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又創造了東坡肉,這不矛盾嗎?

2020-12-20 好玩的國學

蘇東坡喜歡竹子,說沒有竹子就讓人粗俗不堪,而要是沒有肉,頂多讓人瘦下來,相比瘦,俗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追求雅致的生活,才是蘇東坡的選擇,這既是蘇東坡的選擇,也是包括蘇東坡在內的有宋一代文人的普遍追求。比如,蘇東坡的弟子兼兄弟黃庭堅就是一個追求雅的人,他的態度甚至比蘇東坡更為激進,他說:「餘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把俗看成是無藥可救的疾病!——宋代是把一切都雅化的時代。

一個社會的審美態度,與時代有關。宋朝在開國之初,就定下了文人立國的政策,一大批士大夫走上了國家政治的前臺,深刻影響著宋朝的政治經濟社會,更加影響著全社會的審美態度。

如果我們將唐朝社會的審美觀念與宋朝做一個對比的話,唐朝人豪放大氣,像一個橫刀躍馬的大將軍,而宋朝則要婉約的多,宋朝人崇尚婉約雅致,崇尚一種波瀾不興的文雅的生活。所以,宋朝的形象更像是一個白衣秀士,或者說一個眼波嫵媚輕柔的女子。這一點,我們從宋詞逐漸雅化的過程,就能看得很清楚。

詞在隋唐時代就已經發端,到西蜀的時候,詞主要是描寫歌兒舞女的生活,非常紅粉非常曖昧,但到了南唐時候,尤其是在李煜手裡,詞逐漸變成文人士大夫抒寫性情的工具,進入宋朝之後,在歐陽修、晏殊等人的努力下,詞進一步高雅起來。與詞的雅化過程一樣,整個宋朝社會的生活方式,都在向著雅化審美發展。

這一點,在宋朝的園林、書畫和文人的生活方式中,有非常明確地體現。我們甚至可以說,宋朝是除了東晉之外,最崇山雅致的精神生活的時代,宋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在社會人文藝術的影響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隱逸的生活。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點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藝」。此四藝者,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

所以,追求雅致的生活,是蘇東坡與有宋一代文人的心靈選擇。

而竹子,在中國文化中,就是雅的象徵。因為竹子是直的,代表著純粹的直爽的心靈,竹子有節,代表著文人的氣節,竹子中間是虛的,代表著文人的虛懷若谷,這幾點特徵,決定了竹子普遍為文人所喜愛。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緣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採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現在,我們可以去看看,蘇東坡這首詩。蘇東坡這首詩是寫給自己的一個僧人朋友的,稱讚他的高風亮節和雅致的情趣。

《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旁人如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痴?」 那麼請問,如果面對此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蘇東坡這首充滿幽默和哲理的詩,其實說的是我們如何處理好身心的問題,或者說是如何處理好精神與物質的關係的問題。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人的出生就是一個悲劇,因為人的身體永遠無法擺脫物質的束縛,身體是永遠無法實現「物物而不物於物」的逍遙的境界。人必須依靠物質而活著,但是人不能成為物質的奴隸,不能為物質所異化,唯有精神可以達到逍遙。蘇東坡所說的肉和竹子,其實就是物質與精神,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關係。

蘇東坡認為,在自由高雅的精神面前,人的物質欲望只能排在第二位。而在現實面前,填飽肚子也是生存的需要,所以蘇東坡一方面是個饕餮客,他不僅發明了東坡肉、東坡魚,還有種類各異的好酒,但另一方面,蘇東坡在生活中,飲茶拼酒紅袖添香,他給自己的茅草屋取名叫雪堂,他半夜睡不著覺跑到承天寺和朋友看月光,他在江邊想像自己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的生活,這就是精神上的自由,精神上的逍遙,雖然他的現實生活中離不開肉!

