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場合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說身處一個「資訊時代」,或者說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但轉念想想,我們對信息的了解有多麼深刻,對大數據的含義有懂得多少。「信息」的概念很宏大,也很模糊,更是「碎片化」的存在,究竟以什麼樣的定義才能解釋信息呢?而有這樣的一本讀物,從中可以學會作者如何找到一根金線,把一盤珍珠串聯成精美的項鍊,同時我們獲得了一次機會,一次提升,可以嘗試深入淺出地把人類溝通的立體路線圖清晰的構建出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事物,準確的說應該是看待信息。
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在許多人的想法中我們是更與「信息」靠近的人,但我對信息的理解也是小學生的水平而已,因為它實在是抽象、混亂的,從《信息簡史》一書中(第一次閱讀),我也只是覺得信息貫穿了人類的發展史,今天的成果是過去一點點積累而來的;我們正走向又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會有更多的事物與信息的發展密不可分。人與信息遭遇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信息的存儲、獲取、操縱和傳遞又與人們息息相關,尤其是在一個信息社會資訊時代裡。
詹姆斯·格雷克筆下的這段歷史出人意料地從非洲的鼓語講起。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行動電話之前,曾用鼓聲來傳遞訊息,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後續章節進而講述了這段歷史上幾個影響深遠的關鍵事件,包括文字的發明、羅伯特·考德裡的第一本英語詞典、查爾斯·巴貝奇的差分機與愛達·拜倫的程序、沙普兄弟的信號塔與摩爾斯電碼。作者從這段厚重的歷史中精選出的幾個關鍵片段,為我們勾勒出信息的輪廓,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信息的全新框架,從而讓所有人意識到信息是定義現代社會的特徵,也是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的關鍵。
人類開始自覺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於克勞德·香農在1948年創立的資訊理論。克勞德·香農的資訊理論不僅推動了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引發了許多學科的信息轉向,改變了人們對於諸如麥克斯韋妖、生命的編碼、模因、隨機性、量子資訊理論等的理解。部分科學家甚至認為,構成世界的基礎不是物質,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所說:萬物源自比特。藉助信息的視角,讀者看待文字、詞典、電報、電話等的發明、資訊時代以及信息泛濫、信息過載的方式將大不相同。《信息簡史》一書,帶來一段人類與信息遭遇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告訴讀者如何在資訊時代的信息爆炸中生存。
而我最大的感悟或者說思考還是在於「信息」到底是什麼?還有就是書中所說的「萬物源於比特」到底該如何去理解。聯想了很多,最終想到的是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中的信息意識。
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提到的第一個核心素養就是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也有學者通過外在表現對其進行界定,認為信息意識是對信息的感受力、注意力,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和洞察力。鍾志賢則認為信息意識是對信息的認識、興趣、動機、需求和理念等。縱觀各界觀點,一般而言,信息意識具有以下含義:(1)是指客觀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2)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即在認識信息的過程中,同樣的信息對不同的個體而言具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且不同的主體對信息反應的過程、態度、方法、程度等方面亦存在差異;(3)表現為對信息的感受力、認知力、判斷力、洞察力等方面。通俗的講信息意識就是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根據實際問題有意識的去查找信息,並知道如何去獲取信息、甄別信息的真偽。
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培養孩子們信息意識又有何意義呢?我想信息意識放在核心素養的第一位,這也說明了信息意識是信息素養的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意識對學生適應信息社會,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有重要意義。我們在課程設計、課堂創新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夠學會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信息素養的提升。如何培養孩子們的信息意識呢?這就需要不斷擴展自己的內涵,經常關注前沿技術,以保持自己知識結構的新鮮度。還要嘗試與其他學科進行課程整合,開發STEAM課程,這是培養孩子們信息素養的重要途經。
初讀《信息簡史》還不能夠完全理解「萬物皆比特」,但是對「信息」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