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

2021-02-19 專注刑辯

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是刑法上的疑難問題,目前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此尚無統一定論。本文認為:行為人對作為義務的不履行,應達到侵害刑法所保護法益的程度,方能構成不作為犯罪。據此,本文對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進行提煉和總結,希望能為實務界提供簡要而可行的論述與證明模式。

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之一,是行為人必須具有特定的作為義務。

作為義務,是一種法律層面上的義務,即法律要求行為人積極進行某種行為。目前,雖存在不同學說和意見,但學術界和實務界通常還是將作為義務劃分為四種類型:

1.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其義務來源為法律規範本身。以《刑法》為例,凡是涉及不作為犯罪的罪名,皆以違背特定作為義務為前提條件,典型罪名包括但不限於:(1)遺棄罪;(2)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3)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4)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5)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6)不報安全事故罪;(7)玩忽職守罪;(8)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罪。

2.職務或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其義務來源為相關職業所擔負的工作責任。例如,軍人在履行職責時具有遵守軍隊紀律的作為義務,醫生在醫患關係中具有救治患者傷病的作為義務,教師在師生關係中具有保障學生安全的作為義務,保育員在保育機構中具有照料兒童生活的作為義務,救生員在特定場所中具有挽救他人生命的作為義務。

3.法律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其義務來源為引發權利義務關係的法律行為。合同行為是法律行為的典型代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合同行為屬於民事法律行為,對該種作為義務的不履行,在什麼情況下,會觸犯相關罪名,或導致刑法層面的社會危害性,從而使得行為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4.先行行為產生的作為義務,其義務來源是對先行行為所導致的危險的補救先行行為,是指行為人在先前實施的行為,導致了某種法益處於被侵害的危險之下。由此,行為人需要以某種形式進行作為,以排除因自身行為而產生的危險源,防止危害結果最終發生。

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之二,是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的作為義務而不履行。

「能夠履行特定的作為義務」,往往體現為行為人在特定領域中具有監管的義務和掌控的能力。何為「特定領域」、「監管的義務」、「掌控的能力」?本文對此作出解讀。

「特定領域」,是指行為人親臨的特定時空條件與生產生活境況,其中往往涉及關鍵的人身財產權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例如,眾多父母親臨的境況為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涉及子女生命健康權益的保障;生產經營者親臨的境況為廠房的日常經營,涉及生產安全和秩序的維護;網絡服務提供者親臨的境況為網絡平臺的運作,涉及網絡安全和秩序的管理。

「監管的義務」,是指行為人具有維護上述特定法益的義務,由此應在監管範圍內維持良好的秩序並排除實際與潛在的危險。法理上,行為人排除危險的義務,既包括排除危險源的義務,也包括對危險源的監管義務,還包括對他人危險行為的監管義務。現實例子為,包括父母具有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義務,生產經營者具有保障安全生產的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具有維護網絡平臺秩序的義務。

「掌控的能力」,是指行為人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有能力在特定領域內排除危險並穩定局勢換言之,「不作為」的外延內涵不能無限擴張,其特指行為人在客觀條件上能夠履行特定義務,卻依舊不予履行。如若事情超出行為人的能力範疇,實施作為將會讓行為人陷於危險境地,抑或是行為人已經履行了作為義務,卻依舊無法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上述情況下,行為人不構成不作為罪犯。

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之三,是行為人的「不作為」與已經出現或可能導致的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危害結果」,並不僅指實際出現的危害結果,還包括可能出現的危害結果,其必須滿足相關罪名的構成要件,才具備刑法意義上的可罰性。當行為人的不作為使得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置於不安全的狀態,無論後續的危害結果是否實際發生,這種「不作為」都將會構罪。

「因果關係」,是指「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聯繫,是一種立足案件事實、排除合理懷疑、具備刑法意義的聯繫。例如,網絡平臺服務提供者不履行對平臺信息的管理義務,在他人利用網絡空間實施犯罪時不予阻止,導致違法信息大量傳播,又稱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

基於對「因果關係」的理解,部分國家將不作為犯罪轉化為「對犯罪行為的中立幫助」進行處理,其法理依據為:對特定作為義務的不履行,往往體現為對犯罪行為的不幹預,其中包含著默許、放任乃至鼓勵犯罪行為的意思聯絡,這種不作為導致了危害結果的出現與擴散。

「不作為」、「危害結果」與「因果關係」缺一不可,必須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並有完整的證據鏈條做支撐如行為人不履行義務與已經出現或者可能導致的危害結果之間缺乏必然的因果關係,行為人就無法構成不作為犯罪,進而無法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

