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說起竹子,它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又與梅、松合稱為歲寒三友。竹懷古致,有高格,文人心頭之愛。中國文人愛竹成性,甚至到了「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地步。他們因愛竹而詠竹、畫竹。
廣東省文史館國畫院副院長、書畫家莫各伯就對畫竹情有獨鍾半世紀,而他筆下的「五彩竹」自成一格。
玉龍華彩
莫各伯
2020年1月4日,由廣東人文藝術研究會主辦的「玉龍華彩」莫各伯五彩竹專題展在太和堂藝術館開幕。這次展出的數十幅作品主要是莫各伯2019年創作的「五彩竹」。他筆下的五彩竹並沒有一味遵循國畫一貫的黑墨色用筆,而是結合西洋畫中色彩、明暗的對比,將竹子畫成五顏六色,既保留了國畫以往的創作技法,又在光色上吸收西洋畫的特點,色彩濃淡相宜、構圖獨特清雅。
莫各伯的從藝之路,可謂充滿艱辛。從小喜歡書法繪畫、詩詞歌賦的莫各伯,高中畢業後回到家鄉當了知青,先後在村裡從事文藝宣傳、民辦教師、記者等工作。
1972年,作為藝術類特長生,莫各伯離開家鄉湛江,來到廣東人民藝術學院,開啟了他新的求學生涯。在廣州美院,他認識了黎雄才、楊之光、陳金章、王肇民、麥華三等書畫名家,在這些前輩們系統地教授與指導下,莫各伯的書法和國畫創作都跨越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豐富的人生閱歷也成就了他對藝術多方面的涉獵。
作為一名詩書畫三領域精通的藝術家,有著文人情懷的莫各伯對畫竹特別情有獨鍾。上世紀70年代初,在廣州美院讀書時莫各伯就對畫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不僅臨摹過很多畫譜,還經常到與美院一牆之隔的曉港公園去觀察竹林和對竹寫生。至今將近50年,對竹的觀察寫生、研究創作從未間斷過。
藝術的價值在於創造,莫各伯在藝術上善於突破創新,自闢蹊徑,獨創「五彩竹」畫法。莫各伯的五彩竹並不只是單純地把五種顏色的竹子做簡單的組合,而是將畫竹的這一傳統國畫概念進一步擴大化、豐富化,通過各種技法的貫通,各種表現手段的融合,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
十多年前,性格低調淡泊的莫各伯,一直想在郊外找一處遠離煩囂的地方,退休後安度晚年。在風景如畫的花都芙蓉嶂風景區附近,他終於找到自己夢想的世外桃源。從此,莫各伯在這湖光山色自然環境裡,過著簡單純樸的生活。愛竹的他還在臨湖畫廊和怡竹齋周圍,親手種了很多竹子。
其實,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並沒有讓莫各伯真正閒下來,反而讓他對藝術有了更多時間思考。雖然年至花甲,他探索和研究藝術的腳步從未停下,在領悟、解讀生活的過程中尋找靈感,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氣韻,在水墨畫的傳統與創新上尋找出路,奮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