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曾經敏感的臺灣「忠烈祠」 承載兩岸歷史連接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今天是臺灣「軍人節」,源於1945年9月3日國民政府下令全國慶祝3天,紀念抗戰勝利。對臺灣而言,這一天還是秋祭日,黨政軍官員要去各地「忠烈祠」,悼念因公殉職的死難者。

  在很多大陸人看來,「忠烈祠」曾經很神秘,甚至有點「敏感」。但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大陸主流媒體也不避諱報導有關它的新聞。「忠烈祠」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海桑田,也承載了兩岸的歷史連接。

  全臺20餘座 多由日本神社改建

  在基隆河畔,離臺北圓山飯店不遠處有一棟棟中國宮殿式建築,這裡就是圓山「忠烈祠」,也叫「國民革命忠烈祠」。每天9時到17時是開放時間,免費,全年沒有休息日。跟「中正紀念堂」一樣,這裡儀仗隊換哨時的操槍表演,已成為平時最亮麗的風景,導致許多遊客只注意儀式、表演,而忘記它是一塊慰靈之地。

  8月27日,圓山「忠烈祠」舉行一場隆重的入祀典禮,儀仗隊以軍禮迎接中國遠徵軍的10萬英靈,他們已漂泊緬甸等異國他鄉70餘載。馬英九在表揚軍隊楷模時也透露,在軍人節的秋祭典禮上,還將再次表彰中國遠徵軍的豐功偉績。圓山「忠烈祠」是臺灣級別最高的「忠烈祠」,遠徵軍的英靈能入祀於此,對他們親屬、後人來說,應算是很大的慰藉。

  除隸屬於臺「國防部」的圓山「忠烈祠」外,臺灣還有20餘座「忠烈祠」,一般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如臺北市「忠烈祠」、新北市「忠烈祠」、桃園縣「忠烈祠」,幾乎每個縣市都有一處。

  臺灣的「忠烈祠」大多由日據時期的神社改建而成,如大名鼎鼎的圓山「忠烈祠」,原址為「臺灣護國神社」,新北市「忠烈祠」原址為「淡水神社」。1972年臺日「斷交」後,國民黨當局下令清除神社遺蹟,各地「忠烈祠」紛紛改建為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目前只有桃園縣「忠烈祠」仍保留日式神社的原貌。

  除殉難軍人 普通人也有機會入祀

  除了近日中國遠徵軍入祀「忠烈祠」外,臺當局在2009年也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安靈典禮。在抗戰期間,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一部分遭到日軍俘虜,送到南太平洋做奴工,最後客死異鄉。2009年3月,臺「國防部」派人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將636名可辨識姓名的中國將士英靈移入「忠烈祠」。在抗戰中英勇殉國的烈士,是入祀「忠烈祠」的重要群體,如張自忠、佟麟閣、謝晉元、八百壯士等。「忠烈祠」還供奉著民國創建過程中的死難者靈位,包括興中會、同盟會會員,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代表;此外,上世紀20年代東徵、北伐諸戰役的犧牲者也入祀其中。當然「忠烈祠」少不了國共內戰以及臺海戰役中的陣亡者,包括張靈甫、吉星文等。據了解,圓山「忠烈祠」入祀人數約40萬,將軍級別的有單獨的牌位,校尉級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士兵則以集體名冊藏置在箱子裡,每箱1萬人名單。

  至於地方上的「忠烈祠」,主要祭祀原籍出身、殉難或有功於當地者。桃園縣「忠烈祠」主祀鄭成功、劉永福、丘逢甲等抗荷、抗法、抗日誌士;臺北市「忠烈祠」則在2004年入祀中法戰爭中的清軍烈士。莫那魯道、花崗一郎、餘清芳等臺灣抗日犧牲者也進入各地「忠烈祠」。

  隨著臺灣進入和平時期,死在戰場者越來越少,臺當局遂於1998年修改法令,因公犧牲的警察、醫護人員、老師、消防員等普通人也有機會進入「忠烈祠」,如偵緝白曉燕命案殉職的警察曹立民,以及因防治SARS殉職的醫師林永祥、陳靜秋護士長等享受這份哀榮。

  脫離「敏感地帶」 成兩岸歷史連接點

  對於大陸民眾而言,臺灣的「忠烈祠」神秘而又「敏感」,說它「敏感」,是因為裡面供奉著若干國共內戰中的陣亡者,如張靈甫等人,兩岸對其有截然不同的評價。但隨著國共「一笑泯恩仇」,「忠烈祠」也漸漸脫離「敏感地帶」,一些大陸遊客慕名前來觀看操槍表演,甚至到這裡「尋親」。如大陸遊客姜昭武通過臺灣導遊,於2012年在「忠烈祠」找到在抗戰中犧牲的父親牌位;深圳建築設計師晏歡也在這裡發現其外祖父的名字。據圓山「忠烈祠」管理組介紹,除了每天有大量觀光客之外,來「忠烈祠」尋找先人的大陸人士,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位。

