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被雲端經濟圈養,如何定義三公裡幸福生活圈?

2021-01-09 投中網

文 | 李曉麗、Ellie

1.活在圈子裡的人

「今天壓倒一切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生活,我們如何居住,我們追求什麼樣的社區形態?」

這是包浩斯在1924年斯圖加特展覽時的一句宣言。

把這個問題放到疫情發生的當下,再來嘗試回答,你會發現很有意思。

效率。

你會發現,我們現在和過去的生活,這一次和17年前非典生活的對比,改變都圍繞這2個字。

當效率成為最大的追求,本地生活的服務足夠豐富,物流網絡的配送足夠速度,數據化的網絡能夠推送最精準的商品,我們到底生活在線下還是線上?

原本存在於線下的那些場景:菜市場、商超、購物中心、活動廣場、遊樂場……之於我們,本質上扮演著什麼角色?當社區之門再次打開,你走出宅家生活圈,你急切釋放的需求是什麼?

在陽光、空間和植被這些「基本的欣悅」被滿足後,你的日常生活仍將重歸一成不變嗎?

當回到家裡,回到工位內,放下手裡的外賣和快遞,再來審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是如何生活的?

你會發現:我們都是都是活在「圈子」裡的人,雲端經濟圈養著大家。

「生活圈」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房子也不一開始就是方方正正的鋼筋混凝土,我們的城市最早並不是以小區而治。

一切改變要從柯布西耶說起。

「住宅,就應該是產生幸福的場所。」作為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柯布西耶認為城市是有功能、效率、精神、秩序組成的。於是他設計了以鋼筋混凝土為原型的極簡白盒子,一個個方方正正的盒子組成了今天的高樓大廈,組成了我們的生活社交圈。

在現代城市建立起來之前,農耕和工業時代的人社交的圈子主要在集市、菜市場,從一些經典文學著作裡可以看到,人們愛恨糾葛大部分都發端在集市。在現代社會裡,城鄉或許在樣貌上沒有太大差別,但生活圈是人們向菜市場靠攏,還是本地生活服務圈圍繞個人以3公裡的半徑散開,這是鄉與城的一道分割線。

人被城市化之後,上到高樓裡,進入一個3公裡半徑本地生活圈,人們的社交、消費行為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菜市場不再是唯一的社交場景。由商鋪、購物中心、大型超市、體驗中心組成的本地生活圈彼此交錯,人們的生活半逕自此發生改變:不再是人向物聚集,而是物圍繞人分散。

也因此,熟人社會的關係網絡被物理格局徹底打破,城市生活進入全新的形態。而柯布西耶們對於建築最初的「機械化」訴求一步步成真,效率催生了另一座城市的生長——雲端城市。

2.疫情下的雲上城市

雲端城市的進化速度遠超我們的想像。

因為疫情影響,處在三公裡半徑生活服務圈的人,照常在線上生活著,衣食無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服務提供商的上雲速度驚人。

以雲端城市的建設者之一,阿里為代表,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在雲端的數據。

阿里本地生活版塊口碑餓了麼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已經有超15萬商家入駐餓了麼提供外賣服務,而在疫情初期商家上雲數量還只是幾萬家。

伴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外賣需求也逐漸回溫。餓了麼數據顯示,復工以來,長沙的外賣訂單每周都以環比超40%的增速穩步提升,廣州外賣訂單每周都以環比30%的增速穩步提升。

因為網際網路巨頭們早在前幾年就鋪好了雲上城市的「水電煤」——雲、數據、支付、SaaS、物流,一旦當雲上城市居民的數量和需求提升,供應則將更快速反應。

而一些原本專注於線下的場景,也在這次疫情中被激活了。

在重慶,原本奶茶銷售旺盛的下午茶時段,被火鍋外賣搶了風頭,而且還是90後們的最愛。

據重慶火鍋協會統計,首批上線餓了麼火鍋外賣業務的72家門店在3到4天時間,線上訂單超過10000單,總銷售額近300萬。

除了真正的食物之外,「精神食糧」也進入了雲上城市。疫情期間,網紅書店言幾又聯合餓了麼,在全國範圍內30家門店上線外賣配送服務,半小時直達。

火了的還有雲健身、雲蹦迪等行業。主打線下團課的超級猩猩和樂刻都推出了線上直播課程,比如超級猩猩上線了「超猩家裡蹲14天『陪』訓營」,客單價為399元。連任天堂的遊戲健身環也在本次疫情當中銷量飆升,一貨難求。 酒吧、夜店、Livehouse則在這次疫情期間,完成了他們的「雲蹦迪」首秀。

