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2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俞吉吉 陸遙 石天星 劉慧)閱讀應該是愉悅的,無論這份愉悅長久存在於靈魂深處,還是短暫停留在閱讀的片刻,都值得感動。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4月23日,第23個世界讀書日如約而至。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由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指導,錢江晚報、浙江省新華書店主辦的2018「博庫·全民閱讀周刊春風圖書勢力榜」在杭州舉行頒獎盛典,記者採訪了前來參加盛典活動的格非、畢飛宇、李敬澤、梁鴻、蔣方舟5位著名作家,一起分享關於閱讀的初心和情懷。
梁鴻:閱讀是思考的過程
從梁莊,到從梁莊「生長」出來的梁光正,我長期關注鄉土中國的種種嬗變。白銀圖書獎(虛構類)獲獎作品《梁光正的光》塑造了一個農民形象中的「新人」:他穿白襯衫,是與風車作戰的唐吉訶德。梁光正的光,也是我內心的光。梁莊與中國,在我以腳步和目光一寸寸丈量之後,留下一個永恆的文學形象。
如何看待閱讀?我覺得閱讀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可能一生都伴隨著某種閱讀:閱讀文字、閱讀自然、閱讀我們跟世界的關係。閱讀也是一種思考。無論是一個農民,還是一個孩子,他們都在不同的閱讀中思考。但當你掌握文字之後的閱讀,我覺得更具有選擇性。就是你選擇什麼樣的書籍,選擇什麼樣的跟你內心有關的文字。我覺得閱讀能擴大你的視野和你的思維,閱讀會使人沉靜下來,所以,在我看來,它也是一個很美的過程和時刻。我自己很喜歡閱讀,平時讀的書也比較雜,有跟寫作相關的書籍,也有傳統和西方的書籍,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理論層面的書籍等都會有所涉獵,當然,文學是必須要讀的。
數字閱讀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必然的趨勢,無論數字還是紙質,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靜下來、慢下來,真正地認真地去閱讀、去思考,哪怕是對著手機,而不是泛泛地像了解信息一樣地去閱讀,真正的閱讀是要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只要是在思考,數字閱讀也並非是不可接受的。像「悅讀盛典」這樣的活動和儀式很好,通過這樣的儀式,可以激發人們的思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你。
格非:多讀原典尋找自我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增長知識,讀和思一定是聯繫在一起的。我覺得閱讀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認同關係,然後讓我們在深厚的彼此理解中,形成自己的定見,更好地發展自己。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讀者,讀了一輩子書,到最後還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和鑑賞力。在過去,真正的讀書人,他的「廣博」和「專精」一定是聯繫在一起的。比如說某個地方祖上是研究什麼的,他的孩子可能就會在某個方面形成專長。對於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說,可供閱讀的作品太多了,網絡不斷通過商品化的讀書銷售來引導大家閱讀,這個我覺得是最不好的。我建議讀者多讀一些深度閱讀的東西。如果在某個領域不專下去的話,很難獲得真正的體驗。
讀書的當務之急,是把「廣博」和「專精」這兩者結合起來。很多人問我,讀書要形成自己的眼光,是不是要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一個讀書很少的人,怎麼能有自己的判斷力?這好像是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可以通過某些專題進行深入的閱讀,比如你把《左傳》和《史記》都讀完了,你對於中國歷史就有一個非常深的了解。老是去看人家寫的對歷史的演繹和解讀,這個東西雖然很好玩,但是並不代表你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讀什麼書?怎麼閱讀?我個人的看法是多讀原典,找一個好的著作,認真地讀個幾年。
