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也曾受過宦官恩典,得勢後,卻不加分別,要盡除宦官

2020-12-19 蝸牛三國行

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高祖父袁安,父親袁逢,叔父袁隗,伯父袁成,皆官拜「三公」。

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卻不願入朝為官。

袁紹先為母親、父親服喪共六年,後多次拒絕朝廷徵召,隱居洛陽。

袁紹

這期間,恆帝、靈帝獨寵宦官,宦官專政愈演愈烈。他們在皇帝面前訛稱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黨人」,說「黨人」禍國殃民,直接導演了兩次「黨錮之禍」。

「黨人」或被禁錮,或被殺害,或被迫逃亡。

袁紹名為隱居不仕,實則與「黨人」來往密切,暗中解救「黨人」,幫助「黨人」避難,並與何顒、許攸、曹操等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

袁紹的活動引起了中常侍趙忠的注意,他說:「袁紹不應朝廷徵召,專養死士,到底想幹什麼?」叔父袁隗聽到風聲後,大聲喝斥袁紹,要他收手,袁紹不為所動。

很快黃巾起義爆發,一位將軍和一個中常侍的出現,嚴重打擊了那些掌權宦官們的囂張氣焰。

這位將軍就是左中郎將皇甫嵩,靈帝要他帶兵平亂,皇甫嵩趁機建議靈帝解除黨禁,任用黨人,讓他們出來為國家出力。

靈帝徵詢中常侍呂強的意見。呂強雖與張讓、趙忠等同為宦官,卻清正廉潔。靈帝曾要給他封侯,他卻以沒有可封侯的功勞拒絕了,並多次勸靈帝疏離張讓、趙忠等,重用對國家真正有用的人。靈帝不聽。

宦官呂強

現在靈帝向他徵詢是否解除黨禁的意見,他回答道:「黨錮時間長,涉及的士族眾多,必定有很多埋怨您的人。若不立即赦免他們,他們要是跟隨張角造反,事情就鬧大了,那時再後悔就來及了。」

靈帝一聽,十分害怕,立即赦免了黨人,並任用他們入朝為官。

袁紹就是在赦免黨人之後,結束隱居,入大將軍府做事。

呂強後來勸靈帝誅殺身邊貪贓枉法的官吏,靈帝想到他平常寵幸的宦官中居然有勾結黃巾的,於是大聲斥責諸常侍:「你們說黨為要做不軌的事,把他們都禁錮起來,甚至殺掉。你們現在私通張角,是不是都殺了?」

宦官們膽寒,讓宗親們都辭官回家。宦官們不敢找皇帝算帳,把氣撒在了呂強身上。

趙忠等在靈帝面前誣告呂強,說呂強經常與黨人一起議論朝廷是非,天天讀《霍光傳》,他是想罷黜您呢!他的兄弟也都是貪贓枉法的人,一點都不乾淨。

靈帝大怒,命令黃門帶兵召呂強,呂強自知必死,非常生氣,說:「我死了,國家就亂了,我盡忠的是國家,豈能被獄更糟賤呢!」於是自殺了,他的兄弟呂伯奢也受株連,在監獄裡呆了幾年。

呂伯奢,後來被曹操誤殺,曹操因此還說了句遺臭萬年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影視劇中呂伯奢

