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暉:還大海一個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

2020-12-17 i自然全媒體

「我們都叫她『空中飛人』,從早忙到晚。」提到黃暉,與她同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的研究員劉勝脫口而出。

記者見到黃暉時,黃暉正在一邊忙著做科研,一邊指導學生學習。而就在3天前,她還遠在西沙,背著30多斤重的裝備潛入海底,觀測一年前種下的一萬束珊瑚。

「一切都在向前走,做出成果來才是硬道理。」黃暉快人快語。23年間,她步履匆匆,把汗水灑向大海,把青春澆灌在海底,種出了五彩斑斕的珊瑚。

與珊瑚結緣

1996年,學習水產養殖專業7年的黃暉即將碩士畢業,卻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經人介紹,她結識了我國珊瑚研究領域的奠基人——鄒仁林老先生,「我非常幸運,成為了鄒老師的學生。」黃暉說,這為以後黃暉進行珊瑚研究提供了知識儲備。

3年後,黃暉借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期間,接觸了許多我國頂尖的海洋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他們潛心海洋科研的治學態度深深地觸動了她,讓她下定決心攻讀博士學位,專門研究珊瑚礁。

開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關卡是要摸清我國珊瑚礁的生態狀況、退化程度等基本情況,其中涉及一系列基礎科學問題。

黃暉及其科研團隊足跡遍布南海沿岸及東、中、西和南沙群島,掌握了我國珊瑚礁的分布現狀與變化趨勢的第一手資料,黃暉用大量真實數據打通了第一關,也為後續深入開展珊瑚生物生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在西沙下潛,黃暉頗感震撼,「水特別透亮,珊瑚密密麻麻,魚兒五顏六色,螺的數量眾多。」而幾年後再次到同一海域下潛時,大概四五十分鐘內,「看到2個螺就會很激動」。幾年間,原來生機勃勃的海域變為一片死寂,親眼目睹巨大變化的黃暉下定決心要在海底種出五彩斑斕的珊瑚。

結合多年一線調研的成果,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壓力對我國珊瑚礁的影響及其響應模式,黃暉及團隊提出了我國沿海及海南島沿岸珊瑚覆蓋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國人類活動對珊瑚礁的影響遠大於氣候變化的結論,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

近10年,黃暉主持、負責多個科研項目,其中有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A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共發表中英文論文110餘篇,其中在SCI發表58篇;出版7部專著,其中第一作者身份的5部,獲得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榮譽。

南海種珊瑚

黃暉及團隊經過大量一線調研後,摸清了我國珊瑚礁的生態狀況、問題和規律後,2009年,黃暉主動為自己設立了第二層臺階:修復珊瑚礁。從基礎科研到應用科研,攀登之路就像是神秘的海底世界,等待著她大膽探索。

黃暉開始研究繁殖生物學,研究珊瑚如何產卵,觀察發育的幼蟲如何附著……她與團隊嘗試了多種修復手段:收集浮浪幼子上岸進行有性繁殖培育,再放流回海底;在海底釘好架子,將珊瑚用繩子綁在架子上,形成珊瑚樹;拉起網格,把珊瑚種在浮床上。

無論是哪種培育方式,都需要下潛到海底。黃暉要與隊員們乘坐漁船前往。早期租用漁船時,漁民因為封建思想排斥女性上船,甚至不理睬黃暉,寧願和她的副手交流。時間久了,漁民看到黃暉屢次克服不便,堅持出海、下潛,對她的態度大為改觀。

「暈船,生不如死。」,黃暉不僅要忍受暈船帶來的痛苦,還要穿戴上讓她站起來都吃力的30多斤的潛水裝備。下潛過程中,海水依舊湧動不止,「在水裡也會嘔吐,吐一下,再咬住呼吸嘴。」黃暉笑著說,「我常對學生說,熱愛這一行,下潛就是一種樂趣,否則就會很辛苦。所以,還是熱愛吧。」

