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監宦官的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特殊職業的興衰變遷

2021-01-08 金張許史記

作為二十一世紀飽讀小說、博覽群劇的新青年,想必大家對"公公太監"這一詞並不陌生,或者是對它有些興趣,這裡的興趣是指大家想了解它,大家不要有歧義。既然大家都對它感興趣,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太監"這個職位的由來和興衰。

甲骨文中"宦官"字樣

"太監"的由來以及後續的演變原因分析

太監也稱宦官,是指那些經過閹割從而失去生育能力,專門負責皇室生活起居的男性。中國的太監是從殷代開始有的。太監一詞在甲骨文中就存在,是表示切斷陰莖。這篇甲骨文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早記錄宦官由來的了。

尤其是讀書人通過科舉來管理國家事務,並非完全是皇家的家奴,大多數是皇帝和文人集團共同管理國家,只是皇帝是這個大型事業的主要負責人,其他人只是職員,但這些職員多多少少也是擁有自己的利益,也有和負責人不一樣的想法。

有如《伏生書》云:"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官。"

在古代中國,閹割和宮刑密不可分。那麼這一刑罰是何時有的?又是因何而來的呢?人們一般把他的出現劃分在夏禹之前,它的出現是為了懲治那些亂搞男女關係的人。也可以看出,這一刑罰的出現是在一夫一妻制之後出現的。由於規律使然,而晚清又到了王朝腐爛的時刻,大太監因此又登場了,安德海,李蓮英就是其中代表。他們雖比不上前朝的大太監,可他們也是比較有名的,他們有名就有名在一個身為權監,卻被天下儒生所唾棄,最終在山東失去性命,一個雖未掌權,卻家財萬貫,雖懂得適可而止,可最終也逃不過死這一條路。但是,由於封建主的壓迫,這種處罰逐漸成為壓迫百姓的一種手段。

古代太監宮刑圖解

如真要說這"太監"一詞,估計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但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其實這詞是明清以後才出現的,從前人們可不這樣稱呼這些人的,他們大多數成為"宦官"。那麼何為"宦官"呢?"宦"又是什麼意思?其實古時這"宦"就是"養"的意思,這就明確表示了,養個閹人,留在宮裡使喚。而且這種特殊行業還不分國籍,不光古時中國有,就連外國也有。據說英文中"太監"的發音也是根據希臘語而來的,翻譯成中文就是守護在床邊的人。

部分時期宦官的人員組成

"太監"的興衰發展與心路歷程的艱難抉擇

我中華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太監是個人數不算多的物種,但是他們的能力卻不小。從漢代開始,一直到清末,大多數朝代都是有過太監幹政甚至禍國的。歷代主要王朝中,宋代是唯一一個沒有太監亂政的朝代,並不代表宋代的政治生活很民主,而是因為當時武官被剝奪了兵權,而文官從中央到地方,權力被分散,監察和被監察的官員相互制約甚至互相攻擊,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那種特別有權力的大臣幾乎不存在,皇帝也就用不著用自己的私家奴才去辦事。這些江山在根本上就是某姓帝王的家產,但自從秦始皇執行郡縣制以後,宮和府還是有較為明顯的區別的。

從壁畫中看古代宦官

因此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注意到歷史上太監亂政,想了很多招防止太監擁有實權。可是明太祖的遺詔他的子孫們卻沒有好好遵守,到了明代後期太監肆虐,這難道能簡單地說是他們沒有遵循遺囑嗎?非也,只不過由於皇帝他的地位,所以他們不再相信也不敢相信別人,這是人性的弱點。明朝真正人宦官擁有實權還得從朱元璋的兒子朱棣說起,朱棣的皇位繼承的獲得不是走的正常途徑,而是從他侄子那搶來的,可是置之不理朱棣自然是不放心的,因此他只能重用伺候自己的閹奴們,這樣他才放心一些。可是只要宦官有野心,他們總能做些什麼,在經濟領域,軍事領域等。

衛澤州的《清代史》中有一句話:"好似沒有不貪圖富貴的人,即使是身份低微的宦官,他們也會有貪念。"

太監禍國,皇帝們也不是沒有想過,只是他們覺得首先太監沒有生育能力沒有子女,他可能假借皇帝作威作福,貪汙腐化,可這些行為對於皇權來說不算什麼,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使他們對皇權有想法,可是他們無法生育,這些人即使做了皇帝也不能傳之子孫。因此即使有"圖大"的誘惑,這些太監再折騰又能折騰到哪裡去?

