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70年 97歲臺灣老兵今回四川:我要用腳走回家

2020-12-12 臺灣頻道

  中新網4月1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一轉眼七十年了,我來到臺灣後就沒再回到四川老家,老伴今年3月去世了,讓我更想家。」97歲抗戰老兵胡定遠,經由兩岸志願者協助,找到四川的家和親人,今天要搭機回鄉圓夢,十天後回臺灣。

  「我要回家了!」胡定遠住桃園,3月時,孫女為替他尋找大陸的親人,向大陸網站貼出「尋人啟示」,深圳龍越基金會動員20多名志願者,幫他找到四川的80多位親人。桃園八德大榮裡長柯文良、71歲志願者黃四妹,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等紛紛向他道賀。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昨天下午,基金會志願者餘蓉蓉帶來剛辦好的証件,胡定遠很開心,盡管剛做完肝癌手術,但他從與親人聯系後,天天勤走路、練身體,「我要用腳走回家,聞聞家鄉的味道。」

  「做夢也沒有想到,我還能回家!」胡定遠1940年參軍,兩年後加入印緬遠徵軍,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飛來,幸運隻擊中身上的硬幣,救了一命。抗戰勝利後隨部隊去了臺灣,再調去東北,後於1949年再到臺灣。

  事實上,當四川志願者鍥而不舍地找到胡定遠已83歲的外甥李嘉猷時﹔李嘉猷一開始以為弄錯了﹔但透過視頻,李嘉猷一眼就認出,「舅舅,你是舅舅,你還在世?」兩人海天一方相視落淚。

(責編:陳彥彥(實習)、劉潔妍)

