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竹子編出美好生活:
圖①:傳統竹編:燈罩。 |
掃描二維碼 |
還記得爺爺背上的竹簍、給人清涼的竹扇還有烈日下裝滿桔皮的篩籮嗎?隨著生活的進步,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竹編已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集實用、藝術、審美為一體的竹編工藝製品更多地走進大眾視野,在裝點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編織」出了竹編藝術家的美好生活。
竹籮換回拖拉機
5月18日晚,陳雲華從深圳趕回四川青神,參加縣裡舉辦的竹編產業推進會。作為「竹編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雲華剛一落座,就有竹編業界朋友向他了解深圳文博會的情況。
青神縣境內盛產竹子,自古便有「人人用竹編,戶戶都會編」的傳統。陳雲華的爺爺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鄉村篾匠。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3歲時,陳雲華便挑起了家庭重擔。
為了餬口,他把家裡竹子砍了,做成刷把,編成火爐,挑到集市上去賣。養家餬口的同時,陳雲華的竹編手藝也大有長進,一天可以編6個暖水瓶套。第二天一早趕20裡路,挑到漢陽,6角一個,一上午就賣完了。
由於手藝很好,陳雲華很快像爺爺一樣,被農民邀請到家裡去編背篼,吃住全包,每天走一家。「在黑龍鎮,挨家挨戶編,編了整整3個月。」
陳雲華編背篼的手藝越來越好,鄉親們都叫他「小篾匠」。
1968年,陳雲華21歲時在村裡辦起了第一個竹編作坊。
隨著中美邦交正常化,青神接到一大批外貿訂單——編幾萬個飛碟、圓籮、笸籮蛋篼等手工藝品供給美國。陳雲華因為出眾的手藝,受命從村上8個生產隊每隊抽調2個人專門編制手工藝品。16個人編了兩三年時間,給村裡換回了3臺手扶式拖拉機。
其間,他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對全縣30餘種竹資源進行了調查,買了相機,拍攝了上千幅照片,還遍訪了著名篾匠,學習和鑽研磨刀、用刀、選竹、劃篾、啟篾、染色的技巧。苦練幾年,竹編技術越發精湛的陳雲華成了縣裡的竹編「名匠」。他的絕活是:可以將一片篾條剝成24層「紗」。
竹上畫來一座城
1984年7月,陳雲華在青神農村辦起第一個竹編培訓和竹編廠,把學生編的手工藝品收起來,統一銷售。
他的雄心壯志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澆滅了。隨著塑料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
3個月過後,學生走得只剩下16個人。這讓陳雲華意識到,光靠編生活用品,竹編之路是走不遠的。
1984年,他受邀為一對新婚夫婦編竹編賀禮。苦思冥想之後,他從一把扇子上「保家衛國」幾個字得到了靈感,他嘗試著編了一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竹編書畫。
「花兩個月編出來了,不是很美,但是全世界唯一的。」陳雲華指著當時拍的照片說,這是他編的第一張名人書畫。
很快,名人書畫讓陳雲華看到了商機。
一次,陳雲華花了一個月編了一幅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書法條幅,拿到眉山三蘇祠去賣,3天不到,被一位美國人花400元買走了。
蘇東坡的詞、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接下來,訂單一個接一個。陳雲華發現,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工藝一旦與中華文化結合便很受歡迎。「用竹編這種傳統工藝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竹編更有韻味了。」
而陳雲華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他的竹編成名作《中國百帝圖》。1991年,在臺灣參加博覽會時,這幅作品被一位美國人花了4.8萬美元買走。
陳雲華用這筆錢興建了中國竹藝城,創辦了四川省青神縣雲華竹旅有限公司,並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3萬戶青神農民走上竹編致富路。目前,青神農民主要從事竹編家具、竹編包裝、竹編燈罩、平面竹編、立體竹編5個系列的竹編產品生產,每個農戶編竹編平均年收入最少3萬元,最多10餘萬元。「農民靠竹編『編』出了小洋樓、『編』出了小轎車、編出了新農村的幸福生活。」
青竹變出斑斕彩
隨著竹編產業的做大,陳雲華又有了新想法。「竹編手工藝品老是黑白的不行,2008年,我開始研究彩色竹編。」
陳雲華先把竹編編好,再上水彩、顏料,但是由於液體無法固定,很容易串色。
彩色竹編研究一下陷入了困境。
他想起小時候看母親織布染布,往布上先刮一層糯米膠,然後再去染色,這樣染出來的布料顏色固定得很好,色彩非常均勻。
借鑑母親的做法,陳雲華把糯米膠和水按一定比例配製,然後把竹篾放進去煮,膠便結附在竹篾表面,很容易上色。
