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設通向世界的思想之橋——記中共中央編譯局對外翻譯群體

2020-12-13 黨史頻道

原標題:架設通向世界的思想之橋

  姜椿芳 資料照片

  成果照 資料照片

  文獻部工作照 資料照片

  編者按

  日前,《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一書多語種版出版發行。該書由中央編譯局翻譯,用英、法、西、俄、日、阿6種語言,第一次系統地對外介紹了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夢的重要論述。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使命。藉助這項工作,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歷程與成果、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成效與經驗,準確而清晰地展現在世界面前。從20世紀60年代起,在中央編譯局,就有一群人為此默默奮鬥、傾力付出。和本報2011年連續報導並產生強烈反響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群體一樣,他們也是一個「不辱使命、創建功業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也在書寫著「一群人、一輩子、一件事」的壯麗史詩。讓我們走近他們,記錄他們,向他們獻上一份敬意與禮讚!

  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可缺席;中國理論走出去,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及其他重要文獻勢必先行。

  近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並將其根植於中華大地,從此,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一幅波瀾壯闊的圖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展開。

  世界開始尋找「紅色中國」崛起的密碼;中國也積極展現自己的理論體系,與世界溝通。

  阻礙溝通的第一道牆,是語言。有一群人,用勤勞和智慧,把中文文獻轉換為各種文字傳遞出去。他們在中國理論與各國讀者之間架起橋梁,也擦亮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不滅燈盞。

  很少有人感受到中央編譯局對外翻譯群體的存在。數十年青燈黃卷、字斟句酌;幾代人前僕後繼、默默奉獻。和一項永恆的事業風雨同行,他們用信念與恆心,詮釋出一種別樣的偉大。

  「你們的圖書,像剛出爐的麵包,供不應求」

  ——「毛著室」誕生,《毛選》熱掀起

  當新中國如日出東方躍上國際舞臺,一股「毛澤東熱」應運而生。

  「你們的圖書,像剛出爐的麵包,供不應求。」正像衣索比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傳遞出的信息一樣,毛澤東著作影響著許多國家和個人——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楚、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德國前外長費舍爾……這一切,離不開我國長期開展的毛澤東著作對外翻譯工作。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便有部分毛澤東著作譯本傳播到海外。1950年,中共中央成立「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開始翻譯毛澤東著作俄文版。主要譯員除了蘇聯哲學家尤金、蘇聯駐華使館翻譯費德林,還有中央編譯局首任局長師哲。

  最先定稿的《實踐論》,於1950年12月在蘇聯理論刊物《布爾什維克》上發表。

  1953年,莫斯科大學中國歷史系學生楊蘊華讀到了《實踐論》。這位始終以「寧波人」自居的中俄混血兒被深深打動。「毛澤東思想讓我激動、自豪。翻譯水平也高,就像是毛澤東面對面地用俄文和我交談。」

  6年後,楊蘊華隨中國丈夫回國定居。不曾想到的是,一年後,她也和毛澤東思想有了交集,從此與中央文獻對外翻譯事業再未分開。

  1960年,《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問世,中央決定「集中力量出好《毛澤東選集》的英、俄、法、西、日等外文版」。當年5月,英、俄兩個語文組率先組建。英文組組長是著名翻譯家程鎮球、徐永瑛,俄文組組長則由被稱為「沙漠裡的駱駝」的翻譯家、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姜椿芳擔任。

  時值中蘇關係破裂,《毛選》俄文版翻譯困難重重。姜椿芳開始千方百計網羅人才。在他的努力下,李立三夫人、俄語教育家李莎,外文出版社蘇僑翻譯伊科尼科夫等權威專家都加入進來,為《毛選》俄文版貢獻力量。

  在此期間,一批批蘇聯學成回國的優秀人才陸續加入這個團隊,林伯渠之女林利、烈士之女歐陽菲就是其中的代表。

  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腦,專家們都是手寫,還常改得很難辨認。我們就一遍遍轉抄、校對、油印。一天下來頭昏眼花,渾身油墨。」時年24歲的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生薑桂華,在《毛選》第四卷英文組開始了翻譯生涯。

  就這樣自力更生、精益求精,到1964年,翻譯組不但完成了四個語種的《毛選》第四卷翻譯,還修訂出版了《毛選》一至三卷。其間,在姜椿芳、中聯部負責人伍修權等的提議下,1962年4月,我國第一個從事中譯外工作的常設機構——毛澤東著作翻譯室誕生了,歸屬中央編譯局管理。「臨時編譯小組」的很多成員留了下來,從此有了自己的大本營。

