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專權的宦官治理亂政的外戚?漢桓帝的算盤打錯了

2021-02-13 魚羊史記

文:亦林

01

漢桓帝劉志最近太鬱悶了,要吐血。

國舅梁冀恬不知恥,又強行增加一萬戶孝敬自己,加上皇帝即位時封賞的,食邑達到了三萬戶!這樣還不滿足,暗示弘農人宰宣使勁拍馬屁,上書說大將軍功勞可比周公,應該加封妻孥!一群沒節操的大臣,竟然同意!

封官許爵的事,桓帝一點都不愁,官帽捏在自家手裡,批發、零售全在一念之間。只是,梁冀的飛揚跋扈,真讓他感到窩囊。

公元151年元旦,朝廷大臣們都向桓帝拜年,梁冀心裡雖說不願意,但考慮多少還得給老大的面子,就來了。當他大搖大擺走上堂來,腰間多了件東西:寶劍!

按照漢朝的律法,大臣無故帶劍上朝,屬於蔑視皇上,應該交付廷尉治罪,上不封頂,最高可判死刑。當時,尚書張陵為桓帝創造了這個難得的除奸機會。

可是,桓帝明明知道梁冀故意佩劍來向自己示威,可是太畏懼梁冀了,又知道他心狠手辣,生怕吃不到羊肉惹上一身騷,便撩起龍袍從寶座上走下來,笑著為梁冀解了圍。後來,見張陵執意不放過,只好罰了他一年的俸祿,蠲免罪責。

桓帝內心十分清楚,他所以如此縱容梁冀,有一半的成分是感恩,畢竟,自己的皇位來得比較僥倖。

漢朝自從章帝劉炟時期開始,權柄便在外戚與宦官之間輪流坐莊,最大的莊家,皇帝,快成了擺設。也就是說,誰控制了皇帝,誰就能掌握了國政。

傳到他孫子安帝劉祜時,鄧太后臨朝,一改當貴人時「恭肅小心,動有法度」的作風,馬上變成另外一個人,立即封鄧騭等四個弟弟為列侯,並讓鄧騭輔政,推薦楊震等名士多人參加外戚集團,鞏固權位。

鄧太后死後,安帝親政,清算了鄧氏一族,將他們或貶或殺,提拔有功的宦官江京、李閆、樊豐等人,又不顧朝野反對,把乳母王聖封為野王君,宦官弄權、外戚用事,已勢成燎原,不可遏制。

安帝死後,幼兒北鄉侯劉懿即位,史稱漢少帝,閻太后臨朝稱制,閻顯掌握了大權,把安帝寵信的宦官盡行殺逐。7個月後,少帝病死,中常侍孫程等19人又殺掉閻顯,迎立安帝11歲的兒子濟陰王劉保即位,史稱漢順帝。

順理成章,有功的19個人全部封侯!看來,功名得來真是容易,只要善於投機。宦官的勢力,愈發壯大。

一家獨大的局面,直到梁妠梁貴人成為桓帝家庭的重要成員——皇后,開始改變。那是因為,梁皇后的老爹梁商被封為大將軍,哥哥梁冀代任執金吾(擔負京城內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務),開始走上前臺。

參照外貌協會條款,梁冀明顯是個標準的酒色無賴:塌肩膀小耳朵,兩眼發呆,還口吃,但玩樂嫖賭、鬥雞走狗相當在行,屬於放蕩公子哥,根本沒有什麼才能。但狗尾巴草長在金鑾殿上——位置好,其父一死,他順利繼位大將軍,加入了高級領導人俱樂部。

小人得志,是比較壞的事;小人得勢,比這更壞。

梁冀在河南尹任上,就敢派人刺死說他過失的洛陽令呂放,有了更大的官位作護身符,更加肆無忌憚,極力打擊李固、張綱、皇甫規等正直官員,三公九卿,全部唯唯諾諾,無所可否。

