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或許期望過自己的孩子更聰明,學習更好。但養育孩子也要掌握方法,一味追求培養「神童」,用錯誤的方法引導孩子,或許會毀了孩子一生。
有一位媽媽就是硬生生用自己的無知,把天賦異稟的孩子毀了。
一、從小「天資過人」
1984年,魏永康出生在湖南一個小山村,父親身有殘疾,家境貧寒,從小他由媽媽帶著。不滿2歲的他,有一次竟然能寫出80多個字,媽媽意識到這個孩子可能不一般,所以開始重點培養他。
4歲時,魏永康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時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
母親並不滿足,仍然嚴格要求他做得更好。寫作業的時候母親幾乎寸步不離,時刻監督他是否完成作業,功課是否做完。
除了學習,他幾乎沒有玩耍的時間,為了騰出更多時間學習,就連吃飯、喝水這種事都是母親代勞。
二、教育方式太奇葩
魏永康家的牆面上,貼著一張書本大小的「名言警句」:知識是引導人生到光明與真實境界的燈燭。臨近床的一面牆上,寫著「睡覺之前看此牆」,寫滿了與學習相關的內容:公式、英語、日語、「打油詩」、名言警句等。家裡的牆寫滿了粉刷掉,重新寫。
在2005年央視的採訪中她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三、13歲考上大學,轟動一時
13歲時,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2000年,17歲的魏永康大學畢業後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這時候媽媽回老家了。
四、「自理能力」差被中科大勸退
因為母親不在身邊,3年後,由於「自理能力太差」,經常記錯考試時間,多門功課零分,遺憾被中科院勸退。畢業證也沒拿到。
五、自嘗惡果,罵兒子去死
兒子被退學後她很驚訝,這還是我那個神童兒子嗎?怎麼可能被退學?她去了北京,罵兒子,你怎麼不去死?
這時候她還沒意識到從小的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離開她孩子真的無法生存。而她以為吃飯、穿衣、交往這樣的小事長大就會了,卻沒想到兒子做不來。
六、兒子離家出走,她才開始醒悟
回家後,母子倆經常發生爭吵,一氣之下,兒子自己出走了,她才意識到是自己這些年來「大包大攬」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每個人成長中都要學會獨立,一味溺愛,孩子只能變成什麼也不會的「巨嬰」,離開父母根本無法生存。
七、學會放手,才是明智之舉
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她開始讓兒子重新學習生活技能,從最簡單的買菜、做飯開始做起,終於在歷經多次挫折後,他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也許我們也曾期盼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禁止孩子做一切與無關的事,剝奪孩子玩耍、休息的時間報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凡事都要有度,這樣做有可能本末倒置。
生活本身就是學習之地,生活瑣事,人情世態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一項技能。全面發展才是重中之重,我們不該剝奪孩子全面發展的權利。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
孩子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則是那個在上面塗色的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藝術品。
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
很多父母會犯以下錯誤:
一、只抓學習,忽視心理
把學習看得太重,各種輔導班太多,壓得孩子喘不過氣,卻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隨著孩子年齡越大,也不願意跟父母聊天談心,甚至待在一起都覺得尷尬。
這種畸形的教育方式,會減少了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交友的機會,獨立的機會。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不健康的。
二、生活包辦
現在獨生子女太多,孩子自然成了全家人的「心肝寶貝」,很多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覺得孩子小,這些長大就會了。大包大攬的後果就是切斷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神童魏永康的父母就是典型的例子。
社會很殘酷,世界也很大,孩子需要從小歷練,我們的愛要適度。智慧的父母,是在該管的時候毫不手軟,不該管的時候灑脫放手。
教育孩子,不是撒手不管,靜待花開,更不是把孩子當成傀儡,處處控制孩子。
我是可可媽媽,一個專注研究兒童心理學及早教領域的全職寶媽,家有一歲萌娃一枚,歡迎留言評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