  在某種意義上,「忠烈祠」是兩岸一個重要的歷史連接點。臺當局每年有春秋二祭,3月29日是春祭,主要紀念黃花崗起義的烈士;9月3日是秋祭,主要為悼念抗戰中的殉國者。此外,清明節還有一個遙祭黃帝的儀式。而這些活動均在「忠烈祠」舉行,近年來馬英九都有親自出席。

  說到兩岸歷史連接,不能不提抗戰。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發布首批抗戰英烈名錄,國民黨將士佔三分之一,包括張自忠、佟麟閣等,這其中很多人都已入祀臺灣「忠烈祠」。今年大陸多地舉行活動,紀念中國遠徵軍的功績與精神,而臺灣上月底將遠徵軍靈位移入「忠烈祠」的做法,也讓很多大陸網友點讚,直呼「很感動」。

相關焦點

  • 五名在大陸殉職臺軍「密戰」人員入祀臺灣忠烈祠
    「忠烈祠」。這五名殉職人員其中三人是臺灣空軍的U2高空偵察機飛行員,另外兩人是陸軍的特戰傘兵。在場參加入祀典禮的除了殉職人員家屬外,也包括了幾名曾經駕機執行任務的飛行員與傘兵。  據報導,這些人員在冷戰時期為美國中情局執行機密情報偵察任務,隨著美方檔案解密而在近幾年為外界所知。這樣的任務由美方提供經費與飛機,而由臺灣軍方提供人員。
  • 臺灣迎回遠徵軍緬甸陣亡將士英靈 入祀「忠烈祠」
    據中新網8月28日援引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臺灣,27日下午專車直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
  • 李登輝將靖國神社比作臺灣忠烈祠 國民黨回應
    原標題:李登輝將靖國神社比作臺灣忠烈祠 國民黨回應   國民黨:李登輝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按贊非輿論主流  中國臺灣網1月22日消息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針對媒體報導「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李登輝按贊」,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今天說,日本高層官員去年參拜靖國神社,為東亞區域安全種下不安定因子,
  • 到臺灣別忘了去忠烈祠祭拜
    4月16日,國家旅遊局、公安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聯合發布了《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這將推動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換言之,越來越多的大陸居民將前往寶島臺灣旅遊。    我們知道,寶島臺灣很多旅遊風景區,有深受我們大陸居民歡迎的、報紙上經常報導的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101大樓等等,這些地方是去寶島旅遊的大陸居民都會參觀的景區。但是,我很少,可以說是根本沒有看到,也沒有聽人說過有關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代)去臺灣、去臺北最應該去的地方——臺北忠烈祠的報導和信息。
  • 臺灣迎中國遠徵軍陣亡將士英靈入「忠烈祠」
    臺軍方在臺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入祀典禮,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主持儀式。臺灣「中央社」圖   臺軍方在臺北「忠烈祠」舉行遠徵軍英靈入祀典禮,當時參戰的官兵代表等陪祭,臺防務部門負責人嚴明(前左)上前慰問。臺灣「中央社」圖
  • 蔡英文「忠烈祠」致祭孫中山 遭「獨派」抗議
    原標題:蔡英文祭「忠烈祠」遭「獨派」抗議【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臺灣新領導人蔡英文與副手陳建仁23日到圓山「忠烈祠」向「國父」孫中山暨忠烈殉職人員致祭,但取消過往領導人都會參與的遙祭中山陵。不過「臺聯黨」等「臺獨」團體仍然表示十分不滿。據臺灣東森新聞網報導,「臺獨」團體聚集十多人在「忠烈祠」前召開記者會。
  • 「陌生」的忠烈祠
    忠烈祠,對於許多大陸民眾來說,是一個似乎熟悉卻又陌生的概念。它曾經在中國大陸廣泛分布,現今卻幾乎蹤影難覓,只有幾處孤存的遺蹟。忠烈祠,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兄弟合力共御外侮、又陷入內鬥紛爭的曲折經歷。
  • 軍情24小時:中國遠徵軍英靈入祀臺灣「忠烈祠」
    軍情24小時:中國遠徵軍英靈入祀臺灣「忠烈祠」 (1/10) "← →"翻頁
  • 謁南嶽忠烈祠 - 中國軍網_數字報
    好在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歷史和事實終歸會教育人的。何況,人的認識會隨時代前進,會隨閱歷的豐富而提高。 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來南嶽瞻仰忠烈祠,當即指出:抗日烈士「為國家、為民族生存而犧牲了,應該重視,應該紀念」。事實說明,共產黨人有更寬廣的胸懷,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 臺灣派員緬北招魂 迎遠徵軍英靈入「忠烈祠」