  「陣地交給了我們,絕對不能丟」

  ——態度嚴謹,工作忘我

  從踏進對外翻譯領域的第一天起,西班牙語翻譯家徐宜林就深知這項工作的難度。

  「從大學外語本科畢業,到成為一個合格的中譯外人才,起碼得10年。」這10年尤其需要磨鍊的,是堅定的政治性、對中外語言的熟練掌握,以及對語言背後文化歷史、風土人情的了解。

  為保證譯文質量,集體作戰是最好的選擇。「毛著室」成立不久,就對編譯流程做了嚴格規定:初譯、改稿、核稿、初定稿、外國專家通讀、改稿、統一、集體討論、解決疑難……十幾道工序環環相扣,毫不苟簡,有時一份稿件要修改十幾次之多,必要時還請來有關方面的專家,對寫作背景、具體名詞進行答疑。

  「有一次討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俄文稿,爭論了兩天也沒有統一意見。例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怎麼譯?姜局長帶著我們十幾個人,去中聯部王稼祥家中找他討論,一直到深夜,才改定全文。」曾參與《毛選》四卷編譯的楊秀琴回憶。「針鋒相對」「土圍子」「摘桃子」等譯法,也是在多次討論後確定下來的。

  「這種精雕細刻、反覆推敲的嚴謹作風,是《毛選》翻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貫穿了之後每一項翻譯工作。」作為《毛選》翻譯親歷者,中央編譯局原副局長尹承東感慨道。

  令日語翻譯家陳弘自豪的,是中日翻譯界的一次競爭。「1982年,日本開始翻譯《鄧小平文選》,我們得知後,爭分奪秒和他們競爭。兩邊譯本出來後,日本NHK廣播鄧小平語錄時,選了我們的譯本,因為我們的更權威、更準確。」

  高質量的成果背後,是一個個全心奉獻的動人故事——

  掌握法、俄、英、日、西數門外語的陳用儀,每次遇到難題,都能給出意見,被外國專家稱為「sabio」(智者)。由於夫人身體不好,他每天除了繁重的翻譯工作,還要承擔大量家務。在排隊買菜的間隙,他仍捧著字典,反覆記誦。

  蔡同廓長期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但始終帶病堅持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退休後還主動回來繼續翻譯。

  「有時遇緊急任務集體住招待所,幾乎每晚都工作到12點之後。夜餐只有一碗麵條,偶爾加個雞蛋,大家就喜出望外了。」尹承東回憶。「為什麼這麼投入?這是黨和國家的事業。陣地交給了我們,絕對不能丟。」

  「讓報告駕著電波,傳向世界」

  ——會議場上的翻譯尖兵

  1979年末,中央做出指示:不僅毛澤東著作,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著作都要譯成外文。於是,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這些領袖人物的著作陸續被翻譯、推介。

  1982年,毛澤東著作翻譯室改名為中央文獻翻譯室(1994年改稱中央文獻翻譯部)。在此前後,另一副重擔落在了翻譯家們肩上——將歷屆黨代會、全國兩會文獻等及時譯為多種外文,向海外介紹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最新成就。

  與著作翻譯相比,這項任務時間更緊、強度更大,政治性和高要求卻絲毫不減。

  「比如兩會,我們要在會前20天左右開始集中翻譯各種相關文獻,春節基本上沒休息過,都是加班加點、沒日沒夜地幹。」文獻部原主任邊彥耀回憶。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召開。10月15日,由79人組成的7個譯文組便開始集中作戰。其中,文獻部成員佔了三分之二。首先翻譯大會報告。這是整個任務中篇幅最大、分量最重、修改次數最多的一項。整整一個月精耕細作、反覆推敲,終於完成。緊接著,黨章和黨章修正案說明、閉幕詞及三個決議、總書記記者會講話、中央新的領導機構成員簡歷……大會勝利閉幕,翻譯組的工作才算圓滿結束。

  每次的中央文獻中都會包含大量新內容、新詞彙。如何把這些「前無古人」的中國特色表述精準譯出?「小康社會」「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打鐵還要自身硬」……看似簡單的表述,都要多查多問,反覆推敲,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在法文處翻譯家施康強看來,正是這種「既堅持原則性保證準確,又兼顧靈活性大膽創新」的作風,才使文獻翻譯的「急就章」同樣經受住了大會代表、眾多記者、各國讀者的檢驗,「因為精準暢達而備受好評」。