在一次次探索中,黃暉帶領團隊不斷摸索經驗。2010年,黃暉與團隊第一次在西沙海域放置人工生物礁,選擇放置在6米水深處,而一段時間後再來觀測時,水動力將它們都打翻了,黃暉進行分析研究後,將其改放到10米水深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10年來,黃暉提出人工修復受損珊瑚礁的構想,並努力摸索出適合不同類型珊瑚礁恢復的技術方法,申請了發明專利30多項。黃暉研究掌握了我國海域20多種常見人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過程,並在國內首次實現了人工幼體培育,為珊瑚礁人工修復打下了堅實基礎。在西沙群島和南海南部,黃暉與團隊共建立300畝修復示範區,已初具規模和成效,包括可培育珊瑚斷枝40000株的苗圃。

多方面應用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閣」,黃暉身體力行,憑藉科研積累,為法規制定建言獻策,組織公益活動,讓科研成果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黃暉積極推動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建立和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促進福建東山珊瑚礁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科學調整。參與國家和地方相關珊瑚礁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的制定,推動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定》的制定和修訂。

「我想號召更多的人,熱愛自然,敬畏海洋。」黃暉說。黃暉多次單獨或聯合海洋環保公益組織在漁村、社區和學校等處舉辦宣教、論壇等活動。她發起成立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廣泛發動珊瑚礁生態科研機構、保護管理部門和民間力量形成合力,更深入、更有效地推動珊瑚礁保護和科普教育。

作為我國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黃暉還長期為有關地方邊防、海關、公安、漁政等部門進行保護類珊瑚的執法鑑定公益服務。

在網絡上,搜索保護珊瑚礁,點擊視頻,能夠看到黃暉的多場精彩演講:「珊瑚礁好比海底的熱帶雨林,佔海洋面積不到0.2%的珊瑚礁能為30%的海洋魚類提供家園。珊瑚礁又像是海底的紅樹林,凹凸不平的表面能有效消減風浪,起到護岸減災的作用……」

黃暉說,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她仍充滿信心,她要身體力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珊瑚礁的行動中來,珍愛自然,呵護海洋。