順帝一命嗚呼,梁太后、梁冀扶太子劉炳即位,史稱漢衝帝。似乎命犯兇煞,剛剛3個月,3歲的皇帝又歸了西。為了便於控制,梁太后與梁冀一商量,又定下一個繼承人:樂安王劉寵的孫子,建平侯劉纘,史稱漢質帝。

不料,這個8歲的娃娃過於聰慧,常常不管朝堂上的唇槍舌劍,只拿眼睛看著梁冀,說「這正是跋扈將軍呢!」嚇得梁冀怕他長大報復,呈送毒餅,將其毒死。

可憐質帝,腹中作怪,煩悶不堪,召來太尉李固求水,偏偏梁冀在旁不準,只見他捧住胸腹,直聲大叫,不一會就暈倒在地,手腳青黑,到地下報到去了!

此時,一片富貴的葉子,已經悄悄飄向幸運的劉志。

劉志時封蠡吾侯,面目清揚,是塊小鮮肉。在參加順帝葬禮時,被梁太后相中,準備把妹妹嫁給他,只因國有大喪,不方便談婚論嫁,就讓他歸國。兩年後,劉志已經年滿十五歲,梁太后就把他召進宮,商量婚姻大事。

巧就巧在,時值質帝暴崩,正在討論確立新君。梁冀認真盤算一下,覺得要臉有什麼用,差點輩就差點輩,擁立劉志當皇帝,那樣就可以做雙料的國舅,永久掌握漢朝的權力。

但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會議上,多數人主張立清河王劉蒜。後來在中常侍曹騰等攛掇下,梁冀挺劍立於朝堂,逼迫大臣同意選立劉志。李固、杜喬堅持初議,還要辯駁,梁冀已拖著「罷會」的尾音轉身離去,讓梁太后下詔,將李固策免,迎立蠡吾侯劉志即位,史稱漢桓帝。

因為擁立之功,漢桓帝對梁冀還能容忍。所以,目前為止,他這口血還沒有吐出來。

02

得意的梁冀,插上亮閃閃的翅膀,狂虐地放飛自我。

弟弟梁不夷被封為潁陽侯、梁蒙被封為西平侯、兒子梁清被封為襄邑侯,老婆孫壽又被封為襄城君,哪有一戶人家有這等顯赫!

梁冀的得意,是有道理的。

在他手上,死硬派李固、杜喬最終伏誅!

那杜喬,實在沒有眼力見。他當大司農(管理錢穀金帛貨幣)時,永昌太守劉君世用黃金鑄了一條紋飾美麗的蛇,打算獻給梁冀,被益州刺史彈劾舉報,金蛇被沒收,上繳國庫,歸大司農收管。梁冀幾次想借來觀賞,被杜喬婉言拒絕。

梁冀的小女兒病死,公卿大臣都去弔喪,只有杜喬沒有去,再次增加了梁冀的不滿。在迎立桓帝時,李固與杜喬和他唱反調,又多次諫阻桓帝加封梁家人,梁冀已經對他恨之入骨。

再往後,梁冀想借妹妹出嫁機會大出風頭,張羅著讓桓帝用特殊而隆重的儀禮迎娶,死心眼的杜喬執拗地依據漢家舊典去辦,聘禮一點也不增加。梁冀爭不過首輔,仇恨卻更深了。

恰逢這時京城又發生了大地震,梁冀聯合了幾個人,說這是杜喬的責任,把他免職,重要崗位全部換上了自己人。至此,朝廷已經變成了梁家班,唯梁冀馬首是瞻。

只是令梁班長不痛快的是,李固、杜喬仍然不聽話。「非我族類,必要誅之」。兩人雖然沒有官位,但還在京城,不除去始終是心腹大患。欠缺的是個機會。

不久,兩個利慾薰心的人劉文、劉鮪,訛言清河王劉蒜應當統率天下,想擁立劉蒜邀功請賞,就劫持了清河國的國相謝暠,逼其同謀,謝暠不從被殺死。

清河王劉蒜聞訊,急令王宮衛兵前往救護,擒獲二劉處死,將此事奏報朝廷。桓帝並不體諒清河王的苦衷,對他產生猜疑,並聽信奸人流言蜚語,將他貶為尉氏侯。劉蒜也是血性漢子,吃不得冤誣,服藥自盡。