比如有些人喜歡古典詩詞,背了許多名段佳句,看了許多詩詞解釋,可是其實這些解釋都是錯的,對於文學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身心沒有太大的幫助。最簡單的辦法,你就找一本《杜甫全集》,讀個兩年,把這十幾本書讀完了,就非常重要。你讀杜甫的詩,想要了解一首詩的歷史背景,就得有「前理解」。這首詩具體寫作於哪一年?是在安史之亂之前還是之後?詩背後的時代和故事,肯定需要查找大量的資料,查字典,翻文獻,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讀書進入系統之後,獲得的東西會豐富得多。
不要認為這很難,其實閱讀本該如此。因為今天網際網路的便捷,使得人們更懶了,閱讀變得太容易,也太隨意了。
讀幾本原著和泛泛地讀,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只要下功夫去讀那麼幾本書,你就會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比如我認識一些金融界的人在讀《鹽鐵論》。錢穆先生曾對學生說,如果真的沒時間讀書,就讀前四史,幾年讀完後,可能就是半個歷史學家了。
讀書是為了讓我們尋找自我,而不是迷失自我。把閱讀推向縱深,推向更好的境界,方法培養也非常重要。
我曾經參加過上海黃浦區的一個工人讀書會,這個讀書會自發地堅持了30多年,大家從年輕的小夥子小姑娘變成了老頭老太。大家讀了我的小說,認真地寫了評論,並列印成一本厚厚的集子送給我。這本書我一直收藏在家裡,他們讓我肅然起敬。
一個地方,需要有一些讀書的種子,這對於中國文化的未來非常重要。在我的老家,有許多堅持了三四十年的讀書會,單純為了喜歡而讀。在北大、清華等院校,老師帶領學生組成了小型讀書會,認真閱讀。在杭州,也需要形成一種真正重要的讀書人的圈子。我建議政府和文化部門多多扶持這些讀書組織,讓閱讀的種子在這片美麗的土壤上開花結果。
畢飛宇:讓書與你相親相愛
我今年54歲了。我以自我的閱讀和睿智靈動的寫作告知讀者,傑出文本的價值在於激勵想像,在於激勵認知。
如何看待閱讀?對我們職業作家而言,閱讀是最不應該談的一個話題,再尋常不過了,也是這個時代最不應該談論的。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都很愛閱讀,從圖書的銷量中你也能看到,閱讀的氛圍正在建立起來,而且這種氛圍會越來越好。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整體的經濟態勢是有關係的。改革開放40年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兩隻眼睛光盯著錢是不夠的,所以,現在讀書的人越來越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最近在讀《詩經》。我原來讀大學的時候沒好好讀過,這次讀得比較系統,也比較細,一篇篇、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或許需要一年,甚至兩年,我並不著急。其實,讀書有很多種讀法,有的是一目十行,讀八卦的讀法,有的是讀文學作品的讀法,一行行地讀,讀詩歌就應該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小說呢,就應該像吃米飯一樣,一口下去有好多米在嘴裡,讀詩歌要像吃葡萄一樣,要一顆顆地吃。你不能把一把葡萄塞到嘴裡面,這就沒意思了。
最近,我推薦比較多的一本書是《長安之春》,來自一名日本的學者,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時下流行的數字閱讀和傳統的紙質閱讀,在我看來並沒有什麼區別,只要閱讀,只要構成對話關係,面對紙張還是屏幕都沒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對於一個專業的讀書人而言,還是讀紙質書好一些。這是為什麼呢?在讀紙質書的過程中,你可以在上面做筆記,此外,在這種方式中,一本書在你手上是新的,一頁頁地翻,你可以看到書頁的左下角或者右下角有你的汗漬,更容易培養起與圖書的情感。網絡版的書籍則是一種共享的形態,屬於很多人。但一本紙質書只屬於個人,尤其是你翻的遍數多了之後,它會與你相親相愛。
蔣方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為什麼現在的人不愛閱讀了,我覺得很大程度跟延遲滿足相關。我們現在總是很期待能夠快速地得到滿足和刺激,比如說看電影,如果5分鐘之內男女主角還沒有相遇,你就會覺得不耐煩。包括玩遊戲也是,它其實是一個快速刺激和快速反應的過程。而閱讀恰恰相反,書讀百遍,其義乃見。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與收穫在某種程度上,至少在時間上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現在讀不進東西的一個主要因素。我覺得讀書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沒法取代的,如看電影或者玩遊戲。因為在讀書的時候,你變成了這個世界的旁觀者而非參與者,但是現在的社會在不斷地放大個人的重要性,好像你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生活的導演和主角,其實並非如此。在閱讀中,你會發現自己在人類的譜系裡非常渺小。
