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戰爭年代,身不由己,許多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難返故鄉,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老兵,看一看他的回鄉之路。
家鄉的驕傲
這位老兵名叫鄧雪桂,是湖南常寧人,家裡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因為家裡貧窮,幾人生活非常拮据,因為從小不上學,也不認識什麼字,所以在鄧雪桂22歲時,他離開了家人,離開了故鄉,入伍參了軍。參軍之後的鄧雪桂,雖然沒有當上大官,但是好歹吃穿不愁。3年之後,鄧雪桂又跟著部隊去了臺灣,但是在臺灣的生活沒有人們想的那樣好,他一個月只有幾十塊錢,買一包煙就要5毛錢,連刷牙的牙膏他都不捨得買。
轉眼間鄧雪桂在臺灣已經過了好多年,雖然身在異鄉,但是鄧雪桂還是十分想念家鄉的,想念自己的母親。在兩岸剛剛恢復交流的時候,鄧雪桂也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自己的弟弟,當問到母親是否安好時,弟弟跟他說了謊,他騙鄧雪桂說母親還在世,希望還能見他一面。於是鄧雪桂立刻收拾東西回家,結果到家之後他才知道,母親早就過世了,後來弟弟帶他到母親的墳前,他在母親的墳前多番懺悔,泣不成聲。
雖然沒有看到母親,但是鄧雪桂也沒有急著回去,而是在家裡住了一陣。當時內地的經濟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農村整體都處於比較落後的時期,鄧雪桂不忍看鄉親們生活得這麼艱苦,就決心幫助他們,不僅挨家挨戶給他們送錢,還在當地建設學校的時候予以資助。當時的鄧雪桂把自己存下的錢都奉獻給了家鄉的建設,因為自己沒讀過書,所以希望家裡的孩子們都能夠有書讀、有學上。鄉親們非常感謝鄧雪桂,所以之後鄧雪桂每次回來,每家每戶都會邀請他到自己家吃飯,請專門的戲班子到村裡唱戲,放電影,在當時那個年代,鄧雪桂的小恩值得他們用一生去銘記。
久居臺灣,不敢回鄉
從1988年開始,鄧雪桂每隔4年就會回一次家鄉。然而鄧雪桂年事已高,所以後來漸漸地也就不怎麼回去了,當時獨自居住在臺灣的鄧雪桂身邊還有十幾個一同退伍的同鄉老兵作陪,所以在侄子鄧友愛剛開始說讓他回家的時候,他並不同意。鄧雪桂給侄子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他在臺灣住慣了,老家那邊沒有公廁,都是旱廁,他已經不年輕了,這種廁所他上著不習慣,二就是夏天那裡的蚊子太多,鄧雪桂實在難以適應。這兩點看似簡單,但是兩地環境的不同恰恰最難改變,鄧友愛後來也就沒有太堅持。但是隨著鄧雪桂年齡越來越大,他周圍的同鄉老兵也都一個個離他遠去,而且他的腿腳也沒有之前利落,一生未娶的他膝下也沒有孩子,現在他真的是獨自一人在臺灣生活了。
侄子鄧友愛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就想把他接回家來養老,畢竟鄧雪桂已經96歲了,到時候頤養天年了,但是他在侄子打電話來之後就問了一句:「我沒有錢啊,你還養我嗎?」雖然這麼問了,但是鄧雪桂似乎心中還是有很多的顧慮,也許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怕回去之後確實無法適應水土,又或許是怕太過麻煩侄子,宋之文的《渡漢江》中有這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如今的鄧雪桂雖然無比渴望回家,但卻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敢提出這樣的要求。
結語
對於鄧雪桂來說,故鄉是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地方,因為戰爭,他不得不飄零70載,而如今回家居然成為了他最顧慮的事情。正因如此,和平成為了無數人最真誠的願望,因為只有世界和平,國家才能安定,親人才能夠團聚!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