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專家稱方便麵已遭塑化劑汙染 應儘量少食用

2020-12-22 搜狐網


  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柳春紅6月1日晚證實,其與同事最近刊登在《食品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稱,受包裝中的塑化劑溶出影響,市售方便麵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劑汙染。

  包裝材料含塑化劑

  柳春紅在接受記者連線專訪時稱,她多年一直在做富脂類食品的安全風險評估研究。去年10月,柳春紅及其同事從廣州市各大型超市隨機採購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麵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為樣品。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檢出率均超過一半。柳春紅解釋說,這是方便麵類食品塑料包裝中最常用的兩種塑化劑,在塑料加工時添加,可增加塑料的柔韌性。但添加了這兩種塑化劑的塑料,一般不能用來包裝富脂類食品,塑料包裝材料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容易從塑料中溶出,汙染食品。

  方便類食品受塑化劑汙染將帶來多大的危害?柳春紅在論文中援引英國農漁食品部規定的DBP、DEHP耐受量,即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分別不超過0.01毫克和0.05毫克。如果一個體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食用兩包方便麵(每包含麵餅90克和調味料醬包8克),DBP、DEHP暴露值就有可能超標。

  柳春紅在論文中建議,中國方便麵消費量已達每年數百億包,政府應規範方便麵和方便米粉生產,完善或制定相關標準,制定上述塑化劑在食品中的最大允許含量,加強監測,並開展人群暴露的風險評價。柳春紅呼籲生產廠家要加強監測,不要使用不符合國標規定的包裝材料。

  南京學者也有類似結論

  記者1日登錄學術期刊資料庫查詢,發現其他學者也有相似結論。如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等單位的學者在2008年發表在《食品科學》的一篇研究顯示,在油脂類固體食品、油脂類液體、非油脂類蔬菜、水果三類14種食品中檢出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約69%的含量高於歐洲規定的每天0.3毫克/千克體重的標準,表明鄰苯二甲酸酯類汙染物在被檢食品中有較大的遷移。

  《食品科學》是北京出版的食品專業技術性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在國內食品科學界中有較高權威性。

  據《信息時報》、《羊城晚報》

  專業醫師建議少吃速食、外食、即食食物

  儘量避免用塑膠袋裝熱食熱湯

  臺灣專業醫師1日指出,市民如果想要遠離塑化劑,可以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做起,例如:儘量避免用塑膠袋裝熱食熱湯,少吃速食、外食和微波即食食物、居家生活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多洗手,都是避開塑化劑的好方法。

  醫師強調,研究發現,性早熟女童每月以塑膠袋包裝外食總量、攝取牛羊肉、脫脂牛奶及熱狗的總攝取量明顯高於一般女童;因此,避免速食、外食、即食食物,是避免塑化劑危害的第一步。成功大學發表研究指出,臺灣室內灰塵的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最常用的塑化劑之一)含量「全世界最高」;木質地板或打蠟也會使室內塑化劑濃度變高;過度使用塑膠容器還會提高孩童氣喘機率,或讓女童性早熟。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呼籲,在化妝品、保養品內應該全面禁用塑化劑,器皿要訂溶出標準,民眾在生活習慣上也要「自我覺醒」、少用塑膠。

  據《東南快報》

  國家食藥監局:

  禁止使用臺灣問題企業產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5月2日下發通知,禁止餐飲服務單位採購和使用《暫停進口臺灣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名單》中企業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

  近日,臺灣地區發現部分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在其生產的起雲劑中違法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非食用物質 ,並導致部分下遊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品受到汙染。6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暫停進口臺灣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名單》。通知說,地方各級監管部門要立即通知轄區內餐飲服務單位禁止採購和使用該名單中企業所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發現相關問題,要及時將信息上報當地政府,並通報相關部門。

  馬來西亞衛生部日前宣布,停止進口中國臺灣生產的5種含有塑化劑成分飲料,已流入市場的相關產品將立即下架和回收。

  此外,珍珠奶茶美國主要供應商大聯食品,也在塑化劑風波發生後,決定全面停止臺灣產品出貨。 據新華社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責任編輯:UN111)