趁此機會,梁冀誣陷李固、杜喬和劉文、劉鮪通謀,口頭請示梁太后,自作主張將兩人逮捕治罪,使其先後暴亡於獄中。他又把屍體陳放在洛陽城北示眾,說他們串通叛逆處以死刑,如果有人哭喪,一併治罪。

當年秋七月,北地天上掉下雨肉,瞧著像羊肋,有的比手還大,百姓都說,這是冤殺了李固、杜喬,弄得天怒人怨所致。

梁冀不在乎這個,他想要更大的空間。

他感到梁太后在世時搭建的外戚、宦官、官僚三者平衡的權力架構,非常掣肘。太后逝世,梁冀覺得雖然歸政漢桓帝,但天下還在自己手裡,完全可以與天爭一爭。

哪怕上天發出警告。

起因在他老婆孫壽。她眉毛本細長,卻故意蹙損,彎彎曲曲,叫做愁眉;眼睛本清澈,卻輕拭眼眶,裝作有眼淚,叫做啼妝;頭髮本黑軟,卻半脫不梳,形成一個懶髻斜向一邊,叫做墮馬髻;腰肢本輕柔,行動時卻擺動蓮鉤,好似瘦弱不禁,叫做折腰步;牙齒本整齊,微笑時卻抽緊臉頰,好像牙床作痛,叫做齲齒笑。

當時,她的裝束引領了京都的時尚潮,孫壽也成為各類沙龍的主講嘉賓。但有名的相師卻講,這代表一種兇相:兵馬將往收捕,婦女憂愁,踧眉啼哭,吏卒掣頓,折其腰脊,令髻邪傾,雖強語笑,無復氣味也。

梁冀權勢燻天,哪聽得進這些帶有嫉妒性的歪理邪說。孫壽的情夫秦宮,將兩人因為養外室友通期而冰冷的關係,調停的非常和順,幫助他們對街築宅,相互連通,窮極精工,差不多與秦朝阿房宮相似。

為了遊樂,他們更大面積開發園囿,仿照崤山、函谷關的樣子,採集土石築山,山上羅列草木,馴放鳥獸,遠望鬱鬱蔥蔥,動物飛舞自如。再至近郊廣拓林囿,把都城外圍變成自己的後花園。

同時,又在河南城西,增設兔苑,方圓有數千裡,令各地交納活兔,在毛上標刻記號,有誤傷的罪至死刑。梁冀二弟的門役去上黨捕獵,梁冀怕傷了兔子,派家卒截住,殺死了三十幾人。還在洛陽城西建造別墅,收藏奸邪亡命之徒,或者掠取良家子女作為奴婢,美其名曰「自賣人」。

除了盡情享樂,梁冀一刻不放鬆對朝政的獨斷專行,大小政事,全都歸他一人裁決。宮衛近侍,均為梁家走狗;百官升遷,必須先拜梁冀。遼東太守侯猛赴任時,沒有去向梁冀謝恩,就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腰斬於市。

桓帝即位第七年,冀州一帶黃河決口,百姓流離失所,官府衙門不僅不聞不問,反而貪汙勒索。面對誰也不願意收拾的亂攤子,梁冀派與自己有仇的朱穆速往冀州任刺史,企圖以治理不浚為由殺掉他。

哪知朱穆鐵面無私,貪官汙吏全部伏法。有個趙忠的宦官,違反典制,像葬皇帝一樣在棺材裡放玉匣埋葬他的父親,朱穆派郡吏挖出棺材,取出玉匣,將其家屬下獄。趙忠就跑到桓帝前哭訴,梁冀在旁添油加醋說朱穆的壞話,昏庸的桓帝也不調查,將耿直的朱穆下了大牢,罰做工匠。