1.行為人具有特定身份或職業的證據。例如,行為人從事特定職業或業務,具有任職證明及相關的行業準則、職責規定、行為規範等。

2.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具有特定聯繫的證據。例如,行為人與被害人存在親屬關係、委託關係、勞動關係、服務關係、管理關係、監督關係等。

3.行為人在主觀上對危害後果的產生是故意還是過失的證據。例如,行為人的口供、被害人的陳述、證人證言的旁證、直接記錄案發現場情況的證據等。

4.行為人在客觀上有能力履行而未履行作為義務的證據。例如,案發現場的情境、行為人的身心狀況、行為人構成不作為的主體、行為人對涉案情境具備掌控力而選擇不作為等方面的證據等。

5.行為人構成不作為犯罪並應承擔刑事責任的證據。例如,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不作為侵害了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等方面的證據。

專注刑辯 | 最高院:公司員工冒用公司名義,以高買低賣的方式誘使他人與其籤訂買賣合同,騙取財物的,構成合同詐騙罪

相關焦點

  • 淺論不真正不作為犯罪成立的條件
    然而,隨著現代刑法理論的發展,在某些情況下,不作為亦能成為某些犯罪的行為類型,即即使行為人什麼都不做,也可能構成犯罪,刑法譴責的,就是行為人的不作為。正文不作為犯罪,分為真正不作為犯和不真正不作為犯。真正不作為犯是指不作為的行為被刑法明文規定為某種犯罪的危害行為中,如遺棄罪,刑法就明文規定了不作為的方式也可以成立該罪。
  • 2020法考刑法重要知識點: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
    不作為犯罪是法考刑法中的一個重要考點,今天就跟著中公法考刑訴老師一起來學習一下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條件吧~一、行為人負有作為義務(保證人地位)在不作為犯中,不作為者負有作為義務,在理論上將之稱為保證人。例如,逃稅罪中的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就是保證人,故意以不作為的形式殺死需要自己餵養的嬰兒的母親也是保證人。
  • 共同犯罪什麼條件下成立
    共同犯罪說的簡單點就是幾個人有預謀的結夥犯罪。但在幾個人共同犯罪的時候也許有的是主犯、有的是從犯,甚至還會存在教唆犯,那麼共同犯罪什麼條件下成立?接下來將由 齊微波律師 為您介紹相關方面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相應的問題。
  • 高磊:論犯罪成立的行政程序性條件
    與這些傳統的程序性條件不同,亦不同於傳統的法定犯「規範前置」的特點,犯罪成立的行政程序性條件屬於「程序前置」,是指成立相關犯罪所必需的在刑事司法之前的行政執法。問題在於,犯罪成立的行政程序性條件作為一個描述性概念在犯罪構造中的體系地位並不明確。犯罪構成是犯罪論的理論核心。「在這種犯罪論中,某個犯罪的所有構造性的要素都擁有了一個邏輯上的位置。」
  • 不作為犯罪中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
    從邏輯上講,違法行為應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這個分類是以是否違反刑法規定為基礎的。所以犯罪行為當然也應引起作為義務。有學者認為,在先行行為是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先行行為與不作為行為之間具有牽連關係,構成牽連犯。[3]意思是作為義務對於犯罪人來說仍是存在的,如果行為人犯罪行為實施後,對其行為引起的結果發生危險不加防止,其結果發生時,以牽連犯的形態成立不純正不作為犯罪。
  • 不作為犯罪若干問題探析
    此外危害結果不是一切犯罪的必備要件,成立不作為形式的犯罪是否以發生危害結果為要件,不是由不作為這一行為方式決定的,而是取決於刑法的規定。刑法對有些不作為犯罪規定必須有危害結果,否則不能成為犯罪;對有些不作為犯罪則沒有此種要求。因此危害結果在不作為犯罪中也不能起到判斷罪與非罪界限的目的。最後,明示刑法上不作為是一種侵害刑法所保護社會關係的行為即它是危害行為的一種基本形式。
  • 什麼是「不作為犯罪」?有什麼後果?
    一、什麼是不作為犯罪?不作為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直接規定,負有法定義務而拒絕履行,情節嚴重或情節惡劣的行為。簡單概括不作為犯罪,用六個字簡述就是應為、能為、不為。就其法律特徵而言則具有隱蔽性、消極性、間接性和違法性等。二、不作為犯罪的特徵(一)違反法律直接規定。
  • 不作為犯罪:作為義務應否擴展
    比如,1980年英國刑法修訂委員會認為,針對人身的不作為犯罪應當局限在謀殺罪、非故意殺人罪、故意導致嚴重傷害的犯罪、非法拘禁、綁架這些犯罪類型。三是通說判例對不作為犯罪化的宏觀限制。如英國權威刑法學教材就認為:不是所有的罪名都可以由不作為構成,認定不作為犯罪的前提條件是該犯罪屬於可以由不作為構成的罪名範圍。
  • 王彬: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因此,即使在我國目前的刑法語境下並沒有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解釋基礎,但仍然應從理論上賦予其意義、完善其構成,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從實質的角度入手,著力於解釋作為與不作為的等價性,即不作為是否具有像積極的作為那樣同等程度、高度當罰性的條件。
  • 法考|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成立條件,知識點總結梳理
