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訊)阿根廷當地時間12月1日(G20峰會當天),阿根廷最大新聞門戶網站、南美最大APP平臺Inforbae在G20特輯上刊登貴州報導。文章標題為「貴州:中國的一個空氣純淨率達97%的新綠色走廊」。文章譯文如下。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貴州正在成為中國甚至世界綠色發展的模範。它是中國的「綠色走廊」,還是中國的「數據峽谷」。
體現在經濟上,數據也非常可觀,2017年,貴州吸引了超過7.44億遊客,為當地經濟貢獻了超過1100億美元。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較2016年增長4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超過50萬當地人由於旅遊業的繁榮而脫貧。
綠色縮影
貴州挖掘生態資源,發展綠色經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過去七年中,以綠色經濟為支撐的發展,在中國所有省份的GDP增長中位居前三位。2017年,貴州全省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0.2%。同時,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5.3%。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7%,這是中國大部分沿海城市都羨慕不已的。
貴州省貴定縣甘溪農場的趙思達和他的同事們,大半輩子月工資不到1000元的收入,直到近年來,甘溪林場依託生態發展旅遊業找到了致富路。甘溪林場每年遊客超過15萬人次以上,生態科普教育接納中小學生超過5萬人次。
遊客的流量保證了甘溪林場的旅遊業快速穩定增長,也帶動了周邊村寨,以及整個貴定的旅遊業發展。如今,周邊10多萬畝森林資源和陽寶山佛教文化也納入到大甘溪林場旅遊圈中,真正實現了「青山」變「金山」。
青山變金山
實際上,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哲學,貴州可以追溯到2500年以前,苗族和侗族等世居少數民族,崇尚萬物有靈,把森林、土地、河流當成有生命的兄弟一樣看待,和諧相處。
憑藉其壯麗的山地景觀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貴州確定了向生態文明轉變的發展戰略, 綠水青山,是貴州的「資本」,也是貴州的未來。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經濟增長」,向中國乃至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脫貧答卷——
這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在堅持生態優先的中國,即使偏遠的農村,也絕不摒棄生態,絕不丟掉鄉愁。
茶園面積從十年前的200多萬畝到如今的700多萬畝,貴州成為中國茶葉面積第一大省,不僅解決了千萬茶農的增收問題,還為中國農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15度以下的耕地,改種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藥材等高效作物,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種蔬菜、中藥材、茶葉、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還林以經果林為主……今天的貴州,產業與環境的和諧、人與產業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都找到了承載的空間;
地標崛起
中國的大數據峽谷貴州已吸引了包括蘋果,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在內的龐大科技企業,以及其他數千家大數據公司。
和大數據一起,旅遊業也為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舒適的氣候,濃鬱的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了遊客嚮往的度假天堂。貴州古老傳統、習俗、建築和美食,為遊客提供了另外一種山地旅遊體驗。
《紐約時報》公布的世界上52個必去的旅遊景點,貴州榜上有名,「生態標籤」已然成為了貴州一張最為耀眼奪目的名片。貴州正在成為中國的綠色發展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