還有個下邳人叫吳樹,被任命為宛縣縣令,赴任時照例辭行,梁冀囑託他照顧縣裡的賓客親戚,遭到拒絕。到任後,吳樹又依法處治了幾個貽害民間的梁氏賓戚,梁冀十分痛恨。後來吳樹遷補荊州刺史,又去謁見辭別,梁冀假意設宴餞行,暗地在酒中下毒,吳樹出了梁府,毒發倒斃在車中。

漢安帝的嫡母耿貴人死後,侄兒耿承襲封為林慮侯,梁冀向其索要耿貴人留下的珍寶,耿承沒有給,梁冀就殺了其家族中的十幾個人。涿郡人崔琦,很受梁冀賞識,因為寫一《外戚箴》《白鵠賦》規諷梁冀,在回家途中被梁冀派遣的騎士捕殺。

桓帝原來視梁冀為國寶,準許他入朝不趨,履劍上殿,謁贊不稱名諱,禮儀比照西漢第一功臣蕭何;擴大封邑四縣,與東漢第一功臣鄧禹相等;賞賜的金錢奴婢衣帛車馬府第等,規格比照西漢中興大臣霍光;朝會時不與三公同席,單獨設席,位在三公之上。

直到聽說梁冀大肆濫殺無辜,桓帝露出惋惜不平之色;加上每次朝會,只有梁冀可以胡言亂語,桓帝也不能反對他的意見,心中的不滿逐漸增加,由害怕轉為憤怒。

而皇后梁氏,專寵後宮,恣意追求奢華,排場超過各代的皇后。梁太后駕崩後,桓帝對她的眷愛漸漸衰減。可恨她沒有孩子,嫉妒心卻特別強,每當聽到宮人懷孕,就想方設法陷害,以至於懷孕的宮人很少有能保全的。

桓帝心中惱恨,卻因為畏懼梁冀,不敢發作,就疏遠皇后,足跡很少到中宮,致使本來身體不好、度量又小的梁皇后,鬱悶成疾,很快一命歸陰。

梁冀的靠山,又倒下一個。

這時候的桓帝,除了很高興,應該還沒有定下剷除梁冀的決心。直到,切身的利益、權威受到侵害與威脅。

03

話說宮內有個梁貴人,梁皇后一死,成了桓帝的新寵。她本姓鄧,因隨母嫁入梁紀家而改名梁猛。但宮內人不知內情,以為她是梁冀的女兒。

梁冀見妹妹死後,梁貴人受寵,生怕洩密,先殺了知情的梁貴人的姐夫邴尊,又派人去暗殺其母親宣。哪知蹩腳的刺客,路過鄰居中常侍袁赦屋頂時,被抓,事情敗露。

梁貴人正是得寵的時候,哭哭啼啼向桓帝求訴,讓她替貧女做主。桓帝一聽,氣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日積月累的憤懣衝上腦門,一拍大腿,決定好好幹他一票。

借著上廁所的間隙,桓帝單獨找來宦官唐衡,讓他暗中聯絡中常侍單超、徐璜,小黃門左悺,黃門令具瑗,隔了幾天召集到一起,研究對付梁冀的對策。五人本來就恨透梁冀,見桓帝對處決皇親異常果斷,便分頭行動。

梁冀也是個慫貨。事先摸到點苗頭,卻防備不嚴密,等到一千餘名羽林軍圍住了府第,竟然倉皇失措,仰藥自殺,真是汙辱了大將軍的名號!妻子孫壽,帶著不祥的裝扮,也把鴆酒飲下,共同去做了苦難鴛鴦。

難怪桓靈兩朝,流行這樣的歌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名不副實,已經滲透到統治階級骨子裡。

革命過後組織清算,被誅殺的與梁家、孫家有關的人達數百人,四府故吏賓客,黜免了三百多人,朝廷的官位都空了出來。沒收梁家財產達三十餘億緡,詔減天下稅租半數,普天同慶。

外戚掌權的勢力被削掉了,但宦官的勢力開始抬頭。

早在密謀殺梁冀時,桓帝已經許願對有功者行賞。作為政治投資的回報,唐衡、單超、徐璜、左悺、具瑗五人均被封侯,共領邑三萬六千戶,另封八個宦官為侯。中常侍侯覽,獻了五千匹縑,便賜爵關內侯,又硬將他列入誅冀案內,進封高鄉侯!

