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丨洪源遠:中國經驗帶給世界什麼啟示

2020-12-17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 劉箏 圖

自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過去四十年間實現了「驚天大逆轉」。 1970年代末,中國與孟加拉、馬拉威和查德等貧困國家同列。如今,中國不僅躍入中等收入水平,而且成為國際發展中的新興領袖。

但儘管發展中的中國不吝地慷慨解囊,以數十億美元的規模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給予援助、進行投資,中國的發展經驗卻尚未能影響國際發展的理念範式。相反,在中國以外,許多人認定中國模式代表的是威權,與民主價值觀完全對立。這不僅導致中國在國外飽受批評,更嚴重的是加劇了中美之間的對峙。

這種情形有望扭轉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究竟可以帶給世界什麼啟示和智慧?

換個方式講中國故事

今年8月,我受聯合國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邀請,在柬埔寨發表了一次演講,所談的正是這個問題。

演講的題目是《真正的中國模式:其他發展中國家應該從中國經驗中學習什麼?》(The Real China Model: What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Learn from China)。從出席情況看,這個題目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同樣伴隨著爭議,因為在中國以外,「向中國學習」往往意味著擁抱威權而拒絕民主。有些人看到我的演講的標題,馬上表露懷疑、嘲諷。他們假定已經知道我會如何回答「向中國學習什麼」了。

我想請讀者們先想像一個情景:如果柬埔寨媒體報導我的演講,你猜他們文章的標題會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連我都料想不到。柬埔寨英文報紙《高棉時報》(Khmer Times)對此次演講的報導,標題是《學者稱讚柬埔寨為復興傳統絲織業所做的努力》(Author Lauds Cambodia’s Effort to Revive Traditional Silk Weaving)。

這個出乎意料的標題來自我在演講中提出的其中一個由中國經驗啟發的普世原則:「有什麼用什麼。」柬埔寨的媒體強調傳統絲織,因為這是柬埔寨所能「用」的資源之一。

這個事件雖小,卻體現了一個重要的啟示:

如果換個方式講中國故事,把核心放在人人能認同的原則,將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和共鳴

常見觀點的局限

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應該向中國學習什麼」的議題,一般有以下幾個觀點。最普遍的回應是「中國國情特殊,因此不可複製」。請大家注意了,持這種觀點的不僅是忽視中國發展經驗價值的西方觀察家者,而且還包括許多堅持中國特殊論的中國人。

尤其在西方,當人們思考「向中國學習」這個議題時不僅抱有懷疑,還懷著恐懼。在這樣一個中國崛起而同時有許多國家的民主在倒退的時代,美國不僅視中國為經濟領域的競爭者,而且還是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死敵。西方媒體的報導和評論員往往為中國模式貼上「威權資本主義」的標籤。正如澳大利亞記者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在《華爾街日報》上所認為的,掩蓋在「分享中國發展智慧」背後的真正動機是「鼓勵威權主義的擴張」。

另一方面,中國學者在總結中國發展經驗時,通常會強調三個關鍵詞:工業開發區、賢能政治、強政府。工業開發區對推廣中國發展經驗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選擇,因為硬體條件易於複製且少有爭議。與此同時,一些觀點認為強調賢能政治有利於中國的對外形象。事實卻恰恰相反。中國政府的確有賢能政治的特徵,但遠未完善。把一種理想類型包裝成真實現實,只會讓西方對中國更加狐疑。最後,推崇「強政府」的形象,反而會強化西方關於中國模式只是威權政體的說法。

上述三種觀點雖然看似各有不同,卻有共同的謬誤:都假定學習就是複製。按照這個邏輯,評論家認為如果其他國家不能複製中國的經驗,那麼這種經驗就只能被視作是一個例外,拋到一邊去。按照這個邏輯,中國自己也努力想要找到其他國家能夠接受並直接複製的具體措施,如投資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這個邏輯,西方擔憂其他國家會「複製」中國,與西方對立,於是決定強力抵制。由此可見,思維邏輯不僅僅是學術問題,還能直接影響國家政策,間接影響國際關係。

因此,我們首先必須澄清這個誤解。

學習不是複製。中國的發展經驗中蘊含著某些普世原則,但這些原則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的具體表現卻都是獨有的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換個方式講中國故事。

究竟什麼才是「中國模式」?

