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愛竹?

2020-12-20 騰訊網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說起竹子,它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又與梅、松合稱為歲寒三友。竹懷古致,有高格,文人心頭之愛。中國文人愛竹成性,甚至到了「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地步。他們因愛竹而詠竹、畫竹。

廣東省文史館國畫院副院長、書畫家莫各伯就對畫竹情有獨鍾半世紀,而他筆下的「五彩竹」自成一格。

玉龍華彩

莫各伯

2020年1月4日,由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主辦的「玉龍華彩」莫各伯五彩竹專題展在太和堂藝術館開幕。這次展出的數十幅作品主要是莫各伯2019年創作的「五彩竹」。他筆下的五彩竹並沒有一味遵循國畫一貫的黑墨色用筆,而是結合西洋畫中色彩、明暗的對比,將竹子畫成五顏六色,既保留了國畫以往的創作技法,又在光色上吸收西洋畫的特點,色彩濃淡相宜、構圖獨特清雅。

莫各伯的從藝之路,可謂充滿艱辛。從小喜歡書法繪畫、詩詞歌賦的莫各伯,高中畢業後回到家鄉當了知青,先後在村裡從事文藝宣傳、民辦教師、記者等工作。

1972年,作為藝術類特長生,莫各伯離開家鄉湛江,來到廣東人民藝術學院,開啟了他新的求學生涯。在廣州美院,他認識了黎雄才、楊之光、陳金章、王肇民、麥華三等書畫名家,在這些前輩們系統地教授與指導下,莫各伯的書法和國畫創作都跨越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豐富的人生閱歷也成就了他對藝術多方面的涉獵。

作為一名詩書畫三領域精通的藝術家,有著文人情懷的莫各伯對畫竹特別情有獨鍾。上世紀70年代初,在廣州美院讀書時莫各伯就對畫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不僅臨摹過很多畫譜,還經常到與美院一牆之隔的曉港公園去觀察竹林和對竹寫生。至今將近50年,對竹的觀察寫生、研究創作從未間斷過。

藝術的價值在於創造,莫各伯在藝術上善於突破創新,自闢蹊徑,獨創「五彩竹」畫法。莫各伯的五彩竹並不只是單純地把五種顏色的竹子做簡單的組合,而是將畫竹的這一傳統國畫概念進一步擴大化、豐富化,通過各種技法的貫通,各種表現手段的融合,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

十多年前,性格低調淡泊的莫各伯,一直想在郊外找一處遠離煩囂的地方,退休後安度晚年。在風景如畫的花都芙蓉嶂風景區附近,他終於找到自己夢想的世外桃源。從此,莫各伯在這湖光山色自然環境裡,過著簡單純樸的生活。愛竹的他還在臨湖畫廊和怡竹齋周圍,親手種了很多竹子。

其實,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並沒有讓莫各伯真正閒下來,反而讓他對藝術有了更多時間思考。雖然年至花甲,他探索和研究藝術的腳步從未停下,在領悟、解讀生活的過程中尋找靈感,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氣韻,在水墨畫的傳統與創新上尋找出路,奮然前行!

相關焦點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肉,我所欲也;竹,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肉而取竹者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愛竹狂魔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著名文人蘇東坡還曾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來讚美竹子的高潔之氣。如今,片片竹林雖罕見,但與竹有關的綠植,卻悄然潛入了千萬家。水竹水竹好養又耐看,清秀瀟灑,雅致挺拔的姿態,是裝飾客廳,點綴書房的一大好物。若再搭配假山奇石,必然相映成趣。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得看多愛吃肉!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著豪氣,其實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對「居竹」(精神追求)志向高度的判定,取決於其人「食肉」(物質享受)欲望的高低。倘若本就不喜肉食,或者索性是素食主義者,那所謂「愛竹」便顯得輕飄飄毫無重量。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喜歡竹子?
    竹,禾草類植物,木質莖,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及曖溫帶地區,廣泛生長於東亞、東南亞、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種類繁多。竹有枝幹挺拔修長、四季青翠、欺霜傲雪等特點,位列"梅蘭竹菊",又與"梅"、"松"並稱"歲寒三友"。竹,人取其幼芽筍為食。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啟功畫作的風格是:構圖嚴謹,手法生動,色彩鮮明,韻味悠長,尤其擅長山水竹石,極富傳統文人畫的意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紫砂壺你有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一直以來,竹都被認為是高潔、雅致的代表,歷來受到文人激賞,宜興又有竹海之稱,在紫砂的發展過程中,其也與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乃是農村俗話「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與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間的PK。究竟哪個更有道理?一起來看。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句話各自是什麼意思:「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
  • 從一首五言律詩說起,看古人為何「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最美詩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表達了蘇軾對竹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這首五律描寫了竹挺拔頎長、四季常青的姿態,清逸瀟灑、淡雅脫俗的韻味,寧折不屈、傲雪凌霜的品格 。古往今來,人們喜愛竹的原因大抵如此。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竹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境界,一種追求。所以蘇東坡才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說法。可見古代文化人,已經把竹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它長到拂雲之高。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本就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嚴鄭公高潔的情操。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我問他為何呢?他說因為晚上的時候,頭腦特別清醒,突然有很多想法,所以要立寫下來。而恰好最近在齋月裡,白天不吃不喝昏昏沉沉(他們最近只吃兩頓,太陽下山之後六七點,凌晨一兩點)。同事是伊朗人,但是他想通過技術移民定居澳大利亞或者加拿大。為什麼不是美國?他說,美國對伊朗的籤證很謹慎。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先說門前不栽竹,轉臉又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究竟是讓人門前栽還是不栽?究竟要鬧哪樣?到底哪一句是有道理的?
  •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百姓卻說門前不栽竹,誰說的對?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是農村俗語,而是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詩中的一句話,我給大家貼出來:【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有矛盾嗎?
    比如有句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人們的理解是寧可吃飯時沒有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沒有竹子。意思是不管門前還是院裡,栽點竹子很重要,也很美觀。但同時,還有一句話叫「門前不栽竹」。這就讓人納悶了,究竟是栽還是不栽?為啥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出現?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的老話,不是自相矛盾,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是喜歡竹子,一個是怕竹子離家太近,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下面我詳細的說說。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詩人蘇東坡曾經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竹石》,寫竹子的詩句很多,竹子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譽,也許你也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竹了。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散文《綠竹精神贊》在萬全的植物中,我鍾情於竹,我喜愛竹子。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夏季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有點招蚊子,去院子裡面一定要塗防蚊液,要不然一整個夏天,胳膊腿就沒一塊好肉。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打造庭院怎麼能少的了寧折不彎的竹子呢
    常言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如果你有一方庭院,不妨中上一片竹子,竹子因為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的寓意和四季常綠寧折不彎的氣節,從古至今就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都會在庭院裡種上一些。小庭園建議挑方竹、紫竹、唐竹、鳳凰竹、日本矮竹、內門竹等嬌小的品種;大庭院則可種方竹、唐竹、葫蘆竹、金絲竹、人面竹等景觀竹。首先就是移栽方法。竹子的最佳移栽時間是在秋分左右,竹子移栽時應該選擇生長旺盛的母竹中分株出來的3-5株小竹,在挖掘移栽時應該保留充足的泥土,保留竹鞭的同時儘量不傷害根須。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的一生)
    竹林的面積卻在擴張成為第二森林我國是竹子的原產地,國內竹種多達40屬500種因為擁有像樹一樣堅硬的軀幹竹子獲得了和樹比肩站立的資格能夠快速佔領制高點,獲得充足的陽光蘇軾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