    答:本案中,甲故意殺人行為導致乙重傷,之後丙教唆甲不救助乙,致使乙死亡。關於本案,存在不同處理意見:第一,如果認為甲沒有救助乙的義務,即應當將乙的死亡結果歸屬於甲作為的殺人行為,則甲的作為殺人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甲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 如何理解自首成立條件中的"主要犯罪事實"
    在訊問中,高某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認定為自首沒有爭議;但是作為主犯的韓某在公安機關的供述中僅承認其參與了搶劫的事實,而否認實施搶劫是他指使的,把責任推到高某身上,也不承認在實施搶劫過程中曾拿斧頭對大車司機進行過脅迫、恐嚇,是高某和魏某搶到的錢。
  • 淺談犯罪成立要件與犯罪構成要件的異同
    一、犯罪成立要件的不同見解  犯罪成立要件,是犯罪成立必要要件的有機統一整體。任何一種具體犯罪的犯罪成立條件可以包括許多方面。對某種犯罪的諸多犯罪成立條件進一步概括歸納,可以概括出該種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這些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這種犯罪成立的必要要件。
  • 法律知識-公共基礎知識刑法之不作為犯罪
    就正當防衛而言,在防衛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不法侵害已經停止,而防衛人卻既不報警也不將不法侵害人送往醫院搶救,導致流血過多而死亡時,是否成立防衛過當?在這種場合,應當承認先前的作為與後來的不作為共同導致了防衛過當。成立不作為犯在客觀上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行為人有作為義務;(2)行為人能夠履行特定義務;(3)行為人不履行特定義務,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結果。
  • 阻卻犯罪成立的正當化事由是什麼
    一.正當化事由的概念正當化事由,是客觀上造成了一定損害結果,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觀要件,但實質上不具備社會危害性,也不具備刑事違法性,依法不成立犯罪的事由。二.正當化事由的特徵:1.形式上具備某種犯罪的客觀要件;2. 實質上不符合該種犯罪的構成特徵,不具備社會危害性,也不具備刑事違法性。
  • 由本案談不純正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
    而不作為是與作為相對應的危害行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法律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成立不作為,在客觀方面應當具備如下三個條件:首先,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作為的特定法律義務,這是構成不作為的前提條件;其次,行為人具有履行特定法律義務的能力,這是不作為成立的重要條件;最後,行為人沒有履行作為的特定法律義務,這是不作為成立的關鍵條件。
  • 刑法自首成立的條件
    一、一般自首一般自首就是行為人犯罪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處罰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刑事制裁。案例:狗狗2017年10月1日晚上7點盜竊鄰居家一個錢包,打開一看有10萬元,狗狗怕坐牢。本晚上9點,鄰居家還不知道家中被盜,狗狗就去公安局如實供述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為。這種情況,狗狗就是一般自首。
  • 成立一般自首的條件
    1.自動投案   自動投案是自首成立的前提條件.所謂自動投案,是指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機關發覺,或者雖被發覺,但犯罪嫌疑人尚未被詢問、未被採取強制措施時,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投案。
  • 不作為犯罪丨你的理解不對!!!
    【關鍵詞】:不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來源】: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參考性案例(《刑事審判參考》指導案例第432號)裁判摘要:明知其先行行為可能引發嚴重危害後果,能採取而不採取積極有效措施予以防止,其行為系不作為犯罪。
  • 一般自首的成立條件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或者被採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我國刑法設置的自首制度及其所確立的對自首犯從寬處理的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1、它對分化瓦解犯罪勢力,感召犯罪分子主動投案,吉利犯罪分子悔過自新,減少因犯罪而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起著積極的作用。2、它有利於迅速偵破刑事案件,及時懲治犯罪,提高刑事法律在打擊和預防犯罪中的作用。
  • 危害結果是所有故意犯罪的選擇性條件——對嗎?
    由此可知本題正確答案是AC,其中對於C而言,危害結果不僅是所有犯罪既遂的條件也是所有犯罪預備、中止及未遂的條件(因為但凡成立犯罪,必需危害結果)。然而參考答案是BCD,雖然我們認為這題目出的不嚴謹,但不嚴謹的題目太多了,而且我們也認為命題人出這個題目的意圖應該不是為了考察我們——有犯罪,必需危害結果(實害結果+危險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