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衡陽南嶽衡山的青山綠嶺中,隱藏著這樣一個令人起敬的地方:
這裡是140萬抗日將士的長眠之地,設有「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包括7座集體墓葬和12座個人墓葬。
這裡就是南嶽忠烈祠,國內規模最大的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建成至今已整整75年。
享堂是忠烈祠的正廳,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
享堂大門的正上方懸掛著「忠烈祠」金匾,署名蔣中正,這塊金匾是由蔣介石先生親筆所書的。
可是,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忠烈祠的「烈」字竟然少寫了一點。
這究竟是蔣先生筆誤還是另有玄機呢?
帶著疑問,請教了忠烈祠的工作人員。
他們告訴我:抗日戰爭進行到1943年,全國上下犧牲將士不計其數,蔣先生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希望抗日戰爭烈士的犧牲能少一點,勝利能快一點。
原來玄機如此。
南嶽忠烈祠坐落在南嶽衡山香爐峰下,佔地230畝,建築形制沿襲了中山陵的設計風格,依山而建面南背北呈梯狀排列,共五進,依次為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安亭戰役紀念亭和享堂,均坐落在同一中軸線上,莊嚴肅穆。
中國那麼大,忠烈祠緣何選址南嶽衡山?
1938年10月底,隨著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國民黨的抗戰中心轉移到重慶,湖南成為抗日的前線,南嶽衡山憑藉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很快成為了抗日戰爭的大本營。
南嶽衡山是國共兩黨並肩合作、中華民族團結抗敵的歷史見證。
1939年1月-1940年7月,國共兩黨在南嶽衡山磨鏡臺合作舉辦了三期遊擊幹部訓練班,共同為正面戰場培訓了3000多名抗日遊擊骨幹。
南嶽衡山何公館是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設在衡山的指揮所,1930年-1944年間,蔣介石先生八上南嶽,五次與夫人宋美齡居住於此,並在此指揮抗戰。
據說臺灣最高指揮中心也叫「衡山指揮所」。
1938年11月,蔣介石先生在南嶽衡山召開的第一次高級軍事會議上,聽取了各戰場指揮官「陣亡將士,暴屍戰場」的匯報,視為恥辱,決定在南嶽衡山為戰死的將士修建陵園,安撫英靈,並對軍人家屬從優撫恤。
1940年南嶽忠烈祠開始建設。
1943年7月7日,在南嶽忠烈祠隆重的落成大典上,主祭者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將軍指著「抗戰將士總神位」說:「抗戰還在進行,犧牲在所難免。這總神位,特為今後為國捐軀忠靈而設,千秋萬代、血食無替。」第一批入祀者包括當時已經陣亡的張自忠、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國民革命軍將領。
在忠烈祠紀念亭的左邊,有一塊雙面刻有「遊人到此,脫帽致敬」的致敬碑。
意思是「武官到這裡要下轎,文官到這裡要下馬。」
無論官員級別的高低,都要在這裡肅立,向這裡的英烈敬禮。
每當遊人到此,一種對烈士無比崇敬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忠烈祠有座「七七」紀念塔。
塔的造型為一大四小的五顆炮彈,象徵著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
紀念碑形如五顆直指藍天的巨型炮彈,象徵著漢族、滿族、蒙族、回族、藏族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奮起抗戰的決心。
忠烈祠共有19座烈士墓,個人墓葬12座,集體墓葬7座。
個人墓葬有張自忠、胡鶴雲、廖齡奇、羅啟疆、陳炳熾、陳烈浩、趙紹宗等12位烈士。
安葬陣亡將士最多的1座集體公墓是號稱無敵師的國民革命軍37軍60師,共有將士2728人陣亡。
安葬其他的集體公墓還有國民黨140師、74軍和16軍53師、14軍、70軍19師、54師及中國遠徵軍仁安羌大捷的202位陣亡將士等。
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對南嶽忠烈祠的歷史意義看得越來越重。
每年清明節、「七七」紀念日、抗戰勝利紀念日,都要組織師生、官兵、社團成員前往忠烈祠瞻仰和憑弔,學習和繼承民族先烈浴血抗戰的英雄事跡。
文/圖 納蘭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