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打破一個雞蛋殼,會有很多辦法。只不過,使用的都是外作用力,是壓力。
如果從內往外打破雞蛋殼呢?
正常情況下,我們無能為力。如果是一隻正在孵化小雞的雞蛋呢?假以時日,小雞長成形,它就會迫不及待的,從雞蛋殼裡面,用稚嫩的小嘴,一小塊一小塊的啄破雞蛋殼,最後破殼而出。
小雞,從蛋殼裡出來的過程中,我們基本上是幫不上忙的,只能靠它自己內生長的原動力,也就是內驅動力。
一個雞蛋,從外打破,會變成食物;從內打破,則變成生命。
一個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家長,知道如何少施加壓力給孩子,而培養孩子養成具有內驅動力的習慣。這樣,孩子和家長,都會很快樂。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出一個具有內驅動力的孩子呢?
01
馬雲在雲谷第一課的演講中說,父母要給孩子談20年後的計劃,20年後的孩子要長成什麼樣子。
馬雲的意思是說,不要老是和孩子談班級學校的學習排名,而是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有清晰的成長計劃。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梳理目標所達成的條件,然後細分這些條件,簡化過程。
先做加法,把需要的條件羅列出來,然後做減法,把妨礙目標達成的篩選出來,予以屏蔽。
02
球王貝利小時候,在問別人要煙抽的時候,恰巧被父親看見。他原以為會遭到大聲呵斥和毆打,結果父親只是招手讓他過來,問他是不是抽菸了,抽了幾次。他只好實話實說。
父親摟著他的肩,說:「孩子,你踢球很棒,很有幾分天賦,以後肯定能成為一名高手。但是你要抽菸喝酒的話,就不會把球踢好,菸酒會影響你的體力,使你無法在九十分鐘內一直高水平的踢球。這件事情,你自己決定吧。」
說完,父親掏出幾張皺巴巴的鈔票,讓他不要再找人求煙抽,想抽自己去買。
詫異的貝利,感到非常羞愧。
這件事情後,父親再也沒有見到貝利抽菸了。
父親在處理貝利抽菸的問題上,一反常態,沒有使用高壓政策和暴力手段。而是溫和的勸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充分尊重孩子,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試想,如果父親一開始雷霆大怒,追打責罵貝利,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可能孩子會反叛,認為自己抽菸沒有錯,那麼以後就不會有一個球王叫貝利了。
有什麼樣的暗示,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毫無疑問,貝利父親的暗示是積極的,鼓勵他以後成為一名踢球高手,才迫使他自覺的沒有再抽菸。
03
2000年,浙江金華一名學習成績優秀的17歲中學生,用榔頭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呢?因為從小,他的母親都以「我都是為你好」而掌控他所有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出去玩了被罵,考差了也會被罵,寫日記會被看,在學校也會被監視,沒有一點個人空間,長期生活壓抑,感到窒息。在一次口角之爭後,他舉起了榔頭。
這個孩子的一生,都會背負著沉重的弒母罪名和心理壓力,無法解脫。而他的母親呢,含辛茹苦,除學習外的任何事情,都不讓孩子做。看起來是愛孩子,實際是加害孩子。
04
不尊重孩子,沒有平等的親子關係。過於寵愛孩子,就等於讓孩子喪失接觸社會和感恩父母的能力。
所以,讓孩子養成具有內驅動力的學習習慣,一定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尊重,關係對等,不能溺愛,從小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讓孩子看到家長的付出和自己的成就。
用平等的愛和善良撫育出來的孩子,一定也是懂愛,懂感恩,樂於助人,有擔當,心理積極健康的正常人。
如果再多一些鼓勵、信任與陪伴,那麼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