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由上至下為:2月7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派出醫療隊支援武漢。圖為出徵儀式上醫生們在宣誓。新華社發
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準備啟程回京。新華社記者 熊 琦攝
8月27日,江蘇省鎮江船廠工人正在加緊趕製海外訂單。封疆江攝(人民視覺)
由上至下為:7月17日,武警江西總隊機動支隊黨員突擊隊正在進行防汛搶險。曹先訓攝(新華社發)
8月17日,在河北省滄州市黃驊港,總投資52.52億元的6個碼頭項目集中開工。苑立偉攝(人民視覺)
8月28日晚,安徽省淮北市舉辦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王圓圓攝(人民視覺)
從天山腳下到龍江之畔,從雪域高原到黃浦江邊,從中原大地到西南邊陲,一本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擺在書店裡,捧在讀者手裡,放在講堂上。而它的外文版,也正在快馬加鞭飛往世界各地讀者手中。
人們把書拿在手中,是要解答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中國能,是什麼讓中國與眾不同。「中國之治」,一個簡單樸素的詞彙,背後是無數人的好奇心。而解讀它的密碼,既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樣明白曉暢的理論,也有一直在中國大地上進行著的火熱實踐。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國之治,繼續著偉大的實踐。
1
中國抗疫,黨和人民一起答卷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所有的計劃。許多人還記得,正是在農曆春節前,正當人們忙著迎接新一年到來時,這場「遭遇戰」猝不及防打響。
1月下旬,武漢市發熱門診就診量迅速攀升。1月18日晚,一支匯聚了中國呼吸病學、流行病學、重症醫學、微生物學、疾病預防控制等相關學科「頂級力量」的高級別專家組趕至武漢,開展實地考察。確認存在人傳人後,一系列舉措密集出臺。
1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即對湖北省、武漢市人員流動和對外通道實行嚴格封閉的交通管控。
「作出這一決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氣,但該出手時必須出手,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人民生命重於泰山!只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麼什麼代價、什麼後果都要擔當。」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這是中國抗疫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時間實施集中統一領導,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召開21次會議研究決策,領導組織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大會戰,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明確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總目標,周密部署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因時因勢制定重大戰略策略。
和平時期,四萬多名醫護人員一路逆行,這是新時代最感人的中國故事。白衣執甲,其心赤誠。
滿載醫療人員和物資的運輸機,從南京、廣州、蘭州、瀋陽、烏魯木齊、石家莊等地,一次次起飛,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武警部隊全線出動。
中國抗疫中的制度優勢得到充分展現。30個省份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制定落實社區的防控措施,實行網格化、地毯式管理;40多支醫療隊、4.2萬多名醫務人員,星夜馳援;雷神山、火神山兩座醫院幾天內拔地而起;明確由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省武漢以外地市;動員14億人民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中央企業及各地國企提供大量款項和物資用於疫情防控……
疫情最膠著時,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緊緊扭住城鄉社區防控和患者救治兩個關鍵。這意味著,醫院是戰場,社區也是戰場。在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上,一夜之間,全體社區工作者戴上簡單防護工具,為每個進小區、進村莊的人量體溫,到人群中宣傳防疫知識,為樓道與電梯消毒,執行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防疫命令,確保切斷病毒傳播路徑。國之安寧,需有甘心奉獻者。
無數普通人走出家門,成為光榮的志願者;無數警察停止輪崗,在街頭「白加黑」工作;無數環衛工堅守在空蕩的街頭;無數外賣小哥風馳電掣……他們為村裡的孤寡老人、小區裡的殘疾人送去米麵油,為慢性病患者代購藥物,為社區打掃衛生,為居家隔離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疫情再艱難,中國社會也不曾、更不會崩潰。
面對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交出了這樣的答卷。
2
江河泛濫,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盡最大努力保障
夏日,大雨滂沱。
今年,我國遭遇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汛情。70%的縣(市)出現暴雨,700多條河流水位超警戒,多條江河同時發生流域性洪水。各地各部門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汛情嚴重的江西、安徽等省先後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
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有關工作時,要求有關方面高度重視今年汛期長江中下遊汛情,壓實防汛工作責任,克服疫情影響,搶抓水利工程修復,加強物資儲備,組織開展搶險培訓和演習,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災工作;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壓實責任,勇於擔當,採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全力搶險救援,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防汛救災關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係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防汛救災工作十分重要。各有關地區、部門和單位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採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實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
面對洶湧來犯的洪魔,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聞令而動,向險而行。今年入汛以來,截至8月19日,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出動兵力120多萬人次,組織民兵30多萬人次,參加了17個省份的防汛救災行動,共轉移群眾17萬餘人、封堵決口和管湧3900多處、加固堤壩900多公裡、搶通道路350多公裡。
