大魏正光元年,歲在庚子,魏宮內大監劉阿素墓志銘。監諱字阿素,齊州太原人也。」這個叫劉阿素的女子曾經在北魏宮廷中當過大監。這也印證了我在上文提到的那句話,甭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只要皇帝願意,都可以當太監。

那麼太監究竟是怎麼變成咱們現在經常說的這個意思呢?

這就要從明清時期開始講了。明朝設置了龐大的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這二十四衙門中都設有掌印太監這個職務,而這個職務普遍由宦官來擔任,所以您看,這時候的太監逐漸的就和宦官靠攏了。太監一定是宦官,但宦官可不都是太監(因為太監已經從官員變成了負責監督管理的宦官頭子,屬於高級宦官),一般的宦官可是沒資格稱之為太監。想當太監,看看人家鄭和,《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初事燕王於落邸,從起兵有功,累報太監」先去立軍功再說吧!

而太監真正和宦官等同一體則出現在清朝時期,清順治十一年,成立十三衙門掌宮中事,只要是在十三衙門裡做事的,甭管你官大官小,年輕年老,統一都被稱為太監,自此以後宦官就和太監混為一談了。

可見太監、宦官這些詞都是在特定的時期有著特定的意思,您可千萬別不看時代背景就直接下了個死定義,那古代那些當太監的老兄不就冤死了!

