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民村位於浦東新區川沙鎮南側,村內骨幹河道五縱五橫交織穿梭,131條水體星羅棋布,1538家農戶依水而居。作為典型的「農業大村」,這裡曾經是個經濟薄弱村,第二產業基本轉移後,導致村集體經濟銳減,農業產值佔比不高,加之村內建築用地減量化,純商業性質的第三產業難以為繼。如何將優質的自然資源轉化為重振鄉村經濟的增長點?近幾年,在創建鄉村振興示範村的過程中,連民村始終堅持土地權屬不變、鄉村肌理不變、田園風光不變,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向發展休閒旅遊型鄉村轉變,以特色民宿產業為載體,以「水鄉花村,宿遊連民」為主題,打造出顏值與實力兼具的「宿遊村」。
破土
初秋,漫步在連民村的鄉間小路上,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花香。湛藍的天空中漂浮著大朵大朵的雲塊,有鳥成群飛過,像踩在柔軟的棉花糖上。到了傍晚,太陽也漸漸斂起白日的鋒芒,曬在皮膚上留下一層絨絨的觸感,倒映在湖中,一抹暖橘色搖搖晃晃,泛出了點點星光。
符金龍坐在院裡的小馬紮上,看著裝修工人們爬上爬下地忙碌。他把家中另一棟空置的房屋租出去,準備做民宿。改造進入了收尾階段,兩層高的小樓房被粉刷的煥然一新,白牆黛瓦,讓人仿若置身江南別院。符金龍的妻子剛從地裡回來,順手摘了一筐青橘,招呼大家坐下歇息。夫妻倆熱情質樸,渾身充滿了幹勁。
四年前,也是初秋,符金龍帶頭籤下了連民村第一份民宿房屋租賃合同。那時,他身後還站著同生產組的六戶人家。「民宿能賺錢嗎?」「房子租給別人靠不靠譜?」「我們這種小鄉村,城裡人願意來玩嗎?」帶著各種疑問,大家紛紛持觀望態度。畢竟對於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商業意識尚不濃厚的連民村來說,民宿實在是個新鮮事。
但在連民村黨總支書記姚翠萍看來,做民宿是傳統鄉村轉型發展休閒農業的一條出路。「休閒農業注重體驗參與,餐飲配套服務要跟上,但農業用地不可做經營,村內建築用地減量化,幾乎沒有活動空間,只能在國土資源管理的紅線下,向民宅借空間。」於是,連民村成為首塊「試驗田」。這裡距離川沙鎮的三個「黃金資源點」(迪士尼度假區、張江科學城,浦東國際機場)較遠,產業發展上難以借力,發展民宿或成為綠色鄉村進行產業振興的一條創新路。
發芽
但民宿怎麼辦?誰也沒有經驗,只能一步步摸索著向前走。「當時我們達成的共識是,以民宿作為切入點,帶動連民村的產業振興。」姚翠萍說。
用民宿盤活資源,重振村集體經濟。在這一理念下,「宿於」品牌民宿應運而生。川沙鎮政府入股10%,基金公司佔股10%,國有企業東方明珠房地產有限公司與民營企業上海富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各持股40%,最終成立了上海明珠富想川沙(上海)民宿文化有限公司,作為民宿經營主體。連民村集體則以村自然資源入乾股,享受其他股東5%利潤返還以及川沙鎮政府的股權利潤返還。
宿於民宿
有了鎮政府入股作背書,村民們漸漸打消疑慮;國企的規範性、穩定性在前期也起到穩定器的作用;而民企的活力、魄力和創新則是項目落地的有力推進器。2017年6月,連民村宿於品牌民宿取得了上海市民宿特種行業001號許可證。2018年開始,一棟棟由鄉村民宅改造的民宿出現在連民村五灶港周圍。首批營業的民宿分為烘焙、陶藝、彩繪等不同主題,外立面與內設依主題各異。樓上住宿,底層的開闊空間被打造成供遊客學習體驗手工烘烤披薩、製作陶器、繪畫等的活動場地。
「宿於民宿要做盤活連民村資源的平臺,包括水域風景、特色農業、閒置民宅、廢棄建築、村民勞動力等。同時向川沙的龍頭企業借力,共同打造一條鄉村轉型振興之路。」宿於品牌民宿創始人王冠倫表示,在定位上,宿於希望借力上海大都市的優勢。「城市市民消費能力強,又渴望親近自然,感受鄉村田園的生活。要把這一群體吸引到鄉村來,就得兼顧文化內涵與服務品質。」
於是,宿於採用了「一棟一品一主人」的模式,即一棟民宅一個主題,提供主題手作體驗,同時有專門的「主人」全程服務。例如在烘焙主題民宿中,遊客可以在一樓學習披薩烘焙,咖啡拉花,為自己做一頓晚餐;而在陶藝、稻香等主題民宿中,會有專業的師傅可以教學製作陶器、草編。
