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 文同繪竹「胸有成竹」

2020-12-20 騰訊網

文同,字與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鹽亭縣)人,畫家、詩人。

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摯交好友,他經常坦言:世無知己者,唯子瞻(東坡的字)識吾妙處。東坡也公開表示:與可於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同樣喜歡竹子,擅長繪竹,傳出過許多佳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語「胸有成竹」。

在陝西洋州(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任知州時,文同經常到城北的篔簹谷,因為這裡竹子眾多,「自謂偷閒太守,人呼竊綠先生」。

因為文同對竹子在不同時節、不同形態的細微變化瞭然於胸,所以在繪畫竹子的時候,總是揮筆而就。米芾稱讚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

喜歡竹子的還有蘇軾,他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軾同樣也畫得一手好竹。

據《鹽亭縣府志》記載,文同與蘇軾談及畫竹心得,「畫竹者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這段文同畫竹的感悟,經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轉述而廣為流傳,後來成為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二人的友誼,不只在畫竹這一件事上。另一個典故「失笑噴飯」也源於二人的往來。文同在任洋州時,一天與夫人到篔簹谷觀竹,晚飯僅有竹筍下飯。正吃間,收到蘇軾一封書信,裡面寫道:「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文同讀罷詩句,忍俊不禁,放懷大笑,噴飯滿桌。

記者 祖明遠 整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得看多愛吃肉!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著豪氣,其實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對「居竹」(精神追求)志向高度的判定,取決於其人「食肉」(物質享受)欲望的高低。倘若本就不喜肉食,或者索性是素食主義者,那所謂「愛竹」便顯得輕飄飄毫無重量。
  •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又創造了東坡肉,這不矛盾嗎?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緣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採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肉,我所欲也;竹,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肉而取竹者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四川發現丨文同故裡,人人皆知「胸有成竹」
    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文同與同為北宋大文豪的蘇軾是表兄弟,文同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司馬光、王安石等人讚許,尤受蘇軾敬重。畫家米芾稱讚文同「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了中國墨竹畫法的新局面。文同生前還曾校注《新唐書》。
  • 不可居無「竹」,寧可食無肉,(附歷代經典竹畫)
    古今無文人墨客,繪其形,慕其神,願與翠竹一起陪伴清風明月,去做人間君子。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洗涓涓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文同畫竹有以濃淡定向背之說。宋·米芾《畫史》稱:「畫竹葉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此說長期被人信奉,明代文徵明也認為:「文湖州畫竹,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東坡謂此法始於湖州。」大家都知道,「成竹於胸」一語,就是宋代文同授予蘇軾的畫竹經驗之談。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裡面的第一句雖然提到了很多景物,「林」「山」「蟬」「池塘」等,但是整篇下來其實「竹」才是那個「眼」,去映襯那個「杖藜徐步」「又得浮生一日涼」的老者。縉雲山竹林我們曾經提到過,蘇軾是一個「吃貨」,從東坡肉、東坡湯到荔枝,沒有他不愛的。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它長到拂雲之高。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本就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嚴鄭公高潔的情操。
  • 從一首五言律詩說起,看古人為何「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最美詩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表達了蘇軾對竹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五律~詠竹」文/玄月初雪映修篁翠,霜寒勁節多。凌峰千尺秀,覆谷萬竿娑。雨洗凡塵念,風吟逸境歌。清高君子意,孤傲嘯林柯。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愛竹狂魔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著名文人蘇東坡還曾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來讚美竹子的高潔之氣。如今,片片竹林雖罕見,但與竹有關的綠植,卻悄然潛入了千萬家。水竹水竹好養又耐看,清秀瀟灑,雅致挺拔的姿態,是裝飾客廳,點綴書房的一大好物。若再搭配假山奇石,必然相映成趣。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乃是農村俗話「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與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間的PK。究竟哪個更有道理?一起來看。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句話各自是什麼意思:「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愛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2、春日山中竹 (唐)裴說 數竿蒼翠擬龍形,峭拔鬚教此地生。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紫砂壺你有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一直以來,竹都被認為是高潔、雅致的代表,歷來受到文人激賞,宜興又有竹海之稱,在紫砂的發展過程中,其也與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的一生)
    竹林的面積卻在擴張成為第二森林我國是竹子的原產地,國內竹種多達40屬500種因為擁有像樹一樣堅硬的軀幹竹子獲得了和樹比肩站立的資格能夠快速佔領制高點,獲得充足的陽光蘇軾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十首詩詞寫竹:竹林清風,沁人心脾
    詩面寫竹,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千村萬陌,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那裡都可以清高自立。《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竹》【宋】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隱娘說:蘇軾喜歡吃肉,人所共知,但他卻說:寧可不吃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沒竹子。
  • 八首竹子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竹尤如此,人何以堪!在人生路上,總會有酸甜苦辣、風吹雨打,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氣魄和風骨。《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宋·蘇軾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都聽過,但講的是什麼故事?在哪發生的知道麼
    但有些成語,比如望梅止渴、胸有成竹講的是什麼故事?又在哪發生的?知道麼?其實,提起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那還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出自陝西漢中洋縣。最早見於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講的是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竹言志表其氣節的故事。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