袁紹後來做了中軍校尉,多次慫恿大將軍何進誅盡宦官,甚至建言何進召董卓等入洛陽逼迫何太后,要她同意殺盡宦官。

在何太后將宦官全部趕回家後,又利用手中權力與何進的信任,大肆抓捕宦官的家屬與宗親,將宦官逼上了絕路,不得不狗急跳牆殺了何進,袁紹趁勢殺盡了所有宦官。

呂強雖是宦官,卻不與張讓等同流合汙,於黨人有恩,於袁紹有恩,呂強的死也同樣轟轟烈烈,天下皆知。

可呂強的作為並沒讓自命不凡的袁紹明白,藕可以出汙泥而不染,汙濁的宦官中同樣有潔身自好,心憂天下,為民請命的人。

袁紹知恩不感恩,盡除宦官,致使何進一家覆滅,董卓掌權,天下大亂。

袁紹心中沒有天下大局,只能謀一隅,註定不是曹操的對手。

相關焦點

  • 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當然關於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是哪個朝代呢,是有所爭議的,並沒有明確的定論,唐朝和明朝其實大體來說,是各有千秋;但是要說宦官亂政最嚴重的兩個朝代,肯定是唐朝和明朝當之無愧。到了唐玄宗時期,宦官就不受限制了,稍有符合唐玄宗心意的宦官,就被授予「三品左右監門衛將軍」,宦官還可以充當監軍、出使邊疆、管理教坊等等。
  • 上了宦官的當
    漢靈帝時期的西園八校尉分別是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右校尉趙融、馮芳,左右校尉夏牟、淳于瓊等八個人。 這八個人表面上聽從無上將軍漢靈帝劉宏一人統轄,其實就是由上軍校尉蹇碩統一指揮。所以權力都在蹇碩的手裡。
  • 東漢最後的宦官集團,張讓等人是如何加速漢朝衰敗的?
    有的因交不上錢而丟官職的人,氣得自殺身亡;有的官員清正廉潔,執意不去西園交錢,結果被打發回家。南宮被燒的殿閣沒有修好,張讓、趙忠等人卻把自己的府邸修得猶如宮殿一般。一日,靈帝登上永安宮的樓臺遠眺,張讓等人害怕靈帝看見他們建造的私宅,急忙唆使一個叫尚但的中大人欺矇靈帝,說皇帝貴為天子,不宜登高遠眺,若登高,老百姓就會不擁戴皇帝了。
  • 曹操的祖父曹騰,宦官當中的清流,不一樣的煙火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宦官,東漢又因外戚、宦官專權而滅亡,所以後人一提起東漢的宦官,那就能大搖其頭,認為壞的不能再壞,更何況,大才子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文》提到曹騰,也說得非常清楚,曰: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
  • 宦官集團讓東漢搖搖欲墜,屠夫家族使帝國大廈將傾,開啟亂世三國
    漢靈帝健在的時候,何皇后在董太后面前還得低調著應對,但面對後宮的其他妃嬪,何皇后則表現得咄咄逼人、甚至心狠手辣,靈帝寵愛的美人王氏,生下來孩子劉協(即漢獻帝)後,害怕王氏得寵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何皇后竟派人把王氏毒死了。結果,惹得靈帝大怒,張口要廢了何皇后。惶恐不已的何皇后,向靈帝寵信的宦官們求助,才保住了皇位之位。
  • 簡述東漢王朝宦官崛起的始末,一段開啟潘多拉魔盒一般的非常故事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四)中官緣起文:小A史蒂芬在東漢的歷史上出現過兩個非常有名的同名人物,一個是經學家鄭眾,一個是宦官鄭眾。後來竇憲平定匈奴的時候,加竇景為執金吾,竇瑰為光祿勳。據史書記載,竇氏宗族子弟被封官加爵的有十餘人之多,盡皆「競修第宅,窮極工匠」「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可謂為權極一時。這也就又一次開啟了漢朝歷史上由來已久的外戚專權的時代。
  • 為何說東漢桓帝扶持宦官勢力,造成知識分子被禁錮?
    因此東漢的政治就有一個十分畸形的形態,外戚、宦官輪流當一把手。外戚扶持幼年的皇帝繼位,等到皇帝長大,想要扳倒強大的外戚勢力又和宦官集團合作,外戚倒,宦官起。等到宦官勢力膨脹到無法遏制,外戚勢力又和士大夫們聯合抨擊宦官集團。這種互相傷害一直反覆循環下去,禍害的也是漢朝的根本。黨錮之禍說的就是東漢桓帝和靈帝時期士大夫與宦官之間的鬥爭,黨錮之禍前後發生兩次。
  • 三國機密小黃門是什麼意思 漢代宦官都是怎麼來的揭曉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劇中以伏皇后伏壽為代表的保漢一派先將劉平假扮宦官入宮,再製造火災,閹 割已經駕崩的漢獻帝,製造小黃門救火犧牲的假象,完成掉包記。但伎倆很快就被許都衛滿寵識破。    破綻處在被處置成「小黃門」的漢獻帝劉協被閹割得太乾淨了。   「黃門」同寺人、宦者、宦人、宦官、宦吏、中官、中人等同理,是受閹割者因官職所得稱呼。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就在皇宮的交泰殿、內務府、慎刑司這三處地方,分別立下石碑,上書「宦官不得幹預朝政」。並在石碑上刻寫明朝各個著名宦官幹預朝政引發的惡果作為事例來警示後人。順治並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皇帝。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於前面各朝代,宦官幹政的惡劣影響,也曾在皇宮中立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