這些宦官掌管朝政大權,仗勢欺人,為非作歹,百姓怨聲載道。河南省白馬令李雲看不過去,上奏章給桓帝,勸他限制宦官。桓帝最忌諱別人說他不配當皇帝,李雲文中卻有「帝欲不諦」字句,觸動逆鱗,桓帝震怒,不審不問,將其下獄,指示宦官施重刑。

大臣弘農掾杜眾、大鴻臚陳蕃等聯名上書,請求寬赦李雲。桓帝正寵著宦官,看罷,氣得拍案大叫,說你們竟敢對我不恭,為李雲求情,是想當皇帝嗎?立刻傳令處死李雲、杜眾,免了陳蕃的職務。

一等閹人,看皇帝這麼偏袒他們,更加無法無天。他們蓋高宅,築樓觀,窮工極巧,備極繁華;四處搜羅美女,充作姬妾,衣必綺羅,飾必金玉,幾乎與皇宮中的妃嬪相似。所有的僕從婢媼,出入都乘坐豪車,作威作福,都中有人作短歌形容他們:「左回天(權可回天),具獨坐(驕貴無雙);徐臥虎(無人敢惹),唐兩墮(隨意所為)。」

同時,他們苦於不能生育,就收養螟蛉義子,安插黨羽親信,執掌州郡政權,內外結幫聯夥,欺上瞞下,搜刮百姓,與盜賊無異。徐璜侄子徐宣搶親不成,竟將汝南太守李暠的女兒當成箭靶,笑著射死!大將皇甫規平定羌亂,論功當賞,只是沒有滿足宦官的索賄要求,先入獄,後免官歸家。

這樣一來,傳統官僚的仕途之路被堵塞了,士子們也很難通過舉孝廉躋入官場,前途非常渺茫。巨大的利益衝突,必然導致巨大的生死博弈。

官僚士子集團以京師太學為陣地,不斷發起對宦官專政的鬥爭。當時洛陽有一支三萬人的太學生政治力量,他們經常討論時弊,批判宦官政治,這種微弱的民主議政,叫做「清議」。

其中,司隸校尉李膺、太尉陳藩、尚書王暢三個人,深受太學生們的推崇,稱頌他們是「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元禮、仲舉、叔茂各是他們的表字。

掌管朝政大權的宦官看這架勢,又氣又怕,給他們戴上了一頂「朋黨」的帽子,說他們圖謀叛逆,準備揮動屠刀,進行嚴厲的鎮壓。

導火索是李膺。

生性剛直的他,不畏強權,執法不阿。掌權宦官張讓之弟張朔出任野王令,貪殘無道,甚至刑及孕婦,怕李膺抓他,躲到京城哥哥家。李膺接到告發後,親自帶隊闖進張讓家,從複壁中抓住他,投入洛陽監獄,審明案情,當即問斬。

張讓想找人說情,領回來的卻只是頭顱,便趕緊到宮中向桓帝哭訴,請求給李膺治罪。桓帝召來李膺對質,卻找不到治罪的理由,眾大臣又支持他,只好放了李膺。

可不久,李膺又把和宦官交情很深的河南方士張成的兒子給殺了。那張成明知兒子有錯,可仍不肯罷休,讓中常侍侯覽的弟子牢修上書桓帝,控告李膺交結太學遊士聯結成黨,誹謗進行,敗壞風俗。