究竟什麼才是「中國模式」呢?換句話說,使中國自改革開放後達成快速社會經濟轉型的政治經濟體系是什麼?無數評論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論點是,中國發展的核心是一個具備大量投資和經濟計劃能力的強政府。

但我的著作《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卻發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中國故事(詳見《「有指揮的即興發揮」:一位美國華裔學者眼中的中國改革》,澎湃新聞2017年11月2日發布)。中國模式並不僅僅是強國家自上而下的治理。如果單靠這一點就能成就經濟發展,那麼中國早在1978年以前就已繁榮起來了。基於超過400個訪談、多年的實地調研和比較歷史分析,我的研究發現,賦予中國經濟和社會強勁動力的是「引導創變」:一套結合中央指揮者自上而下的引導和地方執行者自下而上靈活應變的治理體系。(《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洪源遠著,馬亮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英文原版書名為「How China Escaped the Poverty Trap」,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編注)

「引導創變」這個概念的核心,是在鄧小平發動改革開放時,政府思想的解放及角色的關鍵轉變。

改革時期的領導者靠的不是命令和事必躬親的控制,而更多是扮演類似導演或音樂指揮家的角色,引導地方解決難題,打造靈活應變的有利環境

。這些「引導」有多種形式,例如明確政府的工作目標、設定激勵、給予適度的自主權、開啟相關政策領域配套改革,鼓勵互相學習,等等。政府的「強」在於變通、靈活。

這些有利條件,激發了基層政府和社會人士的主動性,為了解決地方的問題而創造出各種政策和方案,從而開創了因地和因時制宜的發展道路。即使中國區域間的發展速度差異巨大,但這樣的道路仍鮮明地體現在各地方的發展過程中。

更通俗地表達,引導創變也可以理解為 「中央搭臺、地方唱戲」的治理體系

這個故事可以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管理智慧,尤其是中國如何從過去的失敗中學習,如何應對多變的環境。但中國卻鮮少向世界介紹這些強項。

多數西方觀察家錯誤地認為中國在開展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沒有推行任何政治改革。這是不準確的。其實,改革時代的中國已經進行了政治改革,只是並非西方觀察家所期待的方式,例如多黨制競爭式選舉。中國以行政與體制改革代替了政治改革,部分收穫了民主體制的紅利,例如對權力的制約、幹部問責制度、相互競爭、政策實驗、政策反饋和方案多元化。正是這些「民主特色」減少了集權的弊端,提高了政府機構和社會的活力,為改革、發展和創新注入了生命力。

三個基本原則

如果以這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那麼我們就能重新探討「其他國家應該向中國學習什麼」這個問題了。我在柬埔寨演講時,強調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可以從中國的經驗中學習三大基本原則。

原則1:學習不是複製。

眾所周知,其他發展中國家可以從中國四十年的改革歷程中收穫很多有別於主流發展思想的啟示。但它們不應該盲目照搬中國的具體政策或措施,正如它們不應該盲目引進西方的典範做法。在學習技術方面,比如生產服裝或汽車,學習的確往往從模仿開始。但社會經濟發展不是一項技術攻堅,相反,這種發展要求的是系統性的變革並且不可避免地牽涉政治。對於這種層面的學習,人們不能機械地「複製粘貼」,而需要把原則靈活地運用在具體問題上。

原則2:成功和失敗都值得學習。

其他國家應該學習中國的成功,但同樣重要地是避免重複中國的錯誤和代價。儘管中國取得了快速經濟增長,但一心一意關注財富積累也帶來了高昂的社會代價,包括環境汙染、農村家庭生活的瓦解、留守兒童問題等。

但沒有哪種發展道路是完美的,西方發展道路亦如是。因此,中國不應對這些發展的社會成本感到「羞愧」或認為「不可外揚」。相反,承認中國為實現快速現代化和工業化所付出的代價,可以幫助其他國家在向中國的成就學習的同時避免重複一些錯誤和迷思。面對國際社會時,一味評功擺好的故事並不能為中國的形象增光添彩,反而降低了中國的可信度。真正體現信心並能增強軟實力的是誠實和客觀的分析。

原則3:其他國家可以在民主體制下靈活運用引導創變。

在向中國學習時,其他國家應關注如何在它們的民主體制下運用「引導創變」,例如鼓勵經濟和行政分權的同時考慮到中央與地方各自的職責以及相應的激勵,促進因地制宜的發展,融合外來投資與地方資源和人才,聆聽來自基層的意見。中國的經驗表明,無論在什麼地方,「民主特色」是必要的,但未必要按照西方的道路展開,也不需要照搬中國的道路。其他國家都應該走自己的路來實現民主特色。