  黨和國家不會忘記他們的辛勞。「他們是我國優秀的翻譯工作者,是我們黨的寶貝。他們是新時代的老黃牛,向他們致敬,給他們請功!」中央的高度肯定,是他們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

  「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樣了解中國,熱愛中國」

  ——翻譯隊伍裡的外國友人們

  20世紀70年代,東京街頭。一位衣著簡樸的日本男子正在叫賣《人民中國》《北京周報》,並向圍觀者介紹新中國。這位將中國視為靈魂故裡的中年人,叫作川越敏孝。

  二戰期間川越曾因強制徵兵來華參戰,戰後,深感懺悔的他留在中國,從事毛澤東著作翻譯工作。正當他對這個友善而正直的民族感情漸深時,卻因「文革」被迫回國。1975年,川越接到北京發來的邀請,毫不猶豫地重返中國,成為編譯局的第一位日本專家。此後,他把全部生命都獻給了翻譯事業,直到2004年以83歲高齡離世。

  「川越改過的譯稿經常『滿篇紅』,我們受益匪淺。」憶及當年,陳弘感慨萬千。「外國專家把關很嚴,他們的貢獻不容忽視。」

  早在20世紀五六十時代,愛德樂、柯弗蘭、夏庇若、愛潑斯坦、李敦白等外國專家便參加了中國的文獻翻譯工作。當年在愛德樂指導下翻譯《毛選》四卷的情景,薑桂華至今難忘。「愛德樂很民主。當大家不贊成他的意見時,他就去查字典,發現錯了,就坦率承認,還總幽默地說『字典不支持我』。」

  如今,在中央文獻翻譯部工作的外國專家更多了。比如,來自美國的康靈童、日本的吉田陽介和英國的朱義豪,他們不僅認同中國文化,還都迎娶了中國妻子。

  在編譯局工作十餘載的康靈童認為,現在中國領導人的視野更加開闊,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清晰,他們的政治理念也更容易為外國人所接受。「習近平的演講,有一種語言的魅力。他提出的『中國夢』令人感動。」

  吉田剛到編譯局兩年,就已結交了不少朋友。「現在中央文獻翻譯工作越來越難了。比如,政府工作報告的專業性越來越強,也囊括了更多的傳統文化。我正在努力學習,提高翻譯水平,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樣了解中國,熱愛中國。」

  「80後」朱義豪在文獻部下設的《求是》外文翻譯處工作。「局裡人人都是工作狂,我也是。」他每晚都帶著工作回家,從讀者角度反覆朗讀譯稿,看是否還有可改之處。「這個工作很有挑戰性,不少文章都有大段長句的表述,需要先解構再重構,既要忠實原文,又要傳神。」朱義豪說。

  「物質上的滿足,抵不上把中國說給世界聽的榮耀」

  ——代代堅守,薪火相傳

  1987年7月,卿學民從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時,正值改革開放高潮時期,外語人才供不應求。不少同學去了公司、旅行社等高收入單位,而他則懷揣當一名翻譯家的夢想,來到了中央編譯局。

  「雖然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工作比想像中更寂寞清苦,我們翻譯的東西都不署名,很難找到成就感。」卿學民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老專家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很快感染了他。自此,「冷板凳」一坐就是27年,從一名新手成長為文獻部副主任。

  1995年,初到中央編譯局的李鐵軍正趕上一項艱巨任務——趕譯我國即將與俄羅斯合作出版的30萬字的《江澤民文稿》。「初出茅廬,我就被帶上前線。我的譯稿經常被老專家改得慘不忍睹,但現在想想,那是最好的鍛鍊。」

  那段時光令李鐵軍終生難忘。工作之餘,大家用俄語交談;散步時,老專家特意講俄語笑話來培養年輕人的語感。「甚至連做夢都在翻譯。」李鐵軍說。

  年輕人正懷著信仰成長起來。他們團結奮戰的精神,一如當年。

  2013年,中央編譯局在原有5個語言翻譯處的基礎上,增設阿拉伯語和德語翻譯處。

  2013年12月初,中央編譯局接到任務——將3萬字的《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譯成6種語言。文獻部全體同志加班加點,經過一個多月奮戰,終於不辱使命。年輕的翻譯家們發揮了中堅作用。