桓帝本來就恨透了那些愛批評朝廷的儒生,更恨透了不把宦官放在眼裡的李膺,馬上下令,逮捕黨人,被列入名單的有李膺、杜密、陳翔、陳寔、範滂等共二百多人。

第一次「黨錮之禍」,於公元166年正式啟航。

那一年,可謂天災人禍,東方地震不斷發生,西方滴雨不下,貧瘠的土地片片張裂,仿佛饑渴嬰兒的嘴。面對嚴重的災荒,桓帝不但不制定政策拯救黎民,相反卻大搞政治陰謀,布告天下搜捕黨人。

李膺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第一個被抓。其他被捕的黨人陸續押到,關在洛陽北寺監獄,一時間人滿為患,許多高官名士成了階下囚,受到非人的待遇,卻不審不問。

穎川人賈彪氣憤不過,大呼道:「我不西行,禍不能解!」辭家直奔洛陽,搬動槐裡侯竇武和尚書霍諝,共同上書替黨人申冤。桓帝氣已消得差不多,正好借坡下驢,命令中常侍王甫審問。王甫因李膺檢舉許多宦官子弟是黨人,害怕被牽連,建議桓帝大赦,獄中黨人才全部被釋放,但不準離開本地外出活動,且終身不得為官。

「黨錮之禍」雖然暫時平息了,但嚴重內耗,使朝廷日漸衰微。桓帝更加荒淫無度,迷戀女色、貪食酒肉。每日支出的衣食費用竟達數千金,國庫空虛,政事託於宦官。

而鄧猛皇后,姿色消減後,桓帝又從五千多佳麗中,選中了郭美人。鄧皇后吃醋,搬弄是非作賤她,反被狠狠告了一狀,被廢去後位,攆入冷宮活活幽死,親族也受到牽連,入獄的入獄,革職的革職,榮辱轉換,如同晨昏!

隨後,桓帝又看上了叫田聖的採桑女,想立她為後。無奈眾臣極力反對,只好改立皇家舊戚竇貴人,但仍然與田聖朝夕縱歡,享受溫柔滋味;等到精髓日涸,疾病姿,結果是脾腎兩虧,無可救藥,在德陽前殿奄臥不起,暝目歸天,時年三十六歲。

郭東臨小品裡有句臺詞:用謊言驗證謊言,得出的肯定是謊言。

漢桓帝劉志幹的就是這樣的事,只不過換了副道具。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亦林  編輯:吃硬碟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歡迎轉發朋友圈。