相關焦點

  • 東漢怎麼搞得好?不會幹政的太監不是好宦官
    編者按:三國的開端,便要從十常侍(宦官)把持朝政開始說起。那麼這個宦官是如何產生的呢?東漢的宦官問題又為何特別嚴重呢?又或者說,歷朝歷代都會有宦官的問題呢?本文試圖通過東漢的案例,為各位學友梳理一下「宦官」的問題。 從十常侍,到魏忠賢、李蓮英,太監的普遍形象是「奸」的。
  • 宦官和太監有區別嗎?看完舊時代的記錄,別再混為一談了
    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太監這種封設社會的產物,我一說「太監」可能有的朋友覺得不對了,說「太監」這個稱呼是猴年馬月才有的啊,那我們就先來理論理論「宦官」和「太監」到底是不是一碼事。宦官制度歷史悠久,從先秦時期就有,《禮記》中早有相關的記載,就是指侍奉皇族的男性,一開始啊,也不全是閹人,到了漢光武帝,《後漢書·宦者傳序》:「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它士。」這個職位就全部是閹人了。而「太監」出現得比較晚,原本的含義是指宦官中層次比較高的官員,他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是從品級比較低的「少監」,一步步向上提的。
  • 從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態度,看宦官在當時朝中的權勢
    從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太監在當時的地位高低,是否存在宦官幹政的情況,因為,凡是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禁止的時期,都是皇權比較穩固,宦官遠離權力的時期;而凡是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問題,比較寬鬆和開明的時期,都是宦官幹政比較嚴重的時期。所以說,不是皇帝不想管,而是,有些時候是管不住,也有些時候是沒有能力去管了。
  • 太監中的座師和門生制度—拉名下,看宦官們如何培養自己的接班人
    甚至一些宦官除了生前對收養自己的本管太監盡忠盡孝外,甚至還將墳墓葬地選在本管太監墳塋旁,準備死後繼續追隨左右。本管太監和其收養的小宦官之所以關係如此親密穩固,源於明代宦官多系「髫齡選入」,都是些小孩子。而這些進宮的小太監們的撫育之責便多由其本管太監承擔。
  •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兩大太監的鬥爭,背後是朝廷文官鋤奸的過程
    皇宮的大太監中,會玩和善武的兩大太監分別發揮自己特長,都哄得皇帝朱厚照高興後,都被重用,他們互相妒忌吃醋,朝廷上輔佐朝政的大臣主要以楊廷和為首的一些文臣,對宦官幹政,擾亂朝廷秩序非常不滿,害怕辜負了前朝皇帝託付給自己重任一片信任之心,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是無法動搖皇帝對宦官的信任,後來大臣們發現,大太監劉瑾與大太監張永之間有很深的隔閡,大臣們準備利用他們,並剷除他們
  • 在關於太監的問題上,清朝是如何做得,以至於沒有宦官專權發生?
    皇權和相權、和文官集團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皇權和其他集團也存在矛盾,皇帝得提防大臣篡位,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來制約大臣和其他集團。因為太監不可能篡位。所以,皇帝很自然地想依靠太監來壓制相權,抵禦其他威脅。皇帝的政治需要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產生的重要緣由。宦官專權比較嚴重的朝代有三個∶漢朝、唐朝和明朝。
  • 古代太監宦官的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特殊職業的興衰變遷
    作為二十一世紀飽讀小說、博覽群劇的新青年,想必大家對"公公太監"這一詞並不陌生,或者是對它有些興趣,這裡的興趣是指大家想了解它,大家不要有歧義。既然大家都對它感興趣,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太監"這個職位的由來和興衰。
  • 古代太監目不識丁,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答案說出來你都不信
    古代太監目不識丁,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答案說出來你都不信眾所周知,在古代皇宮大院當中,因為有些力氣活,女性無法完成,需要男性完成,並且因為後宮嘉嬪眾多,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宦官這樣的職位就此出現,由於宦官是封建制度的產物,所以一直被人看不起,不過在皇宮當中,宦官無法威脅皇權,一些皇帝們都會精心培養,然而在史書資料中記載,古代太監目不識丁,那麼令人質疑的是,他們不識字,是怎麼宣讀聖旨的呢
  • 太監原來有這麼多種稱呼,古時候老公也是太監的叫法
    由於歷史源遠流長,宦官出現過許多不同的名稱,同義詞有寺人、閹人、內侍、中官、黃門、內豎、中貴人等。戰國時趙國有宦者令、秦國有監, 都是宦官領導的名稱。宦官一詞古已有之,本是統稱為皇家服務的官員(據說此名出自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
  • 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很多人甚至認為明朝的宦官亂政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比之唐朝還嚴重,雖然明朝宦官沒有廢立、乃至殺過皇帝,但是他們影響範圍是全國,伴隨著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時間。而唐朝宦官掌握兵權,開始欺主是安史之亂以後,當時中央朝廷式微,藩鎮林立割據,也就是說中央朝廷實際控制的範圍已經很小了,所以宦官所能影響的範圍也就很小,因此認為唐朝的宦官亂政沒明朝嚴重。
  • 古代宦官大多不識字,為何宣讀聖旨時卻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太監」一詞出與唐朝,代指官銜高的宦官,而一般的宮內宦官,都只是寺人,他們或許是家裡窮養不下孩子,送到宮內當宦官,又或者是家裡有人犯罪,被宮刑後送到宮內當侍從。
  • 古代太監怎麼宣洩欲望?有3種方法,最後一種最變態
    太監有沒有那方面的欲望?肯定是有的,因為太監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雖然身體殘缺了,但是他們的內心是完整的,所以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欲。那古代的太監怎麼宣洩欲望呢?有人不禁就會說,已經是太監了,被咔嚓過了,物件都沒了,還能怎麼宣洩!
  •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現代人通過看宮廷劇,大都知道了太監是什麼。 古代的太監,就是皇上一家人使用的男性僕人。這些男性為了方便出入後宮,被閹割失去了性功能。
  • 太監究竟割哪些東西?上廁所怎麼辦?看完後覺得太監太難了
    在周王朝時期,就已經有宦官存在了,宦官不僅把持宮中閒散雜碎事務,還要伺候主子,而歷史上也有許多當權的宦官,比如高力士、魏忠賢等,到了清代,我們大多都用太監來稱呼他們,主要就是伺候主子,處理宮中雜碎事務,而清代乾隆時期更甚,在吸取之前這麼多朝代的教訓後,清朝管理宦官的手段越來越狠,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朝這些太監。
  • 唐玄宗老邁昏庸,聽信太監一句話就斬殺兩員大將,後無奈逃出皇城
    文/馮玄一說到太監專權,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明朝,可能是魏忠賢。但是,太監之禍在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不是明朝而是唐朝。在唐朝,宦官控制了軍隊,控制了朝政,主持皇帝廢立。魏忠賢那點兒小把戲在這些唐朝權宦看來,簡直是小兒科。
  • 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是壞人,例舉幾位被後人稱讚的宦官
    在古代太監也叫宦官,人們對其印像總是娘聲娘氣,刁滑奸詐,其實太監當中也有流芳千古的人物,例舉幾位讓大家回味一下:第一位:高力士被後人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唐玄宗曾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第二位:鄭和鄭和曾七下西洋,最遠到達了非洲大陸,與其說他是個宦官,到不如說他是個航海家.外交官更貼切。傳播了各地的文代,促進了各國的交流,推動了文明的進程。第三位:蔡倫蔡倫出身鐵匠世家,雖然說是個宦官,但絕對是個理工男。
  • 古代為什麼那麼多人當太監,難道太監工資很高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但在中國古代,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但要和別人一樣,承擔勞動的重任,還要拿自己的一部分身體去換取「工作機會」,更要冒著生命危險,這個群體就是太監。談起太監,最初並不稱其為太監,直到明清兩代才出現這種稱呼。到了周代,稱閹割的人為寺;明清以前,稱閹人或中官,當然,稱得最多的是宦官。怎麼回事?
  • 明朝正德年間的宦官劉瑾專政,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宦官幹政的情況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並且史學家們把宦官幹政的事情都描述的非常不好,禍亂朝政,害國殃民,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宦官劉瑾從明武宗登基後,幹預朝政或者說專政了三四年時間,對當時明朝朝廷上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也給國家帶來了一些好處,比如他搞的「劉瑾變法」。
  • 宦官張祐北魏馮太后之間的悽美愛情故事:張祐竟得善終
    2021-01-10 10:57:11 來源: 資訊新聚焦 舉報   你聽過說過皇后和太監熱戀的故事嗎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