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2021-02-13 宋安之的歷史小屋

宦官亂政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屢見不鮮,其中以唐朝和明朝最為嚴重。

唐朝的宦官亂政在於宦官掌握了兵權,可以隨意廢立、乃至廢殺皇帝,可謂家奴欺主最厲害的朝代。

至於明朝的宦官亂政,大家更熟悉,諸如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最終釀出土木堡之變的宦官王振、武宗朝的「立皇帝」劉瑾、還有崇禎帝收拾掉的「九千歲」魏忠賢等等。

很多人甚至認為明朝的宦官亂政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比之唐朝還嚴重,雖然明朝宦官沒有廢立、乃至殺過皇帝,但是他們影響範圍是全國,伴隨著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時間。

而唐朝宦官掌握兵權,開始欺主是安史之亂以後,當時中央朝廷式微,藩鎮林立割據,也就是說中央朝廷實際控制的範圍已經很小了,所以宦官所能影響的範圍也就很小,因此認為唐朝的宦官亂政沒明朝嚴重。

當然關於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是哪個朝代呢,是有所爭議的,並沒有明確的定論,唐朝和明朝其實大體來說,是各有千秋;但是要說宦官亂政最嚴重的兩個朝代,肯定是唐朝和明朝當之無愧

但同樣是宦官亂政,這兩個朝代其實是大為不同的,唐朝宦官之所以可以亂政,是因為宦官掌握了獨立兵權,明朝之所以宦官亂政,在於以皇帝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丞相)過度集權之下,出於平衡考慮,主動分權給宦官,所以給了宦官亂政的機會,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先來說說唐朝的宦官亂政。

唐朝的宦官掌握實權開始於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在開國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限制宦官權力,定製「內侍不置三品官」,意思是宦官不能官至三品。

到了唐玄宗時期,宦官就不受限制了,稍有符合唐玄宗心意的宦官,就被授予「三品左右監門衛將軍」,宦官還可以充當監軍、出使邊疆、管理教坊等等。

到了安史之亂以後,宦官更是一飛沖天,先是宦官魚朝恩率領地方軍隊神策軍護衛唐代宗,因為當時藩鎮割據的原因,皇帝急需一支可以直接自己控制並且可以信任的軍隊,於是神策軍因此升級為天子禁衛,成為中央朝廷可以直接控制的軍隊,用以維護自身統治,後來經過十幾年的演變以後,宦官徹底掌握神策軍,並且形成慣例

而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兵權,並且是擁有獨立兵權,加之當時藩鎮割據,不會有藩鎮勤王護衛皇帝,所以宦官自然無所顧慮,是隨意廢立、乃至廢殺皇帝。

再來說說明朝的宦官亂政。

唐、明兩朝宦官有兩個最大不同。

一是唐朝宦官亂政的基礎在於他有著獨立的兵權,而明朝宦官壓根沒有獨立兵權,哪怕是明代宗在位時期,宦官開始「提督京營」,也就是說可以掌管北京軍隊的軍務,但是宦官掌握的兵權再多,自始至終壓根沒有獨立兵權。

因為明朝軍隊的兵權,大致來說是三方互相牽制的,一般是太監、文臣、武將三方共同掌握,相互牽制,到了最後擁有獨立兵權的其實也就是皇帝一人罷了。

正因為宦官沒有獨立兵權,所以宦官再權勢滔天,也只是建立在皇帝寵信他的基礎上,一旦皇帝要收拾他,也只是一句話的事情。諸如玩世不恭的明武宗要收拾早有反心的「立皇帝」劉瑾,也沒費什麼功夫,只是下了一道命令,權勢滔天的劉瑾就被收拾了。

二是唐朝的宦官擁有獨立兵權,等於是竊取了皇帝權力,而明朝的宦官擁有大權,則是在於皇帝主動分權給宦官。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明朝是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其中最大標誌在於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殺掉丞相胡惟庸以後,是順勢廢除了丞相制,罷了中書省,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君主專製得到極大加強,等於大權均集中於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害怕後世皇帝再復置丞相制,在洪武二十八年六月,特意說道「朕罷丞相,設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權歸於朝廷。嗣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

可以說朱元璋都為後世子孫考慮好了,留下祖制不準他們復設丞相,要將廢除丞相制的集權行為延續下去。

但丞相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說通俗一些,皇帝是國家元首,用今天話來說類似於一國總統,是有著很大的決策權,掌握著大方向。而丞相則是政府首腦,總理著一切庶務。

自秦朝以來,國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腦則是丞相,雖然歷朝歷代名稱不一樣,但本質上都是相,也就是說這兩個職位是由兩個人擔任的。