上海知名夜店TAXX在元宵節當晚,把DJ打碟和蹦迪現場直接搬上直播,僅僅 4小時就收到打賞70萬元,杭州ONT THIRD更是創下了五小時收入超過200萬,在線人數超過120萬的紀錄。

可以說,雲上城市在這次疫情期間被按下了「快進健」。

但上雲靠的是什麼?只要有網就夠了嗎?顯然不是。

如果說線下載體的架構是鋼筋水泥,那麼線上城市的鋼筋水泥是由SaaS服務系統、物流配送系統、金融服務系統等一個生態網絡編織而成的。

「我們對商戶進行佣金減免,並有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幫商戶紓緩現金流壓力。同時,還提供直播、POS、SaaS服務優惠等,用數位化手段提升經營效率,盡一切力量幫助餐飲企業恢復經營。」這是其中一位雲上城市建設者阿里本地生活幫助商戶上雲的舉措。

雲上城市和線下城市並非是割裂的,實物需要你走出去才能觸達。

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裡,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變得有風險,無接觸式配送成為這個特殊時期的新模式。而支撐無接觸模式成功應用的背後,是雲端經濟不可或缺的大數據、雲計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而這些也恰恰是雲上城市建設者的入場券。

3.如何定義三公裡幸福生活圈

一座城市,光有高大上的那一面還不夠。

早在2500年前,柏拉圖就說過:「任何一座城市,不論它的規模有多小,其實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窮人的城市,另一部分則是富人的城市。」

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一個清一色都是博士的城市。城市是一個時間的容器,時間是流淌的,城市也是流淌的,正因為此這當中包含著無數的批判和接納。

一個健康的城市一定具有包容性,她包容得了陽春白雪,也包容得了下裡巴人。雲上城市的建設者們正在做這樣的事情:因為線上訂單爆增,盒馬鮮生甚至出現運力不足的問題。為此,盒馬鮮生聯手雲海餚、青年餐廳等餐飲品牌開啟「共享員工」模式。

「共享員工」推出第一天,盒馬就接收了來自西貝等餐飲企業數千名員工。截至發稿前,已有超過2700名「共享員工」在盒馬鮮生上崗。

為了緩解各地餐飲商戶的經營壓力,阿里本地生活在2月初推出靈活用工平臺——「藍海」就業共享平臺,首批將釋放1萬個就業機會。

但光有這些就夠了嗎?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哪些東西得塞到線下的生活圈裡,放到雲上的城市去?

對於雲端城市建設者來說,他們如何定義美好生活,如何定義幸福,未來我們生活的雲上城市就將被如何定義。

任何物理的載體都有消失的一天,唯有記憶會留痕,文化被傳承。

對於雲上城市而言呢?因為效率而進行的線上搬運,人們在口欲滿足之後只剩虛無。商品之外,雲上城市居民們的文化和精神領地依舊貧瘠。

可是,把言幾又、西西弗裡的書本搬運到線上,文化就跟著上線了嗎?

顯然不是,在這雲上城市建設者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雲上建設者們的價值觀,審美取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他們如何拓展文化娛樂的真實場景,就將如何定義雲上城市的幸福,當然包括三公裡生活圈裡的你的幸福。

4.雲上城市的疆土

最後,關於雲上城市的疆土問題。

當一線城市雲上城市建設區域白熱化後,低線城市是否能夠同樣複製?