相關焦點

  • 臺灣有毒塑化劑風暴延燒 專家稱比三聚氰胺還毒
    資料照片近日,臺灣首次發現不良廠商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違法添加有毒塑化劑。據島內有關部門確認,多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酵素飲品已遭汙染。此次汙染事件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在島內引起軒然大波——連日來,「塑化劑」成為島內媒體和民眾口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塑化劑,本來應該離人們生活很遠。
  • 臺灣16批食品遭塑化劑汙染 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
    新華社電 臺灣日前出現在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加入有害健康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事件。據島內媒體報導,多家知名運動飲料及果汁、酵素飲品已遭汙染。  此次汙染事件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
  • 臺灣食品安全事件大事記 塑化劑風波曾波及全臺食品廠
    臺灣業界近年來頻繁爆發食品安全事件,記者梳理如下:一、2011年5月,臺灣爆發因塑化劑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風波。受牽連廠商達200多家,受汙染產品超過500個種類,臺灣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被捲入其中。有專家稱,塑化劑風波為30年來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
  • 塑化劑,我們躲得開嗎?
    閱讀提示  臺灣食品業的塑化劑地震波還在島內持續擴大,遭難的食品行業已從最初的飲料業流向麵包、餅乾、蛋糕等烘焙業,用臺灣媒體的話說,「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麼東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劑」。如今,這場被臺灣專家稱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劑汙染事件」,正在逐漸升溫為國際食品安全事件。
  • 塑化劑汙染波及化妝品
    ,截止5月30日,受牽連的廠家已經達到206家,可能受到汙染的產品是522項。許多知名品牌的運動飲料、果汁等食品被查出遭到汙染,而且可能銷往其他國家和地區。問題產品不僅涉及運動飲料、水果飲料、茶飲料,水果糖漿、兒童鈣片、乳酸菌咀嚼片也被捲入其中。而且,由於連日來每天都有更多食品被檢驗出含有塑化劑,所以尚無法斷定其影響範圍究竟有多廣。  據了解,化妝品在製造過程中會加入定香劑,很多定香劑中會有塑化劑的成分。
  • 香港:呼籲市民停止食用一款英國進口受塑化劑汙染的瓶裝醬料
    食物環境衛生署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今日(八月十八日)宣布,一款從英國進口的瓶裝醬料樣本檢出含塑化劑「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中心呼籲市民停止食用受影響批次産品,業界如持有受影響批次産品亦應停止使用和出售。
  • 專家:方便麵非垃圾食品 但含高熱量低纖維素
    近日,大量網上關於「專家闢謠方便麵並非垃圾食品」的傳聞讓很多市民心生疑惑,那方便麵到底含不含防腐劑?添加劑是否對人體有害?以後還能不能吃方便麵?9月11日,市衛生監督局食品安全首席專家、主任醫師靳曉梅告訴記者,「吃方便麵沒有問題,需要注意的就是量的問題、飲食結構的問題。」
  • 很多常用物品都含塑化劑 專家:少喝濃稠飲料
    塑化劑本身是一種定香劑,香味愈濃的產品含量可能愈高,建議儘量少用。研究表明,使用量較高者,體內塑化劑濃度也較高。應減少用塑膠袋、塑料杯外帶熱食或飲料,少用保鮮膜包裹熱食,加熱食物時拆掉塑料包裝,就可降低塑化劑攝取量。 塑料拖鞋
  • 專家為食品添加劑「喊冤」 塑化劑屬非食用物質
    記者梳理了最近幾年發生的幾起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現它們的罪魁禍首,如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豆腐中的吊白塊、小麥粉中的溴酸鉀、雞蛋中的蘇丹紅、餵豬用的瘦肉精等都屬於化工原料,是國家命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的有毒非食用物質,而不是食品添加劑。  「其實這二者完全不同,食品添加劑是用於改善食物品質、口感用的可食用物質,而非食用物質是禁止使用和向食品中添加的。」
  • 方便麵「輻照門」:專家稱輻照食品不危害健康
    涉及整個方便麵行業的「輻照門」事件又有新進展,昨日方便麵大企業統一、康師傅均發布了對此事的最新回應,稱將在近期對上遊供貨商提供的原料進行了解,儘快完善包裝標誌。近日有報導稱,為避免方便麵調料微生物指標「超標」,一些廠商生產的調料都在包裝後送專門機構,對其進行γ(伽瑪)射線輻照消毒處理。輻照是利用電磁輻射產生的電磁波,殺死大多數物質上的微生物的一種有效方法。
