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據中新網8月28日援引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臺灣,27日下午專車直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
-
臺灣派員緬北招魂 迎遠徵軍英靈入「忠烈祠」
臺灣防務部門昨迎回當年在緬甸陣亡將士英靈總牌位,併入祀於忠烈祠,昔日官兵代表迎靈陪祭。 中新網8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最後終於驅逐日軍、收復緬北,卻也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
-
臺灣迎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英靈入「忠烈祠」
臺軍方在臺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入祀典禮,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主持儀式。臺灣「中央社」圖 臺軍方在臺北「忠烈祠」舉行遠徵軍英靈入祀典禮,當時參戰的官兵代表等陪祭,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前左)上前慰問。臺灣「中央社」圖
-
軍情24小時:中國遠徵軍英靈入祀臺灣「忠烈祠」
軍情24小時:中國遠徵軍英靈入祀臺灣> 8月27日,臺灣軍方迎回當年在印度、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徵軍英靈牌位。
-
揭秘曾經敏感的臺灣「忠烈祠」 承載兩岸歷史連接
8月27日,圓山「忠烈祠」舉行一場隆重的入祀典禮,儀仗隊以軍禮迎接中國遠徵軍的10萬英靈,他們已漂泊緬甸等異國他鄉70餘載。馬英九在表揚軍隊楷模時也透露,在軍人節的秋祭典禮上,還將再次表彰中國遠徵軍的豐功偉績。圓山「忠烈祠」是臺灣級別最高的「忠烈祠」,遠徵軍的英靈能入祀於此,對他們親屬、後人來說,應算是很大的慰藉。
-
70年前遠徵老兵回故鄉 想見當年老戰友(組圖)
70年前遠徵的老兵回來了 川籍遠徵軍劉召回昨踏上故鄉的土地,今天將回到嶽池老家與親人團圓 「我做夢都沒想過能回四川……」「我好激動……」 這是川籍遠徵軍老兵劉召回老人昨日踏上故土時不斷重複的話語。
-
尋訪湖北鍾祥遠徵軍老兵:出發前集訓學日語
中新網湖北鍾祥6月18日電(吳奇勇 張君)6月18日,記者經過多方查證,在湖北省荊門鍾祥市找到當年參加遠徵軍的抗戰老兵楊彧。楊老告訴記者,當年他和同鄉100多人參加了青年遠徵軍,四分之一的戰友被支援到緬甸前線,集訓時還主要學習了日語,「說是要打到日本本土去。」
-
抗日老兵在外73年,拒絕加入緬甸國籍,90歲才持民國護照回國
楊劍達是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名老兵,與祖國分離70多載,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的等待,回到這邊生他養他的熱土,得到了全中國人民的擁戴。楊劍達出生於廣東省,自幼與家人經商,來往與馬來西亞,印度,緬甸等地做皮草生意。然而,當日本的鐵蹄踏入中國,並試圖通過佔領緬甸來達到中威脅中國的目的。
-
17歲入緬抗戰,客居緬甸70多年不加入緬甸只為回國,93歲恢復國籍
今天要講的則是一位抗戰老兵,他的名字叫李光鈿。面對日軍如此險惡用心,我國自然奮起抵抗,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組織國內的青年遠徵軍,與英國籤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後,立即派遣這一批青年遠徵軍前往緬甸去抗擊日本軍隊,那時候身在雲南的李光鈿明白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棄筆從戎走上了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道路。
-
東澳夜航事故殉職3名飛官未入忠烈祠 空軍嘆
東南網10月15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幻象飛官王同義在法殉職,英靈入祀忠烈祠,新竹聯隊今天舉行追思會。但有殉職飛官至今英靈還在忠烈祠外徘徊。軍方表示,去年九月2架F-5戰機在宜蘭東澳嶺夜航撞山,「民政司」兩度沒有同意常建國、王鴻祥與蕭文民等3位殉職飛官入祀忠烈祠,空軍感到無奈。
-
遠徵軍老兵,痛殺400日軍,流落海外67年,死後用家鄉土相伴長眠
他是一名遠徵軍老兵,曾痛殺400個日本兵,流落海外67年,86歲回國時向親人說了一聲對不起,死後用家鄉土相伴長眠。他就是遠徵軍老兵劉召回。劉召回是四川嶽池縣裕民鎮陶家溝村人,生於1924年。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隨即將戰略轉向東南亞,企圖從西部圍攻中國。
-
【一周人物】私人定製高考;「董校長」;中國遠徵軍
有人質疑,這是否是在「浪費公共的資源」?對此,李金生表示,不求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認同,只希望盲人參加高考的基本權利也能得到尊重。馬永會 李高攀:換位體驗馬永會,從業十幾年的「資深」果販;李高攀,與小販打了三年交道的「老牌」城管,在這個夏天,他們完成了一次身份的互換體驗。
-
教兒女說漢語、養中國狗的老兵,竟在緬甸生活了一輩子,是為何?
