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高祖父袁安,父親袁逢,叔父袁隗,伯父袁成,皆官拜「三公」。
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袁紹卻不願入朝為官。
袁紹先為母親、父親服喪共六年,後多次拒絕朝廷徵召,隱居洛陽。
這期間,恆帝、靈帝獨寵宦官,宦官專政愈演愈烈。他們在皇帝面前訛稱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黨人」,說「黨人」禍國殃民,直接導演了兩次「黨錮之禍」。
「黨人」或被禁錮,或被殺害,或被迫逃亡。
袁紹名為隱居不仕,實則與「黨人」來往密切,暗中解救「黨人」,幫助「黨人」避難,並與何顒、許攸、曹操等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
袁紹的活動引起了中常侍趙忠的注意,他說:「袁紹不應朝廷徵召,專養死士,到底想幹什麼?」叔父袁隗聽到風聲後,大聲喝斥袁紹,要他收手,袁紹不為所動。
很快黃巾起義爆發,一位將軍和一個中常侍的出現,嚴重打擊了那些掌權宦官們的囂張氣焰。
這位將軍就是左中郎將皇甫嵩,靈帝要他帶兵平亂,皇甫嵩趁機建議靈帝解除黨禁,任用黨人,讓他們出來為國家出力。
靈帝徵詢中常侍呂強的意見。呂強雖與張讓、趙忠等同為宦官,卻清正廉潔。靈帝曾要給他封侯,他卻以沒有可封侯的功勞拒絕了,並多次勸靈帝疏離張讓、趙忠等,重用對國家真正有用的人。靈帝不聽。
現在靈帝向他徵詢是否解除黨禁的意見,他回答道:「黨錮時間長,涉及的士族眾多,必定有很多埋怨您的人。若不立即赦免他們,他們要是跟隨張角造反,事情就鬧大了,那時再後悔就來及了。」
靈帝一聽,十分害怕,立即赦免了黨人,並任用他們入朝為官。
袁紹就是在赦免黨人之後,結束隱居,入大將軍府做事。
呂強後來勸靈帝誅殺身邊貪贓枉法的官吏,靈帝想到他平常寵幸的宦官中居然有勾結黃巾的,於是大聲斥責諸常侍:「你們說黨為要做不軌的事,把他們都禁錮起來,甚至殺掉。你們現在私通張角,是不是都殺了?」
宦官們膽寒,讓宗親們都辭官回家。宦官們不敢找皇帝算帳,把氣撒在了呂強身上。
趙忠等在靈帝面前誣告呂強,說呂強經常與黨人一起議論朝廷是非,天天讀《霍光傳》,他是想罷黜您呢!他的兄弟也都是貪贓枉法的人,一點都不乾淨。
靈帝大怒,命令黃門帶兵召呂強,呂強自知必死,非常生氣,說:「我死了,國家就亂了,我盡忠的是國家,豈能被獄更糟賤呢!」於是自殺了,他的兄弟呂伯奢也受株連,在監獄裡呆了幾年。
呂伯奢,後來被曹操誤殺,曹操因此還說了句遺臭萬年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袁紹後來做了中軍校尉,多次慫恿大將軍何進誅盡宦官,甚至建言何進召董卓等入洛陽逼迫何太后,要她同意殺盡宦官。
在何太后將宦官全部趕回家後,又利用手中權力與何進的信任,大肆抓捕宦官的家屬與宗親,將宦官逼上了絕路,不得不狗急跳牆殺了何進,袁紹趁勢殺盡了所有宦官。
呂強雖是宦官,卻不與張讓等同流合汙,於黨人有恩,於袁紹有恩,呂強的死也同樣轟轟烈烈,天下皆知。
可呂強的作為並沒讓自命不凡的袁紹明白,藕可以出汙泥而不染,汙濁的宦官中同樣有潔身自好,心憂天下,為民請命的人。
袁紹知恩不感恩,盡除宦官,致使何進一家覆滅,董卓掌權,天下大亂。
袁紹心中沒有天下大局,只能謀一隅,註定不是曹操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