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編出美好生活:竹可以抽成絲 剝成紗 繪成畫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竹子編出美好生活:

  圖①:傳統竹編:燈罩。
  圖②:竹編擺件:平安富貴。
  圖③:平面竹編:仿簪花仕女圖。
  圖④:陳雲華在進行竹編創作。
  本報記者 王明峰攝
  圖⑤:傳統竹編:屏風。
  圖⑥:上海徐匯藝術館展出「上海籃子」。
  圖①②③⑤均為陳雲華製作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還記得爺爺背上的竹簍、給人清涼的竹扇還有烈日下裝滿桔皮的篩籮嗎?隨著生活的進步,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竹編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集實用、藝術、審美為一體的竹編工藝製品更多地走進大眾視野,在裝點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編織」出了竹編藝術家的美好生活。

  竹籮換回拖拉機

  5月18日晚,陳雲華從深圳趕回四川青神,參加縣裡舉辦的竹編產業推進會。作為「竹編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雲華剛一落座,就有竹編業界朋友向他了解深圳文博會的情況。

  青神縣境內盛產竹子,自古便有「人人用竹編,戶戶都會編」的傳統。陳雲華的爺爺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篾匠。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3歲時,陳雲華便挑起了家庭重擔。

  為了餬口,他把家裡竹子砍了,做成刷把,編成火爐,挑到集市上去賣。養家餬口的同時,陳雲華的竹編手藝也大有長進,一天可以編6個暖水瓶套。第二天一早趕20裡路,挑到漢陽,6角一個,一上午就賣完了。

  由於手藝很好,陳雲華很快像爺爺一樣,被農民邀請到家裡去編背篼,吃住全包,每天走一家。「在黑龍鎮,挨家挨戶編,編了整整3個月。」

  陳雲華編背篼的手藝越來越好,鄉親們都叫他「小篾匠」。

  1968年,陳雲華21歲時在村裡辦起了第一個竹編作坊。

  隨著中美邦交正常化,青神接到一大批外貿訂單——編幾萬個飛碟、圓籮、笸籮蛋篼等手工藝品供給美國。陳雲華因為出眾的手藝,受命從村上8個生產隊每隊抽調2個人專門編制手工藝品。16個人編了兩三年時間,給村裡換回了3臺手扶式拖拉機。

  其間,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對全縣30餘種竹資源進行了調查,買了相機,拍攝了上千幅照片,還遍訪了著名篾匠,學習和鑽研磨刀、用刀、選竹、劃篾、啟篾、染色的技巧。苦練幾年,竹編技術越發精湛的陳雲華成了縣裡的竹編「名匠」。他的絕活是:可以將一片篾條剝成24層「紗」。

  竹上畫來一座城

  1984年7月,陳雲華在青神農村辦起第一個竹編培訓和竹編廠,把學生編的手工藝品收起來,統一銷售。

  他的雄心壯志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澆滅了。隨著塑料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

  3個月過後,學生走得只剩下16個人。這讓陳雲華意識到,光靠編生活用品,竹編之路是走不遠的。

  1984年,他受邀為一對新婚夫婦編竹編賀禮。苦思冥想之後,他從一把扇子上「保家衛國」幾個字得到了靈感,他嘗試著編了一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竹編書畫。

  「花兩個月編出來了,不是很美,但是全世界唯一的。」陳雲華指著當時拍的照片說,這是他編的第一張名人書畫。

  很快,名人書畫讓陳雲華看到了商機。

  一次,陳雲華花了一個月編了一幅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書法條幅,拿到眉山三蘇祠去賣,3天不到,被一位美國人花400元買走了。

  蘇東坡的詞、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接下來,訂單一個接一個。陳雲華發現,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工藝一旦與中華文化結合便很受歡迎。「用竹編這種傳統工藝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竹編更有韻味了。」

  而陳雲華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他的竹編成名作《中國百帝圖》。1991年,在臺灣參加博覽會時,這幅作品被一位美國人花了4.8萬美元買走。

  陳雲華用這筆錢興建了中國竹藝城,創辦了四川省青神縣雲華竹旅有限公司,並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3萬戶青神農民走上竹編致富路。目前,青神農民主要從事竹編家具、竹編包裝、竹編燈罩、平面竹編、立體竹編5個系列的竹編產品生產,每個農戶編竹編平均年收入最少3萬元,最多10餘萬元。「農民靠竹編『編』出了小洋樓、『編』出了小轎車、編出了新農村的幸福生活。」