  • 2013食品安全事件多來自原料汙染與惡意造假
    三品牌奶粉檢出反式脂肪酸、對膠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質疑、肯德基和真功夫等冰塊菌落超標、瞎果門、「地溝油變身食品原料,百餘企業涉案」、方便麵被曝含重金屬、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共計12個熱點事件。 他建議,「應建立起原料生產、成品加工、商業批發零售等環節安全生產追溯系統,實現食用油從農田到餐桌全程信息的透明化。」   食品安全熱點多為信息真空造成誤讀   而對於其他8個食品安全熱點,專家們點評認為不是食品安全事件。
  • 香港叫停進口臺灣塑化劑果凍 5歲童日食1杯即超標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臺灣塑化劑食品、藥物愈演愈烈。香港公布,「盛香珍蒟蒻椰果(香芋口味)」果凍含塑化劑超標,即日起禁止進口香港及強制回收;一款含塑化劑的「益胃片」胃藥,及萬輝藥業五款藥物亦要回收。另一款楊桃汁疑受汙染,籲停止飲用。特區政府加緊對臺灣供港可能受汙染的食物和藥物作化驗,每天公布化驗結果。
  • 為什麼用塑化劑代替起雲劑?
    [新聞眼]臺灣塑化劑風波  臺灣塑化劑風波令社會一片譁然。截至2011年5月30日,受事件牽連的廠商已經達到206家,可能受汙染產品為522項。國家質檢總局日前發布公告稱,自6月1日起,大陸將暫停進口由臺灣方面通報的問題產品生產企業生產的相關食品。
  • 臺灣地區25%受檢食品檢出塑化劑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臺灣地區消基會公布檢驗20件食品,有5件、佔25%驗出塑化劑,其中1件是果醬、4件是益生菌,以檢出量最大的1.2ppm益生菌試算,對健康無急性風險,但呼籲審查生產工藝是否受汙染,以確保長期食用安全。
  • 臺灣多種含毒食品賣往大陸 塑化劑風波升級
    南都訊臺灣塑化劑食品汙染風波繼續升級。含有毒塑化劑的飲料、藥品和乳化劑等,已確認擴散至美國、菲律賓、越南、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地。其中,統一企業的「涉毒」蘆筍汁已流入大陸。有臺灣衛生專家稱其可能逐漸擴大為國際性食品安全問題。「趕不及檢驗也要先下架」 臺灣食品行業剛剛經歷「黑色一周」。「黑心起雲劑」源頭除昱伸外又增加賓漢一家,被非法添加到起雲劑中的塑化劑由DEH P一種外又增DINP、DNOP、DIDP、DBP、BBP,被牽連廠商已達206家,可能受汙染產品522項,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捲入其中。
  • 臺灣衛生署:已制定塑化劑監測指標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市衛生局日前公布去年抽驗市售食品塑化劑報告,在322件檢體中檢出10件產品塑化劑含量超標。臺灣衛生署表示,去年10月已頒訂企業指引,建立監測指標,且10件都屬舊案。
  • 臺灣「毒飲料」事件升級,全臺可能受汙染產品近500項,幼兒感冒糖漿...
    臺灣因塑化劑涉「毒」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風波愈演愈烈,截至27日,受事件牽連廠商近200家。據新華社報導,截至29日中午的調查數字顯示,全臺可能受汙染產品已近500項,甚至連幼兒使用的感冒糖漿都傳出含塑化劑。島內有關機構將從5月31日零時起展開「掃蕩」。
  • 專家談塑化劑事件:企業的道德良心很重要
    塑化劑如DEHP的用途很廣,各國在工業上大量應用,因而對環境造成不小的汙染。DEHP的可透過飲水,食物鏈等途徑而被我們攝入體內。依據包括英國,美國,瑞典,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相關研究與調查結果,每天自食物攝入DEHP的量約為1.029毫克。攝入塑化劑該怎麼辦?
  • 臺北市稽查塑化劑 益生菌香菇拌醬等食品超標百倍
    華夏經緯網3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衛生局26日公布前一波食品塑化劑的抽驗結果,一共抽驗322件產品,一共有10件產品遭檢出塑化劑含量,超過指標值。其中包括一款嬰幼兒的「百衛康淨體素強化型五兆益生菌」,遭檢出塑化劑DEHP及DINP,其中塑化劑DEHP超標高達159倍;另外雲林誠泰醬油食品商行的「香菇拌醬」、及「香椿醬」,遭檢出塑化劑DINP各超標216倍及173倍,衛生局已經要求業者下架。
  • 塑化劑就在你我身邊,拒絕毒害可以怎麼做?
    塑化劑是增加材料柔軟度及延展性的一種添加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容器、吸管、保鮮膜、寶特瓶、塑膠管路或是包裝材料,在油漆、化妝品中也會使用,但禁止添加於食品當中。然而現代工業大量運用塑化劑,若食物驗出有塑化劑,其實不一定單純是食品被非法添加,加工過程受外在環境汙染或間接累積毒素都有可能,只是這些量遠比不上直接非法添加於食物的量。塑化劑事件頻繁有不量廠商以廉價的塑化劑取代起雲劑(增濁劑)。要小心塑化劑?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