我從7歲開始寫作,閱讀很早就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閱讀對我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是寫作層面上的意義。寫作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種個人經驗的輸出,我出生於湖北的一個小城市,一個人所擁有的個人經驗如果只靠自己的話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閱讀在我很小的時候是我個人經驗的延伸。通過閱讀,我看到了很多別人的世界、別人的生活。其次,是生活層面上的意義。我很認同毛姆的說法:書本是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我覺得在現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人是很容易變笨的,人被環境改變的速度和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就是說,如果你長時間地進行一種低質量的交流和信息的攝入,人會變笨,但是,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把你抽離出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我現在仍保持著良好的讀書習慣,大概每周看兩本左右的書,有時候在高鐵上也會看書。
對於讀什麼樣的書,我還是以興趣作為導向,讀的書很雜,小說類的、社科類的都喜歡,如果有朋友推薦的其他書,也會看,這次羅新老師的獲獎作品《從大都到上都》我也很喜歡,也想推薦給大家。我現在正在創作兩部小說,一本是反烏託邦的小說,另一本是社會新聞類現實題材的小說。
李敬澤:閱讀是專注的能力
閱讀在精神生活中無疑佔有重要位置,我們通常把沒有直接實用目的的讀書稱之為閱讀,用理論術語來表述,閱讀應符合「無目的的目的性」。無目的,不是無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趣味,閱讀是一件高度私人化、個人化的事情,我從不願意給人開書單或者薦書,世界讀書日到了,書單、薦書滿天飛,我很怕這個。
人在不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閱讀趣味、閱讀取向。我年輕的時候,也對金庸的小說很痴迷,中外小說看了很多,現在,除了工作中接觸的文學類書籍之外,文學類的書已經讀得少了,更多是喜歡讀一些歷史、傳記、人文社科類的書……人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境遇中,對閱讀是會有不同的選擇的。
閱讀是一味好藥,但也會有人藥沒吃好。閱讀是為了讓我們變得豐富、變得寬闊,為了讓我們不變成一根筋的、無趣的人,不變成頭腦僵硬認死理的人,讓我們更加能領會人類、人生、世界的豐富、複雜,讓我們能從這豐富、複雜中發現有意思、有趣的事物。
不過,閱讀這件事,別人是幫不了忙的。閱讀的過程,如同成長的過程,人反正是要長大,但一個老人再告訴你人生的經驗,再跟你講道理,說了也白說,你照樣會去犯錯誤,會去碰壁,只有你經歷過了,你才會明白。
遇到不喜歡、讀不下去的書也非常正常。世界上的書太多、好書也太多,不看就不看,沒關係,但我們要養成閱讀的習慣,什麼是習慣呢?這個世界上可做的事情那麼多,閱讀只有成為了習慣,才離不開。我上飛機前要帶一本書,早上吃早餐時要帶一本書,睡前也一定要翻一會兒書,我覺得我是個愛閱讀的人。
閱讀是需要付出一定心力的,尤其當你面對一本重要的小說、歷史書或者理論書的時候,你必須要有一種專注的能力,從第1頁到第300頁,你專注地看下來,始終關注著書中人物的命運、書中要講的道理、書中描述的圖景,世界在專注中展開,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特別需要談專注。
平心而論,高度碎片化的閱讀會讓我們失去專注面對問題、景象的能力,我們的眼睛、智力會習慣於浮光掠影、走得很快……但是,專注、耐心其實是很重要的精神品質,閱讀正有助於這種精神品質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