  青竹變出斑斕彩

  隨著竹編產業的做大,陳雲華又有了新想法。「竹編手工藝品老是黑白的不行,2008年,我開始研究彩色竹編。」

  陳雲華先把竹編編好,再上水彩、顏料,但是由於液體無法固定,很容易串色。

  彩色竹編研究一下陷入了困境。

  他想起小時候看母親織布染布,往布上先刮一層糯米膠,然後再去染色,這樣染出來的布料顏色固定得很好,色彩非常均勻。

  借鑑母親的做法,陳雲華把糯米膠和水按一定比例配製,然後把竹篾放進去煮,膠便結附在竹篾表面,很容易上色。

  經過幾年努力研製,陳雲華攻克了彩色竹編的難題,把這一整套技術運用到竹編產品上,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彩色竹編問世了。

  憑著精湛的竹編技藝,陳雲華不僅叩開了通往財富的大門,他的竹編藝術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新加坡總理辦公室、韓國總統會客廳……都能看到陳雲華的作品。

  憑著對竹編藝術的熱愛,他在工具上也做了一系列改革。他把排針做成梳子形式,分出來的竹絲非常均勻,大大方便了農民使用。

  隨著分絲技藝提高,1釐米的竹絲能分出48根絲,技師們編織難度卻也增大了。比頭髮絲還細的竹絲靠用刀子挑,太慢。

  陳雲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看村裡老太婆用圓鉤針打毛線,他模仿著發明了扁形的竹鉤針,不僅使精細竹編成為現實,而且大大提高了竹編加工效率。「沒有鉤針,青神竹編到不了這一步。」

  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青神縣被文化部評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竹編)之鄉」。同年,「青神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連結

  青神竹編工藝歷史悠久。

  種類有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產品從篼筐籃簟、枕席、瓶套等竹製品生活、生產用具到竹編書畫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竹編藝人能用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編織出藝術含量極高的驚世之作。

  青神竹編創造性地將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融於一體,堪稱傳統手工藝、竹篾特質與文化美術的巧妙結合。

  2007年,《長城圖》榮獲國際竹藤組織舉辦的竹產業博覽會唯一的一枚金獎;《幽遠熊貓圖》《鵲華秋色圖》各獲一枚「全國林業博覽會金獎」。2013年,《苦樂清涼》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傳統竹編工藝與鑑賞(小貼士)

  竹編是用竹子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

  傳統竹編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只要有竹子生長的地方,就有竹子編織而成的用具。由於我國氣候溫和溼潤,山區土壤肥沃疏鬆,很多地方適宜種竹,為竹編技藝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尤其在我國西南地區,竹編用具是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的常備之物。

  竹編工藝比較複雜,特別是剖劈竹子,學這項功夫的人必須心靈手巧。

  以製作細竹篾鬥笠為例。一般流程是,首先就要構思,然後是劃篾:用生長良好無缺陷的三年左右的毛竹,鋸成自己需要的長短,再用篾刀對半劈開,再以用品所需的篾片寬度,劃開條子。再把條子從中間用刀劈開。篾片劈開後上下寬度不一,需過「分篾」一道工序。所謂過「分篾」就是用一把單刃薄刀插在篾片中間通過,能達到寬度統一的效果。再刮薄刮滑,最後晾曬陰乾。 這些工序完成後,才能編織。

  如今,竹編用品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許多竹編作品是一件日用品,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工藝竹編產品集實用、環保、藝術、審美、觀賞等多種特點為一體,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民間工藝品。

  單就裝飾審美而言,竹編作品可以從造型、編織紋樣、色澤等方面加以欣賞。

  ◆ 造型之美

  由於竹篾的柔韌性有限,所以竹編一般造型以圓形或橢圓形為主,轉折處圓潤柔滑,這樣的目的在於避免竹篾在製作過程中產生斷裂,這種美感拉近了人與器物之間的距離,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 編織紋樣

  各類竹編器具在製作過程中使用的竹篾種類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會形成寬與窄、疏與密、點線面的變化,體現均衡、對比、連續、重複等形式美。

  除了幾何紋樣,人們在編織竹編的過程中不斷有所創新,圖案紋樣也是豐富多彩的,有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書畫等等。