在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奮勇爭先。在安徽巢湖,150年未遇歷史高水位的危急已經遠去,20餘萬名緊急轉移的群眾陸續返回家園,然而曾連續奮戰96小時、救出2600多人的安徽廬江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陳陸,卻犧牲在決堤的洪水之中;在安徽寧國港口鎮,副鎮長甘磊突發疾病,倒在了防汛一線;在安徽懷遠縣淝南鎮,燕集村村委會委員帖克豔在巡堤查險時摔倒,之後因腦出血不幸犧牲……
8月中旬,四川樂山市的鳳洲島一夜之間成為孤島,島上1020名村民被困。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調集成都等9個支隊的救援力量星夜馳援,經過一天一夜緊急救援,被困群眾全部被安全轉移。
截至9月18日,全國大江大河主要堤防、重要防洪工程未發生重大險情;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倒塌房屋數量與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大幅下降。
3
復甦的中國,是百花齊放的
迅速控制住疫情後,中國經濟按下了復甦鍵。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獨樹一幟。
中國為什麼能?這個答案,或許不能一概而論。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穩定就業、擴大開放……每一項都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環節。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多場重要會議、多次赴地方考察調研,無論是與外國領導人通電話,還是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無論是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講話,還是在聽取陝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講話,無論是看望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的講話,還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他始終在為中國經濟謀篇布局、把脈定調。
具體到每個地方在復工復產過程中的發展方式,又各有不同。可以說,在這不同尋常之年,每個中國城市都因地制宜,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浙江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說,當地從1月下旬就開始研究、準備復工復產工作。2月10日,在全國率先推動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在這個過程中,杭州市1.2萬名機關黨員幹部深入一線,摸實情、聽需求,幫助企業破解實際困難。數字經濟是杭州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已經連續21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杭州數字經濟依然保持了10.5%的增長速度。
在福建廈門,當地出臺了200多條惠企穩崗政策,上半年,累計為各類企業減負超過200億元。今年1—7月,廈門對東協進出口增長13.3%;當地還出臺了全國首個地方應對疫情、支持港航企業發展的政策;上半年,中歐(廈門)班列共開行132列,載貨量和貨值同比增長超過90%。
在山東青島,今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在建項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在逆勢增長的背後,是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青島招商的腳步加緊加密,網籤6608億元,投資同比增長4%,新登記市場主體16.2萬戶,增長4.7%。今年1—7月,青島實現外貿進出口3418.1億元。
在廣東深圳,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深圳經濟增速一度低到-6.6%。當地打出了一套紓困惠企政策「組合拳」——「惠企16條」累計為企業減負超過600億元;「穩增長66條」推動重點行業和關鍵企業擴產增效;同時,建立重點產業鏈「鏈長制」,由市領導牽頭,做好「鏈式服務」。如今,深圳經濟逐月向好。
在四川成都,今年前7個月,新增市場主體35.5萬戶,增長21.7%;進出口總額3898.3億元,增長24.9%。面對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成都打出「組合拳」,成效明顯:今年前6個月,成都開行國際班列1810列,增長40.9%;成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增長45.4%。
在遼寧大連,當地依託地理位置優勢,危機面前紮實推進復工復產。今年上半年,多個重大外資項目逆勢增資,外資企業復工率100%,達產率107.6%。這背後,是大連市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精準施策,圍繞保主體、保定單、保份額、穩市場做功課,先後出臺近百條政策措施,包括開通中英日韓四語種24小時企業幫扶電話、加大各項金融支持、新增減稅降費120億元等,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復甦的中國,是百花齊放的。
4
面對未來,中國繼續一往無前
這一年的中國,在過去的9個月中,已經留下了很多值得驕傲的瞬間。
有「硬核」提升。比如,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枚自主實施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島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舉行……
有軟性進步。比如,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排名躍升至31位,較上一年提升15位。這背後,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穩步前行:在北京,不動產抵押貸款可在銀行窗口「一站式」辦理;在深圳,已實現企業營業執照「秒批」;在長三角,「毗鄰黨建」機制進一步推動了地區經濟社會協同聯動發展……
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
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聽取基層幹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參會的基層幹部群眾代表,既有來自農村、社區、企業等方面的,也有來自教育、科技、衛生、政法等戰線的;既有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勞動模範、扶貧幹部,也有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農民工、快遞小哥、網店店主等。
據統計,這是短短兩個月內,繼企業家座談會、黨外人士座談會、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之後,習近平總書記為「十四五」規劃編制而召開的第六場座談會。除此之外,他還到多個地方進行了調研。從中央到地方,從專家到基層代表,從經濟、科技到基層治理,習近平總書記為「十四五」規劃編制匯聚眾智,深入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正是「中國之治」背後的密碼之一。
「只要我們還在跑,武漢就不會停下來。」疫情最膠著時,武漢快遞小哥朱紅濤一語道盡大家共同的心聲。
只要我們還在跑,中國就將一往無前。
製圖:潘旭濤
本報記者 劉少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9月23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