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畸形產物,宦官

2020-12-12 小說六點半

今日講的是古代上出名的「宦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倘若你翻閱中國古代史書,大概不能不會注意到有這樣一種奇特的階層一一他們本來是宮廷內侍候皇室的奴才,卻往往能操弄權柄,左右朝政,甚至還會凌駕於皇帝之上,有些皇帝的廢立居然也要受他們的支配。這,便是「宦官」。

「宦」,本來是星座的名稱,因為它處在帝星的西側,所以後來便被借用於稱呼皇帝周圍親近的人。「宦官」也就成了在皇宮中為皇帝及皇族服務的宮員的總稱。當時,上層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的妻妾們的所謂「貞沽」,因而把凡是當宦官的人,進宮前都必須進行閹(yan音煙)割。所以舊史書上又稱他們為閹(奄)人、閹宦、寺人,以及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太監等。但是,東漢以前充當宦官的並不都是閹人,全部用閹人做宦官則是在東漢以後。

那麼宦官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可以迫溯到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國古老的典箱《周禮》、《禮記》等書記載:宦官最初的職能僅僅是負擔宮門的開閉、庭院的灑掃等雜務。他們的來源則是將罪犯處以官刑(即閹割)後,罰入宮內充當。但是自從春秋、戰國以後,宦官的地位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扶搖直上,居然也擁有較高的官爵和俸祿,有的甚至也娶「妻」納「妾」,荒唐至極,宦官的數 量也急劇增長,逐漸形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集團。

至於他們的來源,這時除了把罪犯閹割後變成宦者之外,更多的是將普通百姓的幼子,用欺矇拐編、威逼利誘等方式加以閹 割,送入宮內,也有少數人夢想藉此飛黃騰達,而自願閹 割,主動投奔宮內充當。伴隨著這種情況,有些朝代還設立了專門招收宦官的機構。清朝光緒年間,在北京南長會計胡 同和地安門內方磚胡同裡就曾有兩家,叫做「擋子」,經管 者都是七品官。

宦官自地位發生顯著變化之後,便在我國的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擅權跋扈的醜劇。 秦朝有個宦官叫趙高。在秦始皇死後,他先是偽造聖旨,逼迫始皇的大兒子扶蘇自殺,立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秦二世皇帝,接著把他變成了傀儡。有一次,趙高獻給秦二世一頭鹿,故意說:「臣敬獻給皇上一匹駿馬。」秦二世詫異地說:「你怎麼把鹿說成是馬呢?錯了,錯了!」說著問身邊的大臣們:「你們看這究竟是馬還是鹿?」不料絕大多數人竟異口同聲地答道:「是馬!」秦二世這一下子連自己也不相信了。他揉著眼睛,自言自語道:「莫非是我病了,錯將駿馬認成鹿了?」事後,凡是照實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殺了。

