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某乎上看到句挺有意思的話:"中國需要那麼多的人博士人才,但是不需要那麼多的'博士學歷擁有者'。"為何會有此言論?因為我們敏感地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國的博士生,越來越多了。
有人說博士多不是一件好事嗎?代表我國達到高等教育那一層次的精英人士越來越多。但問題是讀博不代表博士生畢業,也不能代表他們個個都能夠最終成為人才,這些事中間牽扯的東西太多,我們還是先從名詞解釋入個手。
保研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保送研究生,被保送者在不需要經歷筆試等初始程序,直接根據考評形式鑑定自己的綜合素質以及學生成績,在一個允許的範圍內直接由學校保送讀研究生。
但是隨著教育程度的普及化,前幾年還是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如今不值錢的名頭開始落到研究生頭上,一些學生只能再卯足了勁繼續往上爬,盯住博士學歷,碩博連讀跟直博兩個字開始進入大家視野。
碩博連讀簡單來說就是招收博士的單位不需要等一些精英研究生他們畢業再去考取博士,而是直接對在讀碩士進行挑選,當然這也得這些精英研究生自己有意向提交了申請,並且通過招生單位組織的考核。
直博則是跳過了中間的那個研究生環節,讓本科生畢業後能夠直接攻讀博士。
直博要求很高,雖然名額越來越多,但還是基本集中在985工程院校和極少數211工程院校的強勁學科中,不僅對於學生本人要求高,對於擁有直博生保送名額的學校一樣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直博生既需要通過本校的保送選拔,還得通過招收直博生的學校的選拔後方可獲得直接攻讀博士生的資格。
這麼看來直博算是一種更高要求的篩選人才方式,縮短了高尖人才在一步步入學中浪費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更快進入更加高層次的天地。的確,節約時間是直博的優勢(一般5年左右),但問題是直博所需要承擔的風險同樣很大,這與碩士博士的就讀體系直接掛鈎。
跟我們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脈相承的老師集體授課方式不太一樣,碩士跟博士都是採用的導師制度。一個好的導師能夠直接將你"帶飛",各種悉心培育,讓你接觸各種研究成果,論文幫忙掛名;但是人分優劣,導師也是,分配到一個不是那麼好的導師手上,不僅東西學不到太多,還得負責"打雜工",到頭來畢業都麻煩。
這種情況絕對不是誇張也不是個例,跟對了導師與跟錯了導師根本就是天差地別,其中差距非個人能力能夠彌補。也就是說一個再出色的天才,如果分配到了一個不太負責的導師手上,那麼他就算畢業不成問題,但終歸還是被耽擱了下來。
現在再讓我們回到保研跟直博的問題上。同樣都是導師制,研究生可能遇到的導師問題博士生同樣會遇到,甚至這種情況更加,因為我國博士導師之間其實真的差距很大。我國現存的博導中,有一部分是做工程發家,理論基礎很低,外文文獻基本不看,更別說自己在SCI上發表論文。這樣的博導會有多耽誤學生,可想而知。
另外一部分博導自己有能力,但是搞學術畢竟還是不太賺錢的,這是相比較搞工程而言。因此很多想要賺錢的教授一頭扎進了工程師的道路,讓博士學生幹著低級工程師的活計,錢是賺到了,但是學是啥都沒學會,畢業都成問題。
比起碩士來說,博士的畢業更加嚴格,要求也更高,多的是卡在畢業論文或者畢業要求上的博士生,一年兩年許多年。碩士跟錯導師,至少無法畢業的情況還是在少數,就算被耽擱好歹時間還比較少。
退一步說,哪怕跟了個不太負責的導師,但是讀碩士這兩三年的見聞,足以讓自己明白導師之間的優勝,明白在讀博中去選個怎樣的導師。可直博卻失去了這樣的再次選擇機會,跟錯了那就是真的跟錯了,原本的節省時間還成了浪費時間。
最後一步,我國如今的產業還不足以消化這麼多博士,要明白畢竟還有一堆"海龜"在旁邊虎視眈眈。科研吃不下這麼多博士,而在企業中能夠提供博士們的對口崗位也是少數,且還得考慮薪資同樣跟得上。
回到文章標題,我國真的需要如此多的博士嗎?需要博士人才,高尖人才放到哪個國家都是越多越好,但是博士學歷是真的難易完全消化。以及直博跟保研孰優?這就是一個比較問題,各自優缺點已經擺明,如果對於導師心中很有數的,當然直博節省時間;可如果是那種對於高等社交圈一無所知的"萌新",個人意見還是穩紮穩打比較划算。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發現沒,高等教育永遠離不開的一個東西是論文。論文寫不好,畢業都困難,付出再多時間也枉然;論文寫不好,SCI沒數據,就算僥倖掛名,也只是個"注水"地位。可偏偏大多數人一看到論文頭皮都發麻了,那麼長篇大論真的很難寫。
碰到論文不要慌,第2導師幫你忙。真人名師一對一課程,保證所有疑難點都能得到解;精品定製視頻課程,讓你隨時隨地學習論文寫作要點。第2導師論文輔導,根據你的層次因材施教,讓論文再也不成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