  • 唐朝宦官專權的演變歷程
    朝廷官員在擁兵自重的情況下,存在著發生反叛,甚至威脅到自己統治地位的隱患,也由此使得統治者對於朝廷中的官員開始產生了很大的不信任。相比較朝廷重臣的反叛來說,朝廷內部的宦官集團卻表現得十分忠心,並且為統治者登上皇位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比如當時作為太子的李亨,能夠成功地登上皇位,就是藉助了以李輔國等宦官人員。
  • 中國古代社會:畸形產物,宦官
    倘若你翻閱中國古代史書,大概不能不會注意到有這樣一種奇特的階層一一他們本來是宮廷內侍候皇室的奴才,卻往往能操弄權柄,左右朝政,甚至還會凌駕於皇帝之上,有些皇帝的廢立居然也要受他們的支配。這,便是「宦官」。「宦」,本來是星座的名稱,因為它處在帝星的西側,所以後來便被借用於稱呼皇帝周圍親近的人。
  • 東漢怎麼搞得好?不會幹政的太監不是好宦官
    編者按:三國的開端,便要從十常侍(宦官)把持朝政開始說起。那麼這個宦官是如何產生的呢?東漢的宦官問題又為何特別嚴重呢?又或者說,歷朝歷代都會有宦官的問題呢?本文試圖通過東漢的案例,為各位學友梳理一下「宦官」的問題。 從十常侍,到魏忠賢、李蓮英,太監的普遍形象是「奸」的。
  • 唐代宦官權力巨大,歷史罕見,竟敢軟禁天子,能主持皇帝廢立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由於宦官之禍,最終導致王朝終結的不在少數。就連使國人引以為榮的煌煌大唐王朝,亦無法逃脫這一歷史的宿命。唐文宗李昂因誅滅宦官不成,反被宦官軟禁起來,不能親政,抑鬱成疾。次年,受制於家奴,阻隔於宮牆內的唐文宗,因病重不治,便「厭代」了。中國的歷代皇帝都身處深宮,雖說內有三宮六院,外有文武百官,皆可隨傳隨到。但一天十二個時辰,始終與陛下保持零距離接觸,甚至陛下行幸時,也須臾不離的,卻都是大大小小的宦官,俗稱太監的閹寺。
  • 袁紹好謀無決短於從善 公孫瓚記過忘善睚眥必報
    據四州之地擁兵數十萬 「有人而不能用」屢次錯失戰勝曹操的機會  本版文字:鍾葵(除署名外)  曹操曾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此話確實不假,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時,除了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之外,袁紹、公孫瓚、劉表、劉璋等有實力的豪傑都想稱王稱霸,君臨天下。
  • 太監原本指的是朝廷高官,怎麼就變成了宦官的同義詞?
    看到這個題目您一定想笑,這宦官和太監指的是男人?不管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中咱們稱呼那些閹人不都是太監麼(相比而言宦官還算是比較文雅的稱呼了),怎麼罵宦官最過癮?就是星爺在《九品芝麻官》裡的那一句:死太監!可見這宦官和太監明顯指的就是指的這些閹人嘛!
  • 淺析明朝宦官與士大夫的衝突,道德是導火索,做事邏輯差異是根源
    而且在皇宮內,也有一些宦官為他做了內應。朱棣成為皇帝後,為了投桃報李,就開始重用宦官。但朱棣作為一代帝王,他打破老爹朱元璋定下的宦官不能干政的祖訓,當然不可能僅僅是為了感恩,這背後還有更深的政治目的,那就是用宦官去防範和壓制文武百官。 我們看待歷史並不能以偏概全,其實明朝宦官中除了少部分奸臣之外,大多數都是奉公執法的。
  • 宦官曹騰的發跡史
    服侍太子特別謹慎穩重,很得太子歡心。給曹騰的飲食賞賜都跟比別人要好很多。漢順帝即位以後曹騰就得到了重用,做了中常侍。一共歷經了漢順帝、漢衝帝、漢質帝、漢桓帝四朝。在漢桓帝即位上立功,被封為費亭侯。歷史上別的宦官都是聲名狼藉,唯獨曹騰名聲很好。那是有原因的。
  • 袁紹不迎獻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斂財方式很搞笑:讓外放的京官、和赴京述職的地方官,去西園交錢;升遷考核也得交錢,不交不許升官,不交不許赴任。 交多少錢呢?一個大郡的郡守(相當於今天地委書記),要交三千萬錢,因為地方官油水足。京官系統,三公一千萬,九卿五百萬。 價格要得著實太貴,很多交不起錢的窮官和清官,竟因此自殺。
  • 漢桓帝和宦官是如何屠戮知識精英的?
    曾被視為「周公再世」的王莽,於公元8年代漢建新,推行新政,卻阻止不了天下大亂的變局。短命的新朝,在風雨飄搖中僅僅存活了16年。劉秀乘亂而起,底定天下,王權再次回到劉氏家族手中,此為東漢。 然而,「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的好景並未持續多久,伴隨權力爭奪而愈演愈烈的外戚問題、宦官問題,以及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豪強問題,如跗骨之蛆,啃噬著帝國的肌骨。
  • 明朝正德年間的宦官劉瑾專政,真的百害而無一利嗎
    劉瑾從兒童時期就被淨身帶到宮中工作,沒有受過什麼文化教育,但是他聰明好學,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在複雜的深宮中學會了很多人情世故,再加上他所趕上的「好時代」,明孝宗朱佑樘的獨生子女朱厚照從小嬌生慣養,貪玩成性,身為太子侍從的劉瑾利用太子貪玩的機會,想盡各種辦法哄著小太子玩各種誇張的遊戲,博得太子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