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紫砂壺你有嗎?

2020-12-20 騰訊網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一直以來,竹都被認為是高潔、雅致的代表,歷來受到文人激賞,宜興又有竹海之稱,在紫砂的發展過程中,其也與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竹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無論是書畫裝飾、還是在器形表現上,都與紫砂交相輝映,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以竹飾壺

▲子冶石瓢

楊彭年制 翟子冶刻竹

所刻竹枝灑脫挺直,以橫斜的瀟灑姿態,鉤勒出竹的俊秀韻致、飄逸高潔,與此石瓢相得益彰。

▲景舟石瓢

吳湖帆繪 顧景舟制並刻

所刻竹枝疏密有致,錯落自然,極為生動地表現竹之韻味,與壺銘相和,為景舟石瓢刻竹之一。

▲景舟石瓢

吳湖帆繪 顧景舟制並刻

▲石瓢刻竹

刻竹與石瓢的氣質最為相宜。

風味既淡泊,顏色不斌媚。

孤生崖谷間,有此凌雲氣。

以竹入壺

▲朱可心 竹段套壺五件

▲顧景舟 雙線竹鼓壺

▲清 紫砂竹節壺

▲雙線竹鼓壺

▲竹編三式

此壺製作難度極高

▲ 十六竹

▲ 珍竹提梁

將竹元素巧妙融入壺中,或是壺身仿形,或是貼花竹葉,或是表現竹之線韻,皆生動細緻,極為精巧。

竹形雜件

▲陳鳴遠 紫砂竹段筆架

▲清 紫砂仿竹紋筆筒

▲清楊彭年制紫砂竹形蓋盒

▲民國 孟華款紫砂竹紋花盆

竹的精神文化以紫砂來呈現,散發著不一樣的魅力,這樣也更能夠形象地了解為何是不可居無竹了。

玩壺交流/諮詢

RECOMMEND

相關焦點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肉,我所欲也;竹,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肉而取竹者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的老話,不是自相矛盾,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是喜歡竹子,一個是怕竹子離家太近,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下面我詳細的說說。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詩人蘇東坡曾經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竹石》,寫竹子的詩句很多,竹子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譽,也許你也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竹了。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散文《綠竹精神贊》在萬全的植物中,我鍾情於竹,我喜愛竹子。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但是,農村卻有老話說「門前不栽竹」,意思是很明顯的,就是門前儘量不栽竹子。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有矛盾嗎?
    農村有一些話的確是自相矛盾的,很多人看到這樣的話或者聽到這樣的話時會茫然,假如這些話是想說明一些道理,為什麼會有自相矛盾的話出現?而且這些話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有句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人們的理解是寧可吃飯時沒有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沒有竹子。意思是不管門前還是院裡,栽點竹子很重要,也很美觀。但同時,還有一句話叫「門前不栽竹」。這就讓人納悶了,究竟是栽還是不栽?為啥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出現?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得看多愛吃肉!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著豪氣,其實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對「居竹」(精神追求)志向高度的判定,取決於其人「食肉」(物質享受)欲望的高低。倘若本就不喜肉食,或者索性是素食主義者,那所謂「愛竹」便顯得輕飄飄毫無重量。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但是慢慢我們也會發現,很多老話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如「車到山前必有路;一一不撞南牆不回頭」,又如「浪子回頭金不換;——狗改不了吃屎」。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乃是農村俗話「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與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間的PK。究竟哪個更有道理?一起來看。
  • 從一首五言律詩說起,看古人為何「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最美詩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表達了蘇軾對竹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這首五律描寫了竹挺拔頎長、四季常青的姿態,清逸瀟灑、淡雅脫俗的韻味,寧折不屈、傲雪凌霜的品格 。古往今來,人們喜愛竹的原因大抵如此。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竹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所以蘇東坡才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說法。可見古代文化人,已經把竹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農村俗話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它長到拂雲之高。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本就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嚴鄭公高潔的情操。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蘇軾竹子作為園藝的搭配,是很多園藝師設計庭院的時候都會用到的素材。烘乾烤制之後的竹子可作為院牆進行分割區域。竹子製作的景觀水系。
  • 愛竹狂魔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有趣、有用、有態度,花兒讓生活更有激情!---------------------------竹子,自古以來就是氣節的象徵。著名文人蘇東坡還曾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來讚美竹子的高潔之氣。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你想要追求什麼樣的環境?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鳥瞰縉雲山竹子,在中國人的文化裡有很多含義,比如節節高升的意象,清雅如竹的潑墨,作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代表著高尚的品格,也獲得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相比於居所無竹,東坡寧願不吃肉。可見,他更愛竹。那麼他是怎麼描繪的呢?下面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開篇亮明觀點,然後才解釋。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的一生)
    >因為擁有像樹一樣堅硬的軀幹竹子獲得了和樹比肩站立的資格能夠快速佔領制高點,獲得充足的陽光蘇軾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毛竹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那你知道最大的竹子是什麼品種嗎?巨龍竹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粗大的竹種,砍下一節就是一個水桶,產於我國雲南地區竹子會開花,想必很多人這一生都沒有見過,當然也包括我。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打造庭院怎麼能少的了寧折不彎的竹子呢
    常言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如果你有一方庭院,不妨中上一片竹子,竹子因為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的寓意和四季常綠寧折不彎的氣節,從古至今就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都會在庭院裡種上一些。適合家庭種植的竹子品種有很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同時也要根據自己庭院的大小選擇適合的品種進行種植。小庭園建議挑方竹、紫竹、唐竹、鳳凰竹、日本矮竹、內門竹等嬌小的品種;大庭院則可種方竹、唐竹、葫蘆竹、金絲竹、人面竹等景觀竹。首先就是移栽方法。
  •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農村裡面有很多的俗語,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都知道不少的俗語。俗語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俗語蘊含著很多的「道理」,教會人們為人處世,而有的俗語則是說天氣的。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愛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竹懷古致,有高格,文人心頭之愛。中國文人愛竹成性,甚至到了「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地步。他們因愛竹而詠竹、畫竹。 廣東省文史館國畫院副院長、書畫家莫各伯就對畫竹情有獨鍾半世紀,而他筆下的「五彩竹」自成一格。 玉龍華彩 莫各伯
  • 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雖然裡面難免有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多數都是通過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能流傳至今。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三句俗語。看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第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