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思圓有這樣一個觀點:「無論跟誰過,首先要學會跟自己過。因為無論跟誰在一起,矛盾是在所難免的,企圖靠婚姻去改變命運、追求幸福、尋找歸宿的人,註定會過得很疲憊。所以,既要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也要接納對方的不完美,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昨天朋友找我喝酒,她屬於那種平時話不多,但是喝完酒就完全變了一個人的人。或許成年人都能明白她心中的感受,積壓在心上的塵土太多了,總要有一個雞毛撣子撣撣灰的。我不介意做一個雞毛撣子,我願意做一個長耳朵不說話的雞毛撣子。
東北人在一起吃飯,不喝點酒,總覺得缺點什麼一樣。記得剛開始回東北的時候,都不知道很多飯店上午十點左右就開餐了,想喝酒的人、愛喝酒的人可以從早喝到晚,喝到關門,這種情況在南方的城市幾乎不存在。
朋友的話匣子在五瓶啤酒下肚後,漸漸打開了,說來說去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主要和她的婆婆有關。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她與婆婆前段時間因為一件小事鬧得不太愉快,從各自的角度來看都沒錯,只是習慣不同、觀念不同而已。以前她都會在婆媳問題上退讓,這次她不想再讓了,幾天沒有和婆婆說話,老公就開始跟她念叨。
「我媽平時對你也不錯吧。」她聽了這句話覺得特別彆扭,下意識地反問了一句,「你媽對我哪裡不錯了?不知道是不是我記性不好,需要你來幫我提個醒。」她老公想了老半天,一句話也沒說出來。那一刻才是她最委屈的時候,就連老公都想不出婆婆哪裡對她好,反而他說起話來還振振有詞、底氣十足的。
她婆婆甚至和兒子嘮叨,說這幾天心臟病犯了,差點沒過去,都是被兒媳氣的。又說什麼現在年齡大了要看兒媳臉色過日子了,娶兒媳的時候花光了她的存款,兒子這麼優秀她高攀了等等等等。
我也是兒媳,我能明白朋友心中的感受。
最可氣的是,她老公想了老半天以後,跟她說一句,「我媽沒像電視劇中那些婆婆挑撥是非、無理取鬧吧?」她聽了覺得好好笑啊,難道自己沒有被婆婆「修理」過,沒有苦情戲裡那些兒媳婦的悲慘遭遇,就該知足了嗎?就該對婆婆感恩戴德了嗎?這是什麼道理?
男人啊,你對你媽的要求也太低了吧!
老媽與老婆之間,幾乎每個男人都是更傾向於老媽的,生你養你、把你撫養成人、供你成家立業。父母的恩情,做子女的確實一輩子都報不完。男人要搞清楚,你怎樣償還你的父母都是應該的,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你媳婦。情分與本分的差距有多遠,難道不知道嗎?
家家的婆媳帳都是糊塗的,沒有哪個清官判得清楚。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醜」,無論外傳與否,自己的感受如何,自己心裡最清楚。
作為婆婆,你向兒子抱怨兒媳,是希望兒媳能夠尊重你,把你當成長輩去恭敬、去孝順。可是,尊重是相互的,你懂得尊重兒媳,兒媳才會尊重你。當婆婆做到位而兒媳不懂事的時候,婆婆才有理由指責兒媳。
總不能人家對你一百個好,只有一個不好,你就記恨上了吧?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別人的好總覺得理所應當,有一個不好就會全盤否定一個人,不懂感恩,心裡沒點數。
婆婆也不要覺得娶兒媳花的彩禮、買的房子車子掏光了自己的口袋,如果你不願意的話,這些錢你通通可以省下來,你兒子當初娶別人就好了。或者讓你兒子找一個不要彩禮、不要房子車子的女人,能為你省下不少錢呢。歸根到底,你兒子願意娶,花多少錢也是你願意的,對嗎?
女人要的彩禮錢,大部分還是小兩口過日子花了,而且,很多女人出嫁時還有陪嫁呢。房子嘛,你寫兒媳名字了嗎?沒寫的話,將來離婚和她有關係嗎?車子也是一樣,誰開的多一點?誰享受的多一點?寫的又是誰的名字呢?需不需要還貸款呢?
當婆婆們抱怨娶兒媳花光了自己的棺材本,這事不怪別人,要怪就怪你兒子賺錢少,沒存夠老婆本,要麼就怪你兒子沒遇上一個啥都不要的老婆,和兒媳有什麼關係?一個願意娶,一個願意嫁,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該怪誰?
婆婆們千萬別覺得你兒子多麼優秀,他若真的那麼優秀,就不需要動用老媽的錢來娶媳婦。他若那麼有能奈,早擺平婆媳的矛盾了;他若覺悟高,早該知道老媽和老婆不適合住在同一屋簷下。你兒子只是在你眼中最優秀,哪怕別人覺得平庸至極,當媽的也覺得是稀世珍寶。拜託,客觀一點好不。
喝完酒,我把朋友安全送到家,她老公扶她進屋時,我聽到她婆婆不是好語氣地說,「一個好女人,怎麼會喝得酒氣燻天?」……
朋友的問題,我能幫她分析、幫她出主意,真正進展到什麼程度,還要看她的老公是不是配合。當然,不是所有兒媳都沒有問題,如果婆媳都看彼此不順眼的話,不妨分開住吧,相信問題會少很多。
良好的夫妻感情,穩定的家庭關係,還要取決於能不能遇上一個好婆婆。
誠如李思圓所說,「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送給所有婆婆、兒媳和她們共同愛的那個男人。