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李稻葵: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

2018-11-18 17:34: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白嘉懿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國情講壇」做題為「改革開放40年經濟學總結」的報告 王慶凱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18日電 (王慶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日前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舉辦的國情講壇上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應從經濟學層面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

  李稻葵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已融入世界體系,尤其是市場經濟思想深入人心,這是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性成就。

  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百年未遇的深刻變化,李稻葵認為,這種變化一是美國的全球統治力相對下降,其他國家對世界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在上升;其次,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崛起,經濟實力大為增強。比如,包括印度在內的很多國家開始用本國貨幣發債,對美元依賴度下降;此外,德國等發達國家也發生了變化。

  「我們現在面臨的新使命,就是要把中國40年的經濟實踐總結好。」李稻葵認為,在這種格局下,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應該從經濟學層面進行。

  他認為,首先要講清楚中國的發展模式、發展道理以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層關懷角度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要為世界奉獻中國智慧,用國際通用的語言解釋中國的實踐,提煉出經濟學理論。

  二是從認識論角度出發,所有的經濟學理論必須來自於實踐,不能憑空想像,必須面向實踐,要將中國的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結合起來。

  三是要有國際視野,縱向從歷史上,橫向從國內外,總結不同的經驗和教訓。從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的大脈絡裡梳理出經驗。對照近300年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中國現實做一些思考。

  中國的經濟實踐要想產生具有長遠影響力的經濟理論和思想,李稻葵認為,首先要有持久公認的經濟發展成功經驗。其次是必須惠及世界。

  李稻葵認為,中國經濟學學科發展要站在新的起點上,當下就是要把自己的實踐和理論總結好,如此才能反過來更好地指導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也在國際上贏得理解和支持。(完)

相關焦點

  • 李稻葵: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總結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創始院長李稻葵就「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學總結」主題發表演講。講壇由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主持。哥德堡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國情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鄭京海作點評。  本文根據李稻葵教授現場發言整理,內容已經李稻葵教授本人審定。
  • 清華報告總結新中國70年發展七條「經濟學經驗」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肖欣)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22日在北京召開「新中國70年經濟學總結」國際研討會並發布同名報告,以經濟學視角梳理總結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不同時期的發展經驗,並據此樂觀展望未來30年發展前景。
  • 李稻葵談土地使用權轉讓:目前地方政府過於短視
    那麼改革開放40年讓我們的經濟規模在過去400多年以來第一次重新往上走,這是偉大的一個歷史的變化。那麼這麼一個偉大的歷史經濟實踐,一定有一些在經濟學層面值得我們總結的、值得我們回顧的一些基本的道理。為什麼要回顧?為什麼要經濟學層面回顧呢?我想這起碼是兩個基本的道理、基本的原因。第一要在國際上講清楚我們是怎麼來的。
  • 改革開放40年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與啟示
    ——改革開放40年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與啟示■汪玉明 劉 鵬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引領人民披荊斬棘、砥礪奮進,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 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重回清華大學全職任教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李稻葵在演講開始階段透露:「我已經不是新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了,我已經回到清華大學,全職作為一名老師工作,今天我的身份應該是清華大學經濟學的教授,是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也取得了累累的碩果。下面是一些不錯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與作文範本,僅供參考。相關新聞:<<<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一  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 清華教授李稻葵:三個經濟學原理中的選擇智慧
    在這篇文章中,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用三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和三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為我們指明了做出明智人生選擇的方法。 李稻葵認為,今天年輕人面臨的問題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年輕人應該「消滅選擇,義無反顧,認準長遠,認定自己,然後想方設法找到要奮鬥的那個圈子。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 讀懂改革,讀懂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規律丨文稿
    一、改革是中國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一)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發生歷史性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是舉世公認的。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概括這些歷史性變化。
  • 重要的是對改革開放做出創新性理論概括
    作者:高培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改革開放40年,恰恰契合中文語境中的「不惑之年」。作為理論工作者,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面向未來,對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作出科學嚴謹的理論概括。這種理論概括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其一,要從改革開放的歷史分析中得出結論,從總體上把握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並理出一條清晰的邏輯線索;其二,要從浩如煙海的改革開放史料中提煉和揭示出其最基本、最直接、最核心、最實質的內容,從而準確而科學地再現這段歷史;其三,要從改革開放實踐的系統總結中研究和歸納各種經濟現象背後的規律性,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
  • 改革開放40年 十大金句
    改革開放40年來,出現了許多經典的理論名句,這些句子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讓人很快記住,入腦、入心。這裡輯錄十個耳熟能詳的理論金句。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過河」,是對腳踏實地、尊重實踐、從實踐中摸經驗摸規律,努力做到實事求是的一種形象說法,也是一種重要改革方法,對於大膽解放思想、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話語。
  • 李稻葵:我的「個人觀點」
    2011年10月9日【個稅法修改突破不大,希望本輪討論為新改革方式鋪路】最大的缺憾是小修小補,框架上沒突破。希望有關部門從23萬條意見中獲得動力,在不遠的將來實施個稅改革試點,總結經驗,再上升為法律。我堅決支持法制,但批判不試點,直接立法搞改革。這不是中國成功改革的經驗。其中的教訓要總結。
  • 人民大學校長劉偉: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什麼能夠如此成功?
    劉偉將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驗歸結為三點,第一是堅持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第二是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探索創造,力圖把公有制和市場經濟機制統一起來。第三是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智慧,在各種矛盾關係的處理上,兩害相權取其輕。  「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認真總結,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進一步展開探索」,他說。
  • 李稻葵:匯率改革窗口已經關閉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6年年會於2月19日在北京召開。上圖為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6年年會」於2月19日在北京召開。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出席並演講。   李稻葵直言,匯率改革的窗口已經關閉。其分析稱,要進行匯率改革,首先需要外部對本國的匯率觀點比較一致,由此,在沒有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下,將資本帳戶逐步打開。「匯率彈性是有時機的,現在這個時機已經過去了」。
  • 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2018年12月03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波 字號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考察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每一階段的改革都促進了課程理念的更新和幼兒園科學化教育實踐的推進。不同改革階段所頒發的國家課程文件既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成果,又引導並促進課程改革實踐的深化。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世紀出版集團為時代巨變探源解密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浦東開發開放28周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將改革開放主題出版物和浦東題材作品作為重中之重,集中推出一批生動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與輝煌成就、真實記錄上海及浦東改革發展實踐的精品力作,從學術理論和文學藝術多個層面為時代巨變探源解密、留影傳真。
  • 改革開放40年丨洪源遠:中國經驗帶給世界什麼啟示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究竟可以帶給世界什麼啟示和智慧?換個方式講中國故事今年8月,我受聯合國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邀請,在柬埔寨發表了一次演講,所談的正是這個問題。另一方面,中國學者在總結中國發展經驗時,通常會強調三個關鍵詞:工業開發區、賢能政治、強政府。工業開發區對推廣中國發展經驗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選擇,因為硬體條件易於複製且少有爭議。與此同時,一些觀點認為強調賢能政治有利於中國的對外形象。事實卻恰恰相反。中國政府的確有賢能政治的特徵,但遠未完善。把一種理想類型包裝成真實現實,只會讓西方對中國更加狐疑。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考察,莊嚴的宣示、豪邁的話語,是歷史的回聲,也是時代的號角,穿越激蕩40年,響徹壯闊新時代。
  • 南通改革開放40年發展述評②動力澎湃
    南通改革開放40年發展述評②動力澎湃 2018-12-18 08:46:56 來源: 南通網 記者 湯曉峰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40年來,南通敢為人先、踏浪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