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0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川北舊事》:吼拐
南部「吼拐」的前世今生
「清早起來走上梁,看見賢妹曬太陽。太陽照在山梁上,賢妹想穿花衣裳……」
日前,四川省文旅廳公布了2020年四川省鄉村藝術節群眾文藝作品比賽獲得名次作品名單,獨具地方特色的南部縣民歌《吼拐》排名第二。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開幕,《吼拐》獲得銀獎。
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開幕
南部民間把打杵子稱「拐」
《吼拐》在南部縣民歌中極具山歌的代表性,旋律上都具有高亢奔放、自由質樸、幽默風趣的特色。《吼拐》廣泛流傳在南部縣大坪和升鍾區一帶。
什麼叫「吼拐」?川北丘陵地區,山高路險,村民在搬運肥料、糧食及柴草等重物時,肩頭是沉重的背篼、背枷,手中拿著一根特製的T形木杖——打杵子,也叫「拐」。每每需要歇息時,村民順手將打杵子往背篼或是背枷下一塞,將物體放在打杵子上面歇勁,緩解疲勞。這時,他們面對青山綠水隨口唱出幾段山歌小調,這就是吼拐。
曾讓南部民歌《吼拐》一鳴驚人的民間歌手叫米月德,南部縣雙峰鄉人。1959年,在四川省群眾業餘文藝調演中,米月德演唱的一首《吼拐》,曲驚四座,奪得「四川省群眾業餘文藝調演」金獎。當時,《吼拐》讓西南地區乃至中央級別的音樂團體感到驚訝,採風者絡繹不絕。《吼拐》被專家們譽為西南地區的「花兒」和「信天遊」。米月德在一首叫《斑鳩》的「吼拐」調中這樣唱道:「斑鳩飛起尾巴圓哪,剛剛飛在胡豆的田,看見胡豆吃不得哪,妹兒哩,好耍不團的圓吔。」
女承父業唱民歌
1990年2月,米月德離世。米月德的大女兒米樹瓊從小喜歡唱歌,雖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一有空閒,就會組織起身邊農村姐妹唱歌跳舞,自娛自樂。米樹瓊的兒子馮仁從小擅長唱歌,在深圳打工期間曾到歌舞廳當過多年駐場歌手。近年,母子二人經常搭檔,一起唱歌演出。2019年11月, 米樹瓊母子被南部縣文化館選送到宜賓市參加首屆「神韻號子·唱響南溪」號子音樂節,母子二人演唱的民歌《見縫插針》獲得三等獎。同年,雙峰民歌被列入南部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米樹瓊、馮仁母子為傳承人。
音樂教師傳承《吼拐》
向興斌是南部三中音樂教師,特別喜歡南部民歌。他對《吼拐》作過專門研究:《吼拐》分為雙峰吼拐和店埡吼拐兩種,均採用「引子+主題+尾聲」的結構, 兩地的語言習慣和生活習慣差異導致歌詞、襯詞和旋律都有所不同。《吼拐》 屬於山歌種類,曲調多採用五聲徵調式,意境明亮、開朗、旋律高亢、嘹亮,再加上音域寬廣,節奏自由,把川北人開朗樂觀、勤勞善良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向興斌根據《吼拐》曲調重新填詞寫了一首《吼拐新唱》,歌詞關注到了農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他的創作故事被四川電視臺《關注》欄目和《四川日報》報導。
南部民歌吼拐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南部縣地方志辦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文藝】南部「吼拐」的前世今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