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衡陽,不可不一睹衡山;來到衡山,不可不拜謁南嶽忠烈祠。
這是我國大陸上大型紀念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之一!
這是我中華民族反抗日寇侵略的一座巍峨的豐碑!
身臨此境,靈魂得到洗禮,精神受到震撼,不啻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我是應邀參加湖南作家李昇平先生的作品研討會而來到衡陽的,之前只知道衡陽在抗日戰爭中曾是慘烈的戰場,不曾想,這裡還有一座如此宏偉的抗日忠烈祠。
祠址在距衡陽市南嶽鎮4公裡的香爐峰下,此處層巒疊嶂,松柏掩映,綠水環抱,得天獨厚。建築仿南京中山陵形制,規模宏大,依山就勢,前後縱深320米,左右寬70米,建築面積890平方米,佔地面積23400平方米。祠宇坐北朝南,前低後高。中軸線上依次建有牌坊、紀念塔、紀念堂、致敬碑、享堂,自下而上拾級遞進,逐步登巔。兩側綠樹夾道,如衛兵拱立,給人莊嚴肅穆崇高神聖之感。
據記載,忠烈祠的興建有著刻骨的經歷:1937年日寇在我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在民族危亡關頭,中華兒女團結禦侮,浴血苦戰,「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然而,由於當時國弱民窮,裝備落後,土槍洋槍大刀長矛不抵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加上兵員參差,訓練不力,戰略戰術有誤,縱然將士奮勇,卻難擋日寇鐵蹄,至1938年底,我半壁江山淪入敵手。廣州淪陷!武漢淪陷!危難之際,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湖南衡山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會議特邀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和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參加。此時,舉國同仇,兩黨合力,攜手抗日,可堪點讚。會間一些將領提到,抗戰以來,激戰頻仍,我陣亡將士多「暴屍戰場」,不及掩埋。言者痛心,聞者斂容。議論紛紛中,蔣介石採納了眾議,決定由政府撥款外加社會贊助,由陳誠、薛嶽負責組織修建烈士公墓。由於戰事緊張,加上勘察、徵地、籌款有個過程,直到1940年9月才破土動工,1943年6月全部告竣。7月7日忠烈祠隆重舉行落成大典,主持者薛嶽宣讀祭文:「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祠。」首批入祠的殉國將領有張自忠、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等38位。
忠烈祠建築壯觀,布局合理,結構恢宏。正門是高大雄偉的三孔牌坊,其青石單簷上「南嶽忠烈祠」五個金色大字耀眼醒目。從牌坊上行百步,巍然聳立著「七七紀念塔」,塔身上刻有「七七」二字,象徵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中國人民奮起打響全民抗日第一槍。塔身碑文清晰可見,上書:「寇犯盧溝,大波軒起。捐軀衛國,忠勇將士。正氣浩然,彪炳青史。漢族復興,永湔國史」,讀來盪氣迴腸,勵志驚心。塔座中間有五顆花崗巖石雕炮彈,挺拔偉傲,直指蒼天。彈體一大四小,相擁屹立,象徵著我中華漢滿蒙回藏等各民族團結抗戰,志在必勝。再往上行便是紀念堂,建構石牆碧瓦,古樸莊嚴。堂中矗立著約6米高的漢白玉石碑,上題碑文:「我成仁將士以大無畏精神保衛國土,以最寶貴之生命換取光榮,開創亙古未有之偉績,尤為萬代所崇敬……」堂後沿山建有276級石階,分作九層,錯落有致,逐級而上,直抵致敬碑。致敬碑在左右兩排石階中間,有4條石柱託一球冠,旁置一碑,上刻「遊人到此,脫帽致敬」。觀者無不肅然。
忠烈祠最高處是享堂,即禮堂,門首橫匾上大書「忠烈祠」三字。這是祠內最大建築物,花崗巖石牆,漢白玉石門,可容500人同時瞻仰。大廳正面為祭臺,上刻「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兩側矗立37位抗日烈士靈位,其中年齡最長的李家鈺中將剛過50歲,其餘均在50歲以下,最年輕的方叔洪中將犧牲時年僅27歲,血氣方剛,雄姿英發。此正是「時窮節乃現,危難出英雄」,國難之日,他們拋妻別子,為國盡忠;抗敵之時,他們捨生取義,獻身成仁,確乎「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其愛國情操,報國氣節,令人感佩敬仰!忠烈祠四周山頭上有13座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埋葬著國民革命軍第37師2728具抗日烈士遺骸,另有74軍、60師、140師等集體公墓3座,140師參加了晉南、魯南及長沙三次戰役,戰歿烈士5156人。墓依祠建,祠由墓顯。青山忠骨,碧血丹心。萬千抗日英烈浴血糜骨,赴湯蹈火,「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這裡無涉黨派主義,不拘天南海北,同仇敵愾,戮力同心。感念及此,我想,我們應當有個十分明確的全民族共識:但凡抗日英烈,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都是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英雄!正是烈士們的精忠大義、為國捐軀,正是烈士們的舍己忘我、流血犧牲,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使我泱泱中華昂首屹立於二戰戰場,揚眉吐氣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烈士們和全國人民的苦戰奮鬥,粉碎了日寇亡我中華的痴心妄想,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應當永遠感謝他們,永遠紀念他們!永遠繼承和發揚抗日英烈激昂慷慨以身殉國的偉大民族精神!
