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內向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它總會與自卑、孤僻等聯繫在一起。大家總是習慣性地認為外向的人更受歡迎,更容易成功,家長也在力求把孩子朝外向培養,但這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人們總是喜歡把性格分為內向和外向,但內向與外向並不是絕對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不可能具有典型的外向或內向性格的全部特徵,大多數人屬於中間型,兼有內向和外向的特徵,只不過是以哪一種為主而已[1]。而且內向、外向也沒有好壞之分,同外向性格的人一樣,內向的人也有自己的性格優勢。
說到內向,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它與害羞、孤僻、寡言少語聯繫在一起,其實它們之間並不等同。內向的孩子對外界刺激的回應會與外向的孩子有些不同,內向者的神經更敏感,信息較少的環境會讓他們感到舒適,而刺激過度的環境會讓引發神經的信息過載,讓他們焦慮。相反,外向者的神經比較大條,更多、更強烈的外界刺激才能讓他們覺得舒適[2],因此內向並不是缺點,也不是缺陷。
內向的孩子雖然看起來不如外向的孩子「吃得開」,但他們的社交方式、行為特點等,讓他們擁有了不同於外向孩子的獨特優勢。
社交關係更牢固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內向的孩子不善於交際,朋友很少,事實卻是,他們的交際圈雖然沒有外向的孩子大,但與小夥伴之間的關係卻更加緊密。
內向的孩子往往有一套與朋友相處的獨特方式。他們的朋友重在「質量」,性格通常不強勢,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內向的孩子可以更敏感地體察他人的情緒,也更容易對別人產生憐憫和同情,從而能及時給予對方安慰並幫助別人[3],因此更容易被信賴。
內心更強大
內向的孩子常常能夠聽從自己內心的感受,並且忠於自我。雖然言語表達不多,但內心卻是非常有力且有主見,只要是他內心所想,他也願意為此耐心地等待合適的時機[3],實現自己的目的。
成功的潛質一樣具備
與外向的孩子喜歡廣泛嘗試相比,內向的孩子會深入地研究某些問題,他們不喜歡閒扯其他的話題,更願意將注意力集中於正在做的事情上,專心致志地奔著一個目標努力,而且可以長時間安靜地獨自處理複雜的問題,這種專注性和良好的耐心,使他們成功的概率更高。微軟CEO鮑爾默就曾經這樣評價比爾·蓋茨:「他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小夥子,不太愛說話,但渾身充滿了活力」[4]。
內向的人在處理視覺信息時,他們大腦的某些區域會更加活躍,因此他們更注重細節。同時,在採取行動前及做決策時,他們更能進行深入細緻地思考,會用較長的時間,更為準確地處理各種信息[4]。
對於內向的孩子,父母首先應該拋掉自己對於內向的偏見,也不要給孩子貼標籤。父母的偏見會影響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內化家長的評價,時間長了,就真的變成家長評價的這種人,變得越發自卑[4]。
在評價內向的孩子時,家長要避免使用「永久性」的負面語言,要用欣賞的語言去鼓勵孩子,如果想要提醒孩子的某些不妥行為,家長可以選用「暫時」性的語言,比如見到奶奶沒有打招呼,家長可以說:「今天你見到奶奶沒有打招呼,但是你前幾次都做得不錯,今天有什麼心事嗎?」這樣批評就變成了關心,而且把時間鎖定到「這一次」,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有能力改進自己的行為[4]。
孩子內向並不是性格有缺陷,家長要做的是學會接受並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不要對孩子進行人為改造,強行讓孩子變「外向」,這只會降低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自我滿意度,畢竟,孩子的性格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李文妹. 走出內向的困惑[J]. 醫學心理指導(校園心理),2005, 3(1):53-53.
[2]陳海賢. 內向,被誤解的性格優勢[J]. 健康與營養,2014,000(009):40-43.
[3]Cain S . 內向孩子的5大優點[J]. 父母世界,2014,000(012):106-107.
[4]李玲. 內向孩子的性格優勢[J]. 健康世界,2014,000(002):91-93.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