研究城市經濟學的人發現,包浩斯風格也好、現代風格也好的建築的流行,通常出現在這些地區人均 GDP 達到一萬美元的前夕。

三公裡生活圈的出現,打破了線下居民傳統的社交關係,打破了原有的消費方式,人們轉而去擁抱效率更高的網際網路,於是有了雲上城市的雛形,有了本地生活的細分需求。

當一個地區熟人社交網絡依舊牢固,人均GDP沒有催生人們「唯效率論」,那麼,雲上城市的疆土就還不會馬上拓展過去。

相關焦點

  • 巨頭決戰3公裡生活圈:它會是2018零售業的主戰場嗎?
    文 | 楊亞飛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核心導讀:1.如何理解「3公裡生活圈」的概念?2.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經營者們做了哪些改變?3.3公裡生活圈的商業模式,還有哪些問題待解?最能代表阿里、騰訊、京東的「零售作品」是什麼?
  • 如何定義海洋館的存在是否正確,海洋動物是否該被圈養?
    如何定義海洋館的存在是否正確,海洋動物是否該被圈養?動物園,在課本上還有大多數人的眼裡是為了科普和保護動物存在。但是其實動物園存在之後,野生動物有過得更好嗎?起碼在我眼裡並沒有。這些本該有著廣闊世界的生命卻因為人類的私心被永遠的囚禁在了這狹窄的一方天空,那些兇殘的獵食性動物反而是不那麼容易被傷害到的,它們頂多是被小心的圈養起來。可是那些相對比較和善的哺乳動物比如說大象、虎鯨,還要被訓練去做許多搞笑的表演。就拿虎鯨來說,目前大部分的國家已經禁止捕撈虎鯨,和圈養虎鯨用於商業活動了。
  • 京東唐久便利店合作搞「一公裡生活圈」的瓶頸
    按照京東自身宣傳的說法,京東與太原唐久便利店的合作是,通過各自的優勢資源互補,和資源深度整合,重新定義了一類O2O服務的規則和模式,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雙贏和持續的生意形態。用合作雙方的話來講,「O2O讓唐久便利店成為了『不下樓的大賣場』」,也讓京東完成了「一公裡生活服務圈」的覆蓋。
  • 「15分鐘社區生活圈」
    1 柳州發布 相關規劃設計 生活是否精彩取決於生活圈的半徑,從家門口出發,用15分鐘的步行時間就能把吃喝玩樂、休閒健身的美好收入囊中,試問,這樣的生活誰不嚮往?
  • 「未來15分鐘社區生活圈」是啥樣?如何打造?他們告訴你……
    在今天的第一場訪談中,長寧區地區辦黨組書記、主任李世樑和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章維走進直播間,暢談如何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回應民生關切,徵集未來規劃的意見建議。值得關注的是,「15分鐘社區生活圈」僅僅簡單地定義為「將各種功能就近放在一起」是不夠的,打通交通堵點、完善慢行系統是承載以上功能設施的關鍵一項。
  • 幸福就在身邊!開福區打造「巷子裡」15分鐘生活圈(視頻)
    幸福就在身邊!開福區打造「巷子裡」15分鐘生活圈(視頻) 2020-12-24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座城市 處處15分鐘生活圈
    (覃科 攝)  安居樂業是一座幸福城市的標配。  從家門口出發,15分鐘內,能配套有什麼?柳州的定位是有教育、醫療、文體設施、菜市場、商場、社區服務中心……應有就要盡有。  構建十五分鐘生活圈,是推進城市文明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
  • 疫情下狹義健康生活圈與廣義美麗生活圈的探討
    「狹義生活圈」,如縣域經濟圈、新經濟圈等。、幼兒教育、運動場所、文化場所等小型便民服務,形成社區生活中心;15分鐘建成區生活圈即步行15分鐘(約1公裡)可享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文化體育場館、城鎮公園廣場、便民超市等普惠型日常生活服務,形成鄰裡中心;30分鐘轄區生活圈即從某一類設施出發車行30分鐘(約20-30公裡)可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高中及職業技術教育、文體中心、商貿綜合體、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社會治理中心、
  • 放養還是圈養?「協作培養」的孩子才能更適應現代文明
    」放養」理念的備受青睞也延伸出太多蠱惑人心的文章和書籍,比較典型的如:做一個「懶媽」要如何如何。人們似乎很樂意接受這些文章裡傳達出的「放手讓孩子儘管玩耍」的簡單觀念,而他們接受的理由通常都是: 我的童年就是自由玩耍過來的,或者歐美的孩子童年都在玩,這才能保有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或者我的童年過得太辛苦,不想再讓我的孩子過得那麼累。
  • 幸福在哪裡?雨花告訴你
    以「幸福」的名義,我們走進這裡的藍天碧水與清新空氣,走近歷史人文與現代浪漫,收集了至少50位雨花區居民的答案,來回答這個問題。如何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成為生動實踐?雨花區的做法是:堅持將每年新增財力的八成以上用於民生事業,朝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民生願景不懈奮鬥,奮力書寫好新時代惠及百姓的民生答卷。