(中國海洋報記者 鄂歆奕,編輯 吳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所二級研究員尚曉東:海洋物理學家 深藍追夢人
    你以為他是上圖那個嚴肅內斂的軍人科學家。實際上他是一位身材微胖,熱情健談的物理老師。海洋物理學家員尚曉東:深藍追夢人站在甲板上,望著茫茫大海,尚曉東時常會感慨人類的渺小,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他曾是一名英姿勃發的武警部隊教員,服役26年為部隊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退役10多年來,他懷著滿腔熱愛,成長為一名物理海洋學家,作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十年如一日跋涉在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大道上。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自此,他們以嶄新的面貌、偉岸的形象、奮進的姿態、創新的碩果,百舸爭流,乘風破浪,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康莊大道上勇敢向前。 開拓基業 不忘初心 鏡頭拉回到60年前,年輕的共和國即將迎來建國10周年的喜慶日子。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在中科院廣州分院籌備時期籌建,1959年1月7日正式在穗成立。初期暫設在南海水產研究所,1960年初遷至廣州新港路。
  • 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員林間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員林間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2020-11-19 南海海洋研究所 海洋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間榮選。  AGU會士是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之一,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家聯盟,其6萬多名會員來自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地球、海洋、大氣與空間科學等領域。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回應環評涉嫌抄襲造假:將嚴肅處理
    對這一「錯得離譜離奇」的環評報告事件,深圳市交通局、深圳航道事務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迅速表態,並表示展開全面深入調查。29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向羊城晚報記者通報了初步調查結果,稱該項目「採用以前完成的報告作為模板,提交了未完成的報告過程稿作為公示材料」,導致存在較多「湛江」字眼等。
  • 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建所...
    1月8日至9日,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在廣州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南海海洋所建所60周年作出批示,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同時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批示中指出,南海海洋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調查小組 就深圳灣航道疏浚環評報告涉嫌...
    原標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調查小組 就深圳灣航道疏浚環評報告涉嫌抄襲開展調查深圳特區報2020年3月28日訊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發布《關於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公示相關信息情況的說明》,表示已經成立調查小組,就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環評報告涉嫌抄襲進行調查
  • 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1月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多學科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  海洋研究所除設有海洋圖書信息中心、網絡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外,還擁有可進行海洋生物活體培養研究的大型海洋生物培育樓;擁有67萬餘號標本的我國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此外,還有一支包括「科學一號」、「金星二號」在內的綜合海洋科學考察船隊。
  • 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專家訪問海洋所
    1月9日,國際著名海洋溢油專家、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Dr. Kenneth LEE和Dr.Youyu Lu訪問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分別作了題為Oil Mineral Aggregate Formation and Oil Dispersion和High-Resolution Basin-Scale Ocean Modelling and Analysis的報告。所長孫松研究員主持報告會。Dr.
  • 潛入海底4300米!清華教師圓滿完成南海科考航次任務
    葉行和杜老師從海洋沉積、生態角度分析了視頻和照片,展示了看似荒涼實則熱鬧的水下世界。馬輝老師第一次下潛,感觸多而真切,他總體的感覺是「沒想到」——沒想到海底世界那麼熱鬧那麼多門道,沒想到潛器操作那麼複雜潛航員那麼忙,沒想到偏振相機的功能那麼有限,沒想到陸上設計的事在海底不那麼容易做到。
  • 你與海底的距離,只隔一個VR—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張文靜 走進真實的海底世界 你與西太平洋海底之間的距離,可能只隔著一個VR頭盔和一副手柄。 戴上VR頭盔,你就「來到」了位於青島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考專用碼頭上。你「登上」的「科學」號科考船正在緩緩駛出碼頭。
  • 「海底育林人」陳宏:痴心研究珊瑚夢想「花開」南海
    30年後,當年的青年學子已過「知天命」的年紀,但身為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的陳宏依然拼在一線,只為重塑海底的斑斕。陳宏在水下工作。受訪者本人提供紮根三亞研究空白領域美麗多彩的海底珊瑚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它不僅是潛水者眼中的奇異夢幻,更是眾多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保持海域穩定的重要基礎。作為海洋大省,海南管轄的海洋面積佔中國海洋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在近海以及三沙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
  • 夏威夷大學John Wiltshire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環境重點實驗室唐丹玲博士的邀請,夏威夷大學John C. Wiltshire教授於近日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作短期訪問。John C. Wiltshire教授是夏威夷大學海洋資源工學院的院長,主要開展深海資源利用的研究,其中包括深海石油、天然氣、礦物質等資源利用的研究。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ole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on th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submarine canyon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回應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網站29日發布情況說明稱,對該項目環評工程師在編制報告過程中出現的嚴重錯誤致以誠摯歉意,將對該項目執行情況作進一步深入調查,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並及時公布處理結果。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網站截圖有媒體近日報導稱,據環評顯示,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多處出現湛江字眼,涉嫌抄襲湛江航道疏浚項目環評。
  • 「長臂蝦叔叔」和他的海洋科普 —— 記中國科協全國海洋生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
    2019 年9 月1 日,新學期入學的第一堂課, 一千多名小學生興奮地期待著他們的「長臂蝦叔叔」來給他們講千奇百怪的海洋故事,每年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和學期末的最後一天,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他們的「長臂蝦叔叔」就回走進校園,給他們帶來他最生動、最有趣的海洋科考經歷。青島櫸園學校的孩子們所期待的「長臂蝦叔叔」,就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員。
  • 深潛海底10909 「奮鬥者」號創中國紀錄的科技力
    11月28日,隨著一陣汽笛聲響,這位年輕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副總建造師、潛航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從「探索一號」科考船主甲板跨上舷梯,來到位於海南省三亞市的南山港碼頭。這是闊別一個多月之久,他的雙腳再一次踩在大地上。  從10月10日起,劉燁瑤和其他上百名科研試驗人員一起,分兩批乘坐科考船前往已知地球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
  • 中科院南海所周生啟研究員團隊提出一種確定海洋混合層厚度的新方法
    近日,中科院南海所周生啟研究員、黃鵬起碩士生和魯遠徵博士一起
  • 南海所《南海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2018年度中國水產...
    :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南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2821 次 我要評論 南海水產研究所榜上有名,由陳丕茂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南海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成果榮獲2018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由南海所、汕頭大學、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廣東工業大學和汕頭市海洋與水產研究所共同完成。
  • 美國威廉瑪麗學院Walker Smith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Walker Smith教授作報告應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ED)研究員唐丹玲博士的邀請,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Walker Smith教授於10月上、中旬訪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據了解,自2017年12月以來,廣東已啟動建設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其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5家,領域分別為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進位造科學與技術(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代物理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