    臺灣防務部門昨迎回當年在緬甸陣亡將士英靈總牌位,併入祀於忠烈祠,昔日官兵代表迎靈陪祭。  中新網8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最後終於驅逐日軍、收復緬北,卻也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
  • 【張懷群 】涇川回山抗戰忠烈祠與陣亡將士公墓揭秘
    這時候,70年前的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真相隨之還原,在這場戰爭中犧牲的所有人,也將逐漸被人們記起。這時候,涇川縣檔案館珍藏的民國《涇川縣誌》及涇川抗日戰爭檔案亦走進了全人類的共同記憶,70年前涇川抗日戰爭的史實畫面隨之活了起來。
  • 南京涵碧樓連接兩岸歷史人文情節
    涵碧樓源起臺灣,自建成起,出入涵碧樓者不乏貴胄名流,這棟在權力中心的經典名樓,幾番朝代更迭,見證了臺灣百年歷史;而南京,龍盤虎踞,人傑地靈,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譽,至今仍留存著過往王朝的風華氣度。南京涵碧樓酒店汲取兩地文化精髓,連接兩岸歷史人文情節,致力成為對接世界的點睛之作。
  • 兩岸都講「中文」,臺灣翻譯卻為何經常鬧笑話?
    同學說到:「我覺得大陸方面文字受蘇聯、馬克思主義影響很大,臺灣不會出現這類用語,像是『你的覺悟不夠』。」我對他了解大陸的程度感到意外,這個生動的例子讓我差點隔著電腦屏幕笑出聲來。其實這恰恰說明,由於歷史原因曾經中斷交流的兩岸,由於各自的政治、社會制度的不同,也形塑了不同的文化,這些方面的差異落實到字面上時,便會通過屬於一方的專有詞彙表現出來。
  • 臺灣迎緬甸遠徵軍英靈入「忠烈祠」 老兵:等了70年
    中新網8月28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對日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協助英軍作戰,經歷近三年苦戰,最後終於驅逐日軍、收復緬北,卻也付出10萬官兵喪身異域的代價。臺當局防務部門日前派員到緬北招魂,將英靈牌位請回臺灣,昨天下午專車直送「圓山忠烈祠」,完成入祀。這次赴緬甸迎靈緣於今年5月「立委」陳鎮湘、楊應雄、詹凱臣的提案。臺當局防務部門組成迎靈小組,由參謀本部少將領隊,於8月18、22日分批前往緬北曾是遠徵軍與日軍重要戰場的密支那,當地至今仍有許多無名荒冢。
  • 蕭師言:在臺灣,我看不到一座抗日紀念館
    在兩岸對這段歷史情感的消長變化中,「與中共爭奪話語權」似乎成了一些臺灣政客主張積極紀念抗戰的最大動力。有臺灣媒體和大陸學者呼籲,抗戰已經結束70年,有著共同記憶的兩岸應翻過國共恩仇。 他至今都念念不忘曾經參加的那支「縱橫蘇皖邊區、到處打擊日軍」的「陳文部隊」。卜乃夫向記者回憶起那場當地遊擊隊取得的最大勝利時津津有味:在陳文的領導下,他們的部隊以30多人進襲揚州西門機場,把日軍的飛機全部炸毀,悉數殲滅機場衛兵。 後來,卜乃夫在蘇北泰州考取了黃埔軍校。當時,前往已經遷至成都的黃埔軍校需要穿過淪陷區。
  •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深圳民革寶安總支參觀南嶽忠烈祠、陸家新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為銘記歷史
  • 100多年來,日式神社在臺灣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因而,神社的設計與建造都邀請日本本土的名家來做,周邊環境也為了興建神社重新整修,甚至特意建造火車淡水線車站與連接基隆港的明治橋,並拓寬了周邊道路。此後,臺北神社又經1909年和1913年兩次擴建,規模一再擴大。
  • 兩岸快評:臺灣的新歷史關口,國民黨民進黨有誰在乎?
    7月7日,也是兩岸同胞應該共同紀念的日子。然而,島內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奉行「臺獨」路線,一心想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前幾天,他們又通過修訂所謂的「國安五法」,把大陸塑造成了臺灣的「敵國」,把曾經殖民了臺灣50年的日本奉為「臺獨」的靠山,甚至有「臺獨」分子說「臺灣是日本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當然不會紀念「七七事變」。
  • 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臺灣頻道--人民網
    臺灣「中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於上海舉辦的「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反映了臺灣社會「臺獨」取得話語權的現實。圍繞這個問題,一場「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今天在中國時報舉行,學者、資深媒體人、教師等圍繞臺灣人國家認同、兩岸一中原則等問題,從歷史、現實、未來的角度提出各自的觀察與研究。
  • 兩岸學者齊聚廈門 探討「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
    新華社廈門4月17日電(記者 許雪毅)「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17日在廈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廣泛交流。此次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