經過幾年努力研製,陳雲華攻克了彩色竹編的難題,把這一整套技術運用到竹編產品上,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彩色竹編問世了。
憑著精湛的竹編技藝,陳雲華不僅叩開了通往財富的大門,他的竹編藝術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大樓、新加坡總理辦公室、韓國總統會客廳……都能看到陳雲華的作品。
憑著對竹編藝術的熱愛,他在工具上也做了一系列改革。他把排針做成梳子形式,分出來的竹絲非常均勻,大大方便了農民使用。
隨著分絲技藝提高,1釐米的竹絲能分出48根絲,技師們編織難度卻也增大了。比頭髮絲還細的竹絲靠用刀子挑,太慢。
陳雲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看村裡老太婆用圓鉤針打毛線,他模仿著發明了扁形的竹鉤針,不僅使精細竹編成為現實,而且大大提高了竹編加工效率。「沒有鉤針,青神竹編到不了這一步。」
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青神縣被文化部評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竹編)之鄉」。同年,「青神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連結
青神竹編工藝歷史悠久。
種類有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瓷胎竹編。產品從篼筐籃簟、枕席、瓶套等竹製品生活、生產用具到竹編書畫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竹編藝人能用薄如蟬翼、細如髮絲的竹絲編織出藝術含量極高的驚世之作。
青神竹編創造性地將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融於一體,堪稱傳統手工藝、竹篾特質與文化美術的巧妙結合。
2007年,《長城圖》榮獲國際竹藤組織舉辦的竹產業博覽會唯一的一枚金獎;《幽遠熊貓圖》《鵲華秋色圖》各獲一枚「全國林業博覽會金獎」。2013年,《苦樂清涼》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傳統竹編工藝與鑑賞(小貼士)
竹編是用竹子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
傳統竹編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只要有竹子生長的地方,就有竹子編織而成的用具。由於我國氣候溫和溼潤,山區土壤肥沃疏鬆,很多地方適宜種竹,為竹編技藝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尤其在我國西南地區,竹編用具是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的常備之物。
竹編工藝比較複雜,特別是剖劈竹子,學這項功夫的人必須心靈手巧。
以製作細竹篾鬥笠為例。一般流程是,首先就要構思,然後是劃篾:用生長良好無缺陷的三年左右的毛竹,鋸成自己需要的長短,再用篾刀對半劈開,再以用品所需的篾片寬度,劃開條子。再把條子從中間用刀劈開。篾片劈開後上下寬度不一,需過「分篾」一道工序。所謂過「分篾」就是用一把單刃薄刀插在篾片中間通過,能達到寬度統一的效果。再刮薄刮滑,最後晾曬陰乾。 這些工序完成後,才能編織。
如今,竹編用品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許多竹編作品是一件日用品,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工藝竹編產品集實用、環保、藝術、審美、觀賞等多種特點為一體,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民間工藝品。
單就裝飾審美而言,竹編作品可以從造型、編織紋樣、色澤等方面加以欣賞。
◆ 造型之美
由於竹篾的柔韌性有限,所以竹編一般造型以圓形或橢圓形為主,轉折處圓潤柔滑,這樣的目的在於避免竹篾在製作過程中產生斷裂,這種美感拉近了人與器物之間的距離,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 編織紋樣
各類竹編器具在製作過程中使用的竹篾種類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會形成寬與窄、疏與密、點線面的變化,體現均衡、對比、連續、重複等形式美。
除了幾何紋樣,人們在編織竹編的過程中不斷有所創新,圖案紋樣也是豐富多彩的,有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書畫等等。
竹編就地取材和綠色環保的優點,使得其不少日用品和工藝品至今依然有生命力。但是工業革命的成果以及社會的高度發展,已讓竹編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它距離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遠。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