但是朱元璋為了集權,等於是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破天荒的將這兩個職務合二為一,可想而知每天要處理的政務有多重,但朱元璋畢竟是開國皇帝,有著很高的威望和精力,所以勉強可以堅持下來。

但是後代皇帝可沒有朱元璋這麼高的威望和精力,所以可以替皇帝分擔的內閣,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正式設立,這套秘書班子後來發展越來越成熟,明朝中後期以後甚至出現了「內閣首輔」一職,被很多人稱之為「相」,認為與丞相差不多

其實並非如此,內閣及其首輔的權力再大,也是遠遠不及丞相的,因為不論皇帝願意不願意,在制度上丞相是擁有一套自己的直屬機構,有著自己的部下,像明初六部就是丞相的下屬機構,等於丞相有著自己的獨立班子,同時還有著議政、監督、行政等大權

而內閣首輔雖然在很多地方的權力接近於丞相的權力,甚至是等同,但是這種情況往往並非是制度使然,而是皇帝臨時授予的特權,而且決策權這樣核心權力,最終還在皇帝手中。

再反觀丞相,除了核心決策權以外,是擁有著一定的決策權,還是總理著一切庶務,這是內閣首輔所不能比的。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說白了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集權太過度,後代皇帝沒這麼大精力,所以適當分權給文臣,因此出現了內閣

但是只能適當分權,不能分太多,不然內閣權力和當年丞相沒什麼兩樣,那麼就分權太多,不再是集權了,等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努力是付之東流了。

所以這時候宦官集團開始走上核心政治舞臺,一是可以像內閣一般替皇帝分擔,而且只需要適當分權就可以;二是內閣和宦官集團中的最高機構司禮監互相牽制,而皇帝居中不至於大權旁落。

於是皇帝開始有意識的分權給宦官,諸如明成祖朱棣設東廠,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正式設內書堂,以大學士陳山教導不識字的內侍,還有明代宗景泰時期,宦官「提督京營」,擁有不完整的兵權。

最後總結來說,明代的宦官之所以有亂政空間,關鍵在於開國皇帝以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丞相)是過度集權,但是後代皇帝沒這麼大精力,於是開始分權給文臣和親信宦官,換種理解可以認為是將丞相的權力拆分,於是最終演變成為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國政的模式,而皇帝居中,不至於大權旁落,又可以通過他們處理日常政務,大大減輕自己的負擔。

而這兩大機構的最高官員,司禮監掌印太監有著「內相」之稱,內閣首輔也被人稱之為「相」,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理解為這兩大機構等於是繼承了丞相的大部分權力,合起來就差不多相當於完整的丞相權力,雖然是皇帝過度集權下主動分權於他們,但如此設置,說白了還是他們合起來既可以起到丞相的大部分作用,替皇帝分擔,又可以互相牽制,等於還是有利於皇帝集權,這個設置還是相當巧妙的。

當然缺陷也很明顯,像宦官身為身體殘缺不全者,心理多是扭曲,得勢後仗著是皇帝親信身份,是胡作非為為所欲為,而皇帝往往也清楚宦官的惡行,但是宦官只要不觸及底線,不造反,只要有利於皇帝統治,皇帝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造成明代宦官亂政的惡劣政治環境,是為明朝一大弊端。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相關焦點