  「為了使外國讀者準確理解『中國夢』,在經有關部門認可後,我們還在題目、內容等方面採用了適合西方閱讀習慣的譯法。」英文處副處長王麗麗說。《摘編》多語種版面向世界發行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等機構和人員多次來信來電索書。中國形象和中國夢想,藉由準確的譯文,愈發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樣,他們的其他譯作也已成為各國政府及研究者的首選讀本,常有國外學者表達肯定——「你們的譯文讓人放心」。而他們並不因滿足而停歇,繼續為多語種譯介黨和國家新的重要文獻努力工作。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是中央編譯局的基本職責之一。在當前新的形勢下,這方面工作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要求,我們將不斷拓展工作範圍,加大工作力度,積極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對外傳播,推動中國理論走出去。」中央編譯局局長賈高建表示。

  燃燒自己、奉獻國家,是這支「殿堂級的翻譯隊伍」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文獻部西語處青年翻譯胡玥寧感受深切:「在大家心裡,物質上的滿足抵不上一次翻譯工作的突破,抵不上把中國說給世界聽的榮耀。」

  是榮耀,更是使命。今天,隨著新一輪「中國熱」的掀起,對外翻譯團隊更感肩上職責之重。他們的心跳,永遠和祖國律動的脈搏節拍相合;他們的精神,已經隨中國智慧的傳揚載入史冊。(記者 王斯敏 王 璡)

