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大夥嘴裡喊著的還是:打工系不可能打工的。
突然,一夜之間,管你什麼高管、碼農、前臺Lisa,大家都變成了「打工人」。
「打工人」咋突然火了?今早筆者看到這個詞,以為是一起毆打工人的社會事件發酵的結果,沒想到應該這樣斷詞:打工,人!
微博紅V「康斯坦丁」說:「打工人」梗的流行,雖然是一種暗藏不滿的自嘲,但也是對社會精英成功學的一種挑戰,有一種職業不分貴賤,大家都是#打工人#的平民式平等,因為你我都在其中。年輕人自嘲為「打工人」,其實也挺好,也並不是說真正放棄自我接受平庸,相反他們都很踏實、也很努力,只是對眼下無法改變現狀的一種躺平式自嘲,他們需要一個出口,這也是對職場壓力的一種集體釋放。相比那些完全放棄自我的低欲望「家裡蹲」、「廢宅」,「打工人」已經積極幾百倍了。
畢竟人生,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哪一代人,都要面對自己的精神困境、事業瓶頸或是生活苦難。而我們這一代,就憑這份自嘲式的樂觀與堅韌,相信無論如何都能度過。
萬萬沒想到,「打工人」也會變成一種激勵正能量的代名詞。不過,筆者認為,這正是體現了民族自信,當代年輕人不再為考不上公務員焦慮,為無法成為人上人而失落。平凡即偉大,務實才可貴,誰又不是打工人呢?!
其實,接受平凡,讚美平凡的普世觀在很多年輕人身上得以體現,比如娛樂圈,大家更喜歡真實不裝的明星;在消費觀上,大家也更加看重體驗感受和功能性;只靠概念洗腦的營銷方式也漸漸被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