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學齡前兒童,每天無數為什麼、是什麼等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有些不難回答,稍微改變措詞語境,就能給孩子解釋清楚。有些卻抽象、恢宏、很難用三言兩語闡述。譬如時光流逝、時間無情,四季流轉、生老病死、因果循環。
孩子對時間的概念,停留在「昨天、今天、明天」,「時間能做什麼?」「吃飯、睡覺、玩」。對孩子的生命教育重要卻無比艱辛。
偶遇《爺爺的種子》,難題迎刃而解。這是一本看起來在講述小事,實則卻蘊含大道理的繪本。簡單的情節,靜謐的畫面、詩意的語言,向孩子傳達夢想、現實、成長的深遠意義,幫孩子理清這三方面的關係,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孩子的生命教育。
《爺爺的種子》由「龔古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克西·熱尼和「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評審獎」得主湯姆·蒂拉博斯科共同創作。
書中用油畫的方式,從13種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同一個花園的春夏秋冬,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時間流逝、生命美好,以及主人公小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譜寫人與自然的生生不息,夢想與希望的代代傳承。
故事從一個小男孩「我」開始,第一人稱的運用,讓小讀者充滿代入感。「我」和爺爺住在一個院子裡,爺爺已經很老了,畫面中他拄著拐杖,佝僂著背,我們能感受到生命的衰落與寂寞。
可是有一天,爺爺想種樹,「我」疑惑不解:年紀很大了,為什麼要去種樹呢?引發孩子好奇心。爺爺什麼也沒說,只是用行動讓孩子慢慢感受。
爺爺在土裡埋下一粒粒種子,然後是很溫馨的情景。隨著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循環往復,種子發芽、長大、開花、結果,爺孫倆澆水、鬆土、修剪,對樹木辛勤付出,百般呵護。
樹木終於長大,孩子也已長大。核桃樹結出的果實,就像「腦子」,孩子也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回首往事,孩子終於明白爺爺的「良苦用心」:爺爺種樹,是想給小孫子留下陪伴和希望,是想讓孩子感知夢想的力量。
讀到這裡,畫面看似波瀾不驚,但是故事中蘊藏的細膩感情,感染力巨大,讓人潸然淚下。時間是無情的,但是生活於其間的人與人之間,卻充滿深情和千絲萬縷、綿延不絕的牽掛和羈絆。
「一粒種子」代表著一個夢想的萌生,爺爺用種樹過程,讓小男孩懂得:任何夢想都要根植於現實的土壤。
夢想的實現需要踏踏實實的努力、付出、等待、呵護。離開了現實的夢想,如同失去根的樹木,枯萎是必然的結局。
爺爺意識到了自己的衰老,他給予小孫子的希望卻才剛剛開始。爺爺的樹,代表著蓬勃的生命力。從埋下種子的那一刻開始,爺爺和小男孩的心,就被開花結果這件美好的事情緊緊連接到一起,他們堅守著共同的希望,等待著夢想的實現。
夢想與現實密不可分,希望如同成長中的太陽,能給人方向和溫暖。
書中的插畫也是一大特色,深邃的藍色系背景,一棟親切的老房子,一位爺爺,一個孩子。每幀畫面如此,不需要過多情節。春天藤蔓有花,冬季枝頭落雪,遠處偶爾停泊汽車,近處一條長椅。生活氣息濃厚,煙火氣十足。小貓小狗爬牆遛彎,小鳥嗷嗷待哺,鳥爸鳥媽不辭辛苦抓蟲築巢、孵化鳥蛋。月亮有圓有缺,星光璀璨迷人。靜止的畫面中,流動攝人心魄著詩意和溫馨。
《爺爺的種子》不僅是孩子的優秀讀本,也能給成年人很多啟發。不論是故事文案還是配圖插畫,都稱得上是繪本中「佼佼者」,值得閱讀和收藏。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共享生活美好時光,既體驗了「藝術美感」享受,又完成了生命教育,何樂而不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