相關焦點

  • 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揭牌
    1月5日,由中共中央編譯局與天津外國語大學共同舉辦的黨的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研討會暨中國譯協社會科學翻譯委員會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會在津召開。圓滿完成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翻譯工作的專家集體亮相,交流翻譯經驗,探討中國話語體系的世界表達。
  • 中央編譯局介紹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和研究等情況
    主持人 陳文俊: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各位出席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的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請來的是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先生,中央編譯局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在國際上有廣泛的交往和很高的知名度。不過中央編譯局在國內跟媒體打交道比較少,公眾對中央編譯局的情況也不是太了解。
  • 中國譯協第23屆中譯法研討會在中共中央編譯局召開
    原標題:中國譯協第23屆中譯法研討會在中共中央編譯局召開 會場   12月19日,由中國翻譯協會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主辦、中央編譯局文獻部法文處承辦的第23屆中譯法研討會在中央編譯局舉行。中央編譯局副局長王學東出席研討會開幕式並致辭。
  • 中央編譯局詳解政治術語如何翻譯 含十多道工序
    4月27日,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審定委員會發布了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2015年第一期)。據悉,承擔本次翻譯工作的是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其前身是成立於1961年的毛澤東著作翻譯室。  選擇了這個譯文後,我們通過多個搜尋引擎進行了檢索,發現這個用法在英文世界中使用得也很少,並不會與現有的常用說法混淆,而且也沒有負面含義。  「對外翻譯出現一個失誤,就可能造成國際性事件」  北青報:翻譯過程中,有沒有令你們印象深刻的細節?
  • 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央編譯局眼中哪些詞最難翻
    4月27日,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審定委員會發布了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2015年第一期)。據悉,承擔本次翻譯工作的是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其前身是成立於1961年的毛澤東著作翻譯室。選擇了這個譯文後,我們通過多個搜尋引擎進行了檢索,發現這個用法在英文世界中使用得也很少,並不會與現有的常用說法混淆,而且也沒有負面含義。「對外翻譯出現一個失誤,就可能造成國際性事件」北青報:翻譯過程中,有沒有令你們印象深刻的細節?翻譯部:文字翻譯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政治文獻的翻譯尤其辛苦。
  • 抗日戰爭中的「紅色翻譯」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也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馬列主義引進、軍事學術思想探討、對敵宣傳、軍事情報收集、軍事外交等方面,翻譯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軍隊和其他進步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 中央編譯局:負責多語種翻譯 與外文局分工合作
    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先生介紹基本情況 中國網 胡迪中國網11月21日訊 中央外宣辦就2011年中央編譯局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編譯局局長衣俊卿介紹,中央編譯局主要負責翻譯環節,出版和發行環節主要由外文局負責。
  • 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改革設想 ——訪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主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30年代中後期,中共中央南方局招收組織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著作的翻譯工作者。新中國成立後,我黨建立了中央編譯局作為黨和國家政治文獻翻譯的專門機構。  中央編譯局翻譯工作的內容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黨代會重要文件;全國兩會重要文件等。
  • 「老虎、蒼蠅一起打」如何翻譯?中央編譯局解答(2)
    中央編譯局長期從事重要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熟悉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了解重要政治術語的內涵和歷史沿革,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能夠較深入地理解原文含義,照顧歷史傳承和傳達的對象選擇翻譯方案。我們在長期翻譯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包含十多道工序的翻譯流程,中外譯者通力合作,確保了整個翻譯工作的內在一致性、譯文的準確性。
  • 黨的十九大文件外文翻譯研討會在天津外國語大學召開
    剛剛圓滿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翻譯工作的專家集體亮相,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解讀黨的十九大報告,交流翻譯經驗,探討中國話語體系的世界表達。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國譯協社會科學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柴方國,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殷奇、校長陳法春、副校長王銘玉、餘江出席會議。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當時擔任中共中央外事組和新華通訊社顧問的美國醫學博士馬海德,積極參加外事活動和對外宣傳工作,幫助新華社創立了英文部,向國外播發英文消息,還經常為當時中央出版的對外宣傳刊物《中國通訊》撰寫稿件。英國勳爵林邁可投身中國抗日,被朱德總司令委以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無線電通訊顧問的職務,協助剛成立的新華社英播部潤色文稿。
  • 中央編譯局解答「老虎、蒼蠅一起打」如何翻譯
    除了中央文獻翻譯部的權威翻譯,在政治術語的傳播過程中,領導人對詞語概念的理解、國外媒體的報導,都對一個詞語譯法的最終形成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怎麼翻譯?   1946年8月,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對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點。該論斷提出時,英語的習慣用法中沒有「紙老虎」這個組合詞。
  • 十八屆四中全會重要文件多語種外語翻譯出版座談會召開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朱書緣)日前,《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一書已由中共中央編譯局譯成英、法、西、俄、日、阿、德七種外文,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 中國外文局70年:翻譯助力對外傳播 匠心打磨中國故事
    為了讓海外讀者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讀懂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中國外文局的優秀譯者們通過一架架親手搭建的「翻譯之橋」,不斷拉近著中國話語與國外受眾的距離,讓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各地。 精益求精 高標準做好黨政文獻外宣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專業對外傳播機構,中國外文局承擔著黨和國家書刊網對外宣傳任務。
  • 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第13屆中譯法研討會在京舉行
    2008年12月18日,由中國翻譯協會對外傳播翻譯委員會主辦、中央編譯局承辦的第13屆中譯法研討會在北京中央編譯局舉行。來自外交部、文化部、農業部、新華社、中國科學院、中央編譯局、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外文出版社、今日中國雜誌社、北京周報社、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法合作學校、中國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國家部委、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及其他法語使用單位的40餘位法語界資深翻譯、知名教授及業務骨幹參加了研討會。另有3位高校學生列席旁聽了研討會。
  • 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橋梁—新中國60年翻譯事業綜述
    肩負起中國與世界之間橋梁的重任——新中國成立60年翻譯事業綜述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魏武)新中國成立60年來,作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橋梁,翻譯事業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對外開放、蓬勃發展的中國,為翻譯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 柴方國: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 展示中國理念、夢想和信仰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朱書緣)今天,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 110 周年,「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開展式在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傳播史展覽館舉行。鄧小平著作翻譯成果展將連續展出一個月,並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 中國譯協年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翻譯與傳播...
    中國網11月9日訊(記者 朱柏臣)11月9日,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年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主題論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翻譯與傳播在北京舉行。該論壇由中國翻譯協會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話語創新研究中心承辦。
  • 「有權不可任性」等政治術語被翻譯
    4月27日,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審定委員會發布了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2015年第一期)。據悉,承擔本次翻譯工作的是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其前身是成立於1961年的毛澤東著作翻譯室。選擇了這個譯文後,我們通過多個搜尋引擎進行了檢索,發現這個用法在英文世界中使用得也很少,並不會與現有的常用說法混淆,而且也沒有負面含義。「對外翻譯出現一個失誤,就可能造成國際性事件」北青報:翻譯過程中,有沒有令你們印象深刻的細節?翻譯部:文字翻譯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政治文獻的翻譯尤其辛苦。
  • 《新時代面對面》英文版全球發行,中國獻給世界一座思想之橋
    近日,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學習出版社會同華媒國際集團長河出版社,組織國內外翻譯專家完成了《新時代面對面》這本書的翻譯編輯工作,正式面向海外出版發行。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進行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