明朝宦官魏忠賢

而且如朱棣這樣的皇帝,他始終相信自己是能控制住太監的。永樂一朝,太監雖然有權,但卻做不了亂。只因為他重用太監而不亂的前提是:皇帝必須能幹、果斷、勤勉。可是這樣也不一定靠得住,如若是碰上了熹宗這種一心只想做木匠活而不理朝政的荒唐皇帝,從小伴他長大的太監魏忠賢想要攬權那就好比吃飯喝水般容易了。朱元璋所認為太監沒文化,就不能亂政,到這就錯了,他自己也是沒有什麼文化,嗑他偏偏就做了皇帝,擁有了江山。雖說魏忠賢沒有文化,不識幾個大字,但是他就是當上了秉筆太監,並且還擁有了權力,所以識字不識字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權力這個東西,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與他是否讀過書,識不識字是沒有關係的。直至最後溥儀退位,封建王朝走到盡頭,所有太監被趕出了宮中,他們多數因為沒有活路而去了廟裡,太監這個職業從此退出中國歷史舞臺。而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廷,已於1996年去世。

沈清秋在《看古代》中說過:"我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是否正確,可是他們確實存在了。"

總結

我們不知道宦官這一特殊職業是對是錯,我們只知道它存在過。從宦官的興衰發展史中,我們也看到了古代皇權的發展,宦官的發展也從側面表明了歷史的發展軌跡——封建王朝由興到衰,最終走向滅亡的歷史發展。我們很難說宦官這一職位出現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後退,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只知道這是歷史發展使然導致的,我們無力改變,只能順從。"太監"的出現歸根到底是皇權制度的衍生品,雖然這種制度在明朝早期體現了明顯的優勢,可是由於沒有正確的管理最終還是出現了積重難返的局面。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金張許史記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那麼在歷史上興極一時的拜佔庭帝國,又為什麼會成為「太監的天堂」呢?歐洲歷史上的宦官,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又和中國的宦官有怎樣的不同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答疑解惑。古羅馬時代的宦官發展史說起西方宦官的起源地,那就要從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說起了。
  • 太監原本指的是朝廷高官,怎麼就變成了宦官的同義詞?
    看到這個題目您一定想笑,這宦官和太監指的是男人?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中咱們稱呼那些閹人不都是太監麼(相比而言宦官還算是比較文雅的稱呼了),怎麼罵宦官最過癮?就是星爺在《九品芝麻官》裡的那一句:死太監!可見這宦官和太監明顯指的就是指的這些閹人嘛!
  • 古代為什麼那麼多人當太監,難道太監工資很高嗎?其實並不是這樣
    從古至今,付出勞動,換來回報,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在中國古代,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但要和別人一樣,承擔勞動的重任,還要拿自己的一部分身體去換取「工作機會」,更要冒著生命危險,這個群體就是太監。
  • 不會幹政的太監不是好宦官
    當然,偶爾也會出現蔡倫、鄭和這樣的「好」太監,但是總體上說,太監往往因為「把持朝政」,而成為「口誅筆伐」的「禍國殃民」者。東漢的傾頹,也與這個太監幹政有關。 其實,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地位較高的內監便被稱為「太監」。後來,太監就慢慢成為民間對宦官的稱呼了。
  • 古代的太監,為什麼也要結婚娶妻?有何意義?
    說起古代的太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太監是古代封建王朝獨有的產物,在歷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專為帝王服務,又叫宦官。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太監」這一封建特有的產物,也正是皇權的一種體現形式,封建禮制以這種剝奪人性的方式,為帝王製造相對「安全」的「奴才」。
  • 古代宦官大多不識字,為何宣讀聖旨時卻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太監這個特殊的群體,說到他們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尖著嗓門,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的小人形象。除此之外就是故作威嚴,拿著聖旨狐假虎威。畢竟許多電視劇上都有太監誦讀聖旨的劇情,其實這是一個穿幫,因為古代太監大多都沒讀過書,連字都不認識,更別說念聖旨了。
  • 古代太監大多不識字,為什麼還能宣讀聖旨?原來有這個辦法
    提起太監和聖旨,大家總是會想到穿著宮服的宦官,臉色白淨,表情高傲,胳膊上有灰塵,雙手從兩端打開法令,尖聲喊叫「奉天承運」。一般去皇宮當太監都是家境很差的,所以這些太監沒有上過學,也不會識字。那麼,他們是怎麼朗讀聖旨的呢。其實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們對「太監」不太了解。
  • 從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態度,看宦官在當時朝中的權勢
    對宮女太監搞對食一事,也有皇帝對此明令禁止。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對宦官與宮女之間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他曾下令嚴加取締,對娶妻成家的宦官,更是處以十分殘酷的剝皮之刑。而清朝也是嚴禁宮女和太監結成「對食」。但就是在這兩朝,雖然明令禁止,宮女與太監對食的現象也是屢禁不止,特別是明朝後期更是泛濫,一個宮女或者太監在宮裡如果找不到人「對食」是要被人笑話的,甚至發展到皇帝親自給太監和宮女牽線,皇帝的這種縱容,還催生了專門為宮女和太監牽線的「紅娘」。其實皇家對宮女和太監的這種行為的態度,完全取決於太監在那個時期的政治地位。
  • 歷史上並不是所有的太監都是壞人,例舉幾位被後人稱讚的宦官