  竹編就地取材和綠色環保的優點,使得其不少日用品和工藝品至今依然有生命力。但是工業革命的成果以及社會的高度發展,已讓竹編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它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07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嘉峰:小小竹絲,編出人生精彩
    家鄉盛產慈竹,鄉親們大多會用竹子編制背簍、籮筐、簸箕、篾扇等生活用品。劉嘉峰從小就對竹編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常跑到篾匠師傅跟前,看他們靈巧的手在篾絲間穿梭。7歲那年的夏天,劉嘉峰到舅舅家玩耍,3個舅舅晚上收工回來都在月亮壩裡編篾扇,他看得心癢手癢,就纏著舅舅教他編篾扇。在舅舅們的指導下,劉嘉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竹編作品——納涼驅蚊的篾扇。
  • 守護非遺:巧手慧心的她,用薄如蟬翼的竹絲作畫
    將100斤的竹子製作成僅有1兩左右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再用挑、破、壓、拼等多種編織手法,編織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竹絲畫。這正是上海非遺竹絲編技藝傳承人程麗老師的絕技。
  • 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 文同繪竹「胸有成竹」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同樣喜歡竹子,擅長繪竹,傳出過許多佳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語「胸有成竹」。在陝西洋州(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任知州時,文同經常到城北的篔簹谷,因為這裡竹子眾多,「自謂偷閒太守,人呼竊綠先生」。因為文同對竹子在不同時節、不同形態的細微變化瞭然於胸,所以在繪畫竹子的時候,總是揮筆而就。米芾稱讚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
  • 公司和家中掛竹子題材的畫到底好不好?竹畫有什麼寓意?
    從古至今,竹子就深受人們喜愛,不管是被竹子中空有節、堅韌挺拔、四季常青等自然屬性所吸引,還是被其清秀素雅、樸實無華、虛懷若谷的精神所折服,人們都對竹子有一種特殊的偏愛。蘇軾也曾經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竹入畫,然後將國畫竹子掛在家裡,有什麼好處嗎?掛在哪裡好?
  • 水墨畫竹子 欣賞當代名家竹子圖
    國畫竹子圖,作為君子品性的象徵,受到了千萬家庭的喜愛,那麼為什麼人們喜歡在家中掛竹子圖呢?通過小編的分析,原來如此。  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 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 竹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質樸。 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
  • 畫竹子的畫家 水墨竹子畫欣賞
    畫竹子的畫家,張小偉國畫竹子/水墨竹子畫欣賞。從古至今,竹子都是文人雅士的最愛,他們以竹自居,多因竹子本身的幾大特點。竹子堅強,不管環境如何艱苦,竹子總能鬱鬱蔥蔥;竹子虛心,田野巨竹也好,房前竹枝也好,大都空心,從不妄自尊大。因此,竹子便成了畫家、詩人吟詠的對象。
  • 家居花鳥畫鑑賞:畫家石開的竹子畫藝術欣賞
    竹子枝幹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備受中國人喜愛,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與梅松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都愛竹。因此很多人喜歡竹畫,掛在家裡不僅僅是為了裝點家裡的環境,更多的是為了薰陶品行,提高修養,展示品位。
  • 四川與竹
    都在四川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從生活中的竹蓆、竹籬、竹筷   到生產中的竹筐、竹籃、竹筏   再到裝點生活的竹雕、竹畫、竹編   可謂「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筍   寫之有竹管,書之有竹紙」
  • 不可居無「竹」,寧可食無肉,(附歷代經典竹畫)
