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
近來,蔡英文強勢推動「前瞻基建計劃」,在島內引起很大爭議,外界也提出強烈質疑,其中之一就是被認為有選舉「買票」之嫌,即為明年地方選舉與三年後蔡的連任「固樁」。其實,蔡英文自當選臺灣領導人之日起,其施政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或核心就是圍繞如何實現「連任」,如何延續「綠色執政」,這也是民主選舉政治的常態。在「選舉優先」思維之下,蔡英文的政策改革方向與施政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蔡英文當政後,臺立法機構通過的第一法案不是經濟民生等緊迫性法案,而是在高舉「轉型正義」大旗下率先通過了「處理不當黨產條例」,同時強力推動「轉型正義條例」。蔡英文為何要急於強勢推動如此敏感、頗具爭議的政治改革?關鍵在於,她所考慮的就是如何將政治對手國民黨徹底鬥垮、打垮、搞垮,讓國民黨永世難以翻身再起,不再是民進黨的競爭對手,不僅她可以繼續連任掌權,而且未來臺灣將是綠營的天下。
在經濟民生社會改革問題上,蔡英文也主要是以是否會影響選票及是否有利爭取選票為出發點的。改革爭議最大的「一例一休」制度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兌現選舉承諾。但為了既不影響勞工選票又不得罪工商界,於是前後多次反覆與妥協,最終成為一項爭議不斷、後患無窮的失敗改革,衝擊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物價上漲,民怨高升,造成「多輸」,與蔡鞏固選票之願望適得其反。特別是近來蔡英文當局強勢推動8年8800億元新臺幣的龐大「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也是有重要的選舉考慮。單純從經濟層面講,通過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做法並沒有錯,問題在於,這一龐大經濟計劃沒有經過詳細論證與廣泛徵求意義,缺乏科學性與透明度,倉促上陣,在時間規劃上與蔡連任執政期限總計八年一致,在資源分配上「重綠輕藍」(即資源分配更多地向民進黨執政縣市傾斜),此舉被認為有明顯的「固樁」與「買票」之嫌。
即使在兩岸問題上,蔡英文的政策思維與導向也是在堅持既定政治立場之下以不影響選票為前提。在她看來,只要堅持模糊不清的「維持現狀」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支撐點,就可穩住支持者,就可避免選票流失。 但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與拒絕完成「答卷」的強硬立場,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與對抗格局,影響到島內普通民眾的切身利益,讓民眾不滿與失望,「維持現狀」承諾面臨破產,兩岸問題反而越來越成為蔡英文執政與未來連任的致命傷。
於是,在蔡英文處境困難之時,綠營內部烽煙四起,綠營「新天王」、臺南市長賴清德開始「逼宮」,對蔡英文發起挑戰。賴清德在6月初「市議會」質詢時提出「親中愛臺」,原本以為只是機械式的回應或偶爾的口誤,但隨後的發展顯然不是如此簡單,其接連在美國與島內大談特談「親中愛臺論」,提出「凍結臺獨黨綱不是問題,接受九二共識也不是問題」的敏感論斷,而且還將自己與臺灣歷屆領導人相提並論,對「兩蔣」、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大加否定與扭曲,似乎只有他的「親中愛臺論」最好。顯然,賴清德是在公然挑戰蔡英文的權力,對蔡忌諱的兩岸論述提出挑戰。如果與賴清德拒絕出任蔡英文辦公室秘書長聯繫在一起觀察,就進一步坐實了賴劍指爭取下屆「大位」的判斷。賴的政治意圖過於明顯,預示著「蔡賴之爭」與「蔡賴矛盾」將成為未來一個時期綠營內部的一個突出矛盾。另外,深綠勢力對蔡英文不滿情緒也在上升,不斷給蔡施壓,其中就包括迫使蔡承諾在年底前完成「公投法」修正案。
可以說,蔡英文執政失敗,民眾無感,民怨上升,是蔡英文連任的最大挑戰,連任焦慮症逐步顯現。但挑戰歸挑戰,焦慮歸焦慮。蔡英文能不能連任是島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形勢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蔡英文執政困難雖多,挑戰不少,民意支持度屢創新低,但蔡英文掌握了一切大權與資源,在民進黨黨內有絕對權威,隨時可用手中權力對黨內政治對手施壓與遏制。 綠營的最大競爭對手國民黨儘管換了新主席,但處境依然困難,目前還看不到能夠挑戰蔡英文的合適人選,況且民眾對蔡英文的不滿並沒有轉換為對國民黨的支持。加上在當下島內「藍小綠大」的選民結構下,如果不出現重大意外事件,未來蔡英文仍有可能連任。
問題是,即使蔡英文連任,只是蔡個人之幸,卻是臺灣之大不幸。兩岸關係僵局依舊,對抗加劇,經濟困境依舊,邊緣化加深,只會進一步加快臺灣衰落。對於這樣的可能結局,臺灣選民確實需要好好思量,在未來選舉中做出理性、正確的選擇。(王建民,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