推薦閱讀

如果我把中國古代名將都拉進微信群:有一個好領導有多重要

還沒關注的小夥伴,趕緊掃碼關注,

別錯過了更多精彩內容哦

相關焦點

  • 漢桓帝劉志,雖終結了東漢外戚專權現象,卻開啟了宦官專權時代
    漢桓帝劉志東漢到了後面已經進入了外戚專權的時代,當時掌權的外戚正是梁冀,原本按照正常的繼承制來說,是輪不到劉志的。不過,他得到的答案是五個中常侍的名字,也就是五個宦官,但好歹還是有人,哪裡需要計較這麼多。就這樣六個人暗中密謀除掉梁冀,因為梁冀之前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只有有人想除掉他,肯定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隨著梁冀的死亡,梁氏家族也就徹底完了,而漢桓帝劉志則徹底結束了東漢外戚專權的現象。
  • 明神宗:沒宦官擅權,沒外戚專權,也沒權臣攬政,我怎麼怠政了?
    但如果我們從明神宗執政後期的政治格局來看的話,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在明神宗執政後期並沒有出現宦官擅權,外戚專權、以及權臣攬權等現象,也就是說,「皇權」依舊還牢牢的把持在明神宗的手上,並沒有旁落,充其量只能稱得上是個不上朝的皇帝。
  • 誰來為漢帝國的衰弱買單,漢恆帝、宦官集團、外戚?
    漢桓帝不是一個甘心於做傀儡的皇帝,一共在位21年,在前13年的時間裡,漢桓帝並沒有實權。公元159年梁太后去世,漢桓帝開始策劃誅殺外戚梁氏,單獨詢問了當時的宦官唐衡,問他宦官中有誰和梁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單超、左倌、徐璜和具瑗等。漢桓帝於是與他們五人密謀,決定誅除梁冀,並用牙齒咬破單超手臂歃血為盟。
  • 成也外戚,敗也外戚——西漢的「外戚專權」
    自楚漢爭霸後,劉邦建立漢朝,為了防止秦朝滅亡的事情在漢朝發生,他採取休養政策;同時,為了讓劉家天下傳承下去,他採用了對皇室直系親屬封地為王,繞是這樣,西漢也沒能逃過外戚幹政的局面。其整個歷史時期,出現過好幾次外戚專權的局面,但是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三次,分別是呂后專政,霍光專權,王莽篡漢。
  • 漢之末——漢桓帝
    這英雄史詩般的悲劇背後,到底是東漢王朝錯了,還是耳熟能詳的英雄錯了。東漢王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王朝。  既然要說東漢,那就先說說東漢的政治結構,凡是看過歷史書的都知道,就算不看歷史,也看過三國演義撒,三國演義開篇就介紹了東漢的基本政治情況。
  • 不會幹政的太監不是好宦官
    其實,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地位較高的內監便被稱為「太監」。後來,太監就慢慢成為民間對宦官的稱呼了。而「宦官」的由來,則與古代星相有關,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稱為太監。
  • 漢桓帝成為皇帝,是漢桓帝的幸運,是東漢的不幸
    劉志的生活依靠外戚、太監和大臣。 因為劉志被梁冀升為皇位,可以說,如果不是梁家,劉志只是一個小國王。所以劉志仍然非常感謝梁冀。 但是,另一方面,有權控制朝政的梁冀卻公然殺害了前皇帝,依靠朝中的梁太后的力量。 在這方面,如果漢桓帝不聽梁冀的話,恐怕就會變成這樣。
  • 唐朝宦官專權的演變歷程
    但是到了後期,李隆基開始逐漸沉迷於享樂,對於國家的治理也逐漸放鬆下來,為了減少自己的負擔,他開始將國家的一部分政權權力交給身邊的最為崇信的宦官高力士,讓高力士來代替自己處理一些比較小的政務,由此高力士便有了機會參與到朝廷的政治管理當中,並且成為了朝廷官員與統治者相互聯繫和溝通的橋梁。根據劉昫在《舊唐書》中記載,當時「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
  • 曾經開疆拓土的漢桓帝是「昏君」嗎?如果光看演義和小說,你可能...
    外戚與宦官,漢桓帝選擇了誰?漢桓帝即位之後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扳倒外戚梁冀。梁翼這個人在歷史上比較出名,就是毒殺漢質帝那位。質帝死後,梁翼等人擁立劉志為帝,這就是漢桓帝。照理說,漢桓帝是梁翼所立,不該被漢桓帝扳倒啊。但漢桓帝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是被擁立起來做「提線木偶」的,而且連皇帝都敢毒殺的人,留下來也是禍患。
  • 明朝統治兩百七十多年,為何沒出現後宮幹政、外戚專權?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常會出現後宮幹政、外戚專權的情況,比如說西漢、東漢時期。然而明朝存在兩百七十多年,卻從未出現過後宮、外戚幹預朝政的事情。清朝官方在撰寫《明史》時評價道「論者稱有明家法,遠過漢、唐,信不誣矣」。那麼明朝為何沒有出現後宮幹政、外戚專權呢?