  • 唐朝宦官專權的演變歷程
    由此可見當時高力士已經能夠對於國家的政治事務有了一定的決定權,由此也掀開了唐朝宦官專權的序幕。宦官專權的逐步形成時期。唐玄宗統治後期,爆發了一場對於唐朝影響十分深遠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打擊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於朝廷的統治者來說,更是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而清朝借鑑最多的,就是被它取代的明朝。清朝的絕大多數制度,都是在明朝的基礎上繼承,好的留下,壞的拋棄。明朝最被人詬病,也最讓人害怕的是,錦衣衛和宦官幹政,其中,宦官幹政的影響最大。其實,明朝宦官勢力的權力,即使是最巔峰期,也都不如晚唐的宦官們。他們之所以名氣最大,大概是明朝宦官勢力的死對頭只有一個,就是士紳集團。
  • 說到宦官,第一印象就是宦官沒一個好人,但唐朝的高力士不是壞人
    這歸根結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宦官亂政,而且漢朝和明朝都是宦官最為猖狂的時代,但是還有一個朝代的宦官,那更是狂的沒邊了,就連廢立皇帝那都是家常便飯,甚至還殺死過好幾個皇帝。畫中明朝的宦官那麼這個朝代就是唐朝,今天要說的就是唐朝最有名的太監高力士。那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高力士都被塑造成了一個奸佞小人的形象。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唐德宗(李适)時期,因為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藩鎮割據之勢已經形成,有了安史之亂這個前車之鑑,唐德宗對於領兵在外的將領們都不放心,於是便派出宦官竇文場和宦官霍仙鳴二人,讓他們到左右神策軍中去做監軍。到了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時,將左神策軍大將軍柏良器的官職貶去,而任竇文場為左神策軍中尉,霍仙鳴為右神策軍中尉,並明令左右神策軍中尉此後俱由中尉來管轄。這樣一來環繞京畿一帶的禁軍便全落入的宦官之手。
  • 古代太監宦官的發展過程,了解這一特殊職業的興衰變遷
    歷代主要王朝中,宋代是唯一一個沒有太監亂政的朝代,並不代表宋代的政治生活很民主,而是因為當時武官被剝奪了兵權,而文官從中央到地方,權力被分散,監察和被監察的官員相互制約甚至互相攻擊,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那種特別有權力的大臣幾乎不存在,皇帝也就用不著用自己的私家奴才去辦事。這些江山在根本上就是某姓帝王的家產,但自從秦始皇執行郡縣制以後,宮和府還是有較為明顯的區別的。
  • 唐朝中後期,宦官為何敢廢立皇帝,囚禁天子?這事要怪唐德宗
    宦官不過是皇帝的奴僕,但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其中最強大的是唐朝!到了唐朝中後期,宦官幾乎完全掌握了國政,他們可以廢黜皇帝,監禁皇帝,甚至殺害皇帝!唐憲宗李純、唐敬宗李湛被宦官直接殺害,唐文宗李昂入獄後鬱鬱寡歡。那麼唐朝宦官為什麼這麼囂張呢?
  • 淺析明朝宦官與士大夫的衝突,道德是導火索,做事邏輯差異是根源
    我們經常在小說或影視劇中看到,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或者東廠在到處抓人,他們囂張跋扈,不僅迫害朝廷忠良,還魚肉百姓,在類似這樣的故事裡,宦官永遠都是反派,士大夫一直是站在正義的一方。像明朝宦官的典型代表人物: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他們都被認定為是一群道德敗壞的人。
  • 曾經烜赫一時的宦官田令孜,最終被自己義子殺死
    眾所周知,唐朝到中晚期的時候,宦官在不少時候都成為了主導朝政的關鍵因素。他們不僅擁立了不少皇帝,還殺死了不少皇帝,至於對其他大臣,就更不必說了。如二王八司馬事件,甘露事變等。而在這其中,田令孜算是一個權勢很大的宦官,但是最終下場也很悲慘,直接被自己收養的義子殺死了,我們來看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田令孜,生年不詳,本姓陳,四川人。他得以發跡的原因,是在懿宗時任小馬坊使,和李儇玩得很好。懿宗死後,李儇即位為僖宗,對他曾經的玩伴,寵愛有加。
  • 袁紹也曾受過宦官恩典,得勢後,卻不加分別,要盡除宦官
    袁紹這期間,恆帝、靈帝獨寵宦官,宦官專政愈演愈烈。他們在皇帝面前訛稱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黨人」,說「黨人」禍國殃民,直接導演了兩次「黨錮之禍」。呂強後來勸靈帝誅殺身邊貪贓枉法的官吏,靈帝想到他平常寵幸的宦官中居然有勾結黃巾的,於是大聲斥責諸常侍:「你們說黨為要做不軌的事,把他們都禁錮起來,甚至殺掉。你們現在私通張角,是不是都殺了?」宦官們膽寒,讓宗親們都辭官回家。宦官們不敢找皇帝算帳,把氣撒在了呂強身上。
  • 明神宗:沒宦官擅權,沒外戚專權,也沒權臣攬政,我怎麼怠政了?
    ——《明史·神宗二》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明神宗怠政的主要觀點之一,但是如果我們分析下明朝的政治決策體系,就可以很容易的發現,這種看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自宣德年間開始,明宣宗為了制衡「內閣」,就已經在明朝宮廷中「設內書堂,而中人多通書曉文義」,通過讓一些學識淵博的官員給宦官授課的方式,培訓了一批明文識字的「司禮監秉筆太監」。