相關焦點

  • 一別故鄉40年!四川97歲抗戰老兵與家人團聚:回家了,真好!
    闊別故鄉40年,四川97歲抗戰老兵周祿生終於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周祿生原本是湖南人,在抗日戰爭期間隨部隊入川,後到西昌駐紮並定居至今。周祿生因家中貧困入伍,18歲那年進了七十九軍暫編第六師。這幾年,周祿生老人有個急切的心願,他想在有生之年再回湖南省張家界老家看看,和親人們團聚,「40年前,我回過老家一次,後來慢慢就與家鄉親人失去聯繫,自己剩下日子已經不多,我想家鄉的親人,希望能聯繫上見一見。」
  • 70年前遠徵老兵回故鄉 想見當年老戰友(組圖)
    70年前遠徵的老兵回來了  川籍遠徵軍劉召回昨踏上故鄉的土地,今天將回到嶽池老家與親人團圓  「我做夢都沒想過能回四川……」「我好激動……」  這是川籍遠徵軍老兵劉召回老人昨日踏上故土時不斷重複的話語。
  • 北臺灣系列一 【北海岸風光】
    ●淡水名產--阿婆鐵蛋(一定要吃)●淡水小吃---阿給(一定要嚐)建議‧攻略計畫來這裡走走的朋友,如果是腳健的,可以購買「臺灣好行」的北海岸旅遊巴士一日票詳情如下:2.適用半票對象:(1)年滿65歲以上,持有國民身分證或敬老證之年長者(如為外籍人士,需年滿65歲以上並持有證照)。(2)持有殘障手冊之身心障礙者,及其必要監護人或陪伴者一人。(3)兒童身高滿115公分而未滿150公分,或身高滿150公分而未滿十二歲者,經出示附帶有照片之身份證或健保卡,得購買半票。
  • 2017年第三屆臺灣國際武術功夫節
    【說明】臺中市少林詠春拳協會自2010年成立至今,在臺灣已連續舉辦了7屆的「中華盃」全國武術功夫錦標賽;萬法歸宗一少林,本著武術本一家的宗旨,如何讓中華武術永續的傳承,進而發揚光大,是本會舉辦這「臺灣國際武術功夫節」之目的。
  • 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子: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唐代的詩人王翰曾寫下《涼州詞二首·其一》,詩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將這種情景描述得極其悲涼,自古以來戰爭帶來的多是分別的痛苦。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位老兵,96歲的臺灣老兵離家70年,每時每刻盼著回湘,問侄子:我沒錢你還養我嗎?01這位老兵名叫鄧雪桂,他原本是一位湖南人士,他的家中還有一位弟弟和兩個妹妹。
  • 90歲老兵憶小埠子戰鬥:活捉5個鬼子 羅榮桓獎豬肉
    原標題:90歲老兵:小埠子戰鬥活捉5個鬼子 羅榮桓獎勵豬肉   李德富90歲   抗戰老兵   高射炮校顧問 (正師職)   記者黃琪 通訊員王君/記錄整理   18日上午,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抗戰老兵李德富在病床上唱起了解放軍軍歌,一曲歌了,依然深深回味   見習記者任勇 攝   1924年7月,我出生在河北新城縣(現高碑店市),5歲隨母親、姐姐投奔在山東臨城(現棗莊市薛城區)工作的父親。
  • 96歲臺灣老兵離家70年,盼回湘,問侄兒:我沒錢你還養我嗎?
    前言戰爭年代,身不由己,許多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難返故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老兵,看一看他的回鄉之路。鄉親們非常感謝鄧雪桂,所以之後鄧雪桂每次回來,每家每戶都會邀請他到自己家吃飯,請專門的戲班子到村裡唱戲,放電影,在當時那個年代,鄧雪桂的小恩值得他們用一生去銘記。久居臺灣,不敢回鄉從1988年開始,鄧雪桂每隔4年就會回一次家鄉。
  • 終於有了「根」:尋親70年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端午節前回家
    1800公裡要走多久?72歲的鄒如敏深知,既可以很長,長達70年。也可以很短,短到搭乘飛機只需要幾小時。6月16日上午9點,鄒如敏等5名親人從臺灣而來,終於走到了仁壽縣青崗鄉盤龍村,這裡,是她的父親鄒紹雲的故鄉。在哥哥鄒國良家門口站了一分鐘,鄒如敏踏進了家門。她興奮地跟旁人說:「來四川4次了,我終於找到了家。」
  • 針扎耳朵手指 四歲女遭母虐待頸被套繩窒息亡
    袁某和丈夫張某從湖南到廣州增城打工,2015年3月起住在增城區荔城街城北路一間出租屋,兩人育有兩個孩子,大的是男孩十歲,小的是女孩四歲。   多次虐打四歲女兒   去年8月份開始,袁某因女兒文文不聽勸教,經常將大小便拉在褲子裡等原因,對其多次用鐵衣架打、用繩捆綁雙手、用針扎耳朵、屁股、鼻子及手指等。
  • 五名四川抗戰老兵飛赴北京 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當日,他們和川軍著名抗戰英烈的後人——李家鈺將軍之子李克林、饒國華將軍之女饒毓秀一同飛赴北京,參加9月3日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鍾華難掩內心激動地說:「我們是代表當年300多萬四川抗日軍人去北京的,這是國家對我們的認可,我們當年是在為民族抗戰!我為參加過抗日戰爭自豪!我為偉大祖國驕傲!」
  • 四川抗戰老兵清明節祭祀川軍陣亡將士
    年前硝煙散盡,70年後精神永存……英靈佑華夏,清明祭忠魂。」5日上午,10位白髮蒼蒼的川籍抗戰老兵站在成都建川博物館中國壯士群雕廣場前,胸前佩戴勳章,拄著拐杖,努力挺直腰背,緩緩的獻上一束鮮花、一碗白酒、一個標準的軍禮,緬懷犧牲的戰友。  4月5日是一年一度清明節,正是祭掃祖墓時。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四川各地民眾紛紛為抗日陣亡將士送上花圈,脫帽默哀,表達對英雄的無限哀思和紀念。
  • 永不褪色的記憶——敬禮老兵
    2014年7月31日,河南漯河。宋文得今年94歲,1939年在河南舞陽參軍,屬30軍30師89團,曾輾轉徐州等地作戰。1942年被保送至黃埔軍校第十八期十六總隊,一年後回到原部隊任排長,解放後回老家務農。2014年9月2日,廣西桂林。
  • 臺灣2千元網購免稅 研議取消│聯合報臺商版0401曬新聞
    韓國瑜前晚詼諧自唱「我堅持~不考慮二○二○」,外界解讀韓國瑜唱出心聲不考慮二○二○,韓陣營核心人士昨天強調,這是「誤會一場」,韓國瑜唱歌的背景是在跟記者開玩笑的場合,叫大家別再逼他,先讓他把高雄市政做好;而韓國瑜為了臺灣、為了高雄市,他不會迴避任何他應該承擔的責任,但這個重責大任,不是他一個人能獨立解決的,需要群策群力,要有共同目標理想的人一起來奮鬥,他不管做任何決定,都會充分與黨內同志溝通跟討論
  • 臺灣「流浪博士」滬上覓就業
    (資料圖片) 從臺灣中山大學博士畢業已3年,傅及光仍每天「流浪」於臺灣4所不同的大學兼職教課,拿著每節700多元新臺幣的時薪,還要面臨寒暑假沒有收入,很多福利沒辦法保障等問題。 像傅及光這樣的「流浪博士」已成為當前臺灣島內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他們擁有高學歷,卻奔波於島內各所大學,以兼職代課的方式賺取微薄收入。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他回答,「我離家快40年了,我不願死在外面,我想回家!」老兵們在街頭巷尾發放宣傳單《我們已沉默了40年》: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如今,已經過去70年,老兵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90歲,幾乎所有人到死也沒見到父母。
  • 回臺資訊0104
    目前直航點:上海/北京/成都/廈門/澳門如果說你所在的省份過去這些點要比較遠可能會住上一天再飛那我建議你就在這些直航點省份做檢測目前深圳機場到廈門還沒有航班要提前訂好廈門住宿酒店(先詢問對臺灣人入住有沒有什麼要求;有些要閩政通健康碼)當訂好機票高鐵票跟住宿就開始預定臺灣防疫旅館(如果符合居家條件不需)️因臺灣防疫旅館很緊張要住防疫旅館
  • 97歲抗戰老兵攜妻重拍婚紗照 讀70年前英文情詩
    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但對於曹越華與王德懿老人來說,愛是戰火紛飛時的刻骨思念,是遭遇逆境時不離不棄的堅守,更是一段70年廝守的歲月。  昨日上午,重慶晚報2013年報導的世紀情書作者、現年97歲的抗戰老兵曹越華與妻子王德懿相約北溫泉——1945年他們在這裡拍下第一張婚紗照,70年後的鉑金婚紀念日,他們要在同一地點再次攜手,穿上禮服、婚紗,紀念70年的世紀情緣。
  • 臺灣9月上路交通新制、秋冬旅遊等補助 一次搞懂
    在大陸發展的大大們,很多人固定的時間還是會回臺灣看看家人或散散心或充電充電,所以臺灣的新聞不可不知喔~
  • 臺灣過個動蕩年--臺灣頻道--人民網
    進入臘月,大掃除、年貨、年夜飯、拜拜(祭拜)、回家過年成了臺灣人的聊天話題,年貨大街開張了,年夜飯開訂了,大大小小的尾牙宴開席了……無論心情好壞、前景如何,原想先過個年再說,但天不遂人願,除夕前一天,地牛翻身,臺南10多棟大樓塌陷、傾斜、倒塌,上百戶人家有家難回。人難己難,就算沒有受到地震傷害,其他地區過年的心情也灰暗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