  • 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唐朝的宦官亂政在於宦官掌握了兵權,可以隨意廢立、乃至廢殺皇帝,可謂家奴欺主最厲害的朝代。至於明朝的宦官亂政,大家更熟悉,諸如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最終釀出土木堡之變的宦官王振、武宗朝的「立皇帝」劉瑾、還有崇禎帝收拾掉的「九千歲」魏忠賢等等。
  • 為何說東漢桓帝扶持宦官勢力,造成知識分子被禁錮?
    因此東漢的政治就有一個十分畸形的形態,外戚、宦官輪流當一把手。外戚扶持幼年的皇帝繼位,等到皇帝長大,想要扳倒強大的外戚勢力又和宦官集團合作,外戚倒,宦官起。等到宦官勢力膨脹到無法遏制,外戚勢力又和士大夫們聯合抨擊宦官集團。這種互相傷害一直反覆循環下去,禍害的也是漢朝的根本。黨錮之禍說的就是東漢桓帝和靈帝時期士大夫與宦官之間的鬥爭,黨錮之禍前後發生兩次。
  • 子幼母壯 必亂朝綱 恐怕是歷史上最滴血的一句話
    往上看:漢惠帝即位,呂后亂政,差點天下換了姓氏。一、外戚與宦官:士族的威脅同時東漢中後期,從漢和帝開始,繼位的皇帝普遍的年齡偏小,這樣的結果是皇權逐漸衰弱。皇帝年齡小,經常需要太后臨朝聽政,年輕的皇太后只能依靠自己的娘家人打理政務,導致東漢外戚專權。
  • 漢桓帝和宦官是如何屠戮知識精英的?
    然而,「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的好景並未持續多久,伴隨權力爭奪而愈演愈烈的外戚問題、宦官問題,以及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豪強問題,如跗骨之蛆,啃噬著帝國的肌骨。漢桓帝、靈帝期間所發生的兩次「黨錮之禍」,加速了朝堂廟闕的崩塌。史家多稱,這是一場以士大夫、貴族為代表的知識精英與宦官勢力之間的搏殺。但究竟該如何評判這段歷史?
  • 東漢「門生故吏」:治理國家的人才庫,分裂國家的「黨爭」之源
    這個階層漸漸成為不同政治集團人際關係的雙刃劍,既是治理國家的人才資源庫,又是分裂國家的"黨爭"之源。而到了東漢中葉以後,皇帝登基時俱為幼童,親政前外戚勢力膨脹,大肆把持選官途徑,如《後漢書·梁統列傳》記載,擁立漢桓帝劉志、專權二十多年的梁冀獲罪後,"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朝廷為空"。而幼主長大後為了與外戚爭權,又任由宦官掌權,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察舉士人的權力。
  • 在關於太監的問題上,清朝是如何做得,以至於沒有宦官專權發生?
    有的時候,皇帝還用太監來打壓外朝官僚集團,是古代帝王常用的"馭下之術"。太監能夠作惡,很大程度上是皇帝縱容的。這當中就有一個悖論,皇帝離不開太監,又要防止太監幹政。皇權和相權、和文官集團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皇權和其他集團也存在矛盾,皇帝得提防大臣篡位,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來制約大臣和其他集團。因為太監不可能篡位。
  • 古代哪些外戚是靠裙帶上位的?專權跋扈的帝王姻親
    在封建帝王的身邊,始終存在著五種勢力:朝臣、宗室、後 妃、外戚、宦官,其中朝臣和宗室既為帝王所用,同時又深為帝 王所忌,時刻擔心他們奪權。后妃在正常情況下較少擔負政治職 能,主要在帝王私生活中發揮作用》只有外戚和宦官常能獲得帝 王的信任,登上政治舞臺,特別是當帝王寵幸某一位后妃時,該 姓外戚往往成為當時政治舞臺的主角,廣泛地參預朝廷軍國大政, 甚至主宰朝政,凌駕於皇權之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外戚作為 一股政治勢力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 細讀經典《三國》:十常侍亂政中的十常侍何許人物?
    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裡,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
  • 昏庸無能的漢桓帝,看他到底是如何作為,將自己的一生走完的
    其實剛開始繼位的劉志還是有一番野心的,但是他奪權的方式找錯了,他將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宦官的身上。他這一生對外戚、宦官和黨人依賴的不行。因為他是被梁冀推上皇位的,可以說如果不是梁氏家族,他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王,所以他對梁冀還是懷著萬分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