這便是「指鹿為馬」的故事。由此一例,便可窺見趙高專橫到什麼程度了。而後來,秦二世本人也終於彼趙高逼迫自殺身亡。

東漢時期,宦官專權更加嚴重。他們屢興大獄。兩次 「黨錮之禍」,競將朝中著名人士捕殺一空,並且禍及五族。

相關焦點

  • 古代太監宦官的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特殊職業的興衰變遷
    甲骨文中"宦官"字樣"太監"的由來以及後續的演變原因分析太監也稱宦官,是指那些經過閹割從而失去生育能力,專門負責皇室生活起居的男性。中國的太監是從殷代開始有的。這篇甲骨文可能是迄今世界上最早記錄宦官由來的了。尤其是讀書人通過科舉來管理國家事務,並非完全是皇家的家奴,大多數是皇帝和文人集團共同管理國家,只是皇帝是這個大型事業的主要負責人,其他人只是職員,但這些職員多多少少也是擁有自己的利益,也有和負責人不一樣的想法。有如《伏生書》云:"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官。"在古代中國,閹割和宮刑密不可分。
  • 中國太監機構演變史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浩瀚的史料清晰而又真實地記載了中國官僚制度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事實上,官僚制度並非只有古代中國才有,在世界範圍內不同的地域文明催生出各自風格迥異又個性鮮明的官僚體系。與此同時,在古代中國,幾乎與官僚制度相伴而成的宦官制度卻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中獨特的產物。
  • 《中國經濟立法史》|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
    古代經濟立法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古代經濟立法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經濟結構主要是指生產關係的諸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生產結構、技術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等。學習中國經濟立法史,必須對古代社會經濟結構有所了解。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
  • 唐朝宦官專權的演變歷程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時期,一個朝代到了統治的中後期,由於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自身沒有掌管國家最高統治權力的能力,或者自身實力受到其它勢力的限制,這時候大權就會旁落。而宦官集團作為統治者身邊最接近的團體,自然就會更容易獲得統治者的信任,也就更加容易得到最高的統治權力。唐朝時期的宦官專權也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 為何說東漢桓帝扶持宦官勢力,造成知識分子被禁錮?
    因此東漢的政治就有一個十分畸形的形態,外戚、宦官輪流當一把手。外戚扶持幼年的皇帝繼位,等到皇帝長大,想要扳倒強大的外戚勢力又和宦官集團合作,外戚倒,宦官起。等到宦官勢力膨脹到無法遏制,外戚勢力又和士大夫們聯合抨擊宦官集團。這種互相傷害一直反覆循環下去,禍害的也是漢朝的根本。黨錮之禍說的就是東漢桓帝和靈帝時期士大夫與宦官之間的鬥爭,黨錮之禍前後發生兩次。
  • 古代宦官大多不識字,為何宣讀聖旨時卻朗朗上口?別被電視劇騙了
    畢竟許多電視劇上都有太監誦讀聖旨的劇情,其實這是一個穿幫,因為古代太監大多都沒讀過書,連字都不認識,更別說念聖旨了。 「太監」一詞出與唐朝,代指官銜高的宦官,而一般的宮內宦官,都只是寺人,他們或許是家裡窮養不下孩子,送到宮內當宦官,又或者是家裡有人犯罪,被宮刑後送到宮內當侍從。
  • 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宦官亂政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屢見不鮮,其中以唐朝和明朝最為嚴重。
  • 網紅店鋪:是時代的「寵兒」,還是畸形的產物?
    這哪裡是應時而生的「寵兒」,分明是媒介宣傳運營與網友盲目追逐下畸形的產物。追溯到最早的網紅店,「阿大蔥油餅」大概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英國BBC的報導過後,它由原先無證經營的小鋪一轉成為炙手可熱的寵兒,更是被冠以「工匠精神」「上海老味道」等標籤。原價5元一個的蔥油餅同樣在黃牛的哄抬下一度被炒到50元一個。
  • 以宣紙為代表的唐紙:唐文學發展的重要媒介,社會變遷的特殊產物
    紙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並稱為中國古代偉大的四大發明,對於物質技術的發展它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之一的紙,對於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表明,最早的紙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不過那時的紙還比較粗糙,適用範圍不廣。直到東漢時期,在經過宦官蔡倫改進之後,紙才得到了一定的應用。
  • 中國,戰爭的產物;西方,階級的調和
    首先,中國古代法律起源于氏族之間的戰爭,而西方法律則起源于氏族內部各種力量之間的鬥爭。古代「兵」、「刑」不分,用刑罰、甲兵、斧鉞去徵服敵對部族,這就是先民最初的法制觀念,故而這種法律是早期氏族之間的徵誅、殺戮的產物,並且自始自終保持著暴力的特徵。從政治上看,這種法律則是勝利了的氏族強加於失敗者的專橫意志。
  • 宦官和太監有區別嗎?看完舊時代的記錄,別再混為一談了