  • 只因陪皇帝逃難,這二人一躍掌握禁軍,為宦官廢立皇帝奠下基礎
    唐德宗在孩提時代正趕上安史之亂,飽嘗了戰亂所帶來的種種苦難。他對於當時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財政困窘、軍事敗退的現象極為不滿,總希望革除弊政,重整大唐江山。他登上皇帝寶座以後,希望對現實來一個大的改觀,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朝野上下各種政治勢力都惴惴不安,都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而擔心。在內侍省,以宦官竇文場、霍仙嗚為首的一幫大小太監們,更是喜憂參半。
  • 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宦官
    斂財弄權亂漢宮——東漢 張讓東漢末,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傾天下。張讓穎州(今河南禹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他慫恿昏君劉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遊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顏開。
  • 明朝正德年間的宦官劉瑾專政,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宦官幹政的情況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並且史學家們把宦官幹政的事情都描述的非常不好,禍亂朝政,害國殃民,明朝正德年間的大宦官劉瑾從明武宗登基後,幹預朝政或者說專政了三四年時間,對當時明朝朝廷上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也給國家帶來了一些好處,比如他搞的「劉瑾變法」。
  • 用專權的宦官治理亂政的外戚?漢桓帝的算盤打錯了
    面對誰也不願意收拾的亂攤子,梁冀派與自己有仇的朱穆速往冀州任刺史,企圖以治理不浚為由殺掉他。哪知朱穆鐵面無私,貪官汙吏全部伏法。有個趙忠的宦官,違反典制,像葬皇帝一樣在棺材裡放玉匣埋葬他的父親,朱穆派郡吏挖出棺材,取出玉匣,將其家屬下獄。趙忠就跑到桓帝前哭訴,梁冀在旁添油加醋說朱穆的壞話,昏庸的桓帝也不調查,將耿直的朱穆下了大牢,罰做工匠。
  • 中國古代社會:畸形產物,宦官
    這,便是「宦官」。「宦」,本來是星座的名稱,因為它處在帝星的西側,所以後來便被借用於稱呼皇帝周圍親近的人。「宦官」也就成了在皇宮中為皇帝及皇族服務的宮員的總稱。當時,上層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的妻妾們的所謂「貞沽」,因而把凡是當宦官的人,進宮前都必須進行閹(yan音煙)割。
  • 魚朝恩身為宦官,為什麼可以進入凌煙閣?在皇帝面前為所欲為
    這個進入凌煙閣的宦官,可算是石破天驚了,一個宦官到底如何進入凌煙閣,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相提並論了呢? 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裡絕對有唐朝一份,且最嚴重的就是唐朝,魚朝恩的出現絕非偶然,他是唐中後期宦官專權發展的必然結果。
  • 不會幹政的太監不是好宦官
    編者按:三國的開端,便要從十常侍(宦官)把持朝政開始說起。那麼這個宦官是如何產生的呢?東漢的宦官問題又為何特別嚴重呢?又或者說,歷朝歷代都會有宦官的問題呢?本文試圖通過東漢的案例,為各位學友梳理一下「宦官」的問題。 從十常侍,到魏忠賢、李蓮英,太監的普遍形象是「奸」的。
  • 太監原本指的是朝廷高官,怎麼就變成了宦官的同義詞?
    看到這個題目您一定想笑,這宦官和太監指的是男人?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中咱們稱呼那些閹人不都是太監麼(相比而言宦官還算是比較文雅的稱呼了),怎麼罵宦官最過癮?就是星爺在《九品芝麻官》裡的那一句:死太監!可見這宦官和太監明顯指的就是指的這些閹人嘛!
  • 宦官和太監有區別嗎?看完舊時代的記錄,別再混為一談了
    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太監這種封設社會的產物,我一說「太監」可能有的朋友覺得不對了,說「太監」這個稱呼是猴年馬月才有的啊,那我們就先來理論理論「宦官」和「太監」到底是不是一碼事。宦官制度歷史悠久,從先秦時期就有,《禮記》中早有相關的記載,就是指侍奉皇族的男性,一開始啊,也不全是閹人,到了漢光武帝,《後漢書·宦者傳序》:「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它士。」這個職位就全部是閹人了。而「太監」出現得比較晚,原本的含義是指宦官中層次比較高的官員,他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是從品級比較低的「少監」,一步步向上提的。
  • 唐代宦官權力巨大,歷史罕見,竟敢軟禁天子,能主持皇帝廢立
    但一天十二個時辰,始終與陛下保持零距離接觸,甚至陛下行幸時,也須臾不離的,卻都是大大小小的宦官,俗稱太監的閹寺。因為後宮除了皇帝一個男性外,其餘都是女性。所以,要想進後宮成為宦官,就必須被劁去勢,成為男不男女不女的人。作為宦官,不知是由於付出的代價太大,求償之心過甚;還是由於性器官被閹割,形成心理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