一面是開心的生活,另一面是在高雅的精神世界詩意地棲居,這就是蘇東坡的人生態度。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有矛盾嗎?
    比如有句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人們的理解是寧可吃飯時沒有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沒有竹子。意思是不管門前還是院裡,栽點竹子很重要,也很美觀。但同時,還有一句話叫「門前不栽竹」。這就讓人納悶了,究竟是栽還是不栽?為啥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出現?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昨天下午幫同事投稿完一篇文章,為了寫這篇文章他花了兩個月,每天早晨六點到中午十二點睡覺。我問他為何呢?他說因為晚上的時候,頭腦特別清醒,突然有很多想法,所以要立寫下來。而恰好最近在齋月裡,白天不吃不喝昏昏沉沉(他們最近只吃兩頓,太陽下山之後六七點,凌晨一兩點)。同事是伊朗人,但是他想通過技術移民定居澳大利亞或者加拿大。
  • 農村俗話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
  •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百姓卻說門前不栽竹,誰說的對?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是農村俗語,而是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詩中的一句話,我給大家貼出來:【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肉,我所欲也;竹,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肉而取竹者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 文同繪竹「胸有成竹」
    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摯交好友,他經常坦言:世無知己者,唯子瞻(東坡的字)識吾妙處。東坡也公開表示:與可於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同樣喜歡竹子,擅長繪竹,傳出過許多佳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語「胸有成竹」。在陝西洋州(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任知州時,文同經常到城北的篔簹谷,因為這裡竹子眾多,「自謂偷閒太守,人呼竊綠先生」。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人們都說,農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善於把一些現象、規律總結成各種諺語、俗話用來口口相傳,其中不乏蘊含著很多科學道理。但是慢慢我們也會發現,很多老話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如「車到山前必有路;一一不撞南牆不回頭」,又如「浪子回頭金不換;——狗改不了吃屎」。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的老話,不是自相矛盾,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是喜歡竹子,一個是怕竹子離家太近,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下面我詳細的說說。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詩人蘇東坡曾經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竹石》,寫竹子的詩句很多,竹子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譽,也許你也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竹了。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散文《綠竹精神贊》在萬全的植物中,我鍾情於竹,我喜愛竹子。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竹子這種植物其實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因為這東西四季青綠,讓人看著就莫名心情好。但是,農村卻有老話說「門前不栽竹」,意思是很明顯的,就是門前儘量不栽竹子。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得看多愛吃肉!
    如果別人發此言,分量不一定足夠,但由頂級老饕、美食大咖博主蘇東坡說出來,就顯得十分擲地有聲了。畢竟他是為了吃肉肯拼命的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著豪氣,其實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對「居竹」(精神追求)志向高度的判定,取決於其人「食肉」(物質享受)欲望的高低。倘若本就不喜肉食,或者索性是素食主義者,那所謂「愛竹」便顯得輕飄飄毫無重量。
  • 從一首五言律詩說起,看古人為何「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不可居無竹」,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表達了蘇軾對竹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這首五律描寫了竹挺拔頎長、四季常青的姿態,清逸瀟灑、淡雅脫俗的韻味,寧折不屈、傲雪凌霜的品格 。古往今來,人們喜愛竹的原因大抵如此。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竹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所以蘇東坡才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說法。可見古代文化人,已經把竹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它長到拂雲之高。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本就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嚴鄭公高潔的情操。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愛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農村裡面有很多的俗語,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都知道不少的俗語。俗語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俗語蘊含著很多的「道理」,教會人們為人處世,而有的俗語則是說天氣的。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的一生)
    竹林的面積卻在擴張成為第二森林我國是竹子的原產地,國內竹種多達40屬500種因為擁有像樹一樣堅硬的軀幹竹子獲得了和樹比肩站立的資格能夠快速佔領制高點,獲得充足的陽光蘇軾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蘇軾竹子作為園藝的搭配,是很多園藝師設計庭院的時候都會用到的素材。烘乾烤制之後的竹子可作為院牆進行分割區域。竹子製作的景觀水系。園林小景觀,用竹子作為欄杆,為藤蔓植物攀爬提供附著點。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紫砂壺你有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一直以來,竹都被認為是高潔、雅致的代表,歷來受到文人激賞,宜興又有竹海之稱,在紫砂的發展過程中,其也與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