開花
儘管連民村不在上海迪士尼樂園輻射範圍內,但這裡地域寬廣、景色秀美、水域豐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遊玩。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民宿房間便訂滿售罄,生意十分火爆。「現在,從迪士尼過來的遊客只佔10%。大多數還是慕名而來,想在周末帶一家人來放鬆。」王冠倫告訴記者,自從李子柒在網上走紅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嚮往田園生活。距離市區不遠的連民村便成為熱門的度假選擇,在這裡,足不離"滬",便可以感受詩意與野趣。
玫瑰花園
為了豐富居住體驗,宿於民宿還給遊客提供了水陸景觀、果蔬採摘、傳統手工製作等活動。其中,採摘蔬菜備受歡迎。「夏天,遊客看到地裡的西瓜長勢喜人,隨手摘了一個就買走。很多人吃了連民特產的有機大米,回去還念念不忘,打電話向我們預定。現在,村裡的農產品根本不愁銷路,基本上民宿的住客就可以消化完。」與傳統市場渠道相比,採摘的銷售收入高出不少,山臻果蔬總經理李小高嘗到了「民宿經濟」帶來的甜頭。她經營著120畝地,還計劃培育新品桔子,再擴大160畝。
宿於民宿內部
如今,連民村內已有十餘個果蔬農業基地應需開設起採摘田,四季供不應求。符金龍向記者算了一筆帳:閒置住宅出租給民宿的租金5.5萬/年、他和老伴在附近果樹種植合作社打工的工資8.4萬/年,再加上土地流轉費和政府補貼,不算退休工資,折合每年也有十六、七萬的收入。這對之前普遍只能依靠土地流轉費和政府補貼的農戶來說,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據統計,幾年來,民宿為村民累計帶來房租收入1120餘萬元,年均就業收入350萬元,農產品銷售和採摘體驗收入近4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03萬元上升到現如今的3.27萬元。
結果
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大家紛紛轉變了態度。儲軍祥出生在連民、創業在連民,自2007年起開辦上海郵佳果蔬專業合作社。這些年錢沒少賺,生意基本不愁,但他把眼光放的更長遠。
要引進什麼樣的企業?發展什麼樣的產業?川沙鎮政府分管領導想的很清楚,「我們不是來者不拒,為了保證寸土寸金可以發揮最大的價值,必須根據整個村子的產業發展規劃來慎重選擇農場主。連民村未來要發展的產業必須符合休閒農業的定位,增色、增產、增收;引進的企業應當貼合『水鄉花村,宿遊連民』的定位,『秀外且惠中』。所以近兩年,村裡開始吸引閩龍、百歐歡等龍頭企業進駐,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
「連」字稻田畫
正是看清了這一趨勢,儲軍祥感受到「將被淘汰的危機感」,開始主動尋求轉型。一個晴朗的午後,他找到鎮、村領導,向她們取經,詢問「未來嘗試種植馬鞭草」是否可行。三人坐在「玫瑰書屋」裡,相談甚久。書屋是連民村的網紅打卡地,坐落在一片花海中。栽培於此的玫瑰花種花期長,可觀賞可食用,還可以培養土壤。這裡原本是片廢棄的魚塘和倉庫,如今「舊貌換新顏」,成為上海閩龍實業有限公司在連民村的一個百畝玫瑰花田。閩龍公司將倉庫改造為玫瑰花手作體驗地,遊客可以學習製作玫瑰花精油、點心、茶品、文創產品等。
閩龍是上海援疆企業,把新疆玫瑰種植基地和本土玫瑰精油生產、加工、展示、體驗相結合,在連民村鋪設出一條「幸福產業鏈」。從玫瑰花的種植,到精油生產、加工、銷售,再到婚紗攝影基地入駐拍攝花海,企業帶來了三產融合,從而激活了鄉村有機體的「造血功能」。
產業興了、人氣旺了、村民富了,姚翠萍十分感慨。她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在農業的本質上做二三產業的加法,通過休閒農業、手工初加工業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這是未來鄉村振興的方向。」
新民眼工作室楊歡
圖片 | 王凱
編輯 | 顧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