有什麼用什麼

介紹了三個基本原則後,我進而闡述最後一個重要啟示:「有什麼用什麼。」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故事中最令人振奮的經驗之一是,中國政府並未盲目照搬西方典範,也沒有試圖先完善制度才追求經濟增長。相反,最高領導者打造了靈活應變的環境,允許地方政府在發展的起始階段運用當地所有的任何資源,以此來啟動發展。

正如我的研究所發現的,在地方政府努力吸引「第一桶金」時,結合了黨的幹部制度、私人關係網絡、以佣金為基礎的激勵機制,以及其他當地現成的任何資源,發動了「一窩蜂」式的招商引資運動。這種方式在中國以外從未發現過。

雖然具體的方法是中國獨有的,「有什麼用什麼」的啟示卻可以通用在不同社會乃至個人層面。

有些人可能認為,在外國人面前討論中國古怪的「土」發展策略有點難以啟齒,因為這些做法違背了國際典範,恐怕會招致批評。但以我的經驗,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甚至包括一些國際專家,並不認為這樣的中國故事令人難堪。相反,他們覺得振奮人心。因為這樣的故事給予其他落後國家以信心:如果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通過自力更生發掘內在本土資源,能夠「有什麼用什麼」,最終擺脫了貧困並實現了因地制宜的發展,那它們也可以。

蠶絲如何變成了新聞標題

在如何將「有什麼用什麼」的原則應用到柬埔寨的具體情況時,問題首先是:柬埔寨有什麼呢?貧窮困頓的國家往往被認為毫無希望、一無所有。但我認為每個地方都有資源可以採用,而且最了解柬埔寨「有什麼」的必定是柬埔寨人自己。

我在柬埔寨演講的評論嘉賓之一是凱巖博士(Dr. Mey Kalyan),他是柬埔寨最高經濟委員會的高級顧問,同時也是復興傳統絲織的倡導者。凱巖博士對這項事業的熱情讓我想起了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姐姐費達生,中國現代制絲工業的先驅。凱巖博士隨身攜帶一卷蠶絲,並在演講前給我看。問答互動的時候,我指著這卷蠶絲,以它作為柬埔寨現有資源的一個例子。

一周後,蠶絲意外地成為了《高棉時報》報導的主角。值得強調的是,這個結果不單單反映我一人的想法,而是反映了一個集體的思想碰撞,也示範了一個普世原則如何應用在不同的國家。報導寫道:「洪教授稱讚了柬埔寨為復興傳統絲織所做的努力,認為這是開啟本土化發展的道路。」在將這一點與中國發展經驗聯繫後,報導繼續寫道:「洪教授說這與中國運用當地資源達成巨大經濟成就有相似之處。」

一位「擔憂」的缺席者的反饋

如我所提及的,一些只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我演講標題卻沒來到現場的網民迅速發起批評。一位美國人表達了他對我在柬埔寨做這樣的演講的「擔憂」。他認為,我介紹中國引導創變的體系,實質上是鼓勵柬埔寨照搬中國的政治制度並放棄民主。因為他認定學習就是複製。繼而,他還斷言:「你肯定也知道,柬埔寨政府與媒體很少採用細緻審慎的方式來理解事情。」言下之意,他認為我說的柬埔寨人肯定聽不明白。

慶幸的是我無需解釋。幾天後,柬埔寨媒體有力地證明了他是錯誤的。《高棉時報》的報導是細緻審慎的。這位擔憂的缺席人士沒能理解的是,只有當我們學者提供了細緻審慎的分析,媒體才能採用細緻審慎的方式來理解和報導。

這件小事有深刻意涵。中國讀者們可以從這件事上管中窺豹西方觀察家為什麼對「如何向中國學習」這個問題產生過敏反應。這件事同樣反映了中國和西方讀者的一個共同謬誤,那就是「學習是複製」這樣一種前提。為了能夠進一步深入我們的討論,諸位需要拋棄這種假定。

以人類為核心的中國故事

雖然中國在國際發展中做出了實際貢獻,但是卻在國際交流中面臨巨大挑戰。正如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徐浩良在評論我演講時所說的,在「理解和交流什麼是軟實力」這個問題上,「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把中國在國際上遭遇的難題全部歸於西方的批評是沒有建設性的,正如美國不應將自己國內的經濟問題歸咎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提供一個契機,讓中國內部可以對過去四十年的歷史進行一次開放、包容的對話。無論哪個社會,如果沒有自我反思和理解,必然很難與外人有效交流和溝通。其次,抱怨西方批評的中國評論家也應該意識到,自己很可能有著和西方人一樣的偏見和假設。堅持認為學習就是複製是一個例子。堅持中國特色卻忽視了中國經驗所體現的普適原則,這也是誤解之一。