    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太監這種封設社會的產物,我一說「太監」可能有的朋友覺得不對了,說「太監」這個稱呼是猴年馬月才有的啊,那我們就先來理論理論「宦官」和「太監」到底是不是一碼事。宦官制度歷史悠久,從先秦時期就有,《禮記》中早有相關的記載,就是指侍奉皇族的男性,一開始啊,也不全是閹人,到了漢光武帝,《後漢書·宦者傳序》:「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它士。」這個職位就全部是閹人了。而「太監」出現得比較晚,原本的含義是指宦官中層次比較高的官員,他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是從品級比較低的「少監」,一步步向上提的。
  • 古代的太監,為什麼也要結婚娶妻?有何意義?
    說起古代的太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太監是古代封建王朝獨有的產物,在歷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專為帝王服務,又叫宦官。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太監」這一封建特有的產物,也正是皇權的一種體現形式,封建禮制以這種剝奪人性的方式,為帝王製造相對「安全」的「奴才」。
  • 你知道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宦官出使最為盛行的時期是哪個朝代嗎?
    在明代之前就有宦官出使的相關記載,但是宦官真正走上外交的歷史舞臺和朝臣相抗衡甚至超過朝臣成為重要的外交使節則明朝的一個顯著特點,以至於形成了歷史上的「宦官外交」的局面。 宦官出使古已有之。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清朝宦官的地位最低,待遇也最差,他們幾乎沒有幹預國家政事的機會,更不用提奉命出使外國。由此可見,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雖然也有宦官出使的相關記載,但是當時宦官出使只是朝臣出使的一種輔助力量,在當時的社會上並沒有產生較大的影響,以至於常常被人們所忽略,但是在有明一代這種現象卻發生了逆轉。
  • 古代太監目不識丁,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答案說出來你都不信
    古代太監目不識丁,他們是怎麼宣讀聖旨的?答案說出來你都不信眾所周知,在古代皇宮大院當中,因為有些力氣活,女性無法完成,需要男性完成,並且因為後宮嘉嬪眾多,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宦官這樣的職位就此出現,由於宦官是封建制度的產物,所以一直被人看不起,不過在皇宮當中,宦官無法威脅皇權,一些皇帝們都會精心培養,然而在史書資料中記載,古代太監目不識丁,那麼令人質疑的是,他們不識字,是怎麼宣讀聖旨的呢
  • 不會幹政的太監不是好宦官
    編者按:三國的開端,便要從十常侍(宦官)把持朝政開始說起。那麼這個宦官是如何產生的呢?東漢的宦官問題又為何特別嚴重呢?又或者說,歷朝歷代都會有宦官的問題呢?本文試圖通過東漢的案例,為各位學友梳理一下「宦官」的問題。 從十常侍,到魏忠賢、李蓮英,太監的普遍形象是「奸」的。
  • 以宦官的名字叫的城市,外國人聽到想笑,國人聽到就肅然起敬
    隨著現在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國門去海外旅行,無論是在國內旅行還是在海外旅行,中國遊客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要用自己的行為影響整個國家的名聲, 事實上,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淵源的國家,長期以來祖先為子孫後代做出了很多文化貢獻,使中華文化聞名國內外,希望這樣的名聲不要被個人的無知所破壞
  • 歐洲束腰、中國纏足、日本超恐怖、畸形審美對身體有什麼創傷?
    歐洲束腰、中國纏足、日本超恐怖、畸形審美對身體有什麼創傷?「楚王好細腰,宮女多餓死」,古代,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男權社會,在男權社會,女性自然成了附屬品。但這種畸形的審美卻是致命的,因為束腰胸衣中間都有一根鯨骨、木頭、象牙、獸角或金屬撐骨,以維持它的直挺,這種胸衣的壓迫,從乳房之下緊緊勒到胃部。當時的歐洲女人愚蠢地為了擁有苗條身材,甘願受苦,綁緊勒帶,緊緊箍扎,直到兩肋出現長而深的傷口,深入肌膚,從而插破了肝臟,甚至因此死亡。
  • 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割完過後昏迷3天,醒來得知大清亡了
    但很多人不知,蔡倫有著特殊的身份,是東漢的宦官。01宦官也稱「太監」,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而且自東漢起,官宦全都是由閹人擔任。歷史上有名的宦官還有很多,包括曹操的祖父——曹騰,據《三國志》記載,曹騰是東漢末年的宦官,收養了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在曹操建立曹魏政權之後,被追為高皇帝,也是史上唯一一位有著皇帝稱號的宦官。宦官是封建王朝的特殊產物,是對人性的滅失。
  • 古代收入很高,但最遭人唾棄的四種職業, 最後一種至今仍有!
    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在古代,不同行業卻是有明確的高低貴賤之分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九流又被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從這些古語中可見古人對行業的等級之分是很重視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和傳統觀念有關,一方面和職業對社會的好壞影響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