    古今無文人墨客,繪其形,慕其神,願與翠竹一起陪伴清風明月,去做人間君子。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涓涓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文同畫竹有以濃淡定向背之說。宋·米芾《畫史》稱:「畫竹葉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此說長期被人信奉,明代文徵明也認為:「文湖州畫竹,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東坡謂此法始於湖州。」大家都知道,「成竹於胸」一語,就是宋代文同授予蘇軾的畫竹經驗之談。
  • 國畫竹子作品
    根深才能葉茂,做事情一定要學習竹的堅韌精神才能取得成功。中國人對竹子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也可以說是一份偏愛,翠竹挺拔,亭亭玉立,修長典雅,胸懷大志,既有頑強的氣節也有一縷的清香。  竹子,寓意高升、節節高等,一般掛在書房,孩子臥室,辦公室等,竹子四季常青象徵頑強的生命力,彎而不折,筆挺勁節,自古被譽為氣節、品格的象徵,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是人格的一種追求。
  • 家裡掛竹子畫有什麼寓意?家裡掛竹子畫有什麼講究嗎?
    竹還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精神文化象徵,古今庭園幾乎無園不竹,居而有竹,則幽篁拂窗,清氣滿院;竹影婆娑,姿態入畫,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玄關作為一進門就看到的地方,掛一幅竹子國畫,也可彰顯氣節,顯示出高雅的品味。
  • 竹子這樣切一刀,變廢為寶,竟成家裡最好用的寶貝,美翻了
    竹子全身都是寶,不僅可以吃,可以做工藝品,還可以給生活帶來便捷。竹子自帶的超級大空間,可以用來儲水,可以用來種植多肉,甚至是可以裝食物。做法真的很簡單,只需要用電鋸切割一下,就可以使用了。花盆將竹子橫向切開或是豎向切開一部分,裝上適量的泥土,用來種植多肉、綠植,都是非常好用。小小一盆擺在家裡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突兀。
  • 5個步驟完成的掛鍾,用傳統竹絲工藝顛覆你對時鐘的認知
    竹絲是一種竹加工產品,以前用的鳥籠就經常用到這種工藝,後來逐漸衍生出竹絲燈具、竹絲座椅等產品,現在尤其在日本很流行。那麼,竹絲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 一、選材 加工成竹絲的竹子柔韌性要強,否則容易發生斷裂;還要選擇水分和糖分都很少的竹子,以防止竹子生蟲或者長黴。
  • 竹蒸籠手藝人鍾玉生:電商讓老工藝成「新寵」
    圖為鍾玉生正在刮青。 「1995年成品籠4.5元,竹子一根3元;2009年成品籠40元,竹子一根5元;2017年成品籠120元,竹子一根4元……」鍾玉生翻著帳本,介紹著竹蒸籠和原料竹几十年來的價格變化。「以前幹手工竹編沒那麼掙錢,成本高。一根大竹子可以編制6個八寸的蒸籠,因賣價不高,自己掙不了多少錢。」現如今,竹蒸籠賣的價錢越來越高,手工技藝成本降低,鍾玉生賺的錢越來越多了。
  • 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 大家都選了好看又吉祥的竹畫
    不少人都喜歡在家中懸掛一些裝飾畫,畢竟房價那麼高,好不容易買了房子,當然要把它裝飾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有很多人問:一進門看見什麼畫最好?我的建議是選擇寓意吉祥、賞心悅目的竹子畫,掛在玄關代表了步步高升、竹報平安。
  • 竹纖維面料和純棉面料有什麼區別 各有什麼特點?
    竹纖維面料和純棉面料有什麼區別 各有什麼特點? 2017-12-14 11:11:26 來源:全球紡織網 竹纖維面料和純棉面料有什麼區別?
  • 國畫竹子圖誰畫的好,易從網籤約名家石開
    中國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徵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而畫竹則成為中國繪畫所特有的題材,歷史悠久。
  • 國畫竹子適合掛在什麼地方,竹子畫掛家裡寓意解析
    所以一幅上佳的國畫竹子作品,實乃居室高雅裝飾之珍品。家裡懸掛竹子畫,竹子國畫適合掛在哪裡呢?玄關/客廳/書房/臥室裡都可以掛竹子畫嗎?且聽小編慢慢道來:1、進門玄關見竹畫,「竹報平安」佑全家。石開國畫紅竹四尺佳作《竹林》作品來源:易從網精美的竹子畫,讓客廳極度風雅。竹,在文人雅士心中是高風亮節的君子,寧折不彎,是竹子的豪氣;中通外直,是竹子的度量;不畏艱辛,是竹子的堅韌……如果客廳有竹畫,必然是一件極具風雅之事。
  • 竹絲為畫指尖為「舞」 巧手織出千幅竹編畫
    上千條竹絲在他手裡熟稔地「把玩」,過不了多久,巧手之下,一幅精美的竹編畫即將完美呈現。   墊江有個「竹篾匠」,說的就是趙行恩。從籮筐、鍋蓋、鬥篷到竹編畫,他用大半輩子研習竹編技藝。年逾八旬的他,還是重慶墊江縣大石竹編的第五代傳人。   選材很講究   50平方米的工作室,幾張小木桌,隨意橫豎擺放。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