許多評論家認為替中國在國際上爭取 「話語權」的方法是強調中國特色,與西方的體系和價值觀競爭、對立。其實這樣的方式只是加深了不必要的矛盾和誤解,也阻礙了中國人的自我反思和理解。《三字經》裡有句名言:性相近,習相遠。

各國的歷史、文化、國情和道路自然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些道理和追求的目標人人都可以認同,比如發展必須因地制宜,解決問題必須激發人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創變必須結合引導

如今,中國最需要的是講述一個以人類為核心的中國故事。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與啟示
    ——改革開放40年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與啟示■汪玉明 劉 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引領人民披荊斬棘、砥礪奮進,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 讀懂改革,讀懂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規律丨文稿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20世紀和21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為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古人說「四十而不惑」,什麼是「不惑」呢?不惑,也就是對事物發展變化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雖然改革開放40年了,但是在國內外都存在著「讀懂改革」和「讀懂中國」的問題。
  • 胡必亮:改革開放的中國經驗及世界意義
    【專家觀點】  1978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舉行了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這次全會,正式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航程,把中國的發展與建設事業引領到一個新的方向。  取得了什麼成就?
  • 深論|2019開年筆談② 改革開放40年,深圳做對了什麼?
    大潮起珠江,改革憶崢嶸。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時強調,我們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提升改革開放質量和水平。據新華社報導,隨後的25日下午,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總結好改革開放經驗和啟示,不僅是對40年艱辛探索和實踐的最好慶祝,而且能為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大動力。
  • 詞頻分析來了,讀懂習近平改革開放40周年講話這些熱詞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發表了長達一個半小時、一萬三千多字的講話。  講話全面回顧和總結了這不平凡40年,也吹響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角,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全面領會理解,高效地學習掌握。今天,我們就用數據幫你分析,講話中出現了哪些高頻詞?這些熱詞都有什麼講究?
  • 李稻葵: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
    李稻葵: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 2018-11-18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國情講壇」做題為「改革開放40年經濟學總結」的報告 王慶凱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王慶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日前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舉辦的國情講壇上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 「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演講初賽風採展示丨同濟大學法學院
    「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演講初賽風採展示丨同濟大學法學院 2018-05-30 1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濟學家蔡昉新作《四十不惑》細說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推出新作《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梳理。「30年叫做一代,治理國家者施行仁政,解決民生問題,30年是一個可以初顯實效的時間區段。」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考察,莊嚴的宣示、豪邁的話語,是歷史的回聲,也是時代的號角,穿越激蕩40年,響徹壯闊新時代。
  • 後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啟示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以後,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人均收入已經進入後中等收入(upper middle income)階段,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大考,根據後中等收入發展階段的特徵,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方向和內容該如何與時俱進地做出調整?我們通過國際經驗來回答上述問題。
  • 從深圳發展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開欄的話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第三屆中國講壇:深圳特區發展經驗與啟示」舉行
    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在論壇開幕式致詞時表示,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成功模板。40年間,深圳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萬倍,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蹟,誕生了包括華為、騰訊等一大批優秀的跨國企業。希望藉助「中國講壇」這一平臺加強深圳大學與非洲各國專家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 「改革開放對中國和世界都有特殊意義」
    他們普遍期待,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將進一步加強彼此友好合作。   見證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   安德烈·傑尼索夫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路上快速前進,取得了驚人的成就。40年前,如果有人告訴我20年、30年、40年後中國將變成什麼樣,我肯定預想不到,可能也很少有人會預想到。
  • 不惑之年,改革開放40周年講話劃重點
    12、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別人恩賜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 人民日報重磅文章紀念改革開放40年: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考察,莊嚴的宣示、豪邁的話語,是歷史的回聲,也是時代的號角,穿越激蕩40年,響徹壯闊新時代。
  • 鄭州57中舉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講座
    邵松梅教授圖文並茂地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的基本歷程。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是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12月6日下午,鄭州57中邀請中共鄭州市金水區委黨校邵松梅教授做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講座。此次講座由鄭州57中黨委副書記徐謙主持。
  • 海外媒體: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堪稱奇蹟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中國18日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鄧小平40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命運,使其躍升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來,其他產業也陸續推進改革。中國引進市場機制,吸收海外資金及技術,逐漸成長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17日報導,以1978年12月中共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距今已有40年。
  • 「改革開放與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
    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潘玥斐)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越南、寮國社會主義革新32周年。為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實踐經驗,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認識,11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在北京舉行了主題為「改革開放與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國際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京清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了主旨演講。
  •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第一,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