1944年,在那場遠徵軍南下反撲的戰爭中,3000多名戰士在戰鬥中負了傷,此後輾轉到緬甸,在異國他鄉待了近半個世紀。李光鈿,便是其中一員。自打留居在海外的那一刻開始,回到祖國,便成為了他一生的夙願。可命運似乎並不是很眷顧這個熱血青年,在1944年的龍陵戰役當中,他不幸身負重傷,此後被安排在了野戰醫院進行療傷。沒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後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緬甸戰場走向尾聲,倖存下來的士兵被陸續運回國內,可李光鈿卻錯失了這次機會。從此以後,李光鈿在緬甸待了70多年。
-
攜一把故鄉土 老兵離昌回緬甸(圖)
本報訊 記者馮訓太、劉興旺攝影報導:樟樹籍遠徵軍老兵尋親的故事,經過本報報導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眾多志願者和好心人的幫助下,老英雄劉輝於11日回到闊別72年的樟樹老家。昨日,老兵劉輝和家人在南昌八一廣場合影。
-
湖南南嶽忠烈祠的烈字為何少寫一點 蔣先生是筆誤還是另有玄機?
這裡就是南嶽忠烈祠,國內規模最大的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建成至今已整整75年。享堂是忠烈祠的正廳,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享堂大門的正上方懸掛著「忠烈祠」金匾,署名蔣中正,這塊金匾是由蔣介石先生親筆所書的。1939年1月-1940年7月,國共兩黨在南嶽衡山磨鏡臺合作舉辦了三期遊擊幹部訓練班,共同為正面戰場培訓了3000多名抗日遊擊骨幹。南嶽衡山何公館是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設在衡山的指揮所,1930年-1944年間,蔣介石先生八上南嶽,五次與夫人宋美齡居住於此,並在此指揮抗戰。
-
五名在大陸殉職臺軍「密戰」人員入祀臺灣忠烈祠
黑貓隊員在U-2服役期間為了保密,不準拍照,本圖攝於1974年解散前夕環球網記者高琿報導 臺灣「國防部」26日舉行盛大儀式,將五名在冷戰時期殉職於中國大陸的飛行員與傘兵入祀「忠烈祠」。 報導稱,從1952年到1974年的偵察情報任務,包括駕U2到中國大陸上空進行高空偵察的黑貓中隊,以及駕B26輕型轟炸機進行低空電子偵察與空投傘兵的黑蝙蝠中隊。當時共有10架U2與15架B26被擊落或失事墜毀,但冷戰時期此一中情局主導的機密任務並不對外公開,殉職人員也未入祀臺灣的忠烈祠。
-
李登輝將靖國神社比作臺灣忠烈祠 國民黨回應
原標題:李登輝將靖國神社比作臺灣忠烈祠 國民黨回應 國民黨:李登輝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按贊非輿論主流 中國臺灣網1月22日消息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針對媒體報導「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李登輝按贊」,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今天說,日本高層官員去年參拜靖國神社,為東亞區域安全種下不安定因子,
-
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1941年底,中國為了保住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滇緬公路,與英國方面在重慶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隨後國民政府以第5軍、第6軍、第66軍三個軍組建中國遠徵軍。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僅有第6軍一部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
-
92歲老兵花一個月手繪3張遠徵軍作戰地圖 或為世界上最詳細作戰圖...
2014年9月3日 今天清晨6點,當年的遠徵軍老兵李重培將會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後,從都江堰市崇義鎮新華村2組出發,轉幾趟公交車再轉一次地鐵,趕赴成都市人民公園參加抗戰老兵聚會。雖然他已經92歲高齡,但身體健朗,看上去只有70來歲,因此此行他沒讓人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