參瞻享堂時,我曾感嘆忠烈祠歷經戰亂尚能保存完好,不意身邊一位老人從旁插話說:「也有不如意處。」經了解得知,忠烈祠建成後先後遭到三次破壞:第一次是建成次年,衡陽失守,殘暴的日寇對抗日英靈視若洪水,極力破壞,只是此時日軍黃泉路近,力不從心,未及毀絕即敗逃投降;第二次是1953年,衡山當地政府視讚頌國民黨軍隊的烈士碑刻為「反動遺蹟」,將其一一鑿平;第三次是紅衛兵的破壞更加不堪,竟將烈士公墓悉數挖掘!
聽著老人介紹,聞者不勝唏噓,我更百思不解:那些年,那些人,何以會做出如此使親痛仇快的事?!傻子也能明白,那是中華民族的仇敵才會幹的呀,我們怎能如此對待民族忠魂?!想來想去,一句「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令我茅塞頓開。是的,是思想的境界,是看問題的高度,是胸襟和氣度,或者說是人的歷史的、政治的、階級的、文化的,以至這樣那樣的局限性,限制了他們的眼光,使他們看不到問題的本質,分不清事情的好壞,以至是非顛倒,良莠不辨。人們說愚昧和偏見都很害人,愚昧讓人是非不分,偏見讓人以非為是,都會誤人害事。實際上,這種局限性和認識上的偏頗,在忠烈祠籌建者那裡也有表現。在宣稱「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均可進入的忠烈祠內,居然找不到在抗日前線壯烈犧牲的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等人的靈位;石碑上刻有三大戰區國民黨軍隊參加的全部22次大戰役的烈士神位,卻看不到與平型關大戰、百團大戰等有關的任何字樣。同是保家衛國,同是英勇獻身,豈可厚此薄彼!好在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歷史和事實終歸會教育人的。何況,人的認識會隨時代前進,會隨閱歷的豐富而提高。
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來南嶽瞻仰忠烈祠,當即指出:抗日烈士「為國家、為民族生存而犧牲了,應該重視,應該紀念」。事實說明,共產黨人有更寬廣的胸懷,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旋即開始對忠烈祠的修復工作,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南嶽忠烈祠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又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喬石、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先後來此瞻仰。現在,兩岸關係進一步好轉,歷史恩怨日趨淡泯,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握手言歡。「渡盡劫波兄弟在」,血濃於水一家親。新的時代,新的情勢,新的挑戰,新的機遇,給我們帶來「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兩岸攜手,振興中華的新的希冀,南嶽忠烈祠成了聯繫海峽兩岸的又一堅實紐帶。
參謁忠烈祠回來的路上,同行的朋友還在熱議。河南作家孫振軍發表高見說,忠烈祠能夠有力增進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能夠強化民族記憶和民族歷史形象,應把它與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列並重。浙江作家桑士達認為,忠烈祠既弘揚了民族武德,也張揚了民族道統,應把它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作家安立志從日本作為侵略加害國卻不惜財力物力人力,將海外發現的36萬具鬼子遺骨全部運回,葬於千鳥淵公墓的事實中大發感慨,表示回去後要廣而告之,讓更多同胞來忠烈祠瞻仰,以銘記歷史,溫故知新,強我民心,壯我中華。
抗日烈士們英靈不死,雄魂永在,丹心昭日月,忠義耀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