  • 2020合肥君悅酒店雲端私宴行預見阜陽精彩都會生活
    核心提示:2020年1月19日,華潤置地阜陽中心「換個高度瞰城市——2020合肥君悅酒店雲端私宴行」於合肥華潤大廈君悅酒店圓滿結束,30餘位都會精英人士雲端相會,共度愉悅時光。
  • 兩年內長沙將重點打造約400個「15分鐘生活圈」
    記者 郭立亮 攝 開欄語 身為城市居民,幸福是什麼?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心境,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但都離不開「生活圈」這一載體。 城市交答卷,民意來打分。三湘都市報從11月9日開始推出《幸福在家門口升級》專欄,以講故事的形式,體現長沙各項民生實事的落實解決了哪些問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體會是什麼。
  • 2020·定義成都關鍵詞②丨場景:從產業經濟到情感歸屬,城市經濟...
    場景營城,賦予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新動能,也為這座管理著超2000萬人口的公園城市找到著力點,重新定義經濟和生活。▲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破桎梏內陸城市的動能突圍今年春天,疫情之下,成都新經濟脫穎而出,主動發布了1000個新經濟產品和場景。這是成都狠逼自己突圍轉型的選擇。
  • 在這些國家,人們如何定義性騷擾問題?
    在這些國家,人們如何定義性騷擾問題?每個國家對於性騷擾的定義也不一樣。在這五個國家,什麼行為才會被人們定義成性騷擾呢?我們為大家總結一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 以公園城市定義新時代的「幸福之城」
    「至2030年,將每年投入不少於1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公園城市」建設,預計將建成公園350個,建成慢行系統100公裡,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萬畝,實現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日前,廣東佛山南海區桂城街道對外發布「公園城市」戰略建設實施方案,引發廣泛關注。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 太子·寰宇中心5分鐘生活圈,重新定義柬埔寨金邊都市生活
    在城市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城市精英對城市資源愈發迫切的當下,更便捷、更高效、更符合現代化人居需求的5分鐘生活圈應運而生。「5分鐘生活圈」顧名思義即是各種生活功能的完美融合,人們只需步行幾分鐘,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各種生活所需即能輕鬆滿足。太子·寰宇中心,佔據金邊核心區域,盡享眾多繁華商業資源,全方位實現5分鐘生活圈需求,用5分鐘生活圈,開啟另一種生活方式。
  • 臺媒:高鐵讓臺灣變成一日生活圈 如何更有效率
    臺媒:高鐵讓臺灣變成一日生活圈 如何更有效率 2015-03-06 15:59:04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中新網3月6日電 臺灣《聯合報》6日發表文章稱,眾所周知,高鐵最大的貢獻是讓臺灣真的變成一日生活圈
  • 柳州構建126個15分鐘生活圈
    柳州市正在全市範圍內構建126個15分鐘生活圈,讓市民出門15分鐘,就能滿足生活所需。「所謂生態宜居,生態環境良好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讓市民時時刻刻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覃琪濤說。多年來,柳州始終圍繞「為民、惠民、靠民」3個方面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奉獻給全體市民一座「幸福之城」。
  • 新財富分析師趙曉光:如何定義「新經濟」與「新經濟」公司的甄別
    現在其實大家都在說新經濟,新經濟。那麼作為專業機構你覺得怎麼去準確地定義這個新經濟呢?趙曉光:我覺得從不同的維度對於新經濟應該是有不同的解讀。從結果的角度看,所謂的新經濟我認為就應該是對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對消費需求的滿足帶來的提升。
  • 清華美院2020屆畢業生作品匯聚5公裡「雲端畫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0屆學生畢業作品展轉入線上,匯聚5公裡「雲端畫廊」,吸引了眾多師生圍觀。為了更好地呈現出同學們的創作成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由信息藝術設計系牽頭,組織了研發團隊,參與的老師和學生志願者約有30多人,三個多月前就啟動開發設計了一套線上展覽系統,支持學畢業生自主上傳作品、自主布展,參展的各個系(室)也都組建了布展團隊,師生肩並肩共同搭建出一條虛擬展示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