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居無「竹」,寧可食無肉,(附歷代經典竹畫)

2020-12-20 柏樹之大

翠竹——君子

幾竿翠竹,或靜隱深山,似遁世的賢者,伴白雲,鄰山水,不求顯貴,飄然忘塵;或偏居院落,清風弄影,明月留步,不幽嘆,不頹然,因而有「君子」之稱。

古今無文人墨客,繪其形,慕其神,願與翠竹一起陪伴清風明月,去做人間君子。

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淨,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文同畫竹有以濃淡定向背之說。宋·米芾《畫史》稱:「畫竹葉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此說長期被人信奉,明代文徵明也認為:「文湖州畫竹,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東坡謂此法始於湖州。」

大家都知道,「成竹於胸」一語,就是宋代文同授予蘇軾的畫竹經驗之談。

> 李衎:深入竹鄉,師法自然

李衎,是元代畫竹方面最為用心的文人。他一身孜孜以求,終於成為元代竹畫的集大成者。他早年向黃澹遊學習畫竹時,有人提醒他:黃澹遊只是一味臨摹他的父親黃華,不臨自然之竹,墨竹畫缺乏生氣;黃華雖學文同,但常用燈照著竹枝,對影寫真,墨竹畫生氣盎然。

衎深受啟發,日後學畫,轉益多師,且深入吳越竹鄉以及越南北部,精心研究多種竹子的生長習性,不斷師法自然。他畫的墨竹,既豐富多彩,又中規中矩。

相關焦點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肉,我所欲也;竹,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肉而取竹者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竹經雨洗顯得秀麗而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殘,一定可以看它長到拂雲之高。這是杜甫赴好友嚴武家宴飲時同題之作。本就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讚頌,以竹盛讚嚴鄭公高潔的情操。
  • 從一首五言律詩說起,看古人為何「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最美詩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表達了蘇軾對竹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五律~詠竹」文/玄月初雪映修篁翠,霜寒勁節多。凌峰千尺秀,覆谷萬竿娑。雨洗凡塵念,風吟逸境歌。清高君子意,孤傲嘯林柯。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啟功畫作的風格是:構圖嚴謹,手法生動,色彩鮮明,韻味悠長,尤其擅長山水竹石,極富傳統文人畫的意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文人為何如此愛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竹懷古致,有高格,文人心頭之愛。中國文人愛竹成性,甚至到了「不可一日無此君」的地步。他們因愛竹而詠竹、畫竹。 廣東省文史館國畫院副院長、書畫家莫各伯就對畫竹情有獨鍾半世紀,而他筆下的「五彩竹」自成一格。 玉龍華彩 莫各伯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先說門前不栽竹,轉臉又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究竟是讓人門前栽還是不栽?究竟要鬧哪樣?到底哪一句是有道理的?
  • 愛竹狂魔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著名文人蘇東坡還曾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來讚美竹子的高潔之氣。如今,片片竹林雖罕見,但與竹有關的綠植,卻悄然潛入了千萬家。水竹水竹好養又耐看,清秀瀟灑,雅致挺拔的姿態,是裝飾客廳,點綴書房的一大好物。若再搭配假山奇石,必然相映成趣。
  • 農村老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還是「門前不栽竹」?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乃是農村俗話「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與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間的PK。究竟哪個更有道理?一起來看。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句話各自是什麼意思:「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得看多愛吃肉!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說著豪氣,其實裡面是有內在邏輯的:對「居竹」(精神追求)志向高度的判定,取決於其人「食肉」(物質享受)欲望的高低。倘若本就不喜肉食,或者索性是素食主義者,那所謂「愛竹」便顯得輕飄飄毫無重量。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樣的紫砂壺你有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一直以來,竹都被認為是高潔、雅致的代表,歷來受到文人激賞,宜興又有竹海之稱,在紫砂的發展過程中,其也與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1、竹 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夏季有個不好的地方就是有點招蚊子,去院子裡面一定要塗防蚊液,要不然一整個夏天,胳膊腿就沒一塊好肉。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的老話,不是自相矛盾,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是喜歡竹子,一個是怕竹子離家太近,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下面我詳細的說說。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詩人蘇東坡曾經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竹石》,寫竹子的詩句很多,竹子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譽,也許你也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竹了。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散文《綠竹精神贊》在萬全的植物中,我鍾情於竹,我喜愛竹子。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裡面的第一句雖然提到了很多景物,「林」「山」「蟬」「池塘」等,但是整篇下來其實「竹」才是那個「眼」,去映襯那個「杖藜徐步」「又得浮生一日涼」的老者。縉雲山竹林我們曾經提到過,蘇軾是一個「吃貨」,從東坡肉、東坡湯到荔枝,沒有他不愛的。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打造庭院怎麼能少的了寧折不彎的竹子呢
    常言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如果你有一方庭院,不妨中上一片竹子,竹子因為竹報平安、節節高升的寓意和四季常綠寧折不彎的氣節,從古至今就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都會在庭院裡種上一些。小庭園建議挑方竹、紫竹、唐竹、鳳凰竹、日本矮竹、內門竹等嬌小的品種;大庭院則可種方竹、唐竹、葫蘆竹、金絲竹、人面竹等景觀竹。首先就是移栽方法。竹子的最佳移栽時間是在秋分左右,竹子移栽時應該選擇生長旺盛的母竹中分株出來的3-5株小竹,在挖掘移栽時應該保留充足的泥土,保留竹鞭的同時儘量不傷害根須。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的一生)
    竹林的面積卻在擴張成為第二森林我國是竹子的原產地,國內竹種多達40屬500種因為擁有像樹一樣堅硬的軀幹竹子獲得了和樹比肩站立的資格能夠快速佔領制高點,獲得充足的陽光蘇軾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農村俗話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