    在古代太監也叫宦官,人們對其印像總是娘聲娘氣,刁滑奸詐,其實太監當中也有流芳千古的人物,例舉幾位讓大家回味一下:第一位:高力士被後人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唐玄宗曾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第二位:鄭和鄭和曾七下西洋,最遠到達了非洲大陸,與其說他是個宦官,到不如說他是個航海家.外交官更貼切。傳播了各地的文代,促進了各國的交流,推動了文明的進程。第三位:蔡倫蔡倫出身鐵匠世家,雖然說是個宦官,但絕對是個理工男。
  • 在關於太監的問題上,清朝是如何做得,以至於沒有宦官專權發生?
    皇帝和太監的感情,可能比和后妃近得多。深宮特殊的環境決定了皇帝和太監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有的皇帝從小就是太監帶大的,等他當皇帝了,感情上自然會信賴、重用這些太監。比如在明朝萬曆年間,河北肅寧有個姓李的男子,連自己的女兒都養不活。實在沒有辦法,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自宮,然後到北京去當太監。他投靠了一個叫魏朝的太監。
  • 清朝太監孫耀庭:夜晚伺候嬪妃時,鞋裡要放一個蒼耳,有何用?
    也有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除了身份低賤還因為身體的特殊性失去結婚生子的機會,老年悽慘一生都備受歧視,他們就是——太監。封建統治的犧牲品在清朝以前這類人都稱為宦官,因為之前出現宦官當權擾亂朝綱的事故,所以清朝後的太監地位和權利都變得極其低。
  • 中國古代社會:畸形產物,宦官
    今日講的是古代上出名的「宦官」。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倘若你翻閱中國古代史書,大概不能不會注意到有這樣一種奇特的階層一一他們本來是宮廷內侍候皇室的奴才,卻往往能操弄權柄,左右朝政,甚至還會凌駕於皇帝之上,有些皇帝的廢立居然也要受他們的支配。這,便是「宦官」。「宦」,本來是星座的名稱,因為它處在帝星的西側,所以後來便被借用於稱呼皇帝周圍親近的人。
  • 古代太監目不識丁,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答案說出來你都不信
    古代太監目不識丁,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答案說出來你都不信眾所周知,在古代皇宮大院當中,因為有些力氣活,女性無法完成,需要男性完成,並且因為後宮嘉嬪眾多,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宦官這樣的職位就此出現,由於宦官是封建制度的產物,所以一直被人看不起,不過在皇宮當中,宦官無法威脅皇權,一些皇帝們都會精心培養,然而在史書資料中記載,古代太監目不識丁,那麼令人質疑的是,他們不識字,是怎麼宣讀聖旨的呢
  • 以宦官的名字叫的城市,外國人聽到想笑,國人聽到就肅然起敬
    關於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的觀光地,大家了解多少?今天介紹的這個地方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爪哇省商港和首府三寶壟,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太監的名字叫城市, 但是,起名字的由來給人不同的反應,外國人一聽就想笑,中國人卻很嚴肅, 另外,很多中國遊客對三寶壟這個城市不太了解, 說到中國的這個英雄,我相信大家都不知道, 另外,你可以知道為什麼當地的中國人很肅然起敬。
  • 東、西二廠為何太監統領?中國太監機構演變史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浩瀚的史料清晰而又真實地記載了中國官僚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事實上,官僚制度並非只有古代中國才有,在世界範圍內不同的地域文明催生出各自風格迥異又個性鮮明的官僚體系。與此同時,在古代中國,幾乎與官僚制度相伴而成的宦官制度卻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中獨特的產物。
  • 歷史上,很有名的幾個太監,你能夠知道幾個
    歷史上,很有名的幾個太監,你能夠知道幾個?古代是一個封建社會,而且在古代有很多的宮女太監,把太監說的好聽一點就是宦官。這些人入了皇宮之後,就是伺候皇帝和後宮的一些妃子等等,雖然說不愁吃穿,但是卻要丟失自己最重要的東西,而且還會遭到一些人的異樣眼光。
  • 古代太監娶老婆,婚後如何對待她們
    眾所周知,太監是古代宮廷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職位,宮女無法完成的體力工作,一般都有太監來完成。因為沒有了生殖器,太監也註定會孤獨終老。不過自明朝開始,太監娶妻的現象屢見不鮮。可娶了妻子後,太監會對妻子做些什麼呢?
  • 古代收入很高,但最遭人唾棄的四種職業, 最後一種至今仍有!
    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在古代,不同行業卻是有明確的高低貴賤之分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九流又被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從這些古語中可見古人對行業的等級之分是很重視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和傳統觀念有關,一方面和職業對社會的好壞影響有關。
  • 古代太監子孫根都沒有了,為什麼還要娶老婆呢?原因很簡單
    熟讀中國古代歷史,在封建社會,在皇宮之中,除了宮女,還有太監這個崗位,說到太監,我們先想到的便是魏忠賢這位大太監,人稱九千歲,是個無惡不作,最終慘死收場。然而在抄魏忠賢家的時候,竟然還發現了魏忠賢滿堂妻妾,甚至還與崇禎皇帝的奶媽客氏關係曖昧。
  • 太監機構早已存在,清朝的特殊名稱「敬事房」,其實是一語雙關!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權力的社會,統治者的社會作為帝王會被無數人服侍,從而衍生出了很多服務機構。在清朝有一個機構叫做敬事房,在清宮戲之中更是頻頻出鏡。